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光宗赵惇“惧内”之谜

宋光宗赵惇“惧内”之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886 更新时间:2023/12/16 18:16:59

帝王档案

赵惇:1189年-1194年在位,孝宗第三子,性格软弱。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为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孝宗内禅而即位。在位5年,痼疾缠身,受制宫闱,无功绩可表。退位后病死,终年54岁,死后葬于永崇陵(今浙江绍兴东南35里处宝山)。谥号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庙号光宗。

宋光宗“惧内”之谜

绍熙元年(1190年),皇后李氏请立皇子嘉王赵扩为太子,孝宗不许,光宗惑李后言,疑孝宗有废立之意,从此不朝孝宗。

李后是庆远军节度使李道的女儿。她初生之时,有黑凤凰盘旋于门前,因此取名凤娘。道士皇甫坦善给人看相,李道将他邀至家中。皇甫坦给每个人都相了面,当他一见李凤娘,大惊说:“此女当母仪天下,请务必妥善抚养。”后来皇甫坦被宋高宗信任,一次说起了李凤娘。高宗因恭王赵惇尚未定亲,遂命纳为恭王妃。不久生下了儿子赵扩。李凤娘虽长得美艳绝伦,内心却悍毒阴险,经常在后宫里挑拨是非。此时立为皇后,已是一飞冲天,更加泼辣难制。

光宗性格懦弱不振,见了李凤娘,既怕又爱,好似晋惠帝碰着贾南风。李凤娘说一不二,光宗只会唯诺承命。光宗性情虽怯懦,心里还有一二分明白,知道李凤娘所倚仗的全是宦官,他本来是计划釜底抽薪将这些宦官一概诛斥,却又犹豫而未发。不料光宗的打算早被内侍窥探清楚,内待整日谀媚李凤娘,求她代为保全。因此每当光宗说出憎嫌宦官的话,李凤娘便加以包庇,再加这些内侍无时无刻不搬弄是非,害得光宗渐渐酿成一种怔忡病。

孝宗听说儿子得病,十分忧虑,于是召御医入问,拟了一个良方,合成药丸,只待儿子问安时,给他试服。谁知左等右等,儿子始终不来。而孝宗合药的消息,却已传遍宫中。内侍们便借此兴风作浪,捏造谣言,报告李后,说是孝宗合药,欲待皇上前去问安,即令服饮。倘有不测,岂不贻宗社之忧么?李凤娘深信不疑。等到儿子病势略愈,即备了酒食,与儿子同饮。席间对儿子说:“嘉王年已长成,何不立太子?也可助陛下一臂之力。”赵惇说:“朕意亦是如此,但须禀明上皇,方可册立。”李凤娘不以为然:“这事也要禀明上皇么?”光宗说:“父在子不得自专,怎可不先禀明?”李凤娘听了默然不语。

过了两三天,孝宗闻儿子病情好转,便召他前来内宴。李凤娘不让赵惇知道,私自乘辇去了重华宫。孝宗问及赵惇病状,李凤娘说:“昨天好了些,今天又有反复,特让臣妾前来侍宴。”孝宗皱眉说:“这可怎么办好?”李凤娘接口说:“皇上体弱多疾,据妾愚见,不如亟立嘉王扩为太子。”孝宗摇首说:“受禅未及一年,便要册立太子,岂不是太早么?况且立储亦须择贤,再待几年也不迟。”李凤娘不禁变色:“古人有言,立嫡以长,妾系六礼所聘,嘉王扩又是妾亲生,年已长了,为何不可立呢?”原来孝宗不是高宗亲生,其母郭后也非高宗正室,李凤娘有意嘲笑,所以这么说。孝宗听了,忍不住怒气直冲,便叱责道:“你敢来揶揄我么?”李凤娘哼了一声,转身退出,即上辇还宫。回来后找不见了赵惇,诘问内侍,才知道到黄贵妃宫内去了。

李凤娘妒悍成性,平时见了黄贵妃,好似一个眼中钉,此次被孝宗斥责,又听说赵惇去幸黄贵妃,当下气急败坏地径直去了黄贵妃那里。不待内侍通报,便闯了进去。赵惇与黄贵妃正在促膝密谈,李凤娘醋兴勃发,就在门口大声嚷:“陛下龙体少愈,应节除嗜欲,怎么又在此处调情?”黄贵妃吓得魂不附体,不由屈膝跪下。李凤娘看也不看她。赵惇知道自己惹了祸,顾不得黄贵妃,便握住李凤娘的手,心里怦怦直跳。回到宫中,李凤娘眼泪像决堤的河水。赵惇大惊,只好曲意温存。李凤娘说:“妾并不为黄贵妃生气,陛下身为天子,只有几个妃嫔,难道妾是那种不容人的么?不过陛下病刚好,未便纵欲,妾因此冒昧劝谏。此外还有一件事,要与陛下商议。”说着哭得更厉害了。赵惇再三询问,她才让内侍召入嘉王赵扩,让他跪在赵惇膝前,自己也跪下:“太上皇要想废立了,妾与扩儿两人,将来不知如何结局,难道陛下尚不知么?”赵惇听了浑身发抖,李凤娘将孝宗所说复述了一遍,免不了一番添油加醋。赵惇此时已被她蒙住了,他拉住李凤娘:“朕决定不再去重华宫了。你们快起来,朕自有安排!”李凤娘与嘉王起身,三人密议多时,无非是如何对付孝宗。

