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两晋赋税制度与徭役介绍

两晋赋税制度与徭役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661 更新时间:2023/12/20 12:59:57

两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尽管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但是社会物质生产仍在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明确赋税制度。

西晋在赋税制度上实行占田制,实行户调法。东晋允许官僚占山封山带泽良田万顷,奴婢数千,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赋税制度。

两晋时期,社会经济特点是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士族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以及各民族经济交往交流的加强。伴随着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和军事上的变化态势,这一时期的赋税制度和徭役均体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色。

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统一中国后,于280年颁布《占田令》,首创“户调制”。此令在占田制的基础上,规定赋税的数额。

所谓占田,是指一般民户可以按人口占有和使用的土地数额,课田是按丁承担租税的土地额。占田并非由朝廷分配土地,只是允许民户自行垦占,无论占田是否达到法定标准,都必须依照规定的课田数交纳田租。

《占田令》包括占田制、户调制、限田制以及官吏占田荫户制。

占田制也叫占田课田制。它规定:男子一人占田70亩,女子一人占田30亩;其中丁男16岁至60岁为正丁;课田50亩,丁女占田20亩。次丁男13岁至15岁、61岁至65岁,占田20亩,次丁女及老小没有占田。这里的“次丁”,意思是承担部分赋役的未成年或老年的男女。

在纳税额度上,《占田制》规定:有50亩地者,收租税4斛,即每亩8升。除田租外,还要缴纳户调,丁男做户主的,每年缴绢3匹、绵3斤;户主是女的或次丁男的,户调折半交纳。

《户调制》规定:丁男为户主的民户,每年纳绢3匹、绵3斤,丁女及次丁男为户主者减半交纳。

《限田制》规定:官员一品可占田15顷,以下每低一品减田5顷。

官吏占田荫户制规定:第一品官可以占田50顷,以下每品依次递减5顷,至第九品占田10顷。荫庇佃客的数额为,自一品50户至九品一户。

户调法有3个特点:

1.以户为单位,计征田租和调赋,也就是把土地税和户口税合而为一,寓田赋于户税之中,不问田多田少,皆出一户之税。

2.户调所征收的绢绵等实物,只是一个通用的标准,实际上当会按照各地实际出产情况,折合通过标准物计征,不会只限于绢和绵。

3.西晋征收的田租和户调,较曹魏时征收田租提高了一倍,户调提高了半倍。

晋武帝颁布户调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土地,限制土地兼并,以保证朝廷的税收和徭役征发。户调式制度的实施,是晋代独具的一个特色,增强了西晋的国力。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北方劳动人民不断南迁,既提供了大批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因为他们是侨人,散居在侨立的郡县中,赋役上与土着居民不同。

这种不同集中表现在户籍上。两晋南朝时称正式户籍为黄籍。因侨人属不定居、无实土之虚悬流寓户口,皆无赋役。因此,黄籍之外出现了白籍。

流民涌向江南,住侨郡,持白籍,免除税役,这就必然要加重江南土着居民的负担,必然要影响朝廷财政的收入,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土断因而势在必行。土断的主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因为赋役跟随户籍,故而土断的核心是整顿户籍。

这就是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以便朝廷统一进行征税。

东晋的赋税实际分为4段。自晋元帝至晋成帝“咸康土断”与“度田收租”之前为第一段。这段赋税制仍旧是西晋之制。

第二段自晋成帝“咸康土断”与“度田收租”起,至376年改行口税止,是度田收租制度实行的时期。咸康土断将侨人包括士庶都纳入了黄籍税户之中。度田收租是亩税。

这段税制最大的变化,是取消了王公贵人免税及荫亲属的特权。但他们仍可免役,比如后来376年实施的在役之身可免税政策。

第三段自376年改行口税起,至383年淝水之战后增百姓税米前止。在这段中,东晋除了将亩税改为口税外,还创立了在役之身可免税的制度。

役包括劳役与兵役,正在服役的人可以免除口税,对于农村与军队的稳定,都有一些作用。东晋用以打胜淝水之战的北府兵,都在免税之列。

第四段从383年淝水战后增税米起,至东晋灭亡止。这段时间的赋税特征是,税米及布、绢、丝、绵都是以户为单收征收,而且按赀产分等征收田租、户调办法,也就是九品相通。这阶段的一个变化是服役者不能免调。大概是因为形势吃紧,百姓是既要交税,又要服役。

