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杨素是如何死的?杨广从被立为太子到登基为帝杨素一手策划

杨素是如何死的?杨广从被立为太子到登基为帝杨素一手策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727 更新时间:2023/12/16 18:37:06

隋炀帝杨广从被立为太子,到登基为帝,全仗杨素一人设计谋划。炀帝即位不久,杨坚第五个儿子、汉王杨谅起兵谋反。杨素不顾年迈,亲率五千轻骑,一举荡平叛军。汉王杨谅请降,押送长安。炀帝废谅为庶民,封杨素为尚书令。

杨素自恃功高位重,难免自傲,对炀帝多有不尊之处。炀帝与宣华夫人云雨风流的寝宫,杨素也敢闯入。炀帝驾幸东京洛阳后,命人修建了显仁宫。采运各地的奇材异石、嘉木异草、珍禽奇兽,布置在宫中。费去了百万人民的汗血,耗去了无数的府库,建成了一座美仑美奂的巨大宫殿。宫殿造成,炀帝便和萧皇后、宣华夫人,以及后宫妃嫔,进宫游玩,并题写了宫名。

当晚,在显仁宫中赐宴王公大臣。一班逢迎的臣下,都有一番歌功颂德的话,唯有杨素见显仁宫造得这般奢华,倒惹起了隐忧,深恐炀帝有了此宫,流连忘返,整日纵情声色,误了国家大事,便进趋前席,到了炀帝座前。

炀帝见杨素到来,他们早已不拘君臣礼节,即命内侍,移过座位,与杨素坐下。早有宫女上前,给杨素斟酒。杨素正待发言进谏,炀帝却抢先跟他说:“公视这座显仁宫,比起先帝的仁寿宫如何?”杨素说:“仁寿宫怎能和此宫相比?只是圣上提起了仁寿宫,老臣却想起了旧事。那座仁寿宫原是先皇命老臣监造的。老臣因先皇与先后春秋俱高,晚景须娱,便在布置上,稍事华饰。不料先皇节俭性成,竟以老臣造得太觉富丽,险些遭到严谴,幸得先后解围,才告无事。圣上春秋正富,不比先帝须娱晚境。如今这座显仁宫,较了仁寿宫,奢华了不止十倍。老臣深恐圣上耽了声色,忘情国事,老臣不免怀了杞人的愚忧。但愿圣上,须于万机理就的余闲,才临此清游,如先帝游幸仁寿宫一般,老臣就不胜欣幸了。”

炀帝想不到杨素当着群臣,说了这么一大篇杀风景的话,心中感到非常的不高兴。只因他是无事不知的心腹,又算是先皇的老臣,不便发言驳斥,便强作笑容说:“公言甚善,朕建造此宫,只因宇内承平无事,不比先帝当时,常有祸乱发生。朕只是将此宫作为休养场所,原不是恣意行乐的。”杨素点头说:“只是祸患常出现在细微,漫不加察,即能酿成大祸,所谓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圣上终应小心为是。”

炀帝听了杨素的话,只是假意点头。杨素以为炀帝纳谏,老颜面很觉光辉,就开怀畅饮起来。炀帝却给杨素一席话,说得心中非常地不舒服,饮酒也没有了兴致和味道,竟不待席终,便令停宴。杨素还当做炀帝听了他的谏言,不愿纵饮了,不知炀帝正怀了一肚子的气愤。当下众人告退,杨素也走了。炀帝又命内侍,重排筵席,召萧皇后和宣华入座,方觉兴趣勃发,开怀畅饮。

哪知杨素出了显仁宫,因事忽又半途折回,重行入宫,撞见炀帝又在欢宴,才知先前停宴是作假。炀帝见素突然又来,只好命他一同陪饮。萧皇后和宣华夫人便欲起身回避。炀帝阻止说:“杨公勋旧,二卿不须回避。”萧皇后与宣华夫人,只得坐下来。萧后并不在意,宣华夫人却因杨素深知自己身侍文帝炀帝父子二人之事,不觉深自惭愧,低垂了粉颈,羞得抬不起头。杨素本不愿意再饮什么酒,只是有忿炀帝,竟语与心违,欺人太甚,故饮了一杯,便不沾唇。炀帝劝他再饮,杨素严肃地说道:“老臣方才已蒙赐宴,前酒未醒,不及圣上量洪,已命停宴,不一刻工夫,又是开筵畅饮。”

