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晋朝是怎样建立的?

晋朝是怎样建立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93 更新时间:2023/12/22 0:45:28

三国后期,魏国大权先后被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把持,最终魏国的权力之杖落入了司马氏的手中。

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河内郡温县人,其智慧过人。曹操死后,司马懿历任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两代总管朝政的重臣,主管军事,统率魏军,同东吴、蜀汉对峙。公元239年,魏明帝死,8岁的曹芳即位,由司马懿和曹爽共辅幼主。曹爽明知司马懿实力比自己强,对自己有威胁,所以,决定除掉司马懿。司马懿见势不妙,声称自己年老多病,力不从心,回乡养病,实际上是韬光养晦,伺隙而动。公元249年,曹爽陪伴魏帝曹芳到洛阳城南的高平陵去祭祀。司马懿利用这一时机,假借皇太后的命令,在都城内发动政变,其长子司马师指挥早已蓄养的3000名敢死队,关上洛阳城所有的城门,占据武器仓库,接管了守卫皇宫的禁军。最后,魏帝迫于司马懿的威逼,只好诛杀曹爽息事。曹魏的军政大权又重新转移到司马懿手中。

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其长子司马师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继续辅政。这时,魏帝曹芳已经成年,他不满司马师专权,与几位大臣密谋要杀掉司马师。由于走漏风声,司马师首先动手,诛杀参与密谋的大臣,曹芳也遭废黜,另立年仅14岁的曹髦为帝。不久,司马师死,其弟司马昭接任其职,朝廷里的要事都必须经过司马昭之手。随着年龄的增长,曹髦不断成熟,他对司马氏也越发愤慨了。

公元260年五月,曹髦命令宫中宿卫士兵,捕杀司马昭。司马昭派大将贾充率兵将曹髦杀死,司马昭实际掌握了皇权。但社会上还有相当一批人对这一局面很不满意。司马昭一边网罗文人学士,为自己登基制造舆论,一边积极准备征讨三国之中力量较弱的蜀汉。公元262年,司马昭派大将钟会邓艾率兵18万,进军蜀汉。捷报频频传来,魏帝曹奂下诏将司马昭封为晋公,拜为相国,并赐"九锡",即最华贵的车马、王袍似的衣服、乐器、朱红色的门户、有屋檐的台阶、300名卫兵、先斩后奏的刀斧、表示征伐的弓箭、祭祀用的香酒。这九锡是古代帝位更替的前奏,往往先授九锡,再行帝位禅让之礼。第二年,蜀汉灭亡,司马昭因功又封为晋王。

司马炎是晋王司马昭的长子,按照封建时代立嫡以长的制度,司马炎本该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但其父司马昭把司马攸过继给自己的哥哥司马师为子,并打算立之为世子。司马昭每次见到司马攸,便拍着晋王的宝座对他说:"这属于桃符的宝座。"宠爱之情溢于言表。正是在这种复杂的政治背景下,不甘寂寞的司马炎开始了他争夺王位的活动。

齐王司马攸为人清和平允、亲贤好施,喜爱古代典籍,并且雅好文章,是一位有着浓厚的艺术气质的儒雅之士。与司马攸相比,司马炎却似乎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他在气质上几乎完全秉承了父祖的天性,既有足以左右形势的谋略,又有着一副宽厚仁慈的外表。政治家的天性加上客观上的优势,使得他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游刃有余。同时在许多重臣和历史上废嫡长引起祸乱的事例重压下,司马昭在晚年时只好接受了大臣们的建议,立司马炎为世子。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承了晋王位。同年十二月,经过精心准备之后,仿效曹丕代汉的故事,司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卫将军贾充等人,带领满朝文武官员再三劝进,司马炎照例多次推让,然后才接受魏帝曹奂禅让,封曹奂为陈留王。于公元266年农历二月八日,登上帝位,改国号为晋,史称为西晋,晋王司马炎成了晋武帝。

