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唱衰大唐王朝的贵妃——杨玉环

唱衰大唐王朝的贵妃——杨玉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545 更新时间:2023/12/10 8:44:55

杨贵妃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堪称大唐第一美女,此后千余年,无出其右者。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这样一位绝世美人,27岁时被李隆基册为贵妃,受到了唐明皇无尽的宠爱,同时也见证了大唐王朝的由盛而衰。很多人说杨贵妃是红颜祸水,是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因此才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而平心而论,一个王朝的命运真的就因为一个女人而改变吗,这未免太高估了女人的力量。历史如过眼云烟,佳人难再得,我们唯有透过一篇篇诗词来看那个时代,看那段难舍难分的帝妃之恋。

杨家有女,选为王妃

杨玉环(公元719756年),体态丰腴,姿容绝丽,内涵丰富。生于成都,十岁时父亲去世,到洛阳投靠在“公务员”叔父门下。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府之国自古就是盛产美女的地方,杨玉环自然吸取了巴山蜀水的万种风情,年方十六就已艳名远播。所谓艳名,非仅指她的如花样貌,更是指她具有绝代的风华。

杨玉环死去的老爹也是一名“公务员”,虽然她老爹和叔父按照当时的级别都只算是个“县级”左右的小吏,但却正值唐朝历史上、也是中华历史上最强盛繁荣的开元盛世,物质可称得上是极大丰富,因此杨贵妃从小就受到了完整且良好的教育。外在,美艳不可言语形容,内在,具有艺术家气质。这样的条件,足以使杨贵妃成为当时“中华小姐”大赛的历届翘楚。

盛世的人们喜好一切美好的事物,杨贵妃如此的天生丽质自然是得到了好事者大力的追捧,美名之盛,直达天廷皇室。玄宗皇帝的爱女咸宜公主洛阳大婚,按说邀请的宾客绝非一般有头脸的人物,但花容月貌的杨贵妃竟也赫然位列其中,可见当时她的美名的确已经四海飘扬,足以比肩当今的影视红星。于是在这场皇家婚宴中,上演了一幕一见钟情的单恋一枝花肥皂剧。

咸宜公主同父同母的兄弟寿王李瑁自打第一眼看见杨贵妃,就深深地对她钟了情,手里随时搭着丘比特之箭,但却一生也没有射准过杨贵妃的心。不过他既然是皇帝的儿子,又是唐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所生,若要论在抢女人做老婆这事上,除了高高在上的皇帝父亲,还会怕了谁来?于是,理所当然的求得了玄宗皇帝下诏册立杨贵妃为他的老婆。

杨家人自然是欢喜异常,能够攀上皇帝儿子这门亲戚,对他们来说可谓光宗耀祖了。尤其是以“飞上枝头变凤凰”为宣传指导思想的某些国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只怕也要闭上眼来意淫一番了。

看起来,就像是中国版的灰姑娘童话。可是“历史”却忽略了当事人之一杨贵妃的心理活动。有谁去关心过她那时是怎样想的?有谁会去想万一她其实并非特别愿意呢?没有,历史上的当事人,特别是历史上的女当事人,当她(他)们在面临世俗所认为的“美好”事件面前,统统是没有心理活动的,也不需要他们的心理活动。因为大家一致认为那些都是好的,所以它们就是好的。而面临皇子提亲这样的“锦绣前程”,绝对没有人会说:“不好,我不干。”所以当事人愿意也罢,不愿也罢,在所不论,忽略不计。我们原本只是关心这场权利与美色相结合的婚姻而已。

当然,客观情况是,皇命难违,不管你想不想,只能依从。后人在古典演义之类当中,大肆夸张杨贵妃与寿王夫妻恩爱,以突出玄宗皇帝后来的“夺”妻行为,却又不知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了。国人的心态,其复杂性,向来是世界第一。

但是,杨贵妃和李瑁之间的夫妻关系其实并不恩爱,理由如下:

其一,杨、李二人不是自由恋爱谈婚论嫁。当时民风开放,社会对妇女相当宽容,女子从来没有不许抛头露面之说,因此有很多婚姻都是建立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杨贵妃年方二八,正是青春烂漫的时候,一进候门深似海的道理她自然也是懂的,想她在历史上留下来的生平记载,其中喜好醉饮、歌舞精绝、敢与皇帝妒悍这三样,都不像一个温柔似水逆来顺受性格的女子,与寿王李瑁的婚姻,从李瑁第一次见到她,到玄宗皇帝圣旨赐婚,前后不过几个月时间,怎么看,也带有强权的味道,这多半不是她所喜欢的方式吧?