炀帝见杨素语涉讽刺,只得含笑解释说:“方才是与众臣会饮,此刻却是与皇后小叙。我公不要过谦,再来畅饮数杯。”杨素却起立说:“老臣听说酒荒色荒,俱能伤人,不但老臣偌大年纪,理当节饮,就是圣上也不宜耽情酒色。”炀帝闻言,更觉拂意,索性笑道:“把酒消遣,还不至于有什么大害,我公何必多虑。”杨素见话不投机,十分愤怒。恰巧有个宫女上前斟酒,素袍袖一拂,意欲阻她不必加斟。袍袖拂在壶上,宫女一个不防,失手将金壶倾翻,酒水淋湿了杨素的蟒袍。杨素正愤无可泄,便迁怒到宫女身上,勃然大怒说:“怎的如此无礼?敢在天子面前,戏弄大臣。朝廷法度,不准宽容,望圣上即加惩罚,以儆效尤。”

炀帝暗想:“这本不是宫女过错,你自己的袍袖,拂翻了酒壶,怎说是宫女戏弄大臣,便欲叫我惩罚,我偏不听你的。”想到这里,他一任杨素发作,只是默不出声。杨素见炀帝袒护宫女,越发地怒不可遏,竟自喝令左右内侍,将宫女拉出去,愤怒地说:“国家政令,全给你们一般妇女小人弄坏了,怎能不惩?”左右内侍,见炀帝不开口,杨素又大怒,倒觉为难万分,不知是将宫女责打的好,还是待炀帝发了话,再打的好?便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面面相觑。

座上的萧皇后见了这般光景,恐怕闹僵了事儿,便对内侍说:“你们还不把这个蠢才,拿了下去,重重地打她二十宫棍。”内侍们这才遵谕发付。杨素方向炀帝说:“不是老臣无状,原要使这般宦官宫女,知道圣上虽然仁慈,老臣还须执法相加,往后便不敢这般无礼了。”炀帝见杨素如此肆威,心中十分不悦,但因夺嗣阴谋和许多难言的事情,全仗他一人,就是不快到万分,也只好忍耐,依旧强颜笑着说:“我公能铁面无私,使得宫廷整肃,真是朕躬的大幸了。”

杨素见炀帝的话虽如此,谅也不是由衷之言,当下不愿再留,即离座告退。炀帝巴不得他早去,也不挽留,由他自行。杨素悻悻回到了府第,对他的儿子玄感说:“今上由为父赤心扶助了他,得登大位,如今却荒淫酒色,将来看他如何得了。我好言劝他,他反不快。我真后悔,深负了先皇!”杨素话说完后,不禁连连叹息,玄感也是摇头欷歔。

宣华夫人死后,炀帝万分伤感。一日懒得临朝,来到花园闲游,见到池塘中鱼儿跃动,不觉动了钓鱼的念头。便命内侍移过一把金交椅,放在池边,又命取来钓竿。炀帝便悄悄地坐在池边,垂纶入水,只等愿者上钩。恰巧杨素为了政事进宫,听说炀帝在园中游玩,径寻到池边,见过炀帝,将应奏闻的政事,告诉一遍,即站在一旁,瞧炀帝钓鱼。炀帝便笑道:“杨公有兴,不妨和朕同钓。”杨素觉得有味,也就不推辞,径命内侍移过一把金交椅,放在炀帝下肩,相并坐下。早有内侍呈上了钓竿,素便理一理丝纶垂入水中。

这时正过辰牌,初夏的天气,日光渐热,炀帝即命内侍取了御盖来,遮避日光。御盖张了开来,面积颇大,恰好蔽住了炀帝和杨素两人。按理杨素不该享此权利,应当避让。因他和炀帝脱俗惯了,炀帝也不放在心上,杨素也居之不疑。两人钓了一会儿,炀帝连得几尾小鱼,杨素钓了多时,却没有一尾上钩。炀帝便笑着对杨素说:“我公才兼文武,淹有众长,钓鱼虽是小道,也要心定气和,才能有济。公钓了这多时刻,一尾也没钓着,谅来对于此道,未能精通,也可算是我公的一短。”

杨素钓了多时,没有鱼上钩,本来心上不耐烦,如今听了炀帝的奚落,他本是个事事好胜之人,怎肯承认己短,便应声说:“圣上钓了多时,只有小鱼上钩,老臣却要钓一大鱼,岂不大器晚成,一鸣惊人?”炀帝听了,已是心上烦恼。

偏是事有凑巧,杨素的话,说了没有多时,便觉丝纶一动,急忙提竿,竟钓着了一尾金色大鲤鱼。杨素更是得意,即向炀帝说:“如何?老臣有志事竟成,圣上也该替老臣欢喜。”炀帝听了,更觉恚恨万分,又见杨素坐在御盖下面,银髯飘飘,仪容秀中含威,身材魁梧,恍然有帝皇的气象,不觉忌念陡生,面上现出了怒色。

