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局,善于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是成功者适应现实的一种方法。一个人能看清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现状,就能以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待和认识世界,并且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人要审时度势,知己知彼,才能做到百战百胜。>>以不变应万变,固然高明,但真正的方法是以变应变,以社会的变化调整自身的变化。>>早年的抱负是当一方郡守,可是他能根据时局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终成一代伟人。同样,几乎与他同时出道的,却因为气节的原因而宁愿就死,这并不是为气节而死有什么不好或者不值,但他们甘愿退出历史舞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顺时而变,是决定胜利的一条重要规律。处处能做到,因而能做到顺时而动,也才能做到以变应变。“克日擒孟达”就是以变应变的最好例证。>>司马懿驻守西凉等处,诸葛亮认为他是伐魏的最大障碍,于是用马谡的反间计,使魏主将司马懿削职回乡。>>孟达起事>>诸葛亮计得后大喜,即兴师北伐。蜀师旗开得胜,连取三城,魏国上下震悚,曹睿不得已仍起用司马懿。>>这时,原来的蜀国大将,后来降魏的孟达镇守上庸,此时因为各种原因,正与诸葛亮暗通,准备谋取两京:孟达取洛阳,诸葛亮取长安。>>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复职大惊,急致书孟达说:“近闻曹睿复诏司马懿起宛、洛之兵,若闻公举事,必先至了,须万全提备,勿视为等闲。”>>孟达览书,不以为然,却笑诸葛亮多心。回信说:“我以为司马懿的事,不用担心,宛城离洛阳约八百里,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若司马懿知道我举事,必须表奏魏主,往复至少一月间事,到那个时候,我城池已固,诸将与三军都在深险之地。即使司马懿来,又有什么可畏惧的呢?丞相宽心,惟听捷报!”>>诸葛亮看了来书,掷书于地,顿足说:“孟达必死于司马懿之手了!岂容他料在一月之期?曹睿既然委任司马懿,逢寇即除,何待奏闻?若知孟达反,不须十日,兵必到了。安能措手耶?”>>诸葛亮即回书告诫孟达说:“若未举事,切莫教别人知道;否则必败。”>>司马懿接复职诏后,忽得密报孟达谋反之事,司马懿说:“反贼必通诸葛亮,我先擒之,诸葛亮定然心寒,自退兵。”司马师说:“父亲可写表奏天子。”司马懿说:“要等圣旨,往复一月之间,到时恐怕一事无成了。”>>即传令教人马起程,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迟立斩。又令参军梁畿下檄文,星夜去新城,教孟达等准备进征,稳住孟达,使其不怀疑。>>梁畿到新城传达司马懿的将令说:“司马都督今奉天子诏,起诸路军以退蜀兵。太守可调集本部军马听候调遣。”孟达问道:“都督何时启程?”梁畿说:“此时大约离开宛城往长安去了。”达暗喜说:“我大事成了!”>>对同一事件的看法,智者和愚者的判断其差别如此之大:孟达不懂得因人因事做具体分析,只是按照常规的看法,认为司马懿要起兵下新城,必须奏魏主许之而后行,因此得出“往复一月”的判断。而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看法和做法却恰恰与之相反。智愚可说是一目了然。>>大凡采取突然袭击战术的,必须伪装得好,以麻痹敌人;攻其不备,即我要袭击你,而你完全没意料到我要袭击,袭击才能得逞。司马懿正是这样做,他声东击西,使孟达上当。>>孟达听说司马懿已离宛城赴长安,以为司马懿不知其举事,因此认为“我大事成了”而沾沾自喜。怎料司马懿这时正向新城进军。司马懿在途中缴获诸葛亮给孟达回书,看后大惊说:“世间能者所见略同,我机被诸葛亮识破了。”遂星夜催军急行。未及十日,即抵新城,孟达措手不及,终被擒杀。>>司马懿擒杀孟达,诸葛亮谋取两京终成泡影,但从智力比赛来看,输家只是孟达,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赢家,两人的智力半斤八两:都料事如神。>>诸葛亮认为司马懿听到孟达举事,必先起宛、洛之兵先至;司马懿料孟达叛变必与诸葛亮通谋。两人都不谋而合。诸葛亮说:“曹睿既委任司马懿,逢寇即除,何待奏闻?”司马懿说:“等圣旨,往复一月之间,事无及了。”>>诸葛亮知司马懿复职“大惊”,告诫孟达不要轻举妄动;司马懿途中截获诸葛亮给孟达回书为之“大惊”,想不到“我机先被诸葛亮识破”。而孟达和司马懿、诸葛亮相比,其愚智则有天壤之别:诸葛亮知司马懿复职告诫孟达“须万全提备”,孟达却笑“诸葛亮心多”,要他“惟听捷报”;司马懿派使要孟达听候调遣并伪说已去长安,孟却暗喜说:“我大事成了!”>>孟达临死的时候还在自己编织的理论之中沾沾自喜,他被司马懿斩杀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同样是聪明人,即使是深谙兵法,如果不能知己知彼,也不能做到以变应变。>>可见,以变应变是要有前提的,那就是你首先必须知道什么东西变了,才能做出以变应变的相应的策略。
更多文章
刑场上的天之骄子—-浅谈嵇康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刑场
刑场上的天之骄子-浅谈嵇康之死,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魏晋风流人物,以嵇康为首。他不但文采飞扬、精通音律,而且“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可谓是天之骄子。然而嵇康横遭杀戮,又仿佛是天妒英才,究竟原因何在?我们知道,有个成语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说的是,司马昭在继承父兄权力之后,篡位的野心暴露无
