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解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什么不杀魏征呢?

解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什么不杀魏征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602 更新时间:2024/1/2 17:27:16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始清除建成余党,因早闻魏征才名,故专门召见,刚一见面,就质问魏征:“汝离间我兄弟,何也?”没想到魏征是个人物,竟然回答说:“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其实,即使李建成先动手,历史也未必改写。

魏征之所以这样说,显然是纵横家的招数,为的是宣扬自己的高明。关键是,他将李建成比作平庸的公子纠,将李世民比作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无疑让李世民万分受用。而魏征将自己比作管仲,则表示自己能成为李世民的股肪之臣,辅助其成大业,暗示李世民系有道之君,要善于用人,不记前嫌,否则比齐桓公可就逊色多了。

这个回答当真妙极,应该给一百分!李世民被打动了,本来嘛,各为其主,也没啥可指责的,况且魏征并非太子党要员,只是个主管经籍的小官,但却才华横溢,这样的人若收为己用,既能显示自己英明豁达,又多少能消除点兄弟相残的恶劣影响。要注意的是,李世民极具权谋之术,并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不计前嫌。他对武德旧臣尚且满怀戒心(这批开国功臣在太宗即位后,处境都大不如前),更不用说作为建成幕僚的魏征了。所以,太宗重用魏征,一是看中才华,一是借此营造明君形象。

魏征从小就好纵横权变之术,对于太宗用意自然心如明镜。他明白,要想取得生存和更高地位,就必须帮着太宗打造明君形象,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谏,进谏越多、越激烈,就越不会有危险。太宗虽然用了魏征,但待他与房玄龄等自己的亲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尽管表面上把魏征捧得很高。

有一次,有人在太宗面前说魏征偏袒自己亲戚,太宗马上派温彦博查处此事,虽非事实,但仍向魏征提出了警告。魏征趁机向太宗摊牌,说自己要做良臣,不做忠臣:“愿陛下稗臣为良臣,毋稗臣为忠臣”,“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抵取空名。此其异也。”

魏征把住了太宗的脉,那就是他想成为一代明君,要想成为一代明君,就不能偏听偏信,必须广泛听取谏言。太宗也很快明白魏征意思,号召群臣勇于进谏,形成贞观年间的一股风气,自己也如愿以偿收获了明君称号。

可以说,两人是互相利用、互相标榜。魏征因此成了历史上着名的谏臣,而太宗则成为一代开明君主,两人心照不宣地联手谱写了一段“千古佳话”!然而,太宗也不是吃素的,对于为君之道和驭下之术那是相当娴熟。所以,他时不时就会敲打敲打魏征,提醒他不要忘了我们原来是敌人。比如:贞观三年,魏征被迁秘书监,太宗对他说:“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贞观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时又说:“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联能耀而用之,何惭古烈?”

贞观七年,魏征升为侍中,太宗又对他说:“肤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联之非,未尝不谏…”(《贞观政要》)

太宗的心思由此可见一斑!而每逢此时,魏征都会十分聪明地回答说:“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意思是说,皇帝允许我说,我才敢那样直言不讳,否则,我怎么敢去摸逆鳞呢?这段话把两人的关系揭露得再清楚不过!!!都是影帝!!!其实,太宗真不是一个多么宽宏大量的皇帝,对于魏征动不动直言进谏,其实心里很烦,怨念很多,只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维持明君形象,就必须容忍。但皇帝也是人,这种怨念积累多了,难免会爆发出来。

众所周知,有一次唐太宗罢朝回宫,恶狠狠地说:“早晚杀却此田舍汉!”长孙皇后问:“谁触许陛下?”太宗曰:“魏征每庭辱我,使我常不得自由。”这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太宗,而不是那个坐在龙椅上的政治家,也是两人关系的真实流露!好在长孙皇后是个明白人,她马上向太宗盛服致贺:“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尽直言。”太宗当即省悟过来,又变成政治家的太宗。“于是太宗意乃释”,并让其传于宫帷之外。

不过,一有机会,唐太宗总要流露出他的内心积怨。他曾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但魏征死后,对其“毁短百为。征尝荐杜正伦侯君集才任宰相,及正伦以罪黜、君集坐逆诛,谶人遂指为阿党,又言征尝录前后谏争语示史官褚遂良”。太宗觉得,这是魏征对自己存有戒心,向后人显示自己的错误,特别是与杜、侯同党更使他大为不悦,“乃停叔玉昏,而仆所为碑”。

以太宗之英明,对这些奸人谗言,想必不会无察,但仍亲手砸掉魏征墓碑,可见其心中怨念之深!两年后,太宗征高丽无功而还,后悔出兵,顿时想起魏征,再度为其立碑。究竟这次立碑是出于真心,还是政治作秀,恐怕只有太宗自己知道了!不管怎样,此举为两人的关系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从此,“明君直臣”的形象流传千余年!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千古明君李世民临终时要杀功臣李勣?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功臣

