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建国前的三百多日

唐朝建国前的三百多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776 更新时间:2023/12/20 11:26:23

唐朝李渊建立的。这位隋炀帝的姨表兄,本是隋朝的太原留守,属于高级干部。但那个隋炀帝杨广特别看重自己的享受,虽然对各级官员也不错,却根本不想老百姓。临死前杨广对宇文化及等人说:“我实负百姓;至于尔辈,荣禄兼极,何乃如是!”这是实话。但是否改朝换代,官员的待遇并不起作用。李渊早有“取而代之”的大志,乘社会纷乱时机,他便在太原起兵,建立了唐朝。就这样一个简单、清楚的事实,无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资治通鉴》,记述起来都把李渊写成平庸之辈,而只有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里的李渊是一个沉稳、老练的政治家。温氏为何独具只眼?

温大雅,唐初并州祁人。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起兵太原,温大雅即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门掌管义军的文书起草等机要工作。唐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称帝时的礼仪皆由大雅等人制定。

就在这一年,李渊招升大雅为黄门侍郎,旋又升迁为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等职。后来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争夺帝位的斗争,愈演愈烈。温大雅追随和支持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临帝位,温大雅官至礼部尚书,受爵黎国公。不久病逝。出自温氏之手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记录了李渊太原起兵反隋至正式称唐帝为止共357日的史实。

这种亲历风云变幻的经历,比别的史家多有不同,发言撰文自有个性,其言论也颇值得后人参考。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三记载李世民和李渊在起兵前一次谈话,李世民说:“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李渊听后大吃一惊:“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告县官!”李世民又缓缓地说:“世民观天时人事如此,故敢发言;必欲执告,不敢辞死!”李渊说:“吾岂忍告汝,汝慎勿出口!”第二天,李世民又劝说李渊,李渊很无奈,叹口气说:“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至《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司马光直截了当地说:“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宋人欧阳修等撰的《新唐书》也说:“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李世民俨然唐王朝的缔造者,李渊只是一个庸碌无比的人。

温大雅对太原起兵也有详细的记述。实际上,在大业12年,李渊奉诏为太原道安抚大使时,就怀有政治野心,当他转为太原留守率兵前去镇压农民起义军时“私窃甚喜”,并对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他还直言不讳地对李世民说:“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今遭羑里之厄,尔昆季须会盟津之师,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为英雄所笑。”此言此行,非庸碌者所能为。王夫之不随俗见,曰:“人谓唐之有天下也,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养之深,为能顺天之理、契人之情,放道以行,有以折群雄之躁妄,绥民志于来苏,故能折笔以御枭尤,而系国于苞桑之固,非秦王之所可及也。”王氏不愧为有卓见的评论家。可惜,在众口贬低李渊的环境里,这类睿智之音难入主流之列。

温大雅行文属字未必是百分之百的实录,但他对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的关系还谈不到复杂。他做这个记录时,距李氏兄弟争权夺位还有八九年的时间,没有必要偏向哪一方。后人着史,已经没有了温氏“得诸闻见”的撰史条件,失去了那份从容与超脱,只能依据前代遗存的有限文献资料来编纂。以《旧唐书》而论,他们编纂李唐王朝创建历史所依据的资料乃是经过贞观史臣房玄龄许敬宗、敬播等删改后的“国史”

和“实录”。同时,删除什么,留下什么,房玄龄等人也没有权力,而是依照唐太宗所定的调子去做的。凭此写出的史书,无论如何也不会讲李世民“不”字。

“实录”一直为史家所心仪,自《史记》在汉代被誉为“实录”之后,事实上“实录”已经成为史家运用史料、评价历史和文字表述等各方面最基本的标准。然而真正做起来,难之又难。最根本的,撰史者也有所属,很难超然于世。既有所属,就有倾向性,那是没有法子的事。不同者,只在倾向性的多与少,表达技巧的娴熟与憨直。如果再加上材料的限制,“实录”云云,只能是人们心向往之的事情。

唐太宗还是不错的,他也不算很霸道的皇帝,虽然对待历史上与自己有瓜葛的事情,也容易犯常人犯过的错误,比如检查史官作的《起居注》等等。然而,他没有把不利于自己的书都烧掉,否则我们就没有机会读到《大唐创业起居注》了。没有这本小册子,李渊在太原起兵事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后人只能猜测了。仅从这一点说,李世民就高于嬴政。后人常说,正史要与野史相参考,确实如此。不过,当帝王疯狂地把一切于己不利的书都烧掉之后,拿什么来参考呢?

