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诗圣”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圣”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490 更新时间:2023/12/10 8:43:45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些诗句,在我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作者就是被誉为“诗圣”的唐代大诗人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后迁至河南巩县。他曾在长安东南杜陵附近的少陵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他曾做过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称他为杜工部。

杜甫出生于一个诗书世家,祖父杜审言唐朝武则天时代的着名诗人,父亲杜闲,做过奉天县(今陕西省乾县)的县令。受家庭的熏陶,杜甫7岁时因作《凤凰诗》一鸣惊人。十四、五岁的时候,已经开始和洛阳一些有名的文人交往,成为诗人聚会不可缺少的常客。20岁以后,离开家乡,开始漫游祖国山河,参观了许多名胜古迹。

公元744年,杜甫在长安见到了李白。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当时李白已是举世瞩目的大诗人,杜甫则是刚刚成名。他们互相钦佩,一起漫游河南、山东等地。杜甫写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纪念两人结下的深厚友谊。

杜甫通过多年的游历生活,接触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游览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增加了对祖国的热爱。公元746年,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恰逢唐玄宗下令广招天下有才之士。杜甫满怀希望去应考,谁知应考的举人无一及第。原来当朝宰相李林甫怕举人进入宫廷揭发他的罪恶,故意一个不取。杜甫甚是愤懑。这时他父亲去世了。他的生活也由此发生了转折,杜甫为了维持生活,只得投诗求官。唐朝人特别重视诗歌,仕人除参加科举外,向达官贵人投诗,谋求一官半职,也是一条途径。杜甫一连写了“赠起居舍人”、“上韦左相”等诗篇,甚至向皇帝献了三篇赋,虽博得“词感帝王尊”的虚名,仍未得一官半职。

公元755年,杜甫回家探望他的妻儿。回到家中,只听见家中嚎啕声一片,原来他那不满周年的儿子刚刚饿死。杜甫回想起回家路过骊山时,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池内宫弦歌舞、大张宴席,自己一个不纳租税,不服徭役的官僚家庭的孩子尚且被饿死,可知一般百姓的境遇更加悲惨了。想到这里,他奋笔写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

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杜甫感受百姓所受灾难,又希望唐朝能尽快平定叛乱,于是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着名诗篇。

公元757年,杜甫逃出长安,直奔凤翔,投奔唐肃宗。此时杜甫衣破露肘,脚穿麻鞋,老瘦不堪。肃宗见他忠心耿耿,任命他为左拾遗,负责对政事提意见。不久,肃宗见他时常批评朝政,给以探亲名义,逐出朝廷。

杜甫把一路上所见所闻,写出一篇五言叙事诗《北征》。诗中记载了阡陌之间,人烟萧瑟,到处是呻吟流血的伤兵难民,怵目惊心。杜甫用诗忠实地记录了这场战乱所造的残败景象,更讳而不言地叙述了人民遭受的苦难。由于杜甫长年生活于百姓之间,了解到他们的疾苦。征兵、征粮,连年战争,逼得百姓家破人亡。诗人悲愤而沉痛地用一首首诗歌,勾画出一幅幅社会历史画图。杜甫着名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史》)、“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就是此时创作出的。

杜甫浪迹天涯,访求一个容身的小天地。他先到秦州(今甘肃天水),继又南下同谷,经栈道,穿剑门入蜀,然后到成都定居下来。途中,他写了许多诗,记述其行踪,描绘祖国山河大川,也反映了社会现实。

后来,杜甫在朋友严武荐举下,做了检校工部员外郎和节度使参谋。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营建起一座草堂。在这风景优美的草堂边,他植树栽竹,养鸡养鸭,生活虽艰苦,但能和邻居的农夫交朋友,心情倒也愉快。

这年秋天,秋风怒号,草堂顶上的茅草被卷走。风刚停,雨又下个不停,屋里漏得没有一块干地。在这难眠的长夜,杜甫写下了着名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写道:“安得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想到社会上广大的“寒士”,慷慨激昂地表示,为了天下的“寒士”免于饥寒,他冻死也心甘情愿。

后来,他的好友严武病死,他失去了依靠,只好带着妻儿老小到处奔波。他经过夔州(今四川奉节),走出西川。此时,北方兵荒马乱,江南的朋友也无音讯,他只好以船为家,在湘江上漂泊,生活越来越贫困,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公元770年冬天,诗人杜甫病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时年59岁。

杜甫的诗较多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所以他被称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大量的诗篇,揭露了唐朝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用诗描绘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时代,深刻地反映了悲惨的社会现实及人民的苦难,所以,人民把他的诗称作“诗史”,把他称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标签: 诗圣