一天,赵惇在宫中盥洗,一个宫女奉着巾被进呈,赵惇见她的纤纤玉手,禁不住说了一个“好”字。正好被李凤娘听见,暗暗怀恨在心。第二天,遣内侍送来一个食盒,赵惇以为是果脯,谁知盒中是一双血肉模糊的玉手,令人惨不忍睹。赵惇不敢发作,只好自怨自悔,让内侍携了出去。从此心疾又一次发作,每天梦中都是一个人哭泣。

绍熙二年(1191年)十一月,按例皇帝要亲祭宗庙。光宗无从推诿,勉强出宿斋宫。李凤娘趁着这个空隙,召入黄贵妃,斥责她蛊惑病主,罪在不赦,令内侍持以大杖将黄贵妃重笞数百下。可怜她玉骨冰肌,不到数十下,已是魂驰魄散,玉殒香销。地上留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已经不成人形。李凤娘令内侍拖出宫外,扔在荒野。一面报知光宗,诡说她暴病身亡。光宗非常惊骇,明知内有隐情,否则不至于无端暴毙,而且死不见尸。只是光宗的精神早被李凤娘制住了,丝毫不敢诘问,内心的悲凉无从解脱。

这天夜里,他在榻中翻来覆去无法入眠。直至四更后,才朦胧睡去,忽见黄贵妃满身血污来至近前,光宗正要与她抱头大哭,忽外面一声怪响,立即吓醒。只听见外面朔风怒号,檐马叮当,窗棂中已现灰白。急忙披衣起床,匆匆盥洗后出门登辇,直抵郊外去祭祀宗庙。天色已经大亮,只是四面阴霾,好似黄昏景象。接着又狂风大作,倾盆骤雨漫天而至,光宗被暴雨激射得头晕目眩。回宫后每天在床上长吁短叹,饮食逐日减少,渐渐变得骨瘦形枯。

李凤娘乘机干政,朝事多由她一人独断独行。光宗旧有的妃子还有张贵妃、符婕妤,她们还算幸运,被送出宫,下嫁于民间。光宗得病的事被孝宗所知,他在李凤娘出外的时候,悄悄去见光宗。待揭帐视,光宗正在熟睡,不欲惊动,仍阖帐退坐。不久光宗醒来,内侍报称孝宗在此,光宗矍然惊起,下榻而拜。

孝宗看他骨瘦如柴,十分心疼,问起他病状,才说了两三句,外面快步走进一人,神色仓皇,正是李凤娘。

孝宗问:“你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不侍上疾?”

李凤娘说:“妾因上体未痊,不能躬亲政务,所有外廷奏牍,由妾收阅,转达宸断。”

孝宗不觉哼了一声,又说:“我朝家法,皇后不得预政,就是慈圣、宣仁两朝,母后垂帘,也必与宰臣商议,未尝专断,我闻汝自恃才能,一切国事,擅自主张,这是何故?”

李凤娘无词可对,只好强辩:“妾不敢违背祖制,所有裁决事件,仍由陛下做主。”

孝宗正色说:“你也不必诓我,难道我不知皇上如何病得如此厉害么?”

李凤娘呜咽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怎么尽推在妾一人身上?”孝宗还欲斥责,听见光宗在卧榻上叹了一声,于是不再说什么,只是劝慰光宗几句,便起身出去。光宗想下床送父,被李凤娘竖起柳眉,狠狠瞪了一眼,顿时缩住了脚。李凤娘待孝宗走远,连哭带骂,又闹了许多时。