标签: 唐朝

更多文章

  • 爱江山也爱美人:李世民喜欢哪三类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既然武则天是个英雄,怎么就让这十二年光阴稀里糊涂地荒废过去了?我想,要分析武则天为什么没有得到唐太宗的欢心,先得分析一下唐太宗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女人。唐太宗喜欢什么样的女人呢?有一个女人是唐太宗终身爱慕的,她就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是唐太宗一生最敬重的女人。她从小知书达理,十三岁时嫁给了秦王李世民。李世

  • 《别样晚唐史》第四篇 长庆元年春_第十二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晚唐

    ——贡举舞弊案的党争背景在这个鸟散余落花的春天,让我们的目光穿透茫茫烟云,投向十三年前,也就是元和三年那个绿肥红瘦的季节。那时,另外一场考试正在举行。这是一种和进士科略有不同的考试。考取进士只意味着得到入仕的资格,也就是“释褐”。新进士们还要参加吏部的铨选,才能为官。在中进士后的十多年中,“文起八代

  • 浑瑊、李晟收复长安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长安

    朱酢是幽州第三任节度使。节度使的权力很大,相当于一个地方的皇帝。后来,因为他弟弟朱滔反叛唐朝牵连到他,被唐德宗解除了兵权,留在长安,挂个太尉的名。代宗竟然给他修了一座府第。建中四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率兵造反,进攻襄城。德宗皇帝急诏姚令言等几个节度使去解襄城之围。姚令言带领5000人马去襄城,途经长安

  • 唐僖宗的故事:一个需要谎言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谁是说谎的冠军,一是由于我读的书少,二是由于五千年来,中国当官者又有几个不说谎的?还真是难以有个准确答案。但小官也好,大官也好,凡政治家撒谎,大半皆为烟幕弹,无非为了遮掩自己的政治目的。他们之所以敢于撒谎,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统治者,也就是皇帝老子需要谎。根子就在这里。《资治通鉴》

  • 唐太宗李世民死亡之谜:千古一帝也迷恋丹药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之谜

    唐太宗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12月22日(公元599年)出生于武功别馆,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发生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亲大哥李建成和亲(四)弟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随后登基,时年二十八岁。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他接受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与民休养生息,使

  • “诗圣”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诗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诗句,在我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作者就是被誉为“诗圣”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后迁至河南巩县。他曾在长安东南杜陵附近

  • 宋璟的故事:刚直廉明中兴名相——宋璟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刚直

    一、勇斗张氏兄弟宋璟(663~737),邢州南和(今属河北南河)人,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其父玄抚,曾官卫州司户参军。宋璟自少刻苦好学,博学多识,工于文辞。为人耿介超俗,有大节。二十岁左右中进士,授上党尉,后又升任监察御史、凤阁舍人,为官正直,颇受武则天的赏识,张易之、张昌宗为武则天皇帝的内宠,有恃无

  • 3、李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李靖(571~649),本名李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唐朝着名的军事家。李靖出身于官僚世家,他的祖父李崇义,北魏时做过殷州刺史,父亲李诠,做过隋朝的赵郡郡守。他的舅舅韩擒虎,是隋朝有名的大将。李靖年轻时,常与舅舅谈论军事,韩擒虎非常赞赏,说李靖“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 揭秘:史上与“唐僧”结拜的君王并非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僧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唐僧在去“取经”前,唐太宗亲自将通关文牒交给唐僧,还与他结拜为兄弟,对他非常支持,唐僧也因之一路被称为“御弟”。然而,真实的玄奘与之结拜的君王并非李世民,而是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国王麴文泰。据历史记载,高昌国王麴文泰听说玄奘到来,遣使迎候,并与玄奘结拜为兄弟。他希望用盛

  • 李世民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何发动玄武门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之变

    李世民,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一手开创了享誉后世的贞观之治,然而李世民的皇位却是得来不正,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并兵谏李渊放权,最终才成就了自己的一代霸业。李渊称帝后,重用佞臣、猜忌功臣、爱好酒色,这些都使得他当皇帝后无法有更大的作为。原隋朝晋阳宫副监裴寂,在晋阳时就与李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