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会亲手砸掉魏征的墓碑?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会亲手砸掉魏征的墓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525 更新时间:2024/1/14 14:01:11

我们都被唐太宗魏征骗了一千多年,所谓“明君直臣”的千古佳话,根本就是两人心照不宣地出演对手戏,刻意营造出来的政治作秀!

先来看看魏征是如何被唐太宗用的。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始清除建成余党,因早闻魏征才名,故专门召见,刚一见面,就质问魏征:“汝离间我兄弟,何也?”没想到魏征是个人物,竟然回答说:“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其实,即使李建成先动手,历史也未必改写。魏征之所以这样说,显然是纵横家的招数,为的是宣扬自己的高明。关键是,他将李建成比作平庸的公子纠,将李世民比作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无疑让李世民万分受用。而魏征将自己比作管仲,则表示自己能成为李世民的股肪之臣,辅助其成大业,暗示李世民系有道之君,要善于用人,不记前嫌,否则比齐桓公可就逊色多了。

这个回答当真妙极,应该给一百分!李世民被打动了,本来嘛,各为其主,也没啥可指责的,况且魏征并非太子党要员,只是个主管经籍的小官,但却是才华横溢,这样的人若收为己用,既能显示自己英明豁达,又多少能消除点兄弟相残的恶劣影响。

要注意的是,李世民极具权谋之术,并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不计前嫌。他对武德旧臣尚且满怀戒心(这批开国功臣在太宗即位后,处境都大不如前),更不用说作为建成幕僚的魏征了。所以,太宗重用魏征,一是看中才华,一是借此营造明君形象。

魏征从小就好纵横权变之术,对于太宗用意自然心如明镜。他明白,要想取得生存和更高地位,就必须帮着太宗打造明君形象,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谏,进谏越多、越激烈,就越不会有危险。

我们看,这些谏言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魏征与太宗的对答。这些对答多是为君之道和儒家治世思想。

二是魏征主动上书的谏言。这些谏言大多是根据隋朝灭亡的教训,提出一些预防性措施。

这两类谏言数量相当多,的确显示出魏征的博学多才,但要注意,所针对的并非什么现实中的重大朝政,而是一些理论性的问题,所以更像一种学术交流。

三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与太宗意见截然相反的谏言。

这一类谏言是自古以来最难的,很多人因此丢掉小命。但我们看,魏征在这方面的谏言数量相当少,而且所针对的也不是什么重大事件,比如劝太宗不要将已经订婚的女子纳为妾等。

所以,拼命进谏,根本就是魏征放的一个大招!

太宗虽然启用了魏征,但待他与房玄龄等自己的亲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尽管表面上把魏征捧得很高。

有一次,有人在太宗面前说魏征偏袒自己亲戚,太宗马上派温彦博查处此事,虽非事实,但仍向魏征提出了警告。魏征趁机向太宗摊牌,说自己要做良臣,不做忠臣:“愿陛下稗臣为良臣,毋稗臣为忠臣”,“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抵取空名。此其异也。”

魏征把住了太宗的脉,那就是他想成为一代明君,要想成为一代明君,就不能偏听偏信,必须广泛听取谏言。太宗也很快明白魏征意思,号召群臣勇于进谏,形成贞观年间的一股风气,自己也如愿以偿收获了明君称号。

可以说,两人是互相利用、互相标榜。魏征因此成了历史上着名的谏臣,而太宗则成为一代开明君主,两人心照不宣地联手谱写了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太宗也不是吃素的,对于为君之道和驭下之术那是相当娴熟。所以,他时不时就会敲打敲打魏征,提醒他不要忘了我们原来是敌人。比如:

贞观三年,魏征被迁秘书监,太宗对他说:“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贞观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时又说:“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联能耀而用之,何惭古烈?”

贞观七年,魏征升为侍中,太宗又对他说:“肤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联之非,未尝不谏…”(《贞观政要》)

太宗的心思由此可见一斑!而每逢此时,魏征都会十分聪明地回答说:“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意思是说,皇帝允许我说,我才敢那样直言不讳,否则,我怎么敢去摸逆鳞呢?这段话把两人的关系揭露得再清楚不过!!!都是影帝!!!

其实,太宗真不是一个多么宽宏大量的皇帝,对于魏征动不动直言进谏,其实心里很烦,怨念很多,只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维持明君形象,就必须容忍。但皇帝也是人,这种怨念积累多了,难免会爆发出来。

众所周知,有一次唐太宗罢朝回宫,恶狠狠地说:“早晚杀却此田舍汉!”长孙皇后问:“谁触许陛下?”太宗曰:“魏征每庭辱我,使我常不得自由。”

这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太宗,而不是那个坐在龙椅上的政治家,也是两人关系的真实流露!

