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鼓励忠谏——政治开明,经济繁荣

鼓励忠谏——政治开明,经济繁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955 更新时间:2023/12/7 9:33:04

唐太宗任用贤才的目的,是为了辅佐他治理天下,同时也是为了广泛听取臣下对皇帝的意见以确保治国方法的正确,为此他不厌其烦地一再鼓励臣下们“正词直谏”,要敢于“犯颜忤旨”。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朕“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这句话,道出了唐太宗鼓励臣下“正词直谏”的目的。正是基于上述这种认识和目的,唐太宗的鼓励直谏是自觉的、至诚的,也是感人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封建时代的任何一位皇帝,都不能同他相比。唐太宗即位后,曾多次向臣下阐述正言直谏的道理和意义,鼓励臣下们犯颜直谏。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人君必须忠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宁。隋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理道。公等各宜务尽忠谠,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

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因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杜正伦、秘书少监虞世南、着作郎姚思廉等“上封事”进谏“称旨”,太宗设宴招待他们,在宴会对韦挺等人说:“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尽诚规谏。至如龙逄、比干,不免孥戮。为君不易,为臣极难。朕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卿等不避犯触,各进封事,常能如此,岂虑社稷之倾败。每思卿等此意,不能暂忘,故设宴为乐。”并赐绢奖励。

战国时韩非曾经说过:“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撄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撄人主之逆鳞,则几矣。”韩非的话,并非危言耸听,封建时代的君主,大多如此。唐太宗为消除臣下的顾虑,因而一再谈到“逆鳞”的事,并赞赏韦挺等人“不避犯触”的精神,意在使臣下们不要从韩非的言论中吸取消极教训,不敢犯颜直谏。

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慴,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亦不以为忤;若即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对群臣说:“朕开直言之路,以利国也,而比来上封事者多讦人细事,自今复有为是者,朕当以谗人罪之。”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手诏答魏征说:“何曾(晋武帝时任太傅)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词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以守天下难易问侍臣,侍中魏徵答对说:“甚难!”唐太宗说:“任贤受谏即可,何谓为难?”魏徵答道:“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问魏徵:“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魏徵回答说:“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唐太宗说:“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对褚遂良说:“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唐太宗有关求谏的言论,有以下十个要点:

1.守天下、治国家在于任贤受谏。即所谓“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

2.正词直谏,裨益政教。见于唐太宗于贞观六年(633年)对侍臣所言。

3.求谏的最终目的,在于致天下太平。即所谓“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4.人主日理万机,过失难免。即所谓“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5.人主藉忠臣进谏而知过失。即所谓“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6.求谏亦有助于人主了解下情。即所谓“但思正人匡谏,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7.为开直言之路,上封事者不得“讦人细事”。否则,“朕当以谗人罪之。”

8.鼓励犯颜直谏是区分真假纳谏的试金石。这可以从“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中得到说明。

9.纳谏时不得以任何借口而拒绝立即改正。即所谓“业已为之”、“业已许之”,“此则危亡之祸”。

10.开怀抱纳谏诤是明君应有的雅量。即所谓“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亦不以为忤;若即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终不以犯颜忤旨,妄有诛责”,“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唐太宗鼓励臣下正词直谏,对臣下的上书进谏十分重视。贞观初年,他对司空裴寂说:“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卿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为鼓励臣下直谏,唐太宗采取奖赏的办法,对直谏者多所赐予,其事例不胜枚举。

标签: 开明

更多文章

  • 第一节 突厥袭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突厥

    武德七年(624),唐帝国的统一大业基本完成,一条完整的中国龙终于昂然屹立在了东亚这块土地之上。在长期战乱的摧残之下,这条伤痕累累的中国龙虽然恢复了往昔的形状,但是依旧虚弱不堪。而上天却并没有给这条满身伤痕的巨龙休养生息的时间,北方的恶狼已经对着巨龙亮出了它们锋利的獠牙。突厥已经不再满足于在关东与唐

