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玄宗文韬武略气吞四海

唐玄宗文韬武略气吞四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493 更新时间:2024/1/6 22:22:07

有着“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的李隆基,绝对是文武全才,文韬武略。他在文治之外,亦建立起显赫的武功,不仅进行兵制改革,而且收复许多失地。

我国兵役制度古已有之。夏、商、西周时期,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制度。据文献记载,夏朝已有服兵役的人。商朝的军队,除王室的警卫武装外,大多是在战时临时召集的。平民出身的成年男子平时务农,战时出征,战后归农。西周时期,由“国人”(都城及其周围的奴隶主和平民)充当士卒,奴隶一般随军服杂役,没有当兵的资格。战国时期,随着宗族组织的瓦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农民成了编户齐民。各诸侯国普遍实行郡县征兵制,按郡、县、乡、里等行政体系征集兵员,农民成为主要征集对象。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此外,魏、齐、秦等国,还采取考选的办法招募勇士从军,他们都是经过考选而来,选时相当严格。如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技击”、秦国的“锐士”等。以魏国为例:选拔武卒要求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之甲”,拿一张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开的硬弓和装有50支箭的箭囊,扛着文,头戴铁盔,腰佩剑,带三天粮食,在半天之内走完百里路。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秦汉时期,主要实行郡县征兵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一步加强了户籍管理制度,征兵制在原秦国旧制的基础上更趋完善。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大约有2000多万人口,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人。西汉初年,凡17岁(一说20岁)的男子都须向官府登记,从20岁(一说23岁)起服役两年:一年在本郡县服役,学习骑射等军事技术,称“正卒”;一年守卫京师或戍守边防,称“卫士”或“戍卒”。汉武帝以后,除实行征兵制外,兼行募兵制,招募善骑射的壮丁从军,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东汉末年,东汉后期,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霸占,成为依附于他们的部曲(近于奴隶的私人部队)。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征兵困难,征兵制逐渐为募兵制所代替。

三国初期,主要实行募兵制。后因战争频繁,人口减少,募兵困难,改行世兵制。两晋时期,盛行世兵制。士兵之家列为军户,与民户分籍登记,划归军府或州县的军事官员管理。军户世代出兵,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南北朝后期,北朝出现了“府兵制”。西魏的字文泰,在大统九年(543),广泛招募各地汉族豪强地主从军,通过他们的从属关系,带来了大量家兵、部属等私人武装。西魏政权根据他们所带军队的众寡,授予各种不同爵位。这种使地方割据的私人武装中央化的办法,不但增强了朝廷军力,同时使鲜卑部落兵与汉族封建兵制逐渐结合,创置了“府兵制”。西魏末年,府兵由6个柱国大将军率领,每柱国下设两个大将军,一个大将军下又有两个开府将军,共有24军。当时府兵与民籍分开,不属郡县管辖,他们只管打仗,不负担其它赋税。

隋和唐前期,主要实行府兵制条件下的征兵制。此乃一种耕战相兼、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与均田制、租庸调制相辅相成,属于均田制、租庸调制在军事方面的配套制度。隋朝规定,民(男子)年18岁为丁,至60岁免除兵役义务。唐朝的府兵3年或6年点选一次,规定以身体、财力和每户成丁多少为条件,“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唐律疏议·擅兴》)。一般21岁入军,61岁出军。玄宗先天二年(713),改为25岁开始服兵役,50岁免役。府兵由设置在各地的军府管理,平时散居务农,农隙进行训练,并轮番宿卫京师或戍守边防;战时领命出征。出征时,自备兵器、口粮;战争结束,"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新唐书·兵志》)。唐初,府兵社会地位较高,可免除赋役,征战有功者可得勋级,死亡者家属可受抚恤。府兵制的优点是不仅为国家节省养兵费用,而且免除农民长年征战之苦,同时也化军阀拥兵自重的问题于无形,但缺点是军队战斗力普遍偏低,“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自显庆五年以来,……州县每发百姓为兵,其壮而富者,行钱渗逐,皆亡匿得免,贫者身虽老弱,被发即行。”高宗显庆五年(660)以后,由于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大规模逃亡,不再愿意应征入伍,“浮逃户”问题日趋严重,对军队的兵源构成巨大威胁,而且优待办法被取消,府兵社会地位下降,导致大批逃亡,战斗力下降,根本无法与强悍的少数民族军队抗衡,府兵制面临名存实亡的危机。

开元十一年(723),李隆基采纳宰相张说的兵制改革主张,以募兵制取代府兵制,筹组雇佣兵。府兵制属于义务性质,而募兵制则带有商品经济的色彩,雇佣兵代表兵士职业化的趋势。改变首先由中央卫戍部队开始。开元十二年(724),朝廷于关内招募“长从宿卫”,充当卫士,称为“彍骑”,大约募集10几万人。开元二十五年(737),边军体制也进行改革,配置“长征健儿”的名额,宣布凡兵士家属随军者,可就近获分配土地、屋宅,从而使兵士无后顾之忧,专心在边疆服役。此规定最适合不习惯农业生产的游牧民族,包括来自中亚地区的粟特等胡人,以致少数民族从军者众。经过10余年的经营,李隆基将募兵制推广至全国。由于取消府兵轮番戍守边疆的做法,百姓离乡背井守卫边境的困苦得以解除。同时,朝廷要求雇佣兵进行集中训练,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提供一定保证。随着募兵制的实施,内地与边疆的兵力配置比例发生逆转,出现“金字塔倒砌”的现象。天宝年间,在沿边设置的八大藩镇(军区)中,驻屯军队接近50万,蕃兵蕃将多不胜数,军事统帅主要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胡人安禄山身兼范阳、河东、卢龙(今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及河南、山东部分地区)三镇的节度使,拥兵20万,成为唐朝立国以来最有势力的将军。