其二,杨贵妃不仅在音乐和舞蹈上面有大成,在诗词文赋方面也有较高的素养。她能与玄宗皇帝维持多年婚姻,而且关系比较美满,与她自己的高超见识以及玄宗皇帝的旷世才情两相益彰不无关系。而当时的李瑁只是个不成熟的皇子,很难讨得她的欢心。

其三,杨贵妃嫁给李瑁后三年多四年的夫妻生活,居然没有生下个一鳞半爪来,可见二人的夫妻生活多半不怎么协调。

其四,杨贵妃在舞蹈、音乐上皆有相当造诣,但却是在她做了唐玄宗的贵妃之后才被史书记载,而在做寿王妃的时候,没有一丝关于她创作艺术作品的笔墨。我们知道,艺术创作都是需要激情来铺垫与升华,不论喜极还是悲极。由此可见,杨贵妃在做寿王妃的那些日子,毫无激情可言。

综合以上片断,不难看出,杨贵妃的第一次婚姻不说是失败,起码不是她所能满意的美好婚姻。作为她那样的绝代佳人,若生于现代社会,必然是水银灯下的宠儿。她又是一个张狂个性的女人,对于平如池水的生活,定难感到满足。

不顾伦常,公娶儿媳

不过缘分一事,上天自有定数,它总会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武惠妃病逝,历史由此给我们拉开了一幕千古传诵的爱情悲歌。就在杨贵妃无聊度日的时候,一个男人闯进了她的生活,成为她第二任丈夫。此人名叫李隆基,排行老三,又叫李三郎,正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

玄宗早年是一名成功的政治家,使大唐国力达到了鼎盛,四方胡蛮皆来臣服,至开元末时,已经成为既无内忧,也无外患,天下无事可为的地步。恰好在此时他最宠幸的武惠妃病逝,让这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艺术家而且还是情痴的老先生遭受了孤独的煎熬。由于国力强盛,天下承平,玄宗皇帝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个人生活上面,奈何美人已逝,又对曾经宠爱过的梅妃江采苹早已审美疲劳,于是变得郁郁寡欢起来。

玄宗身边有一名宦官,名叫高力士,二人之间的关系超越了主仆、君臣,更象是一种朋友的情谊。此时见玄宗日日寡欲,作为臣下和朋友的他,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起当年也曾有过玄宗心情低落的日子,他主动提出为玄宗寻觅人间绝色,后来果然被他寻找到一名绝顶美女梅妃江采苹,带给了玄宗皇帝好几年的美好生活。此时高力士心思一动,再次想用老手段来取悦玄宗皇帝,只不过这一次略有不同,不需再去周游天下寻找美女。天下还有谁人的美丽能出寿王妃杨玉环其右的?

当高力士趁玄宗驾幸温泉行宫、寿王夫妻也随行之机,运用他手中的权力,令六尚局(主管皇帝衣食住行的宫廷机构,皆由女子为官)巧妙的安排了玄宗与杨贵妃的偶遇。或许这就是一场注定的姻缘,偏偏当天的杨贵妃独自一人在行宫里面闲逛,来到一处繁花盛开的回廊,感到有些累了,便靠着回廊依柱而坐,面对无数艳丽的花朵,爱美的她忍不住将头埋进花丛,去呼吸那浓烈而又淡雅的芳香。正在此时,玄宗皇帝鬼使神差地来到了她的身后,他猛然见到一名体态丰盈的女子背对自己,正忘情地留恋花丛之间,轻纱制成的外衣将她那胜雪的肌肤遮掩得恰到好处。只是从背后,已经散发出让人难以抗拒的无穷魅力。杨贵妃恍然发觉背后有人,连忙转头来看,不料匆忙之间,头上插带的钗钏钩住了花枝,待看清身后之人乃是当今皇上自己的公公时,稍稍显得有些慌乱,又带着小小的一抹娇羞。而在此时的玄宗皇帝眼中,却看见一名风华绝代的美女,正与盛开的鲜花争春斗艳,一时间,他竟分不出究竟是花美还是人美。

过后几日,玄宗皇帝又恢复到孤闷的生活之中,此时与日前的欢宴一比较,他终于发现,杨贵妃除了带给他知音得觅的喜悦外,同时也让他染上了犹如少年般的相思。于是这次驾幸温泉宫的活动顺理成章变成了玄宗皇帝与杨贵妃频繁畅谈人生、艺术和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座谈会。二人越是相互了解更深,越是有了相遇恨晚的感觉。玄宗皇帝虽然五十多岁了,可他天生就是多情种子,如何奈得了那相思之苦?但是寿王李瑁是他曾经最宠爱的武惠妃所生,他又如何能夺自己儿子的老婆呢?玄宗皇帝陷入了伦常和对杨贵妃日渐迷恋的苦闷斗争中。高力士自然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重要的变化。