经过御医的多方调治,光宗的病情渐渐好转,群臣请光宗去看望孝宗,以尽孝道。光宗不听。孝宗的诞辰以及岁序节令,按理光宗应去祝贺,只因光宗一向多病才罢免。宰辅百官伏阙泣谏,光宗勉强答应下来。谁知一连几天,仍然没有动静。群臣又一次奏请,光宗才去了一次,以后却不再前往。到了长至节前一天,宰相留正等奏请往朝重华宫,光宗答应当日就去。谁知到了次日,仍然没有去的意思。留正只得约同百官齐集重华宫,入谒称贺而退。秘书郎彭龟年上书说:“孝宗之事高宗,备极子道,此陛下所亲睹也。况孝宗今日,止有陛下一人,圣心惓惓,不言可知。自古人君处骨肉之间,多不与外臣谋,而与小人谋之,所以疑隙日大,臣所忧者,外无韩琦富弼、吕诲、司马光之臣,而内已有小人谗构作梗!”吏部尚书赵汝愚也进内廷规谏。光宗转告李凤娘,让她同朝重华宫。李凤娘想要劝阻,转念一想自己的家庙已经筑成,不如让光宗朝父,然后自己可归谒家庙,免致外廷有闲话,于是一口应承下来。长至节后第六天,光宗与李凤娘去了重华宫。父子间十分欢洽,连李凤娘也格外谦和,对孝宗夫妇只是不停说自己以前的不对。孝宗一向生性长厚,还以为她知改前非,也是另眼相看。谁知才过两天,就有皇后归谒家庙的内旨,礼部只好整备凤辇,恭候皇后出宫。

李凤娘凤冠霞帔,缀满珠玉,由宫女内侍簇拥而出。她的家庙祠宇巍峨,差不多与太庙不相上下。殿中供的神像玉质金粉,异常奢华夺目。李凤娘的亲属入庙,皆被给予丰厚的赏赐。夜里宫廷传出内旨,授亲属26人官衔,侍从172人,都各有升迁。

绍熙四年元旦这一日,光宗总算去了重华宫一次。暮春时节,又一次与李凤娘从孝宗游玉津园,自从这一次后孝宗再也看不到光宗的身影了。九月重阳是光宗的生辰,群臣连章请光宗去重华宫贺寿,给事中谢深甫说:“父子至亲,天理昭然,太孝宗钟爱陛下,亦犹陛下钟爱嘉王。太孝宗春秋已高,千秋万岁后,陛下何以见天下?”光宗听他这么说,于是传旨备驾前往。百官排班候立,待了多时,才见光宗慢慢趋出御屏,群臣上前相迎,不料李凤娘突然从屏后出来,她拉住光宗的手娇滴滴地说:“天气这么冷,陛下回去再饮一杯酒!”光宗于是转身打算与李凤娘退回,陈傅良急得已不顾君臣礼节,跑上数步拽光宗背后的衣裾,抗声道:“陛下不可再返!”李凤娘在里面也用力扯。陈傅良大着胆子跟了进去。李凤娘怒叱陈傅良:“这是什么地方?你也敢进来?”陈傅良只好放手,哭着退到殿下。李凤娘遣内侍出问他为何无故恸哭,陈傅良说:“子谏父不听,则号泣随之,此语曾载入礼经。臣犹子,君犹父,力谏不从,怎得不泣?”内侍入报李凤娘,李凤娘更加恼怒,竟然传下旨,永不再见太上皇孝宗。

群臣上疏好似石沉大海。孝宗身体不舒服,接连三个月,光宗也不去问疾,反而天天与李凤娘游宴,完全没有人心了。彭龟年伏地叩额,血流满地请光宗去看望孝宗,光宗只说了一句:“知道了。”仍无过宫的迹象。到了五月,孝宗病已深重,临死前想见光宗一面,顾视左右,无奈地流下泪。消息传入朝廷,丞相留正拉着光宗的衣服劝谏,光宗拂袖而走。六月孝宗崩逝于重华宫。宫中的内侍先去宰相私第及枢密赵汝愚处通知。赵汝愚恐怕光宗被李凤娘阻拦第二天不视朝,所以孝宗崩逝的消息一直隐瞒着。直到第二天入朝,见光宗御殿,才将孝宗已死的消息奏闻,且请光宗速去主持安葬事宜。光宗不能推辞,只好勉强答应,随即返身入内。谁知等到中午,还不见光宗的影子。

光宗不到,主丧无人,留正、赵汝愚议只好请吴太后暂主丧事。吴太后勉从所请。光宗所作所为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自孝宗受禅,窝囊地活了27年,死时68岁。

此时光宗已不配做人,宰相留正会同群臣,联名请吴太后迫光宗禅位于嘉王。直到嘉王已做了皇帝,光宗才得知消息,此时也无可奈何,只好说:“事先怎么不让我知道?”嘉王赵扩即位,是为宁宗。

李凤娘自宁宗受禅后,却还安分守己,没做什么出格的事。庆元六年(1200年)李凤娘病死,两个月后,光宗也死。二人合葬永崇陵,到阴间再做夫妻去了。

标签: 之谜宋光惧内

更多文章

  • 北宋着名哲学家家周敦颐的生平简介,周敦颐的人物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事迹,北宋,周敦颐

