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二章 为刘备做嫁裳的刘表

第二章 为刘备做嫁裳的刘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908 更新时间:2024/1/6 22:35:28

中国古典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几乎包含了这一时代所有的知名人物。哪怕是一个出场时间不长的小角色,也会在读者中有不小的知名度,更不要说那些纵横捭阖的大人物了。“知名度”高,名声却不一样,说到智慧,后人往往会想到诸葛亮;说到奸诈,后人往往说起曹操;说到厚道,后人就会首提鲁肃。虽然这些“名声”深入人心,但对照真实的历史,往往出入甚大。有这样一个枭雄,真实的历史上,他纵横捭阖,强盛一时,到了小说里,出镜率甚低不说,形象也大打折扣,活活给他的同族兄弟做了绿叶刘表

其实,刘表还是有点名气的,不过这样的名气,却是拜他那个不争气的儿子所赐。他那个葬送了江山的儿子,让曹操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之子若豚犬耳”的评语。儿子给孙权当了绿叶,而他自己,是给刘备做了嫁衣裳。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个“豚犬”的父亲刘表,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刘表字景升,山东高平人,他是西汉景帝的后人,比起刘备“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他可以说“根正苗红”,他家的经济条件也好得很,至少不用像刘备那样去卖草鞋。身为正统世家大族,刘表从年轻时候开始,就是一个政治运动里的“高光”人物。他从小受过良好教育,学问师承方面也不简单,师父是东汉时期大儒王畅。王畅是东汉后期儒学的重要人物,积极倡导中庸之道,对后世影响深远。刘表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师从王畅,这一番求学经历,让他成为彼时东汉知识界的才俊,也改变了他以后的命运。

虽然学的是中庸,但年轻时候的刘表,一点也不“中庸”,相反却是个棱角分明的“愤青”。刘表的青年时代,正是汉桓帝、汉灵帝等“昏君”在位的时期,这一时期东汉政治最大的毒瘤,就是愈演愈烈的宦官专权。年轻的刘表,对宦官非常痛恨,他在东汉的最高学府太学求学时,曾经带领太学生们发动请愿,要求把持政权的宦官们“下课”,还多方奔走,声援那些遭宦官迫害的士大夫们。尤其是在宦官们准备发动清洗、迫害士大夫的时候,派人到太学清查谁曾与朝中士大夫往来密切,别人都不敢说话,刘表第一个挺身而出,在“名册”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这些早年的经历,让他声名鹊起。在当时,他是着名的“八俊”之一,除他之外,还有张隐、薛郁、王方、宣靖、公绪恭、刘迪、田林7人。这8个人,是当时东汉知识界公认的既有学识,又敢于铁肩担道义的青年才俊,“入围”的条件极高,既要出身名门,又要有惊天动地的壮举,能位列其中,足见此时刘表声名显赫。

出名是要付出代价的,没做几天“八俊”,清算就来了。公元166年,一直被士大夫揭发的宦官赵津、侯览等人,秘密整理了大量黑材料,诬陷士大夫们图谋不轨。偏听偏信的汉桓帝,随即逮捕了李雍等士大夫,并将这些人称为“党人”,在全国撒网搜捕其同伙,这就是东汉历史上着名的“党锢之祸”。这场对士大夫们的迫害,前后绵延数十年,遭逮捕的知识分子有上千人。在士大夫中的重要人物落网后,宦官们随即罗织罪名,公布了涉嫌谋反的“党人”名单,刘表的名字赫然在列,堂堂皇族,这下摇身一变成了“钦犯”。好在当时刘表人缘比较好,不但在士大夫中有威望,就连朝中的宦官里也有他的朋友,外加他是皇族,躲了一段时间后,最后被赦免。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也过了几年担惊受怕的日子。

这场震撼东汉帝国的大案,影响了刘表的处世观念:激愤救不了国,轰轰烈烈反抗,结果却是灭亡,那么这样的反抗又有什么意义?如果说之前的刘表,只是学过中庸,那么从此以后,他开始理解“中庸”,到他后来纵横捭阖的时候,也一直在奉行中庸之道。

“党锢之祸”后,刘表东躲西藏,侥幸在这场大清洗中幸存了下来。他重见天日,是汉灵帝在位解除党禁之后。这已经是公元2世纪的晚期,刘表的青春时代早已过去,常年的浮沉,让他棱角不再,更加老于世故。“党锢之祸”解除后,刘表先在中央任闲职,他很会打理关系,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都和他相处得不错。到了公元190年,刘表终于得到了他一生里最重要的一次任命:出任荆州牧。这时候的东汉帝国,已经不复当年的“中央集权”,国家正处于四分五裂的前夜。刘表就任的荆州,在当时是一个战乱不断的地方。之前的黄巾起义,荆州是主战场之一,在战乱中遭严重破坏。董卓之乱之前的两个荆州牧,一个被当地乱民打跑了,一个被南方前来骚扰的部落给杀了。东汉政府此时的局面也很麻烦,权臣董卓从河西进入京城,掌控了朝廷的大权,皇帝成了他的傀儡。不甘心董卓专权的北方诸侯们,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发动了讨伐董卓的战争,位于洛阳南面的荆州,也就成了董卓要稳定的后方。刘表之前的一个荆州牧是王睿,在孙坚征讨董卓的时候,因为拒绝和孙坚合作,竟然被孙坚逼得自杀,此时的荆州,也因此陷入乱局了。为了稳定荆州,董卓想到了刘表。

