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江东小霸王 孙策为什么会英年早逝?

江东小霸王 孙策为什么会英年早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333 更新时间:2024/1/4 1:36:27

江东小霸王孙策为什么会英年早逝?,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读《三国演义》,每读到孙策的死,心里总是非常婉惜。小霸王随父亲孙坚领兵出战时,年仅十七岁,可谓是英雄少年。孙坚死后不我久,孙策在朱治吕范的策划下从袁术处借得三千兵马,就此走上了他的创业之路。

前途故然艰险,但冥冥中仿佛得到了孙坚在天之灵的护佑一般。其起先便有朱治、程普黄盖等一干旧将辅佐,行至历阳,又得周瑜倾心相随,并揽得江东“二张”,兵马虽然不过三千,文武干将却是一流配置,单从创业之初的人才储备来看,不要说刘备见了要羡慕到流口水,只怕曹操也要自愧不如。其后又收得大将陈武,更将不打不相识的太史慈招至麾下,这样的阵容,与曹操在兖州时的规模相比,也是不遑多让了。以这样的一流配置来对付江东诸郡的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势力,显然是如狂风卷残云,势如破竹。短短数年之间,孙策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平定江东,曹操也不得不发出“狮儿难与争锋也”的感慨,并被迫结亲。

曹操和袁绍显然是其时的两大超级势力,官渡之战便是曹、袁争霸的终极对决。由于有袁术的存在,孙策不大可能倒向与袁术不和的袁绍,加上袁绍当时仍是最强大的势力,而皇帝却在曹操手里,从舆论上,袁绍是反动的,因此从战略上分析,不单是我们,周瑜和二张也会为孙策分析,得出的结论应当是:作为最具潜力的新兴势力,必然需要向曹操靠拢。

这样的战略格局,跟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相似之处。孙策派张到许昌上表,目的是为自己争取最大的政治利益,结亲是曹操作出的让步,或许在曹操看来,这应该是双方都能接受的双赢局面。但问题是,孙策的要求绝不止于此,他还要做大司马,这种“赤”的“政治讹诈”遭到了曹操的断然拒绝,从而导致孙策“甚恨之,常有袭许都之心”,这必然要引起曹操极大的不安,如何遏制甚至颠覆孙策的江东势力,也必然成为曹操阵营的一个重大议题。

《三国演义》中说吴郡太守许贡上表,建议将孙策召到京师软禁起来,这个策略实施的可能性大约为零,孙策是肯定不会应诏的,曹操也做不出这么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事,那么这个上表的实质就是:许贡要向曹操表明心迹,他是忠于朝廷,忠于曹公的。许贡上表事件发生得恰逢其时,既然在江东有这样一个孙策的反对派,事情就好办了,尽管许贡的上表被孙策截获,许贡势力也随后遭到了摧毁性的打击,但这并不影响曹操势力借此遏制孙策,这一点,从中情局的对华政策上可以得到足够的发。

演义中说孙策绞杀许贡之后,“贡家小尽皆逃散。有家客三人,要与许贡报仇,恨无其便。”,所谓恨无其便,是指找不着下手的机会,但我们知道,最终三人还是得手了,从恨无其便到行刺得手,中间必然暗藏玄机。这便不得不让人想到郭嘉的话,郭嘉这番话是从许昌来人的口中转述的,嘉靖本和毛本内容略有不同,但大意差不多,大意便是:孙策不足惧也,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这话传到孙策耳中时,刺杀事件已经发生了,尚在养伤的孙策听到后是大怒曰:“匹夫安敢料吾!射吾者,必曹之谋也!吾誓取许昌,以迎汉帝!”(注:这句话在毛本三国演义中被改成了“匹夫安敢料吾!吾誓取许昌!”,笔者以更接近原著的嘉靖本为准。)

为什么孙策会认为在这起刺杀事件中曹操脱不了干系?我们有必要提到孙策被刺过程中的一个小细节:

策方举辔而行,一人拈枪望策左腿便搠。孙策大喝,急取所佩之剑就马上砍去,剑举忽坠,止存剑靶在手。一人拈弓搭箭,射中孙策面颊。

这个细节充分说明一点,这次行刺是经过了精心策划的,甚至连孙策随身所带的佩剑都被动了手脚。我们不免要怀疑,许贡的这三个家客,有这样的能力吗?能够将魔爪伸到孙策的身边,这是怎样的一股势力?那个在孙策佩剑上做手脚的人又会是谁?

有人怀疑这件事与孙权有关,因为孙权是一个权力欲望非常强的人,孙策死后,孙权是最大的受益者。笔者以为,尽管孙权在这件事中获得很大的利益,但其时孙权尚且年幼,何况此事有违人伦,孙权从中作祟的可能性不大。但这个大胆的观点也启发了笔者,既然连孙权都可以怀疑,那还有谁不能怀疑呢?

在笔者看来,谁是江东最大的投降派,谁就是重大嫌疑人。联想到赤壁大战之前张昭对于投降的热衷,一个大胆的猜想也由此产生:

郭嘉对孙策之死的预料,可以被看作是对曹操的一个建议,至少也是提醒,于是许贡的这三个家客,便成为了曹操阵营天然的棋子,而曹操方面更是利用自己的人际网络,找到了埋伏在孙策身边的一个危险人物――张昭。

周瑜在介绍张昭时是这样说的:一人能博览群书,善书隶字,兼明天文地理之学,彭城人也,姓张,名昭,字子布。陶谦曾聘,不肯屑就,故来江东避乱。――很有意思,曹操与陶谦有仇,张昭也对陶谦不感冒,并且张昭是一个典型的读书人,对比孙策,他与曹操之间似乎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何况皇帝在曹操手里,这对张昭来说或许极具吸引力。相比之下,张似乎要更中忠心于孙氏,曹操想趁孙策之死起兵伐吴,多亏张劝说才作罢,孙策派张而不是张昭到许昌上表,看来还是非常明智的,这似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孙策对张昭的政治立场是有顾虑的。