他作为一个阉人,对玄宗皇帝可谓多样情怀。纵观高力士一生,无不为玄宗皇帝鞠躬尽瘁。此时见到玄宗为了杨贵妃“斯人独憔悴”,他当然得想办法解救玄宗皇帝于爱情的囹圄。于是便直接对玄宗皇帝点题道:“人生得意须尽欢,爱就爱了,走自己的路,让儒家卫道之人去说吧。”玄宗皇帝此时心中的天平已经倾斜向杨贵妃,加上高力士这不算砝码的砝码,当然不用再自伤自闷,当下龙颜大悦。

杨贵妃自然是无法反抗的,不过她也不想反抗,第一次婚姻失败,让她对过去毫无留念。只不过涉及到皇室,离婚自然并非最佳选择,于是才有了杨贵妃转换身份做女道士为武惠妃祈福一幕,其实这算是杨贵妃与寿王李瑁之间变相地离了婚。玄宗皇帝已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拿出皇权的强势,将杨贵妃安排在皇宫内修行。不过在二人后来的爱情拉锯战中,显然是杨贵妃占了上风。正应了一句话“婚姻爱情像弹簧,你弱她就强”。天宝四年,玄宗皇帝首先给儿子寿王李瑁重新册立了一名王妃后,才与杨贵妃正式步入婚姻的殿堂。

国色天香,诗词为证

之所以玄宗皇帝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让后人诸多遐想,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这二人爱情的多姿多彩,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首先,玄宗皇帝作为一个男人,手握整个天下来讨好自己喜欢的女人,这足以令后世万千男儿甘拜下风,这里面流传最广的莫如杜牧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玄宗皇帝为了讨美人一笑,专门修建了进贡荔枝的驿站,因为荔枝一般过了七天便会失去新鲜的韵味,而杨贵妃显然是个自然主义者,只喜欢新鲜的荔枝,于是玄宗皇帝充分利用了皇权的便利性,不怕大耗口袋,在交通还不发达的古代,为杨贵妃从千里之外奉上了新鲜的荔枝果。只不过事实上在当时,并非如诗人写的那样“无人知是荔枝来”,反倒是人人都把玄宗皇帝为了讨美女一笑,下了如此大手笔的事情传为美谈。这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故事,甚至还超出了对人的影响,据笔者所知,现在有种荔枝的品名即叫做“妃子笑”,乃是荔枝品类中的主要早熟优良品种,特征为果大、肉厚、色泽鲜艳,核小、爽甜、品味优良,一如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杨贵妃之韵味。其次,玄宗皇帝和杨贵妃相互给予了对方艺术创作的激情和动力,使他们创作了众多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其中尤以“霓裳羽衣曲”(又名霓裳羽衣舞)最为出名。后人评论此曲为唐代大曲中的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中国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相传此曲乃是玄宗皇帝登三折驿望女儿山有感,结合“婆罗门曲”创作出来的。不过笔者认为,此曲乃是玄宗皇帝和杨贵妃二人共同创作的可能性居大。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不可能是一次定稿就能完美,必然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根据史料记载,杨贵妃为玄宗皇帝献上的第一次舞蹈,便是此曲,而当时杨贵妃只不过看阅了玄宗皇帝关于该曲的初稿一遍,就能将曲中真味演绎得入木三分,玄宗皇帝自是心头大慰,在其后完善创作中,必然少不了听取杨贵妃的意见。因此,说是由这二人合力创作也不为过。只可惜此曲全本早已失传,史料记载,南唐后主李煜和昭惠后(大周后)曾获得此曲的残本,一度整理排演,看来相似的人都有相似的兴趣,李煜也是一个多情种子。现在留有残本曲谱,宋人姜白石得到商调霓裳羽衣残谱十八段,遂依曲为序填了一首新词,“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沈思年少浪。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这乃是盛世爱情的绝唱。

再次,文人骚客对于玄宗皇帝和杨贵妃之间爱情的渲染,更给这段天下闻名的爱情增添了一身玫瑰色彩。唐朝大诗人李白,一生傲骨,超凡出世,却也在见到杨贵妃的时候,写下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这等赞美的诗篇,其中不乏赞美和轻狂之意,但是玄宗皇帝却理解这名性情狂放的大诗人(据说李白可能不是汉族)对杨贵妃无限风华的仰慕,丝毫也没有怪罪于他。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这段人人羡慕的爱情,其结局却是悲剧,而悲剧往往都能成为不朽的名着。后人对此唏嘘感慨,其中以白居易为首,下辖李商隐等一大批文人骚客为其中佼佼,白居易的《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六军不发无奈何,婉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当是写出了二人爱情的个中真味,虽然情节上有出入,但是情感上却是感同身受。李商隐的《马嵬》二首(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都给后人描摹出了一幅淡墨山水画般的凄婉爱情传奇。