好在长孙皇后是个明白人,她马上向太宗盛服致贺:“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尽直言。”太宗当即省悟过来,又变成政治家的太宗。“于是太宗意乃释”,并让其传于宫帷之外。

不过,一有机会,唐太宗总要流露出他的内心积怨。他曾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但魏征死后,对其“毁短百为。征尝荐杜正伦侯君集才任宰相,及正伦以罪黜、君集坐逆诛,谶人遂指为阿党,又言征尝录前后谏争语示史官褚遂良”。太宗觉得,这是魏征对自己存有戒心,向后人显示自己的错误,特别是与杜、侯同党更使他大为不悦,“乃停叔玉昏,而仆所为碑”。

以太宗之英明,对这些奸人谗言,想必不会无察,但仍亲手砸掉魏征墓碑,可见其心中怨念之深!

两年后,太宗征高丽无功而还,后悔出兵,顿时想起魏征,再度为其立碑。究竟这次立碑是出于真心,还是政治作秀,恐怕只有太宗自己知道了!不管怎样,此举为两人的关系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从此,“明君直臣”的形象流传千余年!

标签: 墓碑

更多文章

  • 李世民不杀武则天的真相:原来书中早有预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书中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曾得到过一本秘谶,也就是预言书,书中对唐朝未来作了这样的预测,唐三代后有女武代王。意思是说,唐朝三代之后,便有武姓的女子取代李家,成为新的皇帝。李世民对此深感不安,天下初定,而李家的江山在之后便会落入一个武姓女子之手,因为便在宫中大喊快找给我找到这个女子。有近侍对李世民说,

  • 悲壮的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黄巢起义

    唐朝后期,大量耕地集中在少数贵族和官僚手里,全国半数以上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变为逃户、流民。统治者还用各种名目横征暴敛,老百姓连吃盐、喝茶、住房都要上税。当时,还经常发生天灾,地里不长庄稼。穷苦农民没有吃的,只好把蓬草籽磨成面,把槐树叶当成菜,勉强果腹。举国上下,饿殍遍地,怨声载道。而统治阶级则过着骄

  • 揭秘一代英主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突厥

    突厥是我国北方境内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民族。早在南北朝时期,突厥族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建立了人数多达数十万的军队。到了隋朝初年,突厥族却因内讧和斗争,统治集团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则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其中东突厥不久被隋朝军队打败,西突厥也因为内乱而一度衰落。

  • 唐朝秘史:李世民如何让武则天11年不怀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秘史

    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虽然事业有成,但是婚姻却十分坎坷。武则天14岁入宫,当了11年的才人,这期间,李世民虽然喜欢她佩服她,但武则天始终没有怀孕,这其中难道有什么隐情?李世民作为唐代的皇帝,他足够聪明。武则天貌美,入宫时刚14岁,正是美丽可人娇滴滴的时候,被赐号媚娘。但是武媚娘却并不如她的名字那

  • 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及统一中发挥的军事才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

    李世民是唐高祖的儿子,唐高祖去世后,李世民成为了唐朝新任继承者,即为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598年出生,卒于公元649年,共享年五十二岁。李世民在青年时期就跟随父亲李渊从军,曾经率领军队到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后来,父亲李渊带兵起义,李世民帮助父亲打天下,唐朝建立之后,李渊封他为尚书令等职。后来,晋升为秦

  • 【唐朝·颜真卿】楷书四大家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楷书

    颜真卿,(709784),汉族,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德宗诏文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

  • 三大原因揭秘李世民为何不杀武则天的以绝后患!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大

    自古以来美丽就是女人改变命运的重要资本。杨夫人看着女儿丰丽的小脸,也不禁开始动起重振家声的念头。她一有这个念头,整个杨氏家族就开始行动了。当时,杨氏一族至少有两三个姑娘都正当着太宗的妃嫔,这些人就开始在宫里宣传起武则天的美貌来。一来二去,当然就传到了唐太宗的耳朵里。唐太宗当时正是后宫寂寞,决定征召她

  •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朝

    唐高祖李渊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历经二百八十九年,二十一位皇帝。因皇室为李姓,故又称为李唐。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那么开创唐朝的人又是谁呢?唐朝的开过皇帝是唐高祖李渊,在公元618年于长安(今西安)称帝建国。大业十三年(617年),天下起兵反隋的队伍蜂拥而起,隋炀帝

  • 冯道:四朝不倒翁,官场“长乐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长乐

    常言道:“为官难”。伴君如伴虎,朝臣与皇帝相处,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要稍有不慎便会惹来杀身之祸。但是官场如此之险恶,仍然有一个人能在四个朝代,八位皇帝手下高居宰相之位而岿然不动,这的确是中国仕宦史上的一个奇迹。冯道,字可道,生于公元882年(唐僖宗中和二年),瀛州景城(

  • 身高一米九的寡妇别样风采的迷倒了皇帝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寡妇

    韦氏,唐太宗李世民的贵妃。韦贵妃也是命中显贵之人,因为她原本已经嫁人,但是丈夫早亡,她是个寡妇,后来不仅重嫁,还嫁给了李世民,所以说真是命中注定的显贵之人。韦贵妃出身于将门世家,她的曾祖父叫韦孝宽,是北周太傅,据说还是非常着名的军事家,老当益壮,七十多岁高龄时还能骑马率军驰骋疆场。父亲和祖父也都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