这时候的刘表,已经在东汉朝廷里“中庸”了好多年。“党锢之祸”结束后,他先做了大将军何进的幕僚,何进因为和宦官不和,企图邀请边将进京诛杀宦官,却被宦官们抢先一步杀害。接着董卓进京,把持大权。刘表侥幸在这场大乱里保住了性命,这期间宦官得势的时候,他不得罪,后来董卓来了,他照样服服帖帖,已经成了典型“墙头草”人物。王睿死后,董卓面临北方各路枭雄的讨伐,需要一个听话的老实人来镇守荆州。素来老实巴交的刘表,就成了最好的人选。

公元190年,刘表来到荆州,这时候的荆州,已经盗贼四起、乱兵丛生,荆州北面的袁术,东面的孙坚、黄祖,都有吞并荆州之心。刘表到荆州后,独自骑马来到荆州重镇宣城,荆州兵乱时,当地有名望的世家大族都在这里避难。宣城的周围,有大大小小数股流贼,城里的人根本不敢随便出门。刘表不顾危险只身前来,在当地面见世家大族,争取他们的支持,其一身是胆,让各位士族们极为佩服,纷纷给刘表出钱出粮。刘表因此有了第一支效忠他的军队,以及两个堪称左膀右臂的将领:崩越和蔡瑁

标签: 第二章

更多文章

  • 第三节 西陵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之战

    泰始六年(公元272年)八月,发生了西陵之战,结果大家都知道,羊枯因此被贬为平南将军,杨肇被贬为平民。羊枯总结这次战争的失败时说:“主要是因为陆抗”。《三国志》评陆抗:“抗贞亮筹干,咸有父风,奕世载美,具体而微,可谓克构者哉!”陆抗,字幼节,吴郡吴县(

  • 石勒的故事:石勒后赵中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后赵

    在西晋几十年的动乱历史之中,石勒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石勒是羯族人,原名叫,上党武乡(今山西省榆社)人。长得浓眉大眼,体强身壮,又善骑马射箭,武艺超群。只是没读过书,胆识有余,谋略不足,他曾在洛阳等地当过小贩做过佣工,是羯族人的小头目。有一年,并州刺史司马腾派人抓羯族人,并将他们卖到山东做苦力,为了射

  • 第十八章 阴山战神斛律金的悲剧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阴山

    南北朝时代,不但是一个战乱时代,更是一个文化繁荣时代,尤其是与草原民族有关的民歌,在这场民族大融合中,广泛地在中原汉地传唱开来,不少脍炙人口的歌曲,直到今天依然广泛流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赫赫有名的《敕勒川》。这首反映草原民族生活的歌曲,多年以来也有许多问题争论不清,比如它的作者是谁,比如它具体创作

  • 第二节 重用马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第二节

    当初,晋的幽、并2州都同鲜卑接壤,东是务桓,西是力微,于是多有边患。卫瓘秘密使用计谋进行离间,结果务桓投降,力微忧卒。晋武帝为嘉奖卫瓘之功,封其弟为亭候。卫璀,字伯玉,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人。其父为魏国尚书。卫璀10岁丧父,至孝过人,以明识清允知名于人,袭父爵阌乡侯,20岁左右任尚书郎。权臣专

  • 枋头之战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之战

    枋头之战公元369年晋大司马桓温,率步骑共五万大军,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出发,开始了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一路势如破竹,打到距前燕都城仅几十里的枋头,桓温屯兵枋头,遭遇前燕殊死抵抗,又因粮道断绝,不得已而归,归国途中先是被前燕慕容垂和慕容德设伏打败,又被赶来支援前燕的前秦将领苟池、邓羌劫了

  • 晋代四大志人小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晋代

    一《汉武故事》撰人不详,由葛洪(283343)写定。今存一卷,内记武帝生于猗兰殿至崩葬茂陵一生中的杂事,下及成帝时事。其中亦有神仙怪异之言,可以说是志人而兼志怪的小说。文章简雅,水平甚高。此书一向不题撰人,到《崇文总目》忽然题作班固撰,又有说作者是王俭的;清末大学者孙诒让《札迻》(卷十一)据《西京杂

  • 秦晋淝水之战:苻坚统治瓦解 中原地区再次分裂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原地区

    淝水之战站前形式378年,罗马军队在阿德里亚堡战役中败于西哥特人,皇帝瓦伦斯战死疆场;此后,罗马帝国再无力量抵抗外族入侵。380年,印度沙摩陀罗笈多之子旃陀罗笈多二世继位,史称“超日王”,在其统治期间,笈多王朝国势达到鼎盛。410年,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震动了整个帝国。东晋永

  • 第五节 初露锋芒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初露锋芒

    公元226年曹丕驾崩,司马懿还与曹真、曹休、陈群四人被曹丕任命为顾命大臣。这一年,司马懿47岁。在曹丕看来,曹真和曹休是宗室,而司马懿和陈群是亲信,二对二,力量平衡。但是,他没考虑到人的寿命和各自的能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平衡将最终被打破。就在这一年(公元226年)8月,孙吴因曹丕驾崩而趁机兴

  • 邓攸的故事——弃儿保侄话邓攸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我们的文化中,似乎总有一种好走极端的审美观或曰价值判断,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且好极而言之,绝而对之,甚至荒而诞之。这种思维方式谬种流传,从古到今,绵延不绝。说人坏,往往不把他说得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就不过瘾。说人好,或倡导忠孝节义,则舌吐莲花、笔走龙蛇,不惜一切地美化之,神化之,甚至魔化之。总之不把人

  • 第五节 外戚专权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外戚

    再说武帝,他终因终日眠花餐柳,于是体力终于不支,倒卧龙床,一病不起。他每天都感到头晕目眩,四肢无力,舌头也有些硬,双目不断地冒金花。这种症状已非一日,只是没这么严重罢了。每当服用了那令他兴奋的药丸,这种症状便逐渐消失,药力尽后,症状就加重。因此,他不得不加大服用量,由每天服用一丸,增至早一丸晚一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