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嘉之治,魏宋纷争

元嘉之治,魏宋纷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703 更新时间:2023/12/21 17:19:17

南朝刘宋时期,在宋文帝刘义隆的治理下,刘宋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之为“元嘉之治”。经济的发展,使文帝有了收复被北魏抢去的黄河南岸的想法。此时,北魏太武帝三跋焘已平定北方,统一天下的欲望渐渐增强,也时刻想将刘宋消灭。一个想南下,一个想北上,战争一触即发。魏宋的交战使双方的损失都极为惨重,刘宋尽管没被消灭,但受创惨重,实力大损,“元嘉盛世”至此结束。

■临难登基,消除后患

宋武帝刘裕在临死前,曾诏令谢晦、傅亮、徐羡之、檀道济四位大臣辅佐宋少帝刘义符。宋少帝调皮贪玩,不理朝政,却对经商颇有兴趣,他在宫中设了个商场,自己扮成小贩进行买卖,从中寻乐。

四位辅政大臣认为宋少帝没有什么本事,只会误了国家,就密谋废掉他,让刘裕的第三子、荆州刺史、宜都王刘义隆登基,是为宋文帝,改年号为元嘉。刘义隆为人沉稳有心计,行事谨慎,他忌惮四个辅臣,很不满意他们妄行废立,控制朝政的行为。

为了不遭到同少帝一样的厄运,刘义隆先是稳定人心,对四位辅臣加以笼络,任徐羡之为司徒、傅亮为开府仪同三司、谢晦为卫将军、檀道济为征北将军。在位三年后,刘义隆觉得时机成熟,就下诏书条陈徐、傅、谢三人的罪状,下令严办。结果徐羡之自杀,傅亮被处死,谢晦起兵反抗后兵败被杀。刘义隆觉得檀道济只是一介武夫,并未主谋废立之事。因此,他不仅不追究他的责任,还予以抚慰。刘义隆认为他肯定会因此忠于自己,后来的事也印证了他的想法。

■内清外晏,四海安定

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统治时期(424453年)所用的年号。在这一时期,由于文帝君臣竭心尽力,使得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这种局面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极为少见的,后人赞誉,称之为“元嘉之治”。

宋文帝先后任用徐羡之、傅亮、王弘、王昙首、王华、刘义康、殷景仁、刘湛、刘义恭、谢纪微、范晔、沈演之、庚炳之、江湛、徐湛之、何尚之、王僧绰等有才干的人担任宰相或其他要职,他们大都竭心尽职,为统治秩序的正常运转作出贡献,如刘义康,精于吏治,引用贤人。最高统治集团虽然有过矛盾和裂痕,并未形成大的动乱,没有影响统治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文帝君臣都很关心吏治和狱讼,以确保整个统治机构能正常而有效地运转。文帝在元嘉三年(426年)派使臣到地方上检查吏治,观省风俗,访求民隐,听取下层意见,然后予以奖惩。单在这一年,文帝三次亲临延贤堂听讼,以使刑狱公允。元嘉五年(428年),文帝又下令臣属不要隐讳,指出得失,以便改正。元嘉九年(432年),又针对益、梁、交、广等偏远地区(今四川、两广等地),专门派人了解民众地方官为治的情况,以考察官吏。元嘉时期,吏治算是相当清明的。有一次,担任司徒左长史要职的颜延之以强凌弱,众人请求罢其官,文帝就把颜延之免官了。

文帝君臣大都很关心民间疾苦,尤其对突发的疾疫、旱涝等灾害都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以保持整个社会机器的正常运行。文帝即位之初,就下令免去民众拖欠的租谷和旧债,元嘉四年(427年),国都疾疫,文帝派使慰问,分发医药,若有死亡而无家属的人,给予棺材埋葬。次年,国都地区发生水灾,文帝仍派使赈济救助。元嘉八年(431年),扬州(今苏南、浙江一带)大旱,命减息徭役。元嘉十年(433年),赐给孤老、六病等无生活能力的人每人五斛谷。元嘉十二年(435年),国都和三吴等地发生大水灾,立即从其他地区调粮米几百万斛救济,免去遭灾郡县欠债。这种记载是很多的。一直到元嘉三十年(453年),国家每每减免百姓欠债、租布,赐孤老谷帛,使得百姓生活基本上安定,无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之苦。

宋文帝对农业非常重视,多次下令劝课农桑。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指出:近来农桑停滞,无所事事的人增加,荒地也得不到开垦,官吏也无督促。一遇水旱灾情,就有人缺衣少吃。命令各级地方官员要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要奖励训导农民,使人尽其力,地尽其利。政府还贷给贫穷百姓田粮种子。元嘉二十年(443年),文帝再一次发布命令,强调各级官吏要切实采取措施,劝课农桑。宋文帝还下令准备籍田,要亲自种地以为天下表率。元嘉二十一年(444年),文帝还亲自对一些农业种植品种问题发出指导性意见,下令南徐、兖、豫等地今后应督促种麦,以解决粮食缺乏。并从彭城(今江苏徐州)等地调集粮种,委派刺史贷给百姓。徐、豫等州土地适宜种稻,而百姓多种植陆地作物,命令该地官员要主持重修水利,尽快修整旧陂,加以改造;如原为稻田而改为陆作的,应恢复种稻。文帝又一次强调各地官员要劝课农桑。想从事农业而粮种匮乏的人,可从政府那里借贷。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下令遭战乱的地区要及时种地,需要粮种的由政府随宜给之。

