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朝廷重臣“二张”的咏史诗:张说的咏史诗、张九龄的咏史诗

唐朝朝廷重臣“二张”的咏史诗:张说的咏史诗、张九龄的咏史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597 更新时间:2023/12/17 12:35:31

一、整体风貌

盛唐时期,除了李白、杜甫等咏史大家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诗人进行咏史诗的创作,并在不同的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不仅有当朝皇帝唐玄宗及他的重臣兼文坛领袖张说、张九龄等,而且在盛唐时期颇有影响力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诗人也都参与咏史创作,如山水田园诗派的王维、储光羲、祖咏、孟浩然,边塞诗派的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常建等。但相对而言,山水田园派诗人对历史的关注程度远没有边塞派诗人高,创作最多的王维和储光羲也不过各有咏史诗10首左右。这说明远离现实也就远离了历史。但他们不可能真正地忘怀世事,因此在醉心自然之时还是对历史投去了留恋的一瞥。而边塞诗人对历史的热情则相当明显,高适有咏史诗30首,在盛唐仅次于李白,岑参也有18首之多。下面逐一进行介绍。

二、朝廷重臣“二张”的咏史诗

(一)张说的咏史诗

历经武后、中宗、少帝、睿宗、玄宗几朝的着名臣子张说,是初唐进入盛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人物。他执掌文学之任达30年之久,起草了朝廷许多重要文诰,被誉为“燕许大手笔”。他的咏史诗体现了初唐至盛唐转折过程中的某些演变痕迹。一方面,他承袭了刘希夷等人的诗旨及其表达范式,如其《邺都引》,以凝练的笔触和磅礴的气势盛赞曹操在群雄并争的年代中所开拓的基业,抒写自身渴望建立伟业的抱负,但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回避人世中生命不保和富贵流逝的主题,从这点看,他与“四杰”、刘希夷并无二致。同时应该看到,他诗歌中所展露的豪放格调,又与“四杰”及刘希夷诗歌的优柔平和完全不同,开始袒露出非常难得的盛唐气象。清人沈德潜说“声调渐响,去王、杨、卢、骆体远矣”,即透露出其中的消息。其《邺都引》慷慨悲壮的格调和简劲老练的语言,直接成为高适《古大梁行》和李白《越中览古》等诗所借鉴的写作范式。

张说一生出将入相,事业获得很大成功,故其诗喜欢咏叹历史上有贡献的人物。如《登九里台题樊姬墓》,赞美了楚庄王的夫人樊姬谏止君王逸游,终使“王改过,勤于政事”之事,事迹见汉・刘向《列女传》卷2。《过楚王墓》,则从反面写楚怀王因不听屈原忠告而导致羁留敌国,客死异地的悲剧。两诗构成了主题上的正反对比。《奉和圣制过王濬墓应制》,写王濬破吴孙陆的功业以及援孤势屈、功重遭抑的悲剧,对比自己的“百代逢明主”,深感庆幸异常,从中也表明了为君尽忠、不辞一死的决心。作为诗人,张说虽不以才藻取胜,但“气韵沉雄,时于坚壁中作浑脱舞,后人竭力效之终不可至”。在迈向盛唐的过程中,于风气上起了先导的作用。最有名的代表作是《邺都引》: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

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

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这首诗缅怀邺都昔日繁华,追慕魏武当年的伟业,所表达的正是“丈夫生世当如此”的理想抱负。虽然如今只留下西园明月、铜台秋风,但诗人对此并不迷惘、颓废,时间能改变一切物质的存在,但奇伟的事功却不会因时间的侵蚀而褪色。诗人面对残景遥思往事,仍能被那种英雄事业与倜傥意气感染。

(二)张九龄的咏史诗

张九龄与张说同时,一生经历了武后至玄宗诸朝。张说去世后,他于开元二十二年(734)辅助玄宗,成为这一时期政坛上卓有建树的名相。清王夫之《读通鉴论》评其为“抱忠清以终始,复乎为一代泰山乔岳之风标。”可见其人品之高尚和为人所景仰之程度。

