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选拔人才——惟才是与、舍短取长

选拔人才——惟才是与、舍短取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288 更新时间:2024/1/15 17:03:11

李世民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他选拔人才的总原则是“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计较人才来源于何种政治集团。他的手下有农民起义军将领,也有隋朝旧臣。

2.不计较思想亲疏。长孙无忌在李世民即位后曾提出辞官,但李世民坚持任用他为宰相;魏徵曾跟随李建成设计谋害他,但也得到破格任用。

3.不计出身和经历。在唐大臣中有不少小官吏,还有不少少数民族的将领。

4.善于用人之长,不求全责备。他认为:用人如用工具一样,工具各有各的用处。古代的贤君都从当代选才,从不会从别代选才。

5.注意官员品德,防止佞臣得逞。他要求大臣们正派,他自己首先以身作则。

李世民身边最着名的谏臣是魏徵。“居安思危”、“善始克终”是魏徵要求李世民时刻不忘的座右铭。凡是影响居安思危、善始克终的言行,魏徵总是尽力谏止。

唐制,男女十八岁成丁,开始服徭役和兵役。李世民即位的当年,李世民听取封德彝的建议征兵从十六岁以上身体健壮的人中征集,但魏征坚决反对,他连举了一连串的例子说李世民说话不守信用。李世民听后不仅不恼,反而奖赏一个金瓮送给魏征。

魏徵针对李世民怕亡国的心理,时时用隋炀帝的失败教训来提醒李世民,使他从奢侈的道路上猛醒过来。

李世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虽然他是一个封建皇帝,但他从来不把自己当做一个永不犯错误的圣贤。他深知,作为一国之君,一言不当就会导致万众解体,人民造反。所以他愿意常常自我反省,唯恐上不合天意,下不符民心。把“纳谏”看做关系国衰人亡的大事。由于他虚心纳谏,收到了兼听则明的效果。

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对魏徵谈到“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用人弥须慎择”时,魏徵曾回答说“乱代唯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魏征的这段话,亦表达了唐太宗选任贤才原则的前后两个阶段。

从晋阳起兵到平定天下的岁月,即是魏徵所说的“乱代”。这一期间,唐太宗为网罗文武人才,凡有所长可为己所用者,他不问其出身尊卑,也不管是否出于敌对营垒,他都重用不疑,委以重任。至于这些被任用者的德行如何,他也无从更多地过问。

为坚持“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唐太宗主张要“舍短取长”。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对封德彝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直到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在翠微殿仍对他的侍臣说:“人之能行,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正如他在《金镜》一书中所总结的那样,用人必须“舍短取长,然后为美”。唐太宗认为,正如一种器物不能兼备各种用途一样,用人也只能是用其所长,不能求全责备。

唐太宗的“舍短取长”用人原则,其实质即是尽量发挥他所任用人才的长处,如房玄龄的能谋,杜如晦的善断,魏徵、戴胄等人的耿直与敢于直谏,如此等等。贞观年间的大臣与地方刺史,大多是个性鲜明、每人皆有长处与特点的人物,各有自己的政绩。

为贯彻“惟才是举”、“舍短取长”的原则,唐太宗不论人才的出身,除出身于世族地主的长孙无忌、高士廉、杜如晦外,他尤其注重从庶族地主中发现人才,如房玄龄、魏徵、王珪、侯君集、韦挺、马周、张亮等人,无不为贞观之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选用世族地主出身的官员同时,大量地选用了庶族地主出身的贤才。

在从官员中选拔人才的同时,唐太宗又注意从民间选拔人才。贞观三年(629年)四月,他在《赐孝义高年粟帛诏》中说:“白屋之内,闾阎之人,但有文武才能,灼然可取;或言行忠谨,堪理时务……亦录名状与官人同申。”例如清河茌平人马周,“少孤贫好学,尤精《诗》、《传》,落拓不为州里所敬。”后来,马周在京师,客在中郎将常何的家。贞观三年(629年),太宗令百僚上书言得失,常何请马周代笔写了二十条建议,上奏后,论事皆合太宗旨意。太宗为常何一介武夫竟能写出如此上疏而感到奇怪,向常何询问,常何答对说:“这并不是臣所写,是客人马周写的。每次与臣说话,都是以忠孝为意。”唐太宗闻言后,当日便召见马周,催促再三。召见后,“与马周相谈甚欢,下令他做直门不省。贞观六年(632年),授监察御史,奉使称旨。”唐太宗发现并重用马周的事迹表明,他是留意于从布衣中间发现和选拔人才的。唐太宗所发布的《令州县举孝廉茂才诏》等几道求贤诏书,即是他为从民间选拔人才而采取的措施。

唐太宗任用选拔官员,并不局限于心腹故旧,而是新故并用,“弃怨用才”。魏徵原为太子李建成府中子洗马,“玄武门事变”后受到太宗的信任与重用,是个最为典型的事例。贞观初年,房玄龄上奏说,原秦王府中的一些故旧并未委任官职,而齐王府中却有人先被录用,因此颇有怨言。唐太宗晓谕说:“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百姓安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怨,岂是至公之道耶?”

