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72 更新时间:2023/12/30 16:01:43

北魏孝文帝(471499在位)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六位国君,一个目光远大、气度恢弘的少数民族改革者。魏孝文帝因改姓元,又叫元宏。他在执政期间,对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各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推动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公元471年,拓跋宏才五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他。北魏拓跋家族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的。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持。

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

■矛盾激发,催生改革

人们说,冯太后并不喜欢这个孩子。孝文帝早熟、机灵,太后担心他长大了对自己不利,有一次,把他关在空屋里,天气很冷,只让穿单衣,三天不给饭吃,还打算把他废掉;又有一次,因为宦官说他的坏话,还“杖”了他几十下。

490年,冯太后死了,孝文帝按照儒家经典的规定,守孝服丧,开始不进饮食,后来勉强吃一点,但也吃得很少。鲜卑贵族劝他照祖宗老规矩办丧事,不要过哀。孝文帝却以为祖宗时,南征北战,“重武略,不重文教”;言下之意,不愿墨守祖宗成规,要在“文治”上下工夫。他对祖母的“哀慕缠绵”,也许并不是由于悼念,而是激励生者继续进行汉化,为进一步搞好“文治”做个样子。

在政治上,孝文帝是冯太后的肖孙。这两个人的事业,都是在用汉化巩固北魏的统治,而孝文帝更把它提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从平城迁都洛阳,标志着这一新阶段的开始。

中原的富庶,一开始便吸引着这个新兴的塞上政权。北魏道武帝、明元帝都曾经有过把都城南迁的打算。但那时条件还不成熟,平城和所谓近畿之地是北魏政权的根本所在,夏和柔然时时威胁着它的西境和北境,而中原地区也还因鲜卑贵族和汉族大地主之间的隔阂尚深,迁往中原,不能不使鲜卑统治者有所顾虑。

北方统一之后,实行“文治”的要求提上了议事日程。鲜卑统治者和汉族大地主的合作随着岁月流逝而增强。北魏政权也愈来愈依赖中原地区谷、帛的支持。原来出战士、输战马、征伐四方的中心平城,担当不了“文治”的任务。迁都洛阳,便成为适应当日形势的要求了。

100年来,北方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北魏的对外关系转而以和它敌对的南朝为中心。从政治上和南朝争取汉族士大夫,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太和十六年(492年),北魏讨论“行次”(五行的次序。照汉代学者的意见,其顺序为木、火、土、金、水),这是一次具有重大现实政治意义的讨论。孝文帝采纳了李彪的建议,认为北魏继承西晋,西晋是金,魏当为水,魏是正统所在。要和南朝争正统,理所当然地不能再僻处平城,就要把都城迁到汉魏(曹魏)的故都洛阳去。

太和十七年(493年),肃从江南逃奔北方,孝文帝在邺城接见了他。王肃出身江南高门,是南方士族的领袖,孝文帝对他十分器重,颇有相见之晚之意。历史记载上说孝文帝“方议兴礼乐,变华风,凡威仪文物,多肃所定”。孝文帝继冯太后之后,力图改变鲜卑旧俗,不仅对像王肃那样的人物相见恨晚,和南方交战,也屡次释放俘虏,说“在君为君,其民何罪!”还禁止掠夺,宣布犯禁的处以极刑。这些处处说明北魏是在和南朝打政治仗,把都城迁到洛阳去将要提上议事日程。

■迁都洛阳,改革风俗

迁都洛阳,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但鲜卑贵族大多数还没有这种认识,不赞成迁都。

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不得不以南伐为名,来达到迁都的目的。这一年秋天,他率领步骑30万,到了洛阳。在洛阳,他参观西晋宫殿的遗址,像古代东周贵族经过镐京(西周故都,现在陕西西安市西南)宫阙那样伤心。但是,孝文帝并不是为西晋的灭亡而伤悼。“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中的诗句),一出由孝文帝扮演主角的迁都的好戏,便以这样的独白开了头。

洛阳秋雨连绵,文武百官对着惨淡的秋天,心情十分沉重。皇帝真的要南伐吗?他们当中,有知情的,也有不知情的。雨越下越大了。九月丙子这一天,孝文帝全副戎装,骑在马上,下令三军,往南进发。大臣都跪在马前,叩头谏止进军。孝文帝满面怒容,对着这些人说:“我要统一天下,你们这帮人却屡次阻挠大计。谁再说,就要治谁的罪!”说完,整一整马缰,仿佛就要出发了。一个叫拓跋休的鲜卑贵族,仍然跪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嗫嗫嚅嚅地仍在请求皇帝不要南进。孝文帝富于表情的脸,忽然换了另一种颜色,用另一种口气对群臣道:“这回出兵,费了不少事,用了许多钱,不可劳而无功。不南进,便迁都。你们赞成吗?赞成的立在左边,不赞成的立在右边。”

这一出戏演得很出色,大军在洛阳停下来了,迁都成了定局。在南伐和迁都这两件大事上,这些文武百官暂时选择了迁都。因为南北双方多次在战场上较量过,南伐的危险性很大,谁也不愿担风险。

任城王拓跋澄被派回平城去做说服工作。他原来也弄不清南伐的目的,和孝文帝有过激烈的争论,后来孝文帝私下告诉他:“平城只能用武,不适宜于文治。”他这才转过来支持迁都。拓跋澄动身回平城时,孝文帝郑重地嘱咐他:“要好好干啊,革去旧俗的日子,已经到了!”