三国赵云为什么一生不受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不受
三国赵云为什么一生不受重用?,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常山赵子龙可以说是最受三国迷欢迎的人气角色,文韬武略,机谋胆色,赵将军无不是上上之选。作为一员虎将,他实在完美。长坂坡一战,赵子龙纵横曹营几万大军之中,出入自如,斩杀曹军50多员将领,竟然全身而退,没有受伤,虽然曹操在战斗中期曾经下令不许射箭,
刘备是怎样找到富爸爸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是怎样
不是高富帅,那就伪装;没有富爸爸,那就塑造一个富爸爸。刘备就是这么干上去的。东汉也是个拼爹的年代,有个孩子,本来应该名叫夏侯操,他的爹本来应该名叫夏侯嵩,为了发展,认了一个叫曹腾的太监当爹,于是,夏侯嵩改名曹嵩,夏侯操自然也就成了曹操。刘备这孩子没曹操这个运气,要说拼爹,他连爹都没有了,那个穷爹,留
三国历史盘点:孙权时期的五任丞相的最终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丞相
三国历史盘点:孙权时期的五任丞相的最终结局是怎样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孙权对武将能推心置腹,文臣就远远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如同房间里的花盆,虽然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为了美观,是种摆设,最重要的是:请靠边站。来看看文臣之首,孙权的开国功臣张昭和几任丞相的命运。张昭因老气横秋遭弃孙
张辽威震逍遥津是怎么回事?又取得怎样的成果?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威震
跟随曹操以后,张辽随军征讨,多有战功,曹操亦益待之如亲信;又从劝关羽降于曹操。赤壁战中,张辽亲载曹操脱难,并射伤东吴名将黄盖。赤壁战后,曹操独任张辽引李典、乐进等守合肥,以御孙权。后孙权果引军入寇,张辽智激李典后三人一同出战,自率二千余骑打败敌军十万,威震逍遥津,名扬天下。让张辽一战成名的逍遥津在历
曹操也曾三顾茅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茅庐
“三顾茅庐”典故说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争夺天下的故事,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然而,最近翻阅一些资料,却意外的发现,“三顾茅庐”并非是刘备的专利,而一代枭雄曹操也曾“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出山。那么,曹操是如何“三顾茅庐”的呢?而诸
第一百一十五章 于吉和《太平经》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太平
东汉末年,山东地方有个名叫于吉的人,浑身上下生满了疮癞。十余年间,百药难愈,百医难治。无论他走到哪里,人们都露出一种鄙夷厌恶的神情,所以他的身体和心理上均十分痛苦。有一天,他在药市上遇到一位很同情他的名叫帛和卖药翁,于是就向他求救治疗自己恶疾的良方妙药。卖药翁帛和看了他满头满脸不堪入目的的疮癞症,对
三国历史悬疑:刘备让庞统当县令是否有意为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县令
三国历史悬疑:刘备让庞统当县令是否有意为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刘备此人爱才、重才,并且识才。在汉末诸侯中,论起有伯乐之明的诸侯,首推曹操和刘备。于是刘备虽然起身微末,却能够拥有关羽、张飞这样的骁将生死相随不离不弃,能够拥有诸葛亮这样的名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是,当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先生庞统
揭秘曹操诡诈残忍 使用“特务”手段堪比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
揭秘曹操诡诈残忍使用“特务”手段堪比明朝大明王朝是“间谍组织”最多、间谍最猖獗和社会最漆黑的年代。那么,是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隐秘探听音讯、监督官与民的“间谍准则”吗?其实,这有点儿“看重”朱元璋及大明王朝
谁是用草鞋击败武艺第一的吕布的最强高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草鞋
谁是用草鞋击败武艺第一的吕布的最强高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谁是隐遁在三国中的真正高手?若问您,谁是三国中文武双全的真正高手,可能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在您脑中飞速闪过各类五花八门的答案时,或许很少有人会把他与“文武双全”的高手联系在一起,依我看来,这个人就是刘备。有人笑我愚:在群雄逐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