晋朝建立魏国灭亡的事实,没有使司马炎心里感到轻松。他很清楚,虽然他登上王位宝座,但危机仍然存在。从内部看,他的祖父、父亲为了给司马氏家族夺取帝位铺平道路,曾经对曹操以后的曹氏家族以及附属势力进行了残酷的屠杀,这件事所造成的阴影至今仍然横亘在人们的心中;从外部看,蜀汉虽平,孙吴仍在,虽说此时的东吴已不足与晋抗衡,但毕竟也是一个不小的威胁。内忧外患告诉司马炎,要想巩固政权,进而完成吞并东吴、统一中国的大业,就首先要强固统治集团本身的凝聚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采取怀柔政策。为此司马炎在即位的第一年,即下诏使已成为陈留王的魏帝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同时又赐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第二年又解除了对汉室的禁锢。这不但缓和了朝廷内患,尤其是消除了已成为司马氏家族统治对象的曹氏家族心理上的恐惧,而且还安定了蜀汉人心,进而为赢得吴人的好感、为吞并东吴取得了主动权。

为了尽早地使国家从动乱不安的环境中摆脱出来,为统一奠定牢固的基础,无为与宽松政策成了西晋之初的立国精神。这种立国精神在国家的各种领域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公元268年,司马炎诏书中明确指出:"为永葆我大晋的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统领万国的核心。"同年,又向郡国颁下5条诏书: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当年,曹魏王朝的奠基者曹操继东汉的动乱政治之后,为了安定人心,恢复国力,曾实行了比较宽松开放、节俭求实的治国方略。但到了曹丕,政治渐趋严厉,社会风气亦腐败,魏武帝当年的风范已是明日黄花。皇帝往往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断把强大的物质重负转移到百姓的身上,而长期的战乱不但使百姓处于惨淡的生计之中,而且心理上也增添了一种恐惧与疲惫之感。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无为而治的强国方略是最适合不过的。

西晋成立之初,晋武帝为了收拢人心,立即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也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蜀汉灭亡不久,晋武帝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汉供职的官吏为朝官。晋武帝没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用手法,而是采取拉拢、收买人心的办法,稳定各级官吏,以确保社会稳定地过渡。因为晋武帝还看到,蜀汉虽亡,东吴未灭,全国还未统一。于是他开始运筹帷幄,准备击灭东吴,结束全国的分裂局面。

早在三国鼎立之时,魏的势力已超过蜀、吴,如以人口计,魏约占全国人口4/7,蜀、吴合占3/7。公元263年,魏灭蜀之后,三国鼎立变成了南北对峙,魏的力量更加强大。晋武帝代魏之后,雄心勃勃,"密有灭吴之计",准备出兵灭吴,统一全国。

西晋全国正处于一种积极的态势之中时,吴国却是在走下坡路。吴主孙皓的荒淫、残暴使吴国丧失了重整旗鼓的机会。孙皓命令大臣的女儿要先经过他的挑选,漂亮的入后宫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谈婚论嫁,这使他丧失了大臣们的支持,自毁长城,最终成了孤家寡人。一个劝谏他的大臣不但没有受到表扬,反而被他用烧红的锯条残忍地锯下了舌头,其残暴程度与商纣王没有任何区别。孙皓杀人的方法很多,很残忍,像挖眼、剥脸皮和砍掉双脚,等等。孙皓的残暴注定了吴国要在他手上灭亡。由于孙皓的残暴,手下的将领们也对他丧失了信心,纷纷投降西晋。西晋的大臣们见吴国国力下降,政局不稳,也纷纷劝说司马炎趁机灭掉吴国。

但是,以太尉录尚书事贾充为首的保守派反对伐灭吴国,他们认为,吴有长江天险,且善水战,北人难以取胜。且近几年来西鲜卑举兵反晋,此时对吴作战,并"非其时"。而羊祜、张华、杜预等人则认为,吴帝孙皓腐化透顶,他不但对广大人民残酷剥削、镇压,而且在统治集团内部也排除异己,用刑残酷。孙吴目前是"上下离心",如此刻出兵,"可不战而胜"。如果错过机会,"吴人更立另主",励精图治,再去灭吴就相当不容易了。两派意见,针锋相对,这样,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就摆在了晋武帝面前:是否出兵灭吴,统一全国?晋武帝也意识到,自秦汉以来,统一已成为人类历史的主流,广大平民百姓要求统一,渴望和平。因此,晋武帝坚定地站在主战派一边。