杨素瞧在眼中,赶忙起身告退。炀帝默默不语,待素行远了十多步,却故意高声说:“这个老贼,怎的如此放肆,不怕朕灭他九族不成?”话声送到素的耳中,杨素不由得十分恼怒,竟自作咕哝,语声也不是甚高地说:“老夫替人做的那些事,本要早诛九族的了。”炀帝听得,怒从心头起,立叫内侍,命杨素且慢出园,道圣上尚有嘱咐。

内侍便上前唤回杨素。炀帝却怒气冲冲地回到宫中。萧皇后见炀帝面色有异,忙问所以,炀帝愤愤地说:“杨素老贼,欺朕太甚了。”萧皇后忙问道:“他怎敢无礼,触怒圣躬?”炀帝便将方才情形一一说了。萧皇后说:“原是杨素失礼。”炀帝愤怒地说:“可不是嘛,如今这个老贼,还等候在园中,待朕下一手敕,逼他自尽。爱卿你看使得否?”萧皇后慌忙说:“使不得,使不得。他虽骄肆无礼,但为先朝旧臣,又有功于圣上,今日不明不白地赐他自尽,朝臣如何肯服。况且他的旧部甚多,他的儿子玄感,也是执掌兵权的,一旦变生肘下,怎生得了?又兼杨素是员猛将,几个内侍,都不是他的对手。圣上赐他自尽,他必反抗,内侍们制他不住,如若漏脱出去,那时他只须一声号召,旧部全归,包围了宫城,圣上与贱妾,还望活命不成?”

炀帝听了萧皇后的话,觉得有理,不禁长叹一声说:“依了爱卿的话,原是不错,投鼠忌器,朕也顾着,只是他这般骄肆,朕便任他不成?”萧皇后说:“圣上可徐徐图他,不必急在一时,反生不测。就是照他年龄,也没有几年好活了,索性待他自毙罢了。”炀帝无可奈何,只好命一内侍,到园中传谕杨素,叫他自行回去,朕要嘱咐的话,明日再说。

内侍奉命前去,杨素正站在园中疑惑,怎么唤回了老夫,他却回宫去了。那个内侍传谕了素,素却从袍角摘下一颗大珠,暗暗塞入内侍手中,低声问道:“圣上回到宫中,可有什么话?”内侍贪了小利,便将炀帝与萧皇后的对话,都告诉了杨素。杨素听了,非常气愤,怒气冲冲回归府第。

他的儿子玄感,见素面含怒色,忙问他原因,杨素气愤地说:“偌大郎君,由我一手提起,到了今日,竟会如此忘恩负义。”玄感听了郎君二字,知道是指炀帝。原来杨素自恃功高,有时面对炀帝,也直呼郎君,炀帝从来不加驳斥。杨素又将事情始末,全行说出,对玄感道:“圣上对于为父,尚奈何不得。要是为父死了,将来免不了泄愤到儿的身上,儿等还须留意才是。”玄感点头道:“这也是意中事,只好到时相机对付了。”

一天过去,又到了早朝的时候。这天炀帝又亲自临朝听政。杨素照例上朝,心中还惦记着昨天的事,不免有些悻悻。踏上了殿阶,突然一阵阴风扑面吹来,令人毛发悚然,顿觉头昏脑乱,双目发花。他急忙镇定心神,恍惚之中,只见大殿上面,来了一个人,头戴垂络宝冕,身穿衮服,手中提着一把金钺斧,迎面走下阶来。

杨素仔细看时,正是隋主杨坚,吓得魂不附体,急待逃避,只听杨坚厉声说:“老贼逃到哪里去?你与逆子干的好事,今天特来取你狗命,你还想偷生不成?”杨素只觉背上一痛,似是金钺猛击了一下,痛彻心肺,禁不住猛叫一声,鲜血直喷,立即晕死过去。

炀帝在宝座上面,看得甚是分明,见杨素无端变了颜色,突然回身扑倒,口吐鲜血,心中自是畅快,面上却不得不假作惊慌,传令殿前卫士,搀扶起杨素,用轿送回家中诊治。没过多长时间,药石无效,杨素便一命归西去了。炀帝听了死讯,心中非常高兴,但是表面上还需敷衍一番,又是追赠名号,又是特赐帛麦。杨素一生,倒也算生荣死哀,福寿全归了。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第三节 血战白岩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第三节