张九龄的咏史诗多以古人的生活理想自期。《叙怀二首》其一云:“弱岁读群史,抗迹追古人。被褐有怀玉,佩印从负薪。”通过汉代朱买臣发迹之前负薪行歌于途的史事,披露自己虽处贫贱却心怀大志的人生理想。《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诗,讲述自己出身荒陬,却博览群籍,尤喜霸王术,终酬心愿,得到君主的重用。但张九龄不同于张说的是,他不再表白自己的功业,而是多次表白个人的操守和修持。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篇》中云:“燕公(张说)惟切归阙之思,曲江(张九龄)已安止足之分,恬兢自别。”如《驷山下逍遥公故居集游》,表达学“商山四皓”采紫芝的隐遁思想。《商洛山行怀古》也是歌咏“四皓”史事的,表达了摈弃轩冕的人生之志。《咏史》一诗“大德始无颇”,列出“大德”、“中智”等不同层次的人对社会人生的看法,以此说明世情之险恶和人言之可畏,随后摆出具体事例:秦昭王之舅魏冉佐秦有功,四登相位,却最终被范雎杀害;显名诸侯的苏秦“被反间以死”;年轻的政治家贾谊以才遭忌,被贬长沙……所有这些反面例证,均是为了反衬隐遁沧海、心游沧溟的出世思想。诗的结尾咏齐桓公(小白)与管仲君臣遇合之事,表露了诗人所期望的美政理想。全诗借古讽今,进退自如,显示其不屈己、不干人、不媚俗的个性,这也正是张九龄最令人敬仰的为人之道。下面以张九龄的《商洛山行怀古》为例进行分析:

园绮值秦末,嘉遁此山阿。

陈迹向千古,荒途始一过。

硕人久沦谢,乔木自森罗。

故事昔尝览,遗风今岂讹。

泌泉空活活,樵叟独皤皤。

是处清晖满,从中幽兴多。

长怀赤松意,复忆紫芝歌。

避世辞轩冕,逢时解薜萝。

盛明今在运,吾道竟如何。

这首诗是歌咏商山四皓的,诗人不仅对四皓的高隐情操与奇功偶建表示叹慕,更对他们“避世辞轩冕,逢时解薛萝”的“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自主意识表示钦服。同时也为自己生于盛明之世深感庆幸,暗示自己不会辜负这个盛世,必将成就一番功业。

与张说不同的是,张九龄的咏史怀古诗除颂美之外,已现讽意。如《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一闻过秦论,载怀空杼轴”,《登古阳云台》:“色荒神女至,魂荡宫观。蔓草今如积,朝云为谁起”,皆有警世之意。只是这种讽意较为委婉,感情也趋于从容和平。

总之,这一时期的咏史诗基调是抒写功业理想,而不是借古讽今。张说与张九龄都曾官居宰辅,是天子重臣,所作的咏史诗自然雅正豪迈。他们的地位非一般人可比,然而他们诗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却是盛唐诗人所共有的。

标签: 史诗

更多文章

  • 《别样晚唐史》第三篇 元和十五年春_第六章 道人柳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晚唐

    ——元和宫变是一桩中毒事件李纯(唐宪宗)罹难,道人柳泌难辞其咎。第二天,京兆府狱吏气势汹汹地闯进了兴唐观。这座道观地居长乐坊,当年,唐玄宗(李隆基)毁兴庆、大明两宫别殿,修建了兴唐观。这里一直是帝王家最喜爱的道观。一年来,青铜大釜下火光熊熊,经年不熄,为当今天子炼制传说中的仙丹。当狱吏猛地踹开丹房的