公元279年,他力排众议,发令讨伐东吴。贾充等人又拼命反对,晋武帝大怒,迫使"充免冠谢罪"。由于贾充位及三公,影响很大,晋武帝为了争取保守派一同伐吴,便委任贾充为讨吴诸军的元帅。谁知贾充"自言老衰,不堪元帅之任",拒绝受命,以此施加压力。晋武帝这次并未发怒,而是很开明地说:"君若不行,吾便自出。"就是说自己要亲自出任元帅。贾充见状,只好领命,出镇襄阳。战争进行到第二年春天,晋军攻下武昌,但吴军主力并未受到重挫,且春水上涨,晋军中又流行疾病,贾充上表请求撤兵,而张华则坚持继续进军,贾充恨得咬牙切齿,要"腰斩张华","以谢天下"。保守派另一要员荀彧也跟着奏请治罪张华。在保守派的强大压力面前,晋武帝毫不推卸责任,明确回答"此是吾意,华但与吾同耳",拒绝退兵。

晋武帝为了完成灭吴大业,在战略上做了充分准备。早在公元270年,他就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襄阳,着手灭吴的准备工作。羊祜坐镇襄阳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襄阳与东吴重镇石城相距最近,晋军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由于孙皓挥霍无度,部队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连饭也吃不饱。羊祜命人向吴军送酒送肉,瓦解吴军。这样,不时有吴军前来投降,羊祜下令说:"吴军来要欢迎,走要欢送。"有一次,吴将邓香被晋军抓到,羊祜部下坚持要杀掉,羊祜不但不杀,而且还亲自为其松绑,把他送了回去。有时,吴军狩猎打伤的野兽死到了晋军领地,晋军也把这些野兽送到吴军帐内。正是由于这样的"厚"爱,东吴将领们的心一步步趋向晋军。

晋武帝在襄阳一边命羊祜对吴军以仁德施加影响的同时,一边在长江的上游益州加强训练水军,建造战船。据说,当时造的船有的大可容纳两千多人,上面可以驰马来往。经过长达七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公元279年,晋武帝下令开始向吴军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为了克服长江天险,迅速夺取胜利,晋武帝部署五路兵马,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进发。另有第六路兵马,由巴东、益州出发,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长江上游的东吴守军,在巫峡80里长的湍急水流中,钉下了无数个锋利无比的、长十余丈的铁锥,在江面狭窄的地方,横拉着很多粗大的铁链,以封锁江面。晋军先用大竹排放入长江,奔腾的江水漂浮着巨大的竹排猛冲直下,埋在江里的铁锥被竹排拔离江底,完全失去了作用。对待封锁江面的铁链,晋军在船上载了无数用麻油浇灌的火炬,每根有十多丈长,遇到铁链,点燃火炬,熊熊烈火把铁链烧熔断裂。就这样,东吴长江的防守设施被一个个排除了。

晋武帝在部署六路兵马进攻吴军时,为了分散、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先派王浑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孙皓不知是计,忙命丞相张悌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结果沿江东下的晋军乘机攻占了建业。晋武帝后来在评价这一战略时说:"令贼孙皓拼死自卫,不得分兵上赴,以成西军之功。"三百多年后,隋文帝杨坚兵分八路,渡江灭陈,也是借鉴了晋武帝这套作战方针。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追怀这场战争的情景时写道:"王潜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东吴从孙权立国开始,传了四主,共57年而亡。

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标签: 晋朝

更多文章

  • 第一节 子元秉政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265年,司马昭病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相国、晋王位,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经过精心准备,同年12月,仿效曹丕代汉的故事,为自己登基做准备。公元265年,司马炎登上帝位,改元为泰始,国号大晋,史称为西晋。讨灭王陵后不久,司马懿就因病身亡,司马懿死后,司马家的摇尾系统纷纷向皇帝曹芳建议,应该父死由司马

