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四节 登基称帝,诛杀太平

第四节 登基称帝,诛杀太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048 更新时间:2024/1/27 4:12:12

景云元年(710年)六月,睿宗下昭册立李隆基为太子。被韦后外放在均州(治夸湖北省郧县)的李重福,满腹说不出的苦恼。他曾秘密制订了一个反韦计划,箭以上弦,可惜冈李隆基的捷足先登而付诸东流。叔父的登位,打破了他家对皇位的垄断,自古帝位传子不传侄的规矩,使他今生再无可能龙袍加身。在政客们的怂恿下,他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武力夺取皇统。

他见长安难以下手,便选择了洛刚为起事地点,若能得手,进则兵叩长安,守则以东都与西京分庭抗礼。当他带着部队在城内起事后,遭到了当地驻军的猛烈反击,顷刻闻全部覆灭。他走投无路,跳水自杀,尸身打捞起来按照睿宗的命令被碎尸万段。

李隆基监国之后,太平公主借着她与睿宗的亲密关系,开始了反扑。和韦后相比,太平公主要更难斗。从政治手段上看,太平公主比武则天以来在政坛上红极一时的诸武、二张都要高明得多。“太平公主沉断有谋,则天爱其类己。诛二张,灭韦氏,咸赖其力也。”作为睿宗来讲,太平公主是自己唯一的亲妹妹,而且在政变中竭力扶持自己,特别是叱咤太极宫,把少帝重茂从皇帝御座上提下来的情最,历历在目。所以,睿宗对“频着大勋”的公主“益尊重”。在睿宗复位后的这段时间,他在政治上只能一靠李隆基,二靠太平公主。每当宰相奏事,睿宗总是问两句话:一是“与太平议否?”二是“与三郎议否?”对太平公主来说,睿宗当皇帝,她就是不当宰相的宰相,甚至比宰相更为重要。“上常与之图议大政,每人奏事,坐语移时;或时不朝谒,则宰相就第咨之。”而太平公主也热衷于政治权力,借睿宗对自己的尊重、信任以及李隆基对自己的畏惧、敬仰,操朝政大权于股掌之上。“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旧史家把太平公主的专极归纳为“景云继立,归妹怙权”。

在睿宗登上帝位之前,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良好关系,得益于二人共同的政治地位。中宗时任用诸韦,冷落了太平公主,所以太平公主可以与相王府携起手来反对韦氏专权。但到睿宗当皇帝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成了睿宗理政的左臂右膀,而两人的政见又往往相左。太平公主干练老辣,老谋深算;太子李隆基初出茅庐,踌躇满志,两人难免会形成针尖对麦芒之势。于是,在睿宗执政的短短几年内,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明争暗斗,几乎一直没有中断。

对此,睿宗断然决定,自己退居太上皇,提前传位给太子李隆基。睿宗只当了几个月的皇帝,突然提出退位,在朝廷中引起了一定的震动。显然,睿宗提出的退位,从情势上来说是主动的,与唐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的高祖退位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高祖是在李世民兄弟相残之后,迫于形势不得不退位,而睿宗还没有到皇帝当不下去的地步。另外,李隆基虽然在睿宗登基的政变中立有大功,但他的势力也远不能与唐初太宗发动政变时的势力相比。在中国历史上,“素怀澹泊”而不愿当皇帝的君主是十分少见的,英明的君主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不愿退位,昏庸的君主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不想退位。所以,睿宗的退位打算,在当时的多数人看来,几乎匪夷所思,难以理毹。各种政治力量对睿宗“传位于太子”的表示,呈现出不同的反应。大臣们在没有摸清睿宗的真实想法之时,只好暂不吭声,“群臣莫对”。有些大胆一点的大臣,则采用不同方式试探睿宗的虚实。属于太平公主和太子两大集团的成员,也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纷纷表态。太子右庶子李景伯奉李隆基之命,急忙上疏推辞,甚至表示连监国也要让出来。依附于太平公主的殿中侍御史和逢,则根据公主的意思对睿宗说:“陛下春秋未高,方为四海所依仰,岂得遽尔!”既然公主和太子都反对,睿宗也就没有再坚持传位之说,但却令“凡政事皆取太子处分,其军旅死刑及五品以上除授,皆先与太子议之,然后以闻”。这种退位不成只得把政务交给太子的做法,反映出睿宗确实是想把皇位父给太子。结果,传位的设想未能被大家接受。第一次传位未成,睿宗就把执政大权委与太子,颁发制书道:“政事皆取皇太子处分,若军马刑政、五品以上除授,政事与皇太子商量,然后奏闻。”接着,睿宗继续做传位太子的准备。虽然由于太平公主的干扰,大臣的阻止,太子的推让,传位过程反复曲折。

睿宗提出的退位建议,使李隆基再次受到了政治上的考验。为了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李隆基以退为进,于五月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让位于成器,二是召太平公主还京。“太子请让位于宋王成器;不许。请召太平公主还京师;许之。”睿宗不许太子让位,说明了他对李隆基的信任;而允许太平公主回京,说明了他对公主的让步。

此时,朝廷中形成了睿宗、李隆基、太平公主鼎足三分的局面,说是三分,实则是太子和公主两大集团平分秋色,睿宗不过顶着个虚名。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度密切合作的关系,在新形势下已变得针锋相对,甚至势如水火了。他们的争斗日益加剧,在明争暗斗的同时,努力扩张势力范围。