    天禧元年(1017年),周敦颐出生。周敦颐有一个大他十岁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周砺,有一个大他五岁的姐姐周季淳,还有一个小他四岁的弟弟周敦贲,兄弟姐妹间的感情极好。天圣二年(1024年),周敦颐8岁,其父病逝三年后,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州(今衡阳)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

  • 北宋的完结:各地起义风起云涌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北宋,风起云涌

    北宋王朝中期以后,极其腐朽、黑暗的统治,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日益众多的农民破家荡产,“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势不可挡。高太后掌权8年后死去,由宋哲宗亲政。年轻的哲宗对他祖母重用保守派,本来就不满意,等到他亲自执政,就重新起

  • 半壁江山的南宋为什么在经济上是富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半壁江山,南宋,在经济上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南宋从立国之日起,就存在着从北宋“娘肚子”里带来的老毛病积贫积弱。以积贫而言,南宋赋税剥削苛重,军费支出庞大,财政困难重重,滥发纸币又造成物价飞涨,生民重困;以积弱而言,在前期,对金作战败多胜少,被迫签订了一个个屈辱的和议,金朝灭亡后,又一直受到蒙元军队

  • 南宋宰相频繁变动 奸相秦桧却当了十七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南宋,宰相,当了

    金军主将挞赖认为不能消灭南宋,就应使南宋臣服于金朝。于是,将奸细秦桧放回,让秦桧劝服高宗臣服于金。秦桧以投降议和的姿态登上了南宋的政治舞台。秦桧果然不负挞赖重望,初见高宗,就提出“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主张南北议和。高宗也正有此意,二人思想一拍即合。在宰相范宗尹

  •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北辽只存在19个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王朝,短命,这是

    辽寿昌七年(1101年)正月,辽道宗去世,耶律延禧奉遗诏即位,群臣上尊号为“天祚皇帝”。天祚帝在位期间,信用萧奉先、萧德里底等佞臣,一味游猎,生活荒淫奢侈,不理国政,致使宗室贵族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人民起义此伏彼起,各部族首领也纷纷起兵反辽,辽统治趋于崩溃。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起兵反辽,辽

  • 北宋邵雍发明简易算卦:把万事万物转化为数学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北宋,简易,转化为

    房事如烟司马光问邵雍:“我何许人也?”邵雍说:“君实九分人也。”君实是司马光的字,君实九分人,意思是说司马光九分像人,一分不像人。不像人,那像什么?难道像鬼?NO,像神仙。司马光听了这句话,芳心窃喜。司马光像不像神仙,我没见过,不知道,那个邵雍倒真像神仙。邵雍是北宋很有名的隐士,也是司马光很要好的朋

  • 布衣词人姜夔和小红的故事 姜夔自度曲思想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小红,布衣,词人

    姜夔向来有“痴情词人”之称,这是因为恋与情一向是姜夔作品中频频出现的题材,相信了解过他词作的人一定都对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那个“合肥女子”有印象。她到底谁,为何萍水相逢却恋其一生,当我们读到《过垂虹》时有这样一句:小红低唱我吹箫。这位小红是谁,是否就是那个令他魂牵梦萦的女子,姜夔小红之间究竟什么关系呢?

  • 宋夏金元时期的甘肃文化:文学艺术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学艺术,时期,甘肃

    宋夏金元时期,甘肃地区的文学以诗词、碑志文较突出,而敦煌石窟音乐、舞蹈艺术丰富多彩,同时绘画、书法、雕刻等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点。一、文学宋夏金元时期,甘肃文学已失去了昔日唐代“鼎盛”时期的辉煌,其发展日趋衰落,但其间也不乏有特色的诗词作品,而众多碑志文则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域特色,这均为黯淡的甘肃

  • 慷慨殉节的金将郭虾蟆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慷慨,故事,虾蟆

    公元1236年,金灭亡已经一年了。可是西北的巩州(今甘肃陇西)城上,仍飘着大金的旗号。坚守此城的人叫郭虾蟆,他是会州人,早年参军,骁勇善战,被升为临洮路兵马都总管。郭虾蟆为人忠义耿直,坚决不向蒙古投降。绥德州(今陕西绥德县)帅汪世显归降蒙古后,派过20几个使者来劝降,都被郭虾蟆命人乱棍打了出去。蒙古

  • 杨万里《小池》诗作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小池,杨万里,诗作

    小池朝代:宋代作者:杨万里原文: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译文及注释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注释泉眼:泉水的出口。惜:吝惜。照水:映在水里。晴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