  • 第五节 止步安市城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七月五日,唐太宗将军营移至安市城东,与李世□等商议攻城方略。安市城此时的城主叫杨万春,其人骁勇,手下的兵马精良,城池地形也极为险要,当年泉盖苏文作乱的时候杨万春不服泉盖苏文的篡权,于是泉盖苏文派遣大军进攻安市城,但是却失败,只好默认杨万春在安市城的统治权。唐太宗知道安市城是个难啃的骨头,而且杨万春打

  • 劝父起兵——李世民年少睿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睿智

    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起,天下大乱。隋炀帝置若罔闻,依然天天花天酒地,醉生梦死。面对现实,太原留守李渊难免时时长吁短叹,儿子李世民却并不如此。原来他早已将时局看清,深知目前形势不会持续太久。于是结识了好些有志之士,以图将来成就大业。在他交往的朋友中,有一个是晋阳县(治今山西太原西南古城营)令刘

  • 李密是如何一步步统领瓦岗寨,主要还是得益于隋唐最牛这一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这一

    李密是隋唐时期比较出名的起义领袖,他的成功除了隋王朝的暴政和天下民心同路,很重要的一部分还是得益于他自己的实力,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能让他一步一步成为瓦岗寨的首领呢?杨广将杨玄感叛变平定之后,随即下令彻查此事以绝后患。他不仅将之前投降的朝廷官员统统杀掉,就连当时接受杨玄感救济的百姓也不能幸免于难。一下

  • 人间奇迹——修运河,筑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长城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隋炀帝都是一个遭人唾骂、留下极坏形象的淫暴之君。这个多欲躁动、好大喜功、巡幸无度、纵情声色的皇帝,依仗隋朝积累的巨大物质财富,除了营造宫室、四处巡游之外,还做了两件在中国历史影响深远、毁誉参半的大事,就是“修运河”和“筑长城&r

  • 第一节 三战西突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突厥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十八日,一代军神李靖薨于家,享年七十九,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四十人、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为“景武”,其墓依汉卫、霍故事,筑阙象突厥内铁山、吐谷浑内积石山形,以旌殊绩,可谓备极哀荣。就在人们为帝国失去了一位无敌的名将而哀思不已的时候,短短八天后

  • 健全制度——尊重谏官广开言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谏官

    唐太宗为确保广泛听取臣下进谏有制度上的保证,健全了封驳制度。在中书省和门下省之间的关系上,中书省制敕诏命草成后,由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查,然后交门下省(给事中、黄门侍郎)封驳,议论其得失,然后由宰相作出决断。决断交皇帝裁决,裁决后交付尚书省执行。然而这一制度上的规定,往往不被有关部门及其官员认真地付诸

  • 居安思危——先发制人除后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居安思危

    《隋书》作者在隋文帝的勇、俊、秀、谅四子合传中,曾感叹地说:“隋文帝五个儿子,没有一个能终其天命,真是奇异啊!”可以说,在中国千年皇室悲剧史中,杨家父子曾作了扣人心弦的表演。皇太子的废立,让原本相安无事的帝王之家骨肉相残的开始,正由于隋文帝、独孤后的宠爱导致了杨广心理失衡而恃

  • 第九节 战神李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神

    就在北方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唐朝的南方军团也在为了能尽早将这个支离破碎的大帝国合而为一而努力奋战着。在南方战场上,有一个人对唐军的最后获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人就是在演义中被称为“风尘三侠”之一的李靖,他在传说中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在真实的历史中李靖虽然不是神仙,但亦不负

  • 一代贤后——助夫成功传美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她是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长孙皇后自幼喜读诗书,通情达理,十三岁时就嫁给了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并在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她高尚的情操和贤德的品行得到了上至皇帝、下到满朝文武的由衷敬佩,在其后的历朝历代都被视为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