为贯彻“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唐太宗确实做到了古人所说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他重用布衣出身的马周,委昔日仇人魏徵以重任,已如上述。对于亲戚,唐太宗亦坚持“唯才是举”的原则,不避嫌疑,不为闲言碎语所动。例如,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身为国舅,“该博文史,性通悟,有筹李略”,“常从太宗征讨”,在“玄武门事变”中亦有功劳,贞观元年(627年)被拜为尚书右仆射。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无忌再三辞谢,他坚持说:“臣是外戚,害怕天下说陛下徇私。”

唐太宗不予允许,说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与。如果不才,虽然是亲戚也不会用,襄邑王神符就是这样的人。如果有才能,虽然是仇敌也不放弃,魏徵等就是这样的。今日所说,并不是私心。”

标签: 舍短取长

更多文章

  • 窦建德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隋炀帝杨广做皇帝期间,对内实行残酷的剥削压迫,对外实行侵略扩张,其结果是民不聊生,起义者、造反者层出不穷。其中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影响比较大,深受当地百姓欢迎。窦建德是漳南县(今山东省德州西南部)农民,有一副侠义心肠,愿意助人,他的这种性格,使广大起义者愿意投奔他;但是,他最终的失败,也是因为这

  • 开国皇帝杨坚是好皇帝吗?他的贡献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他的

    杨坚是汉族人,姓普六茹,弘农郡华阴人氏,杨坚是汉太尉杨震的十四世孙,也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即隋文帝。北周政权的开国元勋乃是杨坚之父杨忠,杨忠是西魏十二大将军其中的一个,建功无数,是国家的顶梁柱,封号随国公,杨坚在十四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学习如何做官,后来父亲死了之后,杨坚便继承了父亲杨忠的爵位,后来又娶了

  • 隋朝有什么样的后妃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后妃

    我国封建王朝,各代皇帝大都三宫六院,所以必须建立必要的后妃制度,才能防止“后院起火”,但是大多数的后妃制度都比较混乱。隋文帝即位之后,对齐梁以来后妃制度混乱的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顿。当时,他规定“唯皇后正位,傍无私宠”,所以,在隋朝对于女官的称号,

  • 无视五伦——精心策划长幼之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人生中总要有些事是命中注定的,如家庭、性别、排行,与生俱来,既不可选择,又不可改变,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命运。生在平民家里,休想当皇帝;生在帝王家里,却是个女儿身,也只能成为“泼出去的水”;即便男儿身,却非嫡非长,离帝位也是咫尺天涯。如此说来,晋王杨广生来本与皇位是无缘的

  • 隋代将领杨义臣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隋代

    杨义臣(生卒不详),隋代将领。北方代郡人。本姓尉迟,后被隋文帝赐姓杨氏。父迟崇,隋朝大将军、豫州刺史。在出击突厥时,力战而死。当时义臣年纪还小,养于宫中。义臣渐长,性格严谨敦厚,能骑马射箭,具有将帅才干,因此杨坚格外看重他,任为陕州刺史。开皇十九年(599)四月,突厥达头可汗拥兵人塞。杨义臣以行军总

  • 翟让做了什么事情,让他注定一生碌碌无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让他

    你真的了解翟让落草前的一件小事,注定他很难有所作为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看过《隋唐英雄传》的都知道,瓦岗英雄最早的首领是翟让,也有很多人对李密将他取而代之颇有微词。其实,以翟让的能力,不被李密取代,也很难有所作为。翟让,东郡韦城人(今河南滑县),年轻时基本没离开过本郡,逐渐混到郡里的法曹

  • 这位公主为何嫁了四个“怪男人” 还是一家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什么样的女人嫁什么样的男子,无论是娇贵的公主,还是低贱的民妇,都是类似的命运。查阅历史资料就能发现,隋朝有一位非常着名的义成公主,她既不像远嫁匈奴的王昭君那么有名,也不像许身吐蕃的文成公主那么神圣,同样是政治需要,隋文帝杨坚一句话,就把这位宗室之女,送到了突厥人那里。联姻也是艺术,依靠少女俊俏的面容

  • 隋末反王凉帝李轨简介:雄踞河西建凉称帝的军阀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河西

    李轨(?―619年),字处则,甘肃武威人。河西着名豪望,为人机智多谋,能言善辩,又能赈济贫穷,被乡里称道。隋大业末年被任为武威郡鹰扬府司马。隋唐年代甘肃河西地区割据者,曾称帝,后兵败于唐朝。崛起乱世李轨略知书籍,颇有智辩。其家以财富称雄于边郡,喜好周济别人,受到乡人称赞。隋大业年间(605年—618

  • 隋唐末年着名军阀刘武周和李渊谁先起兵?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军阀

    刘武周是山西人,隋末着名军阀之一。关于他的出生还有一段故事。他的父亲和母亲坐在庭院里休息,忽然看见一个像雄鸡一样形状的东西,它身上的光芒把地面都给照亮了。它唰的一下向庭中的女人飞去,刘武周妈妈赶紧起来抖衣服,却发现什么也没有。在不久之后,武周妈妈就有了喜讯,十月后生下了刘武周。刘武周的父亲给他找了个

  • 鼓励忠谏——政治开明,经济繁荣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开明

    唐太宗任用贤才的目的,是为了辅佐他治理天下,同时也是为了广泛听取臣下对皇帝的意见以确保治国方法的正确,为此他不厌其烦地一再鼓励臣下们“正词直谏”,要敢于“犯颜忤旨”。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朕“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