    贞观十九年(645)五月二十八日,唐军在辽东城稍事休整后,又向白岩城(今辽宁辽阳东)挺进。次日,右卫大将军李思摩被流矢所中,唐太宗亲自为其吮血,唐军将士无不感动,故人人作战时均决死奋击、不畏生死。泉盖苏文遣乌骨城万余守军援救白岩城。唐将契*何力率劲骑八百迎击,挺身冲入敌阵,铁骑冲突,纵横披靡。高丽军

  • 杨素助广——一手软,一手硬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手软

    杨广为了能够成为父皇的继承人,不安己位,计夺东宫,在扬州与张衡、宇文述、郭衍等亲信谋划的“一手软,一手硬”的夺宗之计,很可能是差前差后、按照“两手一起抓”的精神,予以具体展开和实施的。宇文述带着大量金宝来到京师长安后,一场策划周密的阴谋在天子脚下悄悄展

  • 独孤天下独孤曼陀一共生了几个孩子?女儿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独孤

    独孤天下独孤曼陀的孩子怎么死的?独孤天下独孤曼陀生了几个孩子?独孤天下最新一集独孤曼陀女儿出生,但是可怜的小娃娃还没有出生就让人给摔死了。独孤天下独孤曼陀的孩子怎么死的独孤天下最新一集剧情可以说非常的精彩,一向爱作妖的曼陀也遭报应了,刚生了女儿却眼睁睁的看着被人给摔死,可怜的小女娃,还没来的及睁开眼

  • 王薄——掀开全国农民战争的序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农民战争

    暴君隋炀帝继位以来,进行无休止的横征暴敛,百姓早已苦不堪言。三次征高句丽的战争,全国规模的大征调,更使永济渠沿岸的村落几乎找不到男丁。劳力缺乏,田园荒芜,再加上一场洪水,粮价涨了几百倍,人民靠树皮和野菜充饥。他们忍受不了兵役、徭役和饥饿的折磨,纷纷揭竿而起。大业七年(611年),齐郡邹平(今山东邹平

  • 风起于青萍之末:隋朝的那些大小起义评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隋朝

    隋文帝统一全国后,推行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但是,隋炀帝自持国力强大,滥用民力,挥霍无度。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将一个好端端的国家弄得经济凋弊,民不聊生,社会危机空前加深,避征役者、无产业者、破产农民、奴婢、少数官吏、士卒乃至富豪都加入到了反抗隋炀帝暴政的行列,反抗的烈火燃遍了

  • 隋代赋税制度与徭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徭役

    隋代的“轻赋税”是隋文帝杨坚时代的财政征课的基本原则。隋代提高了成丁纳税的年龄,降低了纳税数额,缩减了丁男每年服役的时间,同时还有一些豁免的规定。这些赋税制度,是隋代的重要财政措施,也是对税收理论的重大贡献,更是推动隋代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根本原因。隋代赋税制度不仅使人民衣食

  • 杨玄感——为天下解倒悬之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继山东王薄起义之后,在隋炀帝第二次征伐高句丽之际,杨素之子杨玄感借机起兵,在隋王朝的后院烧起了一把火,给了隋朝沉重的一击。杨玄感,形貌酷肖其父杨素,雄伟健壮,蓄得一部好须髯。然他幼时却很愚钝,周围人都认为他有些痴呆,只有杨素不这么认为,对亲戚们说:“此儿不痴。”知子莫若父,杨

  • 选贤任能——胸怀宽阔无偏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选贤任能

    贞观年代,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唐代初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政绩,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根本的原因是作为皇帝的唐太宗在用人问题上,认识正确,政策对头,胸怀宽阔,不存在偏见,真正实现了选贤任能。到了贞观晚年,唐太宗在总结自己的用人经验时,曾说过一段非常深刻的话,他这样说:“用

  • 第三节 辽东围城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辽东

    击败驻河敌军,并且围住了高丽重镇辽东城的确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可是炀帝自恃太高却让本该顺利完成的围城战变成了一场持久战。杨广怎么个自视很高法呢?他曾经跟侍臣们说:“人家说我继承先帝遗业,其实和士大夫比才学,我也该做皇帝。”他曾经当过南下攻陈的名义总指挥,便觉得自己很有作战才能,

  • 第八节 平刘黑闼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平定河南河北之后,唐朝席卷天下已经成为定局,可是此时唐王朝却犯了一个错误。唐朝派去河北的官吏对窦建德的老部下横挑鼻子竖挑眼,动不动就关起来,甚至随意用刑,很有点秋后算账的味道。李渊还颁布诏令,要求窦建德的部将们去长安。要知道李渊从来就不是一个心胸宽大的人,自李唐建国以来被打败的反王没几个有好下场,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