  • 第二章 为刘备做嫁裳的刘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第二章

    中国古典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几乎包含了这一时代所有的知名人物。哪怕是一个出场时间不长的小角色,也会在读者中有不小的知名度,更不要说那些纵横捭阖的大人物了。“知名度”高,名声却不一样,说到智慧,后人往往会想到诸葛亮;说到奸诈,后人往往说起曹操;说到厚道,后人就会首提鲁肃。虽

  • 第三节 西陵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之战

    泰始六年(公元272年)八月,发生了西陵之战,结果大家都知道,羊枯因此被贬为平南将军,杨肇被贬为平民。羊枯总结这次战争的失败时说:“主要是因为陆抗”。《三国志》评陆抗:“抗贞亮筹干,咸有父风,奕世载美,具体而微,可谓克构者哉!”陆抗,字幼节,吴郡吴县(

  • 石勒的故事:石勒后赵中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后赵

    在西晋几十年的动乱历史之中,石勒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石勒是羯族人,原名叫,上党武乡(今山西省榆社)人。长得浓眉大眼,体强身壮,又善骑马射箭,武艺超群。只是没读过书,胆识有余,谋略不足,他曾在洛阳等地当过小贩做过佣工,是羯族人的小头目。有一年,并州刺史司马腾派人抓羯族人,并将他们卖到山东做苦力,为了射

  • 第十八章 阴山战神斛律金的悲剧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阴山

    南北朝时代,不但是一个战乱时代,更是一个文化繁荣时代,尤其是与草原民族有关的民歌,在这场民族大融合中,广泛地在中原汉地传唱开来,不少脍炙人口的歌曲,直到今天依然广泛流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赫赫有名的《敕勒川》。这首反映草原民族生活的歌曲,多年以来也有许多问题争论不清,比如它的作者是谁,比如它具体创作

  • 第二节 重用马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第二节

    当初,晋的幽、并2州都同鲜卑接壤,东是务桓,西是力微,于是多有边患。卫瓘秘密使用计谋进行离间,结果务桓投降,力微忧卒。晋武帝为嘉奖卫瓘之功,封其弟为亭候。卫璀,字伯玉,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人。其父为魏国尚书。卫璀10岁丧父,至孝过人,以明识清允知名于人,袭父爵阌乡侯,20岁左右任尚书郎。权臣专

  • 枋头之战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之战

    枋头之战公元369年晋大司马桓温,率步骑共五万大军,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出发,开始了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一路势如破竹,打到距前燕都城仅几十里的枋头,桓温屯兵枋头,遭遇前燕殊死抵抗,又因粮道断绝,不得已而归,归国途中先是被前燕慕容垂和慕容德设伏打败,又被赶来支援前燕的前秦将领苟池、邓羌劫了

  • 晋代四大志人小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晋代

    一《汉武故事》撰人不详,由葛洪(283343)写定。今存一卷,内记武帝生于猗兰殿至崩葬茂陵一生中的杂事,下及成帝时事。其中亦有神仙怪异之言,可以说是志人而兼志怪的小说。文章简雅,水平甚高。此书一向不题撰人,到《崇文总目》忽然题作班固撰,又有说作者是王俭的;清末大学者孙诒让《札迻》(卷十一)据《西京杂

  • 秦晋淝水之战:苻坚统治瓦解 中原地区再次分裂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原地区

    淝水之战站前形式378年,罗马军队在阿德里亚堡战役中败于西哥特人,皇帝瓦伦斯战死疆场;此后,罗马帝国再无力量抵抗外族入侵。380年,印度沙摩陀罗笈多之子旃陀罗笈多二世继位,史称“超日王”,在其统治期间,笈多王朝国势达到鼎盛。410年,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震动了整个帝国。东晋永

  • 第五节 初露锋芒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初露锋芒

    公元226年曹丕驾崩,司马懿还与曹真、曹休、陈群四人被曹丕任命为顾命大臣。这一年,司马懿47岁。在曹丕看来,曹真和曹休是宗室,而司马懿和陈群是亲信,二对二,力量平衡。但是,他没考虑到人的寿命和各自的能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平衡将最终被打破。就在这一年(公元226年)8月,孙吴因曹丕驾崩而趁机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