兵制改革使唐朝的军事力量得以恢复和增强,为收复失地创造条件。唐初,北方的领土一度统一,朝廷设置安北都护府,管辖长城内外至贝加尔湖的广阔地区,帝国的版图更在高宗时期达于极致。但在武则天做皇帝的初期,即公元686年(万岁通天元年),契丹的李尽忠利用当时的民族矛盾,煽动部下反叛唐朝,而且攻占了营州。武则天派兵反击,结果失败。此后,在公元703年,安西地区的碎叶镇也被突厥攻占,还攻占了蔚州(现在河北的蔚县)和定州(现在河北定县),迫使唐朝将安北都护府南迁。致使丝绸之路最后断绝,严重影响了唐朝的声誉和外贸经济。

标签: 文韬武略

更多文章

  • 李世民为什么要杀掉武则天 最终又没杀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又没

    唐太宗李世民,这个被称为盛世明君的帝皇,一直被后人所称颂,虽然他的一生也曾经沾染许多鲜血,包括他为了谋夺皇位,曾经弑兄逼父,造成玄武门的悲剧,但这些都已不再重要,因为他用他的政绩开创了“贞观之治”让大唐成为盛世局面,在他在位的23年,百姓们都过上了富足安逸的生活,但是他的一生有一个败笔,那就是没有杀

  • 她服侍过六个男人 年长李世民20岁竟仍被恩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恩宠

    历史上总有一些女人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比如说萧皇后,就是历史上少见的美女。萧皇后自幼算命就有人说她母仪天下,命带桃花。而萧皇后一生的生命轨迹也正是延续着这八个字进行的。萧皇后虽然人长相美丽但并不是狐媚之态,史书中记载她为人谦厚,知书达理,善懂医药,琴棋书画也是样样精通,才情容颜都堪比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 6、吐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吐蕃

    吐蕃是藏族先民建立的古代王国,唐朝崛起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汉魏时期羌民族各部的活动区域,吐蕃民族是古代羌族与当地人民相融合,繁衍发展而来。朗日论赞于公元619年继位,此时唐朝刚刚建立。朗日论赞积极从唐朝输入医学和天文历算,对发展吐蕃文化起了积极作用。他对外用兵,兼并强邻,军事上的胜利使吐蕃领土不断

  • “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开元

    盛世的大唐,曾两度出现过明治的王朝,继唐初的“贞观之治”后,在中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关于唐朝的开元盛世图景,平民诗人杜甫曾经写下诗作《忆昔》为证: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

  • 奇怪!唐朝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墓碑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墓碑

    魏征,是唐朝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多次向唐太宗李世民直言进谏,与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也正是因为他的直言进谏,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效仿他向君主进谏,这种传统美德一直被保留到了现代,对别人说实话,给出真诚的建议。对于一个君王来说,做人其实是很累的。身边没

  • 金城公主的故事——赤德祖丹王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金城

    金城公主赤德祖丹王后赤德祖丹唐神龙元年(705),继位为吐蕃赞普,垂帘听政的赤德祖丹祖母派大臣悉薰热入唐,献上礼物,为赞普赤德祖丹请求娶唐金城公主。为了边境的安宁,唐中宗李显将雍工李守礼之女金城公主嫁给赞普赤德祖丹。赤德祖丹景龙二年(709),派人前往长安迎接金城公主,中宗李显在苑内球场设宴招待。唐

  • 大唐大一统的历史惯性:大一统基因在朝代兴替中自然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大唐

    大唐大一统的历史惯性在继续。大唐大一统的基因如人体以及所有动物的基因一样,在经历时间、历史、兴亡替代的激烈变化中自然淘汰和选择。长达279年的唐代历史再一次证明,基于多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中国的大一统是牢不可破的。唐太宗李世民缔造的大唐盛世,基于多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大一统帝国,在他的儿子高宗李治时

  • 唐朝黄巢之乱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朝

    战争概述:唐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蜂拥而起。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黄巢发动农民起义,黄巢带领他的农民起义军转战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洛阳,建立大齐政权。最后在沙佗人李克用、叛将朱温和其他藩镇势力的联合打击下灭亡。黄巢之乱长达十年,近八百万人死于这场战乱,直接导致了唐帝国的崩盘,给后世带来了

  • 此女先后克死养父母和五位老公 最后跟了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养父母

    一个女人的吸引力会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在看到这个女人之前,我想大多数人都给予肯定的回答。但是当大家认识了这个女人之后,应该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新的认识了。她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隋炀帝杨广的皇后萧氏。萧皇后出身皇家,她的父亲是南北朝时期梁国的皇帝萧岿,萧皇后生于二月,但是当时江南的风俗把二月出生

  • 魏征死后,李世民为什么还要砸他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死后

    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魏征是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后,他又被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