更多文章

  • 宋璟的故事:刚直廉明中兴名相——宋璟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刚直

    一、勇斗张氏兄弟宋璟(663~737),邢州南和(今属河北南河)人,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其父玄抚,曾官卫州司户参军。宋璟自少刻苦好学,博学多识,工于文辞。为人耿介超俗,有大节。二十岁左右中进士,授上党尉,后又升任监察御史、凤阁舍人,为官正直,颇受武则天的赏识,张易之、张昌宗为武则天皇帝的内宠,有恃无

  • 3、李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李靖(571~649),本名李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唐朝着名的军事家。李靖出身于官僚世家,他的祖父李崇义,北魏时做过殷州刺史,父亲李诠,做过隋朝的赵郡郡守。他的舅舅韩擒虎,是隋朝有名的大将。李靖年轻时,常与舅舅谈论军事,韩擒虎非常赞赏,说李靖“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 揭秘:史上与“唐僧”结拜的君王并非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僧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唐僧在去“取经”前,唐太宗亲自将通关文牒交给唐僧,还与他结拜为兄弟,对他非常支持,唐僧也因之一路被称为“御弟”。然而,真实的玄奘与之结拜的君王并非李世民,而是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国王麴文泰。据历史记载,高昌国王麴文泰听说玄奘到来,遣使迎候,并与玄奘结拜为兄弟。他希望用盛

  • 李世民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何发动玄武门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之变

    李世民,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一手开创了享誉后世的贞观之治,然而李世民的皇位却是得来不正,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并兵谏李渊放权,最终才成就了自己的一代霸业。李渊称帝后,重用佞臣、猜忌功臣、爱好酒色,这些都使得他当皇帝后无法有更大的作为。原隋朝晋阳宫副监裴寂,在晋阳时就与李渊是

  • 一代明君李世民为什么要杀光所有亲兄弟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亲兄弟

    唐太宗的老爸唐高祖李渊偏爱长子李建成,这也可以理解,因为李建成是太子,未来的接班人。李世民是老二,上有兄,下有弟,正好处在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地位。也不知是李建成害怕功勋卓着的李世民动摇他的太子之位,还是李世民不甘心屈居二线,想再进一步,反正兄弟俩明争暗斗地掐上了。俗话说“无毒不丈夫”,李世

  • 《别样晚唐史》第五篇 长庆二年春_尾声 读破三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晚唐

    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多得我都记不清是哪一年了。荒凉的边城驿站迎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远客。驿卒连忙赔着笑脸,殷勤地上前招呼。请教姓名、官衔后才知道,眼前这个满面尘灰的人是回京待命的前蒙州刺史李湘。据《方舆纪要》说,蒙州一带“屏蔽昭梧,控扼蛮夷,间浔漓江之中”,是真正的蛮烟瘴雨之地。刚刚从蒙州卸任的李湘,无

  • 李密挑拨离间,最终导致兄弟相残,宣武门事变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挑拨离间

    武德元年十月,李世民打赢了浅水原之战,活捉了秦国皇帝薛仁杲。这是大唐开国后消灭的第一个实力强劲的割据势力,这一战夺取了陇西广阔的土地。李世民为大唐帝国立了这么大的功劳,等待他的是李渊的高升重赏。李世民武德元年十一月,李密奉李渊诏令,前往前线迎接李世民凯旋而归。李密原本是瓦岗军首领,他的部队被王世充击

  • 【唐朝?梅妃】淡如梅花一枝香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

    梅妃姓江名采萍,莆田(今福建莆田县黄石镇江东村)人、父江仲逊,世代为医。因为父母三十多岁的时候,才有了这个宝贝女,所以对她疼爱有加,教她读书写字,学做女红。江采萍聪明过人,9岁时就能诵读《诗经》中《周南》、《召南》等诗篇,15岁时即已写得一手好文章,所写的八篇赋文,更在地方上传诵一时,是当时有名的才

  • 一代明君李世民晚年的荒淫生活 连弟妹都不放过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都不

    李世民是古代公认的好皇帝,但晚年的李世民也是抵不住诱惑,慢慢的变坏了,对性的渴望也慢慢的暴露无遗,就连自己的弟妹都没有放过,怪不得武则天晚年生活会变的糜烂不堪,下面小编带你看。醇酒妇人温柔乡――这些人生庸常的快乐,是历史伟人极少幸免的缺憾。李世民晚年,暴露出了形形色色的动物性,尤其对少女、美色贪得无

  • 李世民为何没有封禅泰山?只因他生了一种病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泰山

    贞观六年正月二十,群臣再请封禅。此时相距武士彟提议只是刚过了一个年,可见群臣由武士彟的试探摸准了李世民的脉,知道他想搞。李世民说,你们都觉得封禅挺好,但我以为不然。如果天下太平百姓安康,那么即使我不封禅,又对我的功业有何损失呢。当年秦始皇封禅,汉文帝不封禅,难道说汉文帝就不如秦始皇吗。何况无非祭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