马嵬兵变,帝妃永别

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杨氏兄弟姐妹五家,“甲第洞开,僭拟官掖。车马仆御,照耀京邑,递相夸尚。每构一堂,费千万计”。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军士哗变,杀死民愤极大的杨国忠,又逼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奈,便命高力士赐她自尽,最后她被勒死在驿馆佛堂前的梨树下,死时38岁。

关于杨贵妃的死因,除了上述之外,民间还流传着诸多传言。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图为马嵬兵变浮雕

有一种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在日本也有种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死者是替身的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查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使此计成功。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建有杨贵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着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由上述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生动,有一种论点是,这些传说离开史实也愈来愈远。这种论点认定,杨贵妃在马嵬驿必死无疑。《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这是高力土的观点。因为《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而编写的,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民间传说杨贵妃死而复生,这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六军”将士们以“祸本尚在”的理由,要求处死杨贵妃。如果人们继续坚持这种观点,那么,杨贵妃就会被当作褒姒或者妲己一类的坏女人,除了世人痛骂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赞扬。即使她是人间什么绝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会在人们的潜在意识中产生怜悯与宽恕。全部的问题在于:杨贵妃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贵妃诚无罪”,这话虽不无片面,但贵妃不是罪魁祸首,那是毫无疑问的。安史之乱风雨过后,人们开始反思,总结天宝之乱的历史经验,终于认识到历史的真相。民间传说自有公正的评判,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往往比较客观。杨贵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于是,人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妃能重新复活,寄以无限的追念。

轶事典故,美人流传

“解语花”的由来。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李三郎真的是个情痴,若非如此,安能懂得女人如花的道理。而杨贵妃更是不凡,“女为悦己者容”,她当是超额完成了任务。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传说。据说杨贵妃很喜欢石榴,为此,玄宗皇帝在华清宫附近种了不少石榴供她观赏。玄宗皇帝爱看杨贵妃酒后的娇态,常把她灌醉以观赏她那妩媚之态。而石榴据说有醒酒之效,故在观赏之后,玄宗皇帝常剥石榴喂到杨贵妃口中。朝中大臣见皇帝贪恋美色“耽误朝政”,于是对杨贵妃怨言日生。杨贵妃虽从不干预政事,但众口铄金,却也颇感烦恼。一天,玄宗皇帝邀群臣宴会,请杨贵妃弹曲助兴。杨贵妃在曲子奏到最精彩动听之时,故意一指将琴弦拨断(由此可考《九阴真经》曾流落至杨贵妃手中),使曲子不能弹奏下去。玄宗皇帝忙问其故,杨贵妃说,因为听曲的臣子对她不恭敬,司曲之神为之不平,故令弦断。

玄宗皇帝当然不信,但面上却做深以为然状,虔诚而严肃的下旨道:以后无论将相大臣,凡见贵妃均须行跪拜礼,否则格杀不论(自己的女人,哪怕错了,你也得挺直了腰帮忙,何其高风哉?)。从此,大臣们见到杨贵妃都诚惶诚恐地拜倒在地。据说杨贵妃平日喜欢穿绣有石榴的裙子,那些大臣私下便都用“拜倒在石榴裙下”这话来“高山仰止”。这个只是传说,应是后人胡乱杜撰附会出来的。

泪妆。有次见到王菲(当然是在电视上)脸上贴着似眼泪的饰物,恍然觉得似曾相识,却原来早在唐朝,杨贵妃就已经玩过现在让我们觉得新奇的泪妆了。起因乃是由于杨贵妃上火齿痛,当时她还没有那从不离口的玉鱼儿镇痛,于是流下的眼泪把脂粉冲得两条印迹,却不料美女就是美女,如此一来反更增添了一番楚楚动人的风姿。于是宫内女人群起效仿,甚至流行到了民间,是为泪妆。