另一位大贵族于烈,被派回平城担任留守的重任。孝文帝曾经问他:“你赞成迁都吗?”于烈说:“陛下的深谋远虑,我现在还不明白。我的内心,是一半乐迁(赞成),一半恋旧(不赞成)。”孝文帝认为这个人忠直,说:“你不唱反调就行啦!”

平城贵族知道要迁都,一时很是震动。拓跋澄回去后,百般晓谕,众人不安的情绪才渐渐平静下来。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又亲自回到平城去,召集文武百官,晓以迁都的利害。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两晋赋税制度与徭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徭役

    两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尽管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但是社会物质生产仍在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明确赋税制度。西晋在赋税制度上实行占田制,实行户调法。东晋允许官僚占山封山带泽良田万顷,奴婢数千,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赋税制度。两晋时期,社会经济特点是江南迅速开发

  • 第二节 齐王司马攸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司马

    司马炎篡魏称帝、建立晋朝后,封司马攸为齐王,对他还算尊崇,让他掌握部分军权,参与议定国家大事,官职由卫将军迁骠骑将军,又转镇军大将军,后由武官转为文官,任太子太傅、司空等职。但到了武帝晚年,情况却发生了很大变化。武帝共有二十六子,其中皇后杨艳所生仅三人,并且长子司马轨夭折后,次子司马衷遂以年长被册立

  • 隋文帝最喜欢的宫女被老婆打死为什么话也不敢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也不

    “妻管严”是用来形容怕老婆的男人,在中国古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就算是身处于这样的地位,也依然有一些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妻管严”。这其中就有我们今天的主人公——隋文帝。皇帝怕老婆,着实是一件让许多人觉得稀罕的事。隋文帝是非常出色,功绩显赫的一位皇帝,他是隋朝的开国皇帝。虽然隋朝的历史很短,但是

  • 独孤加罗是隋文帝的挚爱,却因一个错误导致隋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隋朝

    热播电视剧《独孤天下》的故事背景是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讲述独孤家的三个女儿因“独孤天下”的预言走向王的女人的故事。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独孤伽罗,随着电视剧《独孤天下》的热播,独孤伽罗由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色,变成了几乎家喻户晓的人物。那么历史上的独孤伽罗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她又犯了一个什么样的

  • 晋朝的八王之乱:晋武帝司马炎封了27个同姓王埋祸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晋朝

    晋武帝司马炎认为魏朝的灭亡,是因为没有给皇族子弟权力,使皇室孤立了。所以,他在即位以后,封了27个同姓王。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军队;王国里的文武官员,都由诸侯王自己选用。他以为这样一来,有许多亲属子弟支持皇室,司马氏的统治就可以稳固了。哪里知道这一来,反而种下了祸根。八王之乱晋惠帝司马衷即位以后,外戚

  • 东晋诗人陶渊明:诗歌里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东晋

    陶渊明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溢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都说他是陶侃曾孙,后人亦有怀疑这种说法的。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

  • 隋文帝为何要冷落后宫佳丽三千?其中有何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隐情

    隋文帝的妻子独孤氏,是北周卫公独孤信的女儿。杨坚取北周而代之,建立隋朝,改元开皇,独孤氏为皇后。独孤家族对杨坚以及他的父亲杨忠都有恩惠,所以,杨家基本是从属于独孤家族的。杨坚本来就对妻子有所畏惧,独孤氏做了皇后之后,在参政过程中,更让杨坚佩服,敬畏之心更浓了。文帝有五个儿子,都是独孤皇后所生,这在历

  • 刘渊起兵,反晋建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互相融合的历史。西晋后期,八王混战之时,少数民族开始趁机扩展势力。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去世后,晋怀帝司马炽登基,改年号为永嘉。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首先在北方创立了自己的匈奴汉国。自此,中原一带逐步开始了更为激烈的混战。■精通汉学,文武双全匈奴人刘渊,字元海

  • 诸葛亮为何没能打败司马懿 陈寿找出了三个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出了

    陈寿在“表”里说,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他不仅荣膺刘备的三顾,也深受孙权的“敬重”。到了刘备死后,后主继位。诸葛亮综揽军政,“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办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这几句“论

  • 洛阳纸贵的典故故事:左思和他的《三都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他的

    洛阳纸贵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人,在西晋太康年间,以一篇辞赋而轰动文坛,成为西晋文学中一颗璀璨夺目、光艳照人的瑰宝,这就是左思和他的《三都赋》。左思(约公元250305年),字太冲,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左思出身低微,从小就长得比较丑,人也不聪明。左思读书,非常刻苦,从来不一知半解就了事。经过长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