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冯道:四朝不倒翁,官场“长乐老”

冯道:四朝不倒翁,官场“长乐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637 更新时间:2024/1/14 2:46:31

常言道:“为官难”。伴君如伴虎,朝臣与皇帝相处,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要稍有不慎便会惹来杀身之祸。但是官场如此之险恶,仍然有一个人能在四个朝代,八位皇帝手下高居宰相之位而岿然不动,这的确是中国仕宦史上的一个奇迹。

冯道,字可道,生于公元882年(唐僖宗中和二年),瀛州景城(今河北省交河县东北)人。冯道自幼性格纯厚,爱好学习,善于写文章,不以穿破衣服、吃粗劣的饭食为耻。他的祖先也不是名门士族,据查,连一个县令以上的先人也找不出来。可见,冯道在这样的家庭出身条件下,想跻身官场,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冯道在唐末时期在幽州节豫使刘守光手下做橡史。当时,幽州军阀刘守光十分凶残,杀人成性,对于属下,也是一言不合,即加诛戮,甚至杀了之后,还叫人“割其肉而生啖之”,冯道与这样的人相处,自然是很危险的。

刘守光兵败后冯道经人帮助,投奔太原监督使张承业的门下,后经张承业的推荐,冯道成为李存勖的亲信。从此,冯道踏上了仕途。

李存勖的文亲李克用曾割据晋阳,独霸一方。李存勖自己也是一个颇有作为的人。

冯道善于洞悉主子的心思。是在消灭后梁的军队时,晋王的军饷十分匮乏,每天陪李存勖吃饭的将领太多,主管膳食的人往往操办不周感到十分为难。中门使郭崇韬对李存勖说:“供应紧张,能不能少几个陪着吃饭的人?”本来大家都以为这不过是一件小事,不料李存勖听后勃然大怒,气哼哼地说:“我想为那些替我卖命的人弄顿饭吃都不能随心所欲,哪里还能当主帅呢?请你们另外去找一个三军统帅来吧。我要回太原了!”郭崇韬吓得不敢作声,冯道这时在一边说:“大王(李存勖当时为晋王)您屡建大功,而且刚刚平了南寇,怎么可以就这样一走了之呢?郭韬所谏,并没有什么过分的地方,您如觉不妥,可以拒绝他的进谏,但不应该说这样让大家气馁的话。要是敌人知道了,岂不要认为大王君臣不和而有机可乘了。”冯道一席话,就平息了这场风波。

但冯道真正发迹还是在后明宗时期。明宗鉴于前朝的教训,比较用有文才的人,想以文治国。冯道这时便被任命为宰相。

冯道生性谨慎,从来不正面顶撞皇帝,而总是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来让皇帝了解自己的意思。一天,明宗问臣下年景如何,臣下们大多说了些粉饰太平的话,但冯道却给明宗讲了一个故事。冯道说:“我当年在晋王府的时候,奉命到河北中山一代公干,途中要路过井陉。我早就听说过井陉是个很难走的地方,人马到了那里,多发生被绊倒摔伤的事,我就十分小心,平安地走过了井陉。没想到过了井陉,到了平地,却被从马上摔了下来,差点摔死,我这才明白要处处小心,时时提防。我的事虽小,却可以用来比喻大的事情,望陛下不要以为五谷丰登、河清海晏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要兢兢业业,不要放纵享乐,这是我们臣下所希望的呀!”

还有一次,有人在临河县发现了一只玉环,上面有“传国宝万岁杯“的字样,此人将玉杯献给了明宗。明宗对这只玉杯爱不释手,特地拿出来给冯道观赏,冯道看过后不但没有啧啧称奇,反而意味深长对明宗说:“这玉杯不过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有形之玉,而对作君王的人来说,更重要的却是无形之宝”。明宗便问冯道什么是无形之宝。冯道说:“仁义道德便是帝王的无形之宝。”冯道借玉杯来暗示明宗应该抱着仁义之心来治理国家,有的放矢,也见用心良苦。

后唐明宗去世以后,闵帝李从厚即位。在五代那样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单凭一腔正直向上之气显然不行了,要想保住官位,还得见风使舵,左右逢源。凭着这些冯道终于成了一个历经数朝而荣宠不减的不倒翁。

清泰元年(公元943年)同宗李从珂兴兵来伐,要夺取帝位,李从厚得到消息后,连臣下也来不及告诉,就匆忙出逃魏州。第二天早上,冯道及诸大臣来到朝堂,找不到皇帝,才知道李从珂兵变,皇帝出逃。冯道这时的做法真是出人意料。他本是明宗一手提拔,从寒微之族被任命为宰相,按常理说,此时正是他报答明宗大恩的时候,况且李从珂起兵实属大逆不道。但冯道没有考虑这些,他所想的是李从珂拥有大军,且性格刚愎,而李从厚不过是个小孩子,即位以来尚未掌握实权,为人又过于宽和犹柔,在权衡了利弊之后,他决定率领百官迎接李从珂入朝承继大位。

中书舍人卢导认为闵帝既没有死亡又没有宣布变权,匆匆另立新皇帝不妥。丞相李愚等人也随声附和。但冯道却要大家认清当前的形势,不要固执己见。加之冯道身为宰相,权位为诸官之首,又兼一些官吏为他所亲手提拔,他一倡仪坚持,多数人也不好说什么。只得跟冯道一起到洛阳郊外去列队迎接李从珂,并献上了请李从珂当皇帝的劝进文书。就这样,冯道由前朝的元老重臣摇身一变,又成了新朝的开国功臣。