东晋的赋税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以实物赋税取代了货币赋税,以户为单位和以丁为单位并重,妇女授田和纳税,适应了大户隐占人口的现实,只能按户征收才有保证。

二是户等的评定采取“九品混通”的办法,即按照资产评定户等,依户等高低纳调,但大户合适。人多丁多,还可依附人口,户调则按一户计算,不是太大的负担。

三是东晋的租调税额取1/10,率亩税3升。原来是以丁租为主,现改为丁租与亩税并举,按田纳税。但遭到大家族豪强的反对和抵制,后来又实行口税制,依附人口自然不纳税。

两晋时期的徭役制度,在役龄及兵役制度诸方面各有区别。

役龄即服役年龄。西晋平吴后,则把起役年龄降低至16岁,而把免役年龄提高至65岁。东晋的服役年龄与西晋基本相同。自西晋末年至北魏统一中原这一期间的十六国,其役制也一脉相承。

如果说曹魏的世兵制最为典型,那么西晋就是世兵制的盛世,世兵数量众多,军户单独立籍。

西晋世兵制规定:军户男子16岁至60岁的正丁服役,两三丁取一,4丁取2,6丁取3,父死子继,世代充役,不许更籍。但是兵家子弟可以当官为吏,军人有轮流休假的待遇。

至西晋末年,世兵被发生在中原地区的连年兵祸消耗殆尽,军户所到无几,世兵制也逐渐衰落,转而以招募补充兵员,募兵制渐盛。

东晋初年的徭役,由于军事行动未停,所以力役的名目繁多。其法定役期为每丁每年充役20天,又18人出一运丁。东晋经学家范宁上疏揭露了役期无休止的事实,印证了东晋徭役还是很重的。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形势紧张。

东晋掌握的旧有军户更少,初期曾以驱使隐户、征发奴童、谪发罪犯来开拓兵源,扩大军户,仍不能满足用兵需要,于是大量招募南迁流民为兵,募兵制进逐渐取代世兵制而成为主要集兵方式。如参加淝水之战的北府兵即是招募而来的。此外,凡有重大战争,也临时征发百姓为兵。

[旁注]

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士族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从两汉至隋唐最为显着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朝廷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至唐代时被科举制度所取代。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河内温,即今河南省人。晋朝开国君主,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社会出现一片繁荣景象。

荫户我国封建社会中官僚、贵族、地主、豪绅依仗特权和势力控制的一部分户口。东汉时的奴客、僮客,魏晋时的佃客,唐中叶以后的庄客,都属荫户。

晋元帝(276年~323年)。宣帝司马懿曾孙,琅琊武王司马伷之孙,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东晋的开国皇帝,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他在晋朝贵族与江东大族的支持下于317年称晋王,318年即帝位。

晋成帝(321年~342年)明帝长子。明帝死后继位,谥号“成皇帝”,庙号显宗。在位期间,由于苏峻祖约的叛乱,宫城迁移至石头城;直至329年陶侃平定苏峻之乱后才迁回建康。

十六国又称五胡十六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即自西晋末年至北魏统一中原这一期间。当时五胡大举侵占古华夏故地,故又被后世称作“五胡乱华”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胡、氐、羌;而十六国实际远不止16个。

范宁(339年~401年)。晋徐兖二州刺史范汪之子,东晋经学家,曾任豫章太守。曾经上疏揭露东晋徭役过重。范宁也是《后汉书》作者范晔的祖父。

[阅读链接]

《晋书·陶回列传》中记载,当时谷价昂贵人民饥饿,三吴一带尤其严重。于是朝廷命令听凭人民自由买卖粮食,以此缓解一时的急需。

曾任交州刺史的陶回上疏说:自由贩卖粮食的消息一传开,北方强敌听说后就会认为我们虚弱,会来威胁我们的安全的。陶回建议开粮仓赈济百姓。这一段话透露出朝廷的经济制度的一些信息。