外有许贡家客,内有张昭,在曹操势力的推动之下,要制订一个针对孙策的周密计划,自然也从“恨无其便”变成了易如反掌。从表面上看,最大的受益者是孙权,但年幼的孙权还需要依仗张昭等人来稳固政权,尽管在张的劝说下,曹操没有采取军事行动,但有了张昭这枚棋子,一切都变得好办了许多。由张昭辅政的孙权,对曹操的态度比起孙策时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点可以由袁绍派去江东的使者陈震来证实――却说陈震回见袁绍,说:“孙策已亡,孙权领众。曹操封权为讨虏将军,结为外应矣。”

孙策暴亡,不啻于江东发生了一场“颜色革命”,曹操从此不必再担心江东发动的奇袭,而可以专门应对袁绍。什么是政治,我想说,这便是政治,三国时的政治。

标签: 小霸王

更多文章

  • 曹操杀华佗歇后语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佗

    曹操杀华佗歇后语华佗作为中国古代神医,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至今让后人景仰。一代神医死于何因一直是一个千古之谜,但在中国的歇后语中却有一则道出了华佗死因。亲爱的朋友,你知道是哪一则歇后语吗?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以怨报德【释义】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

  • 解密:魏武帝曹操选择杀死秘书杨修的真实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秘书

    解密:魏武帝曹操选择杀死秘书杨修的真实原因,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杨修之死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他不该参与宫廷斗争,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争,因为袁家谭尚的前车之鉴,是曹操晚年最忌讳的事情,而杨修却不知萧墙之轻重,屡助曹植,使得曹操深怨于他。在《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原因被归结于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 曹操掌握最高权力为何至死不敢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最高权力

    曹操掌握最高权力为何至死不敢称帝?,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曹操竭力宣称自己是奉天子诏,但天子权力被架空,却也是路人皆知之事。孙权、刘备早已唾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但曹操并不惧怕这种责骂,因为当时天下分裂,群雄并起,相互之间的责骂和攻讦本属正常,曹操同样以乱臣逆贼的名义

  • 刘禅在用人上远比刘备大气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备

    庞永认为:“残暴之君在位,臣民颂他为救星;仁德之君在位,百姓视他为赘疣。”孟德斯鸠说:“那种历史记录读来乏味的国家是幸福的。”王学泰说:“统治者的招抚政策能使更多老百姓活下来,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因为被招安的老百姓不必再用生命的代价去换得一日之果腹;从

  • 曹操一共有几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几个

    曹操一共有几个儿子?,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曹操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除了早夭的几个和过继出去的曹均,在曹丕当国之时只有曹茂一人没有封王。史书中说的很明白,“茂性洌少无宠於太祖。”公侯之家,一个性格倨傲而缺乏教养的人是很难赢得别人好感的,曹茂就是典型。下面一起来看下曹操的儿子分别是谁?曹昂:曹操长

  • 三国历史上的蜀汉的开疆扩土:不仅仅是北伐曹魏?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蜀汉

    三国历史上的蜀汉的开疆扩土:不仅仅是北伐曹魏?,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在东汉末年,赤壁之战成为奠定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的关键之战。赤壁之战后,刘备拿下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并以此为跳板,西取巴蜀,北进汉中。公元221年,在诸葛亮等人的劝说下,刘备正式在成都称帝,标志着蜀汉政权的建立。然而,对于仅

  • 董卓怎么死的?贪恋女色董卓自取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自取灭亡

    是一个人神共愤的家伙。先有伍浮刺杀他不成被砍了头,后有与他争锋相对,拔剑对峙于朝堂之上,董卓说:“你没看见我的宝剑很锋利吗?”袁绍针锋相对地说:“你剑锋利,难道我的剑不锋利吗?”接着,又有借王允的宝刀刺杀董卓,不成,然后才逃回家乡兴义兵,伐董卓。英雄聚会,由此开始。董卓成了个人人得而诛之的家伙。因此

  • 三国时期中原到底有多强大?国内打的热火朝天,外族只敢看不敢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原

    三国时期中原到底有多强大?国内打的热火朝天,外族只敢看不敢动提起三国,就让人想到了战火纷飞、盘据权力屡见不鲜,强人异士纷繁现身,煮酒论英雄的风火光阴。但是,在这个战乱频繁,四分五裂的三国时代,却没有发作其他民族入侵的事情。而西晋期间,却发作了一个异族入侵的大事情,不只天子被虏,太子等几万人被杀,还挖

  • 《三国演义》白马之围:只叹颜良、文丑命太悲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丑

    颜良、文丑在《三国演义》中属于跑龙套式的人物,是作者为了衬托关羽的勇猛而刻画的。正因为如此,这两位袁绍的大将时而被人故意拔高,时而又会被低估。颜良、文丑是三国时期常并称的武将,在三国二十四名将榜中二人也占有一席之地,与张绣并列第二十名:“枪神张绣和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在三国评话中,张绣被奉为枪神

  • 张:深谋远虑的淮泗名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深谋远虑

    东吴集团草创时期可谓历经艰险,之所以能够在短期之内获得成功,离不开两位重要谋士。一位是彭城人张昭,另一位则是广陵人张。自加盟东吴集团之后,两人分工明确,一人在幕后运筹帷幄,一人在阵前临机决断,在他们的协助下,孙策的平定江东之战才得以顺利进行。在这个过程之中,张的历史作用更为显著。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