太平公主为了达到废立太子的目的,先与侍中、太子少保韦安再群络。由于太平公主的策动,睿宗也召来韦安,问道:“闻朝廷皆倾心东宫,卿宜察之。”韦安石回答说:“陛下安得亡国之言!此必太平之谋耳。太子有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知,愿陛下无惑谗言。”据说,睿宗在询问韦安石时,太平公主就在帘下窃听。所以,睿宗的发问,在很大程度上是试探性质的。太平公主为了进一步掌握李隆基在大臣中、特别是在宰相中的支持程度,同时也是为了动摇李隆基的根基,就借自己的权势,“乘辇邀宰相于光范门内,讽以易置东宫”,使众宰相大惊失色。宰相之一的宋璟抗言道:“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议。”宋璟的对抗,反映了宰相中对易立太子的反对情绪。

太子监国一年后,京城中流言飞扬,称太子将夺取帝位自立。一个术士上奏说:天象中帝座星有灾,解教的办法是让太子做天子。

睿宗似乎对公主与太子的这种争斗感到相当厌倦了。从他的经历来推测,他提出退位建议很可能是真诚的。宋人评价说:“盖自高祖以来,三逊于位以授其子,而独睿宗上畏天戒,发于诚心,若高祖、玄宗,岂其志哉!”。于是,星相的变化,反而成了睿宗坚决退位的绝好理由。他原来提出退位,太子和公主都不赞成,大臣们也都不理解,只好作罢。现在,既然星相显示“皇太子当为天子”,睿宗正好顺水推舟,让位于太子,最后下了退位的决心。

标签: 太平

更多文章

  • 什么是两税制?唐朝中后期两税制的出台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税制

    唐朝中后期,朝廷的财政已经日渐窘迫,特别在安史之乱之后,整个王朝内部的财政已经濒临崩溃。主要的原因是,唐代中后期,土地兼并日益加剧,同时官田的日益减少,使得唐代初期所实行的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在整个国家的财政主要依赖税收的情况下,如果不能保证税收的来源,国家财政也便无从谈起。当时,税收不能保证

  • 武则天被李世民冷落12年:武则天多年没有子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武则天

    历史中记载武则天与李世民同居12年,但却一个子嗣都没有,有人说李世民根本就不打算重用武则天,采取了避孕措施,但为何从来不碰武则天呢?下面小编带你看。“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

  • 第三节 “有脚阳春”,宋璟为相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有脚阳春

    继姚崇、卢怀慎之后的一对宰相是宋璟与苏颋。宋璟(663-737年),邢州南和人。他为人耿直,有节气,而且通古博今,文章出色,为官口碑甚佳。武后执政时很是器重他,睿宗时,他被摧升为吏部尚挡、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因与姚崇一起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而被贬。开元初年(713年),任京兆尹,进御史大夫,因受谗徙广

  • 谈古论今:身为女子的武则天,为何能当上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谈古论今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她祖籍并州文水人。武则天是个能力很强大的人,她当上皇帝时已经是年过花甲,有六十好几了,可以说在位长达15年之久,实际上这些都是非常罕见的。她进宫的时候只有十四岁,便做了唐太宗身边的才人,而且唐太宗还为她赐了一个封号,叫做“媚娘”。武则天跟李

  • 唐玄宗如此喜欢杨贵妃,为何却不让她当皇后?有3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让她

    倘若到在历史上最为受宠的女人,那人们能想起的大约就是说杨贵妃了,众所周知唐玄宗为了哄杨贵妃高兴,从太远的地区运输来她喜欢的荔技,全线应用的全是平常传输战况的快马。可见,唐玄宗真的是对她很用心,历史上有几个人能得到这样的待遇。但我们不免有个疑惑,既然唐玄宗这么爱杨贵妃,为什么仅仅让她止步于贵妃之位,而

  • 唱衰大唐王朝的贵妃——杨玉环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大唐

    杨贵妃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堪称大唐第一美女,此后千余年,无出其右者。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这样一位绝世美人,27岁时被李隆基册为贵妃,受到了唐明皇无尽的宠爱,同时也见证了大唐王朝的由盛而衰。很多人说杨贵妃是红颜祸水,是安史

  • 唐太宗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是谁?高阳排不上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不上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帝王,文治武功、无人能及,既是将中原神州治理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一代圣主,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同时领有大漠南北、长城内外的天可汗。李世民的一生,勤政爱民也好、弑兄逼父也罢,历史自有公论,九幽子今天要和大家讨论一个比较花边的方面,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是谁

  • 李德裕简介:性情孤傲有所作为的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有所作为

    浙西上的政绩李德裕(787-850),字文饶,生于贞元三年,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李栖筠(yán),做过御史大夫。父亲李吉甫,宪宗元和初年位居宰相之位。李德裕天资聪慧,少有大志,刻苦好学,爱读史书,尤其精通《西汉书》和《左氏春秋》。因其出身名门世族,所以不喜欢与其他

  • 他为什么被追封为“皇帝”,怎么又和“夜壶”扯上关系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夜壶

    历史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纵观上下五千年,很多事情的联系是意想不到的。您知道平时生活里“马桶”的来历吗?其实这和一位大人物还是息息相关的,说大了的话,这个小小的“马桶”在古代可以上升为“政治事件”的。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大人物是李虎。这个名字估计知道的人不多,但是他可是大有来头,一个名气是来自他的显赫

  • 第四节 量才授官,改革吏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吏治

    开元元年至开元十年,姚卢、宋苏、张源六位贤相的相继辅政,为推行开元新政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开元年间,张嘉贞以后的历任宰相,如张说,李元纯、杜暹等人,亦能坚持开元初年所制定的治国方针,其业绩多有可称道者。开元新政的推行与成功以及开元盛世的出现,是开元年间一批批贤相的辅政联系在一起的。开元前期一批批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