朝廷允许农民把粮食出售给城里人,用卖粮所得购买他们无法生产出的盐、农具等。这就是当时的粮食交易现象。

标签: 徭役

更多文章

  • 第二节 齐王司马攸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司马

    司马炎篡魏称帝、建立晋朝后,封司马攸为齐王,对他还算尊崇,让他掌握部分军权,参与议定国家大事,官职由卫将军迁骠骑将军,又转镇军大将军,后由武官转为文官,任太子太傅、司空等职。但到了武帝晚年,情况却发生了很大变化。武帝共有二十六子,其中皇后杨艳所生仅三人,并且长子司马轨夭折后,次子司马衷遂以年长被册立

  • 隋文帝最喜欢的宫女被老婆打死为什么话也不敢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也不

    “妻管严”是用来形容怕老婆的男人,在中国古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就算是身处于这样的地位,也依然有一些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妻管严”。这其中就有我们今天的主人公——隋文帝。皇帝怕老婆,着实是一件让许多人觉得稀罕的事。隋文帝是非常出色,功绩显赫的一位皇帝,他是隋朝的开国皇帝。虽然隋朝的历史很短,但是

  • 独孤加罗是隋文帝的挚爱,却因一个错误导致隋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隋朝

    热播电视剧《独孤天下》的故事背景是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讲述独孤家的三个女儿因“独孤天下”的预言走向王的女人的故事。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独孤伽罗,随着电视剧《独孤天下》的热播,独孤伽罗由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色,变成了几乎家喻户晓的人物。那么历史上的独孤伽罗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她又犯了一个什么样的

  • 晋朝的八王之乱:晋武帝司马炎封了27个同姓王埋祸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晋朝

    晋武帝司马炎认为魏朝的灭亡,是因为没有给皇族子弟权力,使皇室孤立了。所以,他在即位以后,封了27个同姓王。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军队;王国里的文武官员,都由诸侯王自己选用。他以为这样一来,有许多亲属子弟支持皇室,司马氏的统治就可以稳固了。哪里知道这一来,反而种下了祸根。八王之乱晋惠帝司马衷即位以后,外戚

  • 东晋诗人陶渊明:诗歌里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东晋

    陶渊明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溢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都说他是陶侃曾孙,后人亦有怀疑这种说法的。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

  • 隋文帝为何要冷落后宫佳丽三千?其中有何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隐情

    隋文帝的妻子独孤氏,是北周卫公独孤信的女儿。杨坚取北周而代之,建立隋朝,改元开皇,独孤氏为皇后。独孤家族对杨坚以及他的父亲杨忠都有恩惠,所以,杨家基本是从属于独孤家族的。杨坚本来就对妻子有所畏惧,独孤氏做了皇后之后,在参政过程中,更让杨坚佩服,敬畏之心更浓了。文帝有五个儿子,都是独孤皇后所生,这在历

  • 刘渊起兵,反晋建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互相融合的历史。西晋后期,八王混战之时,少数民族开始趁机扩展势力。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去世后,晋怀帝司马炽登基,改年号为永嘉。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首先在北方创立了自己的匈奴汉国。自此,中原一带逐步开始了更为激烈的混战。■精通汉学,文武双全匈奴人刘渊,字元海

  • 诸葛亮为何没能打败司马懿 陈寿找出了三个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出了

    陈寿在“表”里说,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他不仅荣膺刘备的三顾,也深受孙权的“敬重”。到了刘备死后,后主继位。诸葛亮综揽军政,“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办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这几句“论

  • 洛阳纸贵的典故故事:左思和他的《三都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他的

    洛阳纸贵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人,在西晋太康年间,以一篇辞赋而轰动文坛,成为西晋文学中一颗璀璨夺目、光艳照人的瑰宝,这就是左思和他的《三都赋》。左思(约公元250305年),字太冲,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左思出身低微,从小就长得比较丑,人也不聪明。左思读书,非常刻苦,从来不一知半解就了事。经过长时间的

  • 第五节 地理奇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奇才

    有史以来,祖孙三代分别在三个朝代做同一职务的大官极为罕见,裴家正是如此。尚书令裴秀,他的祖父做过东汉的尚书令,他的父亲做过魏国的尚书令,他自己做了晋初的尚书令。在东汉,尚书令直接对皇帝负责,是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官员,相当于如今的首相或者总理。裴秀家学渊源,为人忠厚,但官场倾轧,晋武帝最终把他调为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