只可惜,李从珂只当了两年皇帝,河东节度史北面总管石敬塘便起兵造反。石敬塘起兵时,因自感力量不足,不一定能打败李从珂,就向契丹主耶律德光求缓并上表称契丹首领为“父皇帝”,自己做了历史上臭名昭着的儿皇帝。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塘不久攻入洛阳,自立为帝。后唐重臣石敬塘便摇身一变成了晋高祖。

石敬塘在当皇帝后,以恢复明宗为号召,就把原明宗朝的官吏大多复了职,冯道也被任命为宰相。不知石敬塘对冯道奉事李从珂这段历史怎么考虑,也许是因为冯道未受李从珂重用的缘故吧,反正石敬塘来了个既往不咎,冯道更是乐得当官。

石敬塘夺取政权的第二年,他就急不可待地要履行对耶律德光许下的诺言,否则,王朝就有倾覆的危险。但是自称“儿皇帝”,上尊号于契丹皇帝与皇后,实在是一个说不出口的事。据载,写这道诏书的官吏当时是“色变手颤”,乃至于“泣下”,可见这是一种奇耻大辱。至于派人去契丹当册礼使,更是一个既要忍辱负重,又要冒生命危险的事。石敬塘想派宰相冯道去,一是显得郑重,二是冯道较为老练,但石敬塘很为难,恐怕冯道拒绝。谁知他一开口,冯道居然毫不推辞地答应了,这真使石敬塘喜出望外。出行前,他还假惺惺地对冯道表示慰问,劝他不要深入沙漠,冯道却毫不犹豫地说:“陛下受北朝(指契丹)厚恩,我受陛下恩庞,为陛下出使北朝,是理所当然的。”

标签: 长乐

更多文章

  • 身高一米九的寡妇别样风采的迷倒了皇帝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寡妇

    韦氏,唐太宗李世民的贵妃。韦贵妃也是命中显贵之人,因为她原本已经嫁人,但是丈夫早亡,她是个寡妇,后来不仅重嫁,还嫁给了李世民,所以说真是命中注定的显贵之人。韦贵妃出身于将门世家,她的曾祖父叫韦孝宽,是北周太傅,据说还是非常着名的军事家,老当益壮,七十多岁高龄时还能骑马率军驰骋疆场。父亲和祖父也都是高

  • 咏史诗在唐代走向繁盛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繁盛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诗歌最为辉煌的时代,作为唐代诗歌总体有机的组成部分,咏史诗也进入了其创作的繁盛期,一改它在先唐时期诗歌创作中的从属地位,与山水、田园、边塞等诗歌类型平分秋色,异象纷呈,数量众多,展现了新的时代气象与面貌,在古代文学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据初步统计,唐代咏史诗约有3000余首,远远超越

  • 唐代着名僧人一行的历史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僧人

    制造仪器和观测一行主张在实测的基础上编订历法。为此,首先需要有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他于开元九年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设计黄道游仪,并制成木模。一行决定用铜铁铸造,于开元十一年完成。这架仪器的黄道不是固定的,可以在赤道上移位,以符合岁差现象(当时认为岁差是黄道沿赤道西退,实则相反)。后来,一行和梁令瓒等又

  • “唐朝玄宗时大宦官”高力士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高力士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让你

    唐朝玄宗李隆基时期有一位与主子一同沉浮的“老奴”大宦官,名叫高力士(684762)唐朝玄宗时大宦官。本姓冯,名元一,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幼时被岭南地方官阉割,后贡入宫廷,因宦官高延福收其为养子而改姓高。玄宗李隆基未立时,高力士即“倾心奉之”,

  • 【唐朝?王勃】“初唐四杰”之冠,滕王一序惊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初唐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r

  • 唐朝最惨的开国名将,为大唐稳住百万疆土,死后却被开馆辱尸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大唐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家父子在太原起义,最后成功一统天下家里李唐王朝,唐朝与隋朝两朝的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期之一。而大唐最杰出的帝王李世民在李家建立唐朝中出力最大,他率领一帮文臣武将东征西战,最后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夺位。在李世民的一帮手下,有一位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末,但是他的功劳确实非常大

  • 16、武宗李炎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唐武宗李炎(814~846),穆宗第五子,母宣懿皇后韦氏。元和九年六月十二日生于东宫。长庆三年三月,封颍王,本名瀍。开成中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开成五年正月二日,文宗病重,命知枢密刘弘逸、薛季棱引宰相杨嗣复、李珏至禁中,奉皇太子监国。左、右神策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以皇太子之立,功不在己,便

  •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悲哀 14个儿子竟死了12个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死了

    在古代,要问当谁的儿子最为尊贵,估计十个有九个会回答说是当皇帝的儿子。试想一生下来就是龙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还有什么比这更如意的呢?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皇帝的儿子也不是十二分如意,唐太宗李世民可真正算得上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不过太宗的儿子却没那么好命。太宗共有14个儿子,就有12个死于非命

  • 如果李世民把唐僧吃了现在会不会还是贞观之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僧

    前段时间,微博曾经冒出过一个脑洞大开的话题:#李世民好傻#,以下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几条:李世民好傻#感觉李世民实在是太傻了,长生药近在眼前都不知道。等唐僧取经归来,徒弟们各自解散,嘿嘿,直接把唐僧吃了或强迫他割块肉,不就可以长生不老了。要是真成了,没准现在还是贞观之治呀。而我已经被李世民娶了吧!!!

  • 求贤若渴的唐太宗为何要杀单雄信,原由和李渊有杀父之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求贤若渴

    唐太宗文治武功卓越,此次之外他还有许多优点值得后人学习,尤其是后世帝王,那便是他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性格。早在唐太宗还是秦王的时候,他率领部下南征北战,为大唐统一天下立下显赫功劳,在这个过程中,唐太宗收服了很多的文臣武将,这批人不仅助他统一天下,还是他日后开创大唐盛世的功臣。熟悉历史的读者应该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