    唐初名将李勣有很多名字:徐世勣、李世勣、李勣,与李靖并称。他曾加入瓦岗军,后跟着李密降唐。他共经历三个朝代:唐高祖、唐太宗和唐高宗。他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李世民临终时留下遗言,几乎要了李勣的命!即使唐朝开国的是李渊,可是根据史书的说法,似乎又宣告唐太宗李世民才是。自古以来,坐上皇位的开国君王,放过功

  • 鉴真和尚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接受邀请唐朝时,日本经常派使臣、留学生、僧人和商人到唐朝访问、学习和通商。因为这些人是政府派遣到唐朝来的,所以被称为“遣唐使”。这一年,日本第9次派“遣唐使”来到了中国,其中有两个年轻的和尚,一个叫荣睿,一个叫普照。他们到中国除了学习佛教,还有一项很重

  • 唐朝最厉害的公主,替父打下江山书中却没有留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江山

    提到中国的历史,很多人最羡慕的身份就是公主了,因为皇子们的夺嫡之争实在太过惨烈,而公主们相对来说就好很多。她们从小就衣食无忧,身份尊贵,在众星捧月中成长,真的是每个女子都羡慕的人生啊。不过关注历史的朋友不难发现,公主们的存在感不太强,能够把名字留在史册上的,都是曾经掀起过风浪的人。比如思想开放的山阴

  • 历史上李白的真实生活:大诗人李白究竟靠什么维持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白

    李白很多史学家、李白专家似乎都没有研究过李白是靠什么生存的,他的主要经济来源哪方面呢?只有康震老师在《百家讲坛》《李白》里讲述了一些。李白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来的时候,带来三十万金,这个金到底是金子呢还是铜钱呢?不得而知,我们都知道李白是个口无遮挡说大话的人,估计是三十万铜钱,金子不可能。不

  • 《缉古算经》简介:全书20道应用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缉古算经》是收入《算经十书》的第十部古算书。唐代数学家王孝通所撰。王孝通生卒年不可考。《新唐书》说他唐初为通直太史丞,算历博士,他曾提出颁行的历法不当定,天文计算中,不应有岁差。武德九年(626),他又同大理寺卿崔善为一起,对傅仁均的《戊寅历》做了许多校正工作。在天文历法工作中,他反对岁差等新的科

  • 野史趣闻:唐太宗李世民给妹夫上了三堂生理课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上了

    千挑万选来的好妹夫,竟然不懂“夫妻之道”。明说不能,暗喻不通,文治武功的唐太宗怎会碰上这等拧巴事?第一堂课:以鱼水之欢作比隋末唐初,名将辈出。薛万彻就是其中一位忠肝义胆的猛将。薛万彻先被太子建成引为心腹。在玄武门事变中,薛万彻誓死保卫建成,但建成最后失败身亡。李世民见其忠心护主,赦免了他的罪过,还册

  • 第十讲 唐诗里的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诗

    小小的故事,可以蕴涵深刻的道理;寥寥数语的唐诗,可以藏隐一个王朝的雄浑与神秘。诗与时代相融,博大、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浓郁的激情、不息的生命力、崭新的生活体验,已经让人分不清是唐中诗还是诗中唐。唐诗与时政诗在关注人的自然本质时,关怀的是自然的人,是人的生命个体存在,此时,诗与时政无关,抒写的是生

  • 李世民的后宫女人:李世民究竟有多少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女人

    李世民一生共娶妻十五位,一位长孙皇后,十四位后宫妃嫔。李世民最爱的女人,当属正妻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比李世民小两岁,在她十三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李世民。长孙皇后共育有三位儿子,四位女儿,长孙皇后生下长子李承乾时,李世民十分欢喜,当他成为皇帝时,毫不犹豫地立李承乾为储君。长孙皇后和李世民一同携手走过战争和

  • 唐朝后宫东宫机构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东宫

    (一)三太、三少与宾客因为太子是储君,即未来的皇帝,所以东宫的官属机构基本模仿中央的三省六部、卿监百司等机构而设,只是在规模和官员的人数上有所压缩而已。所谓三太,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置一人,从一品;三少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一人,正二品。他们都是太子的辅导之官,即太子的老师

  • 第四节 农业手工,技艺成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第四节

    唐朝农业科技方面的成就颇多。唐朝新式农具的出现和推广,首推出现和应用于南方水田的曲辕犁即所谓“江东犁”。晚唐陆龟蒙的《末耜经》,对江东犁的构造和性能上的优点有详细的介绍。江东犁由铁制的犁锋,犁壁和木制的犁底、压馋、策额(额音“额”)、犁箭、犁辕、犁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