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揭秘:五十年代为曹操翻案的由来

历史揭秘:五十年代为曹操翻案的由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447 更新时间:2023/12/9 20:12:21

历史揭秘:五十年代为曹操翻案的由来,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处世哲学,注定了他要在历史的舞台扮演白脸之奸相、乱世之奸雄的角色。事实也确是如此。尽管晋人陈寿在《三国志》中,把曹操描绘成“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但在明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奸诈嘴脸,却在后来更是深入了人心。这也是千百年来民间舆论对曹操的评价。记得一位高级领导人在“文革”蒙难时,曾经说过:“好在历史是人民写成的。”此话虽不十分准确,但却表述了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那就是民众舆论的力量,那就是“众口烁金”的力量。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

曹雪芹借《红楼梦》中贾雨村之口,说出了很有意思的,也很著名的正邪两赋论:“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则世治,劫生则世危。、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朱、张,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清明秀灵,天地之正气,仁者所乘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所乘也。”且不论这个“正邪两赋论”正确与否,曹雪芹能把自己的同宗先人划归至大恶者一类,足以证明千百年来人们对曹操的评价了。

但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文化领域便掀起一股为曹操翻案之风,而风源则来自当时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这位领导人就明确提出要为曹操翻案,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

“大跃进”时期,这位领导人对曹操的公开赞扬则更多了。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他在会上讲话中专门说道:“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完全错误的。”这位领导人除了自己读《三国志》外,还反反复复地向高级干部们推荐《三国志》中的曹操。

最高领导人要为曹操翻案的意图,得到了中国高级文人的积极回应。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及顶着众多高级头衔的郭沫若,在1959年发表的历史剧《蔡文姬》和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替曹操翻案》的长篇文章中,都对曹操作了系统的辩护和翻案。

在《蔡文姬》的剧本中,曹操被塑造成了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公无私的人民领袖形象,全然不见了“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狡诈多疑的乱世奸贼的嘴脸,而国家也在他的治理下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景况。

这位科学院长借剧中人之口反复颂扬道:“曹丞相爱兵如命。”“曹丞相为人是蛮好的,别人都说他很厉害,其实他非常平易近人。”此时正值1959年大办“人民公社”,颂扬“三面红旗”的高潮中,《蔡文姬》一剧也将曹操当年接受了羽林监枣祗的屯田建议,建置屯田的行为比附称赞。(“羽林监枣祗请建置屯田,曹操从之,以祗为屯田都尉,以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见《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四》)

最初,在当时的《羊城晚报》上发表的《蔡文姬》剧本中,还有男女农民齐唱《屯田歌》:“屯田好,屯田好,家人父子团圆了!团圆了!兵也耕,民也耕,兵民本是一家人。天下英雄谁最好,为民造福丞相曹!丞相曹!”殊不知,此时正是鼓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大跃进”时期,也正是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大跃进”,随后带来了饿死人的三年“大饥荒”。

历史剧从来都有鲜明的现实政治意义。郭沫若上世纪四十年代所写的《屈原》,是反专制之作,而五十年代所写的《蔡文姬》,则是为“曹操”歌功颂德之作,并为自己曾有过的“个人主义”向“曹操”忏悔。他在《蔡文姬》剧本的序中说:“我写《蔡文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替曹操翻案。”这位科学院院长后来为了迎合最高领导人个人对历史人物的好恶,而多次改变自己曾经的观点。他为被否定的历史人物翻案的例子还有很多,譬如,为秦始皇翻案等等。

由于郭沫若在中国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当年的中国文化领域便刮起了一股翻案风。正是这种混淆是非曲直的翻案,给后来的社会道德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为曹操翻案的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背景,才很值得人们去深入分析与探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由来

更多文章

  • 揭秘:官渡之战袁绍到底输在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之战

    揭秘:官渡之战袁绍到底输在什么地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各有各的历史价值:官渡之战成就了曹操,使其有了一统河山的可能;赤壁之战则彻底碾碎了这种可能,初步架构了三国鼎立之格局;随着夷陵之战(或叫V亭之战)刘备的惨败,三方均元气大伤,谁也奈何不了谁,三国博弈的历史才真正开始。正史