红香汗。

杨贵妃体态丰满,怕热,夏天常身着轻绡,让侍女扇扇风,还是难解其热。据说她的汗色红,且腻而多香,拭之于巾帕之上,颜色如桃红色。后世武侠小说中但写美女出汗,定用“香汗淋漓”一词,笔者窃以为盖出于此也。《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次时他已经被儿子李享篡位,成了太上皇)自蜀地重返长安,曾秘密派人改葬杨贵妃,但挖开旧冢时发现:“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这里记载的香囊,曾有考古出土实物,是一种金银制作的香囊,分为两个半球,壁镂空,合则一圆球。内有一游动实半球,用以装香料,无论香囊倒向何方,皆不会遗漏,技巧之精,让人难以相信是在千年前制作而成。而这段令人神往的爱情悲歌,也因为这件香囊而变得触手可及、历历在目了。

标签: 大唐

更多文章

  • 唐太宗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是谁?高阳排不上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不上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帝王,文治武功、无人能及,既是将中原神州治理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一代圣主,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同时领有大漠南北、长城内外的天可汗。李世民的一生,勤政爱民也好、弑兄逼父也罢,历史自有公论,九幽子今天要和大家讨论一个比较花边的方面,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是谁

  • 李德裕简介:性情孤傲有所作为的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有所作为

    浙西上的政绩李德裕(787-850),字文饶,生于贞元三年,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李栖筠(yán),做过御史大夫。父亲李吉甫,宪宗元和初年位居宰相之位。李德裕天资聪慧,少有大志,刻苦好学,爱读史书,尤其精通《西汉书》和《左氏春秋》。因其出身名门世族,所以不喜欢与其他

  • 他为什么被追封为“皇帝”,怎么又和“夜壶”扯上关系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夜壶

    历史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纵观上下五千年,很多事情的联系是意想不到的。您知道平时生活里“马桶”的来历吗?其实这和一位大人物还是息息相关的,说大了的话,这个小小的“马桶”在古代可以上升为“政治事件”的。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大人物是李虎。这个名字估计知道的人不多,但是他可是大有来头,一个名气是来自他的显赫

  • 第四节 量才授官,改革吏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吏治

    开元元年至开元十年,姚卢、宋苏、张源六位贤相的相继辅政,为推行开元新政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开元年间,张嘉贞以后的历任宰相,如张说,李元纯、杜暹等人,亦能坚持开元初年所制定的治国方针,其业绩多有可称道者。开元新政的推行与成功以及开元盛世的出现,是开元年间一批批贤相的辅政联系在一起的。开元前期一批批贤

  • 【唐朝?杜甫】忧国忧民的一代诗圣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诗圣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并称“李杜”。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出生于河南巩县,死后葬于家乡巩县。杜甫的远祖

  • 武则天与李治的地下情 李世民到底知不知情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下情

    武则天在铲除了王皇后、萧淑妃之后,如愿以偿登上皇后宝座。唐高宗李治为此签发诏书,布告天下,国母易主。这份诏书的目的是为了让普天百姓领略新皇后的风采,但却无意间透露出了李治与武则天的地下情是如何开始的。这份诏书现在保存在《全唐文》中,被命名为《立武昭仪为皇后诏》。诏书记载:武氏门着勋庸,地华缨黻,往以

  • 唐代官吏与中州乡村社会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州

    1.唐代基层组织与运作基层组织古已有之。汉代的乡官等级是县令之下即乡吏,乡吏之下即亭长,亭长之下即里正,里正之下为父老、伍人。如《汉书·尹赏传》:“乃户部曹掾史,与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汉代的乡官还有三老、孝悌、力田三职,专司教

  • 【唐朝·文成公主】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新时代

    简介: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还在汉藏民间广为流传。七世纪初,中原地区经过数年的战争,李渊(唐高祖)、李世民(唐太宗)父子于618年以长

  • 甘露之变:宦官的气焰更加嚣张,唐文宗成为傀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宦官

    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八日,敬宗被害后,刘克明、苏佐明等人假传遗诏,立宪宗第六子绛王李悟为帝。但是,负责军国要政的枢密使王守澄、禁军首领梁守谦等不肯罢休,起来对抗。最后,他们率禁军杀死了李悟、刘克明和苏佐明,迎立敬宗弟弟李昂继承帝位,历史上称为唐文宗。文宗是穆宗的第二子,12岁时被封为江王,性格恭

  • 多才多艺的唐明皇李隆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多才多艺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皇帝也是如此,中国的皇帝,文治武功业绩突出的,大多个人修养差。而才学出众、技艺超群的,却又多半政绩不佳。前者如秦皇汉武,成吉思汗,明祖清宗之类,只会弯弓射大雕,与之谈论诗词歌赋,无异于对牛弹琴;后者如南唐后主李煜,北宋宋徽宗,书画俱佳,通晓音律,成为艺术家、书法家实在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