为了发展农业,各级政府特别重视兴修水利,元嘉五年(428年),张邵担任雍州刺史,到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后,修筑长围,修立堤堰,开垦田地好几千顷,当地民众因而富裕。元嘉七年(430年),宋豫州刺史刘义欣命部属殷肃修治芍陂(今安徽寿县)。芍陂本有良田一万多顷,因堤堰久坏,秋天夏天常常受旱灾。以前本有旧沟可引啤水入陂,但长时无人治理,被树木堵塞。殷肃令人供木开榛,疏通水路,从此万余顷良田不遭旱灾。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宋武陵王、雍州刺史刘骏刘秀之修治襄阳六门堰,因为六门堰坏了很长时间,使数千顷良田无法灌溉,国家和个人都受很大损失。刘秀之修复以后,整个雍州屡获大丰收。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宋疏浚淮水,开垦湖塾废田一千多顷。排涝也是兴建水利工程的重要目的。刘宋为疏导吴兴一带水道壅塞,以解决该地区频繁发生的水患,在进行大量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制订出了周详的施工计划,可惜却因政治原因,这项重要的水利工程虽未能进行,但已足证刘宋政权对水利的重视。

两晋时政府不铸钱,建国之初因钱贷缺少,国用不足,一些大臣纷纷建议铸钱,因群起反对未能实行。元嘉七年(430年),文帝下令设立钱署,铸四铢钱。元嘉二十四年(447年),下令铸大钱。铸钱的效果虽然不是很好,但它反映了刘宋统治集团对经济问题的高度重视。

标签: 元嘉

更多文章

  • 乱世权臣,尔朱祸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权臣

    ■金戈铁马,身起秀容北魏初年,陕西境内有两个秀容城,其中的北秀容有个叫尔朱川的地方,那里水草丰美,很适宜放牧,有一支羯族部落居住于此。酋长划区而治,并将自家的姓氏定为尔朱,尔朱荣就生在这里。尔朱荣的祖父尔朱代勒目光远大,当初鲜卑拓跋氏建国时,他就跟着拓跋氏南征北战,并立下赫赫战功。此后他当上了肆州刺

  • 晋怀帝司马炽的儿子是谁 司马炽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司马

    西晋是一个文人墨客繁荣的朝代,文人墨客的繁多也说明了一个时代的动荡与开放,言论自由。这与一个国家的帝王不无关系,今日武林军事介绍西晋第三个皇帝晋怀帝司马炽,主要是在阐明晋怀帝司马炽的儿子是谁以及晋怀帝司马炽怎么死的这两个问题。晋怀帝司马炽的儿子据史料记载,晋怀帝司马炽一生都没有一个儿子,就连太子司马

  • 桓玄篡晋,终为逆贼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逆贼

    桓温死后,其子桓玄继承了他的爵位。桓温晚年的称帝欲望使得东晋朝廷对桓氏家族有了防范,桓玄因此受到排挤。但桓玄并没有沉沦,他来到荆州,韬光养晦,静待良机,准备东山再起。最后桓玄终于攻入建康,废去晋安帝司马德宗,自己登上了皇位。但在强敌环视之下,他宝座尚未坐稳,便成了他人的刀下之鬼。■豪门大族,杰出少年

  • 陶渊明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陶渊明

    第一节生平与思想陶渊明(365~427年),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的人格为历代知识分子所敬仰,他的诗文被后世无数读者所传诵;无论是他的人格精神,还是他的文学精神,都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许多诗文已经被翻译成多种外文,从日本到新加坡,从美国到澳大利亚,从法

  • 王羲之岳丈郗鉴:一名儒雅的“草头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王羲之

    有关东京着名书法家郗鉴的生平简介,在《晋书》中有所记载。据郗鉴生平简介描述,郗鉴是高平金乡人,原本是显赫的世家子弟,其高祖郗虑曾担任过东汉御史大夫。然而郗家到了郗鉴这一代,已然家道中落,只剩几亩薄田几件旧家具,于是,少年时期,郗鉴的大半光阴只能在田间劳动中度过。然而即使生活清贫,也没有令郗鉴丧失读书

  • 陈寿简介 西晋时期着名的史学家陈寿生平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西晋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着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

  • 顾恺之施舍 清贫之身却为建康寺捐款百万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顾恺之

    身无分文的刘邦“贺钱万”曾经赴吕太公宴。历史上这样“不差钱”的人物不少,比如东晋的顾恺之。顾恺之虽没有刘邦有名,但大家恐怕也不会太陌生,历史课本里有他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堪称旷世名作。顾恺之(字长康)在当时就以画闻名。《世说新语》载,谢安对顾恺之画作的评价是,“顾长康画,有苍生来所无。”顾

  • 八王之祸乱天下与西晋的短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祸乱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他担心自己也遭到曹氏家族灭亡的命运,称帝以后便大封同姓宗族为王。追封司马懿为宣皇帝,司马师为景皇帝,司马昭为文皇帝。封司马孚为安平王,司马斡为平原王,司马亮为汝南王,司马骏为赵王,司马伦为琅琊王,司马攸为齐王,司马鉴为乐安王,司马机为燕王,又封司马孚等子侄17人为王,一共封了大大小

  • 第四节 革新律令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律令

    晋武帝登基以后,还对其父司马昭以来就在进行的律令改革作出过贡献。两汉时期的律令极为烦杂,律令和解说合在一起,有26272条,共700多万字,言数益繁,览者益难。于是在曹魏时代,魏文帝曹丕就曾下诏,“但用郑氏章句,不得杂用余家”。所谓“郑氏章句”是指:对

  •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的特点与着名建筑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建筑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战乱的时期,政权分裂,战争频繁。公元220年,腐朽的东汉政权被三国鼎立的局面代替,国内暂时安定。司马氏篡魏自立,并于265年统一全国,史称西晋。西晋覆亡后,一批官僚、士族逃往江南建立了东晋王朝。处于西北部边境的几个少数民族领袖,率部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史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