  • 太史慈的故事:素有智算救孔斗 孙贵重然诺赍志而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贵重

    太史慈(166~206),东汉末、时将领。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今山东黄县)人。太史慈智算超人,勇武出众,为人所称;而他笃行信义,注重然诺,更是难能可贵。一、素有智算救孔斗孙太史慈年轻时聪颖善学,志向远大。他在郡府中担任奏曹史时,郡守与州牧闹矛盾,不可开交,朝廷尚未理清是非曲直。在这种情况下,谁先上章

  • 诸葛亮的困境:蜀汉人力资源有限,只得用后备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蜀汉

    诸葛亮的困境:蜀汉人力资源有限,只得用后备人才,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说起三国故事,最纠结最悲情的恐怕是挥泪斩马谡这一出。马谡不可重用,刘备早就看出来了,诸葛亮眼光不在刘备之下,为什么还是违背了蜀汉公司前任老总的遗嘱,将马谡推上了业务第一线,委以最重要的大任呢?如果简单地归咎于诸葛亮用人不明,无

  • 孙权巧妙分摊压力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巧妙

    的领导方式一大特征是很少亲赴前线带兵打仗,这当中突出的有指挥的赤壁之役,吕蒙指挥的荆州之役和陆逊指挥的彝陵之役。这三役都是决定东吴命运的大战,可孙权却完全放心属下在前线御敌作战。表面看起来,孙权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但细细琢磨,他的长处在于善于卸载压力。恩压用恩惠调动属下积极性。这令属下忠心耿耿为上司

  • 揭秘:曹魏的两大智谋荀和郭嘉,曹操更看重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智谋

    揭秘:曹魏的两大智谋荀和郭嘉,曹操更看重谁?,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曹操对手下的谋略人才,有两个人评价最高:荀和郭嘉。因为荀实际上是遭到贬斥,最后是忧郁而死,而郭嘉因为早亡而让曹操扼腕叹息,所以或有人说曹操更看重的是郭嘉。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荀字文若,本来是袁绍的属下,他觉得袁绍不能够成就大事,

  • 为什么说曹操和刘备谁是值得推崇的真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谁是

    曹操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我讨厌有争议三个字。这是某些所谓的历史学家在政治动机下玩的把戏。戏曲里的曹操总是白脸,奸雄,不是好人。后来就有人为曹操翻案,肯定曹操的历史地位,拿曹操与刘备一比,总是把刘备比下去。理由很明朗:一是曹操的业绩大,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曹操是建安七子之一,是文学家,是诗人。曹操留

  • 赤壁之战曹操实际带了多少兵马?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兵马

    赤壁之战曹军的兵力,历来说法比较多。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22——23万,其中北方兵15——16万,收编荆州刘琮的部队约7万人。很多历史学家,比如吕思勉等史学大师,都是采纳的这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周瑜等人推测曹操“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其中的“十五

  • 刘禅的儿子为何都死在永嘉之乱中?刘禅有几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永嘉

    刘禅的儿子为何都死在永嘉之乱中?刘禅有几个儿子?,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刘备孙子——刘禅的七个儿子在蜀灭亡后全死于非命刘v,刘禅长子,十五岁被立为太子,蜀亡后,钟会在成都作乱,被乱兵杀害。刘瑶,刘禅二子,蜀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被杀。刘琮,刘禅三子,蜀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被杀。刘瓒,刘禅四子,蜀亡

  • 战史解析: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的对比,不同点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不同点

    战史解析: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的对比,不同点在哪?,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中国历史上有两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分别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后和晋朝时期的淝水之战。两场战役都是中国北方军队输给南方的战役。那么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的相同点在哪?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的不同点在那?下面历史新知网小编将为大家解析赤

  • 曹操和关羽的情敌关系:共同追过“有夫之妇”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情敌

    曹操和关羽的情敌关系:共同追过“有夫之妇”,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导读:历史上曹操是个人精,关二哥提多了,他倒是惦记起来,没多久,带着部队进城后,格外地关照杜师奶,一看,美得让他忍不住了,于是擅做主张收编了杜师奶,“乃自纳之”。至于关羽那边,大概批示一句什么要端正态度,理性对待司令部的决定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