  • 唐朝末期人吃人现象探究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

    在原始蒙昧时代,或封建社会的早期,以及现在还处于野蛮状态的未开化部落里,用活人作为祭祀品,然后分而食之;或将掳掠俘获的敌人,杀来吃掉的习俗,是屡见不鲜的。这种食人恶俗,至今还流行于西非和中非,及南太平洋群岛。据说,苏门答腊的巴塔克人,在由荷兰人完全控制以前,还在市场上出售人肉。而打了胜仗的毛利人,将

  • 唐玄宗文韬武略气吞四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韬武略

    有着“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的李隆基,绝对是文武全才,文韬武略。他在文治之外,亦建立起显赫的武功,不仅进行兵制改革,而且收复许多失地。我国兵役制度古已有之。夏、商、西周时期,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制度。据文献记载,夏朝已有服兵役的人。商朝的军队,除王室的警卫武装外,大多是在战时临

  • 李世民为什么要杀掉武则天 最终又没杀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又没

    唐太宗李世民,这个被称为盛世明君的帝皇,一直被后人所称颂,虽然他的一生也曾经沾染许多鲜血,包括他为了谋夺皇位,曾经弑兄逼父,造成玄武门的悲剧,但这些都已不再重要,因为他用他的政绩开创了“贞观之治”让大唐成为盛世局面,在他在位的23年,百姓们都过上了富足安逸的生活,但是他的一生有一个败笔,那就是没有杀

  • 她服侍过六个男人 年长李世民20岁竟仍被恩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恩宠

    历史上总有一些女人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比如说萧皇后,就是历史上少见的美女。萧皇后自幼算命就有人说她母仪天下,命带桃花。而萧皇后一生的生命轨迹也正是延续着这八个字进行的。萧皇后虽然人长相美丽但并不是狐媚之态,史书中记载她为人谦厚,知书达理,善懂医药,琴棋书画也是样样精通,才情容颜都堪比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 6、吐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吐蕃

    吐蕃是藏族先民建立的古代王国,唐朝崛起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汉魏时期羌民族各部的活动区域,吐蕃民族是古代羌族与当地人民相融合,繁衍发展而来。朗日论赞于公元619年继位,此时唐朝刚刚建立。朗日论赞积极从唐朝输入医学和天文历算,对发展吐蕃文化起了积极作用。他对外用兵,兼并强邻,军事上的胜利使吐蕃领土不断

  • “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开元

    盛世的大唐,曾两度出现过明治的王朝,继唐初的“贞观之治”后,在中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关于唐朝的开元盛世图景,平民诗人杜甫曾经写下诗作《忆昔》为证: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

  • 奇怪!唐朝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墓碑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墓碑

    魏征,是唐朝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多次向唐太宗李世民直言进谏,与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也正是因为他的直言进谏,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效仿他向君主进谏,这种传统美德一直被保留到了现代,对别人说实话,给出真诚的建议。对于一个君王来说,做人其实是很累的。身边没

  • 金城公主的故事——赤德祖丹王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金城

    金城公主赤德祖丹王后赤德祖丹唐神龙元年(705),继位为吐蕃赞普,垂帘听政的赤德祖丹祖母派大臣悉薰热入唐,献上礼物,为赞普赤德祖丹请求娶唐金城公主。为了边境的安宁,唐中宗李显将雍工李守礼之女金城公主嫁给赞普赤德祖丹。赤德祖丹景龙二年(709),派人前往长安迎接金城公主,中宗李显在苑内球场设宴招待。唐

  • 大唐大一统的历史惯性:大一统基因在朝代兴替中自然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大唐

    大唐大一统的历史惯性在继续。大唐大一统的基因如人体以及所有动物的基因一样,在经历时间、历史、兴亡替代的激烈变化中自然淘汰和选择。长达279年的唐代历史再一次证明,基于多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中国的大一统是牢不可破的。唐太宗李世民缔造的大唐盛世,基于多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大一统帝国,在他的儿子高宗李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