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四节 量才授官,改革吏治

第四节 量才授官,改革吏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356 更新时间:2023/12/4 22:41:10

开元元年至开元十年,姚卢、宋苏、张源六位贤相的相继辅政,为推行开元新政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开元年间,张嘉贞以后的历任宰相,如张说,李元纯、杜暹等人,亦能坚持开元初年所制定的治国方针,其业绩多有可称道者。开元新政的推行与成功以及开元盛世的出现,是开元年间一批批贤相的辅政联系在一起的。

开元前期一批批贤相的选择、搭配和更替,都是唐玄宗精心考虑、策划的结果。他选拔的诸多宰相,大多兼有任职于朝廷与地方的经历,从政经验丰富,通晓上下情形,有治国的卓越才能。特别是在正副宰相的搭配上,颇得刚柔相济之妙,深受后人称道。开元初年的三对宰相,任职都在三四年之间,更替稍频,但在推行既定治国方针上保持了政策上的连续性,可谓是一条成功的历史经验。唐玄宗不仅善于识别贤才,而且对选用的宰相充分信任,以礼相待。对于已罢免的宰相,如姚崇宋璟等人,唐玄宗仍予以种种优待,有时亦就国家政事向他们征询意见。

针对中宗以来吏治的种种弊病,玄宗进行了大力整顿。中宗时,吏治腐败,官员任命途径混乱不堪,朝廷甚至卖官鬻爵,官僚机构臃肿,国家行政开支巨大。玄宗初登位时,就立即着手整饬吏冶,精简官僚机构,裁减冗员。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二月,申王李成卫请求把王府录事阎楚硅提拔为王府参军。宰相姚崇和卢怀慎上疏表示反对,认为授予官职应根据本人的才能,由专门机构掌管,若因为是亲朋故友,就授以官爵,势必扰乱朝纲。玄宗采纳二人奏议,拒绝了申王的请托,从此以后,请谒之风顿消。五月,又下令免去员外、试官,检授官,觏定若不是有战功及诏敕特别录用的,分掌文武铨选的吏部与兵部不能轻易授官。以后又停废闲置的诸司、监、署府十余所,减免冗官三百余员。玄宗对吏治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后,国家机构,上为精简,办事教率大大提高,同时减轻了国家的财政支出。

唐玄宗的任人唯贤,还体现在他重视对地方州县官员的选拔、任用、培养、考核、升降与奖惩上。早在贞观年间,唐太宗十分重视地方州县官员的选用,把地方上的吏治视为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他曾说过:“治人之本,莫如刺史最重”。又说:“县令甚是亲民要职”。唐玄宗效法贞观吏治,指出“诸刺史、县令,与朕共治,情寄尤切”。他规定兼管数州军事的都督和州刺史在赴任前,都要向皇帝“面辞”,面授治国方略。开元元年十二月,唐玄宗在敕令中规定:“都督、刺史、都护将之官,皆引面辞毕,侧门取进止。”都督、刺史赴任前向皇帝面辞,遂成为一项制度。

唐玄宗为扭转“重内官,轻外职”的倾向,采取地方官与京官相互交流的措施,并使其成为一种制度。唐玄宗在开元初年,不止一次地发布制书、敕令,强调京官与都督、刺史相互交流的必要。

从开元三年(715年)起,他陆续把诸王派往偏远的州任刺史,州上实权由长史、司马掌管,另一方面又对诸王不加斥责。而维系同枝连叶的亲属间的紧密关系。在抑制权贵势力方面,玄宗更是秉公行事,严格执法,极少宽贷,以致皇后妹夫长孙昕因殴人也被立即处决。上行下效,许多地方官吏也勇于抗争权贵的不法行为,保护百姓利益。玄宗及其臣下抑制不法权贵的行为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玄宗对地方官吏的素质十分重视。开元四年(716年)五月,有人反映说选官太滥,一些县令名不副实,只是庸才。玄宗利用新官人谢的机会,宦召所有新任县令至宜改殿庭,亲自考核。结果只有鄄城令韦济一人合格。玄宗立即提升他为礼泉令,其余二百多八一律退任原职,不得入第。另外,最差的四十五人,退回原地重新学习。这次的主考官也因此被贬。

当时有些高官子弟依靠祖上的功绩而步入仕途,在地方为官,依仗权势,作成作福,为所欲为,不顾律法,成为为害一方的害群之马。有鉴于此,玄宗下诏,不可授予少不更事、不通世务的朝官子弟为县官等地方官职。玄宗还建立了对刺史、县令的考核制,颁发了《整饬吏治诏》,每年由各巡按察使考察刺史、县令的施政情况,按政绩的优劣分为五等,作为地上方官升降的依据。玄宗即位两个月后,就召见京畿县令,勉励他们恪尽本分,爱护百姓。他又对有政绩的地方官破格提拔。

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发布敕令:“刺史兼于京官中简择,历任有善政者补署。”两年后又发布敕令:“自今以后,诸司清望官阙,先于牧守内精择。都督、刺吏等要人,兼向京官简授。其台郎下除改,亦于上佐县令中通取。即宜铨择,以副朕怀。”

开元八年(720年)五月,源乾曜进位侍中,位列宰相。他上言说:“形要之家多任京官,使俊义之士沉废于外。臣三子皆在京,请出其二人。”唐玄宗立即采纳这一建议,下诏书称赞源乾曜出于公心,“令文武官父子昆弟三人在京司者,分任于外。”于是,“公卿子弟皆出补”。在源乾曜的儿子源弼、源絮分别由河南参军、太祝出任绛州司功、郑县县尉后。唐玄宗“命文武官效之,于是出者百余人”。唐玄宗诏书命公卿子弟由京官出任地方官,这不仅有助于扭转重内职轻外任的观念,实际上成为京官与地方官相互调任制度的内容之一。

开元十二年(724年)六月,由于山东发生旱灾,唐玄宗“命台阁名臣以补刺史;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玄宗自泰山封禅返京,沿途留心察看地方官施政表现。有些地方官的嘉言懿行给玄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事后他感慨地对丞相说道:从前多次派遣使臣到各处巡察,考察官员们的优劣与政绩,这次封禅经过诸州亲眼所见,才知道使臣们有很多情况不能完全告诉我。怀州刺史王丘只献上几头牲畜,别无旁物。魏州刺史崔沔恭迎时不用贵重的锦绣之物,这很是俭朴。济州刺史裴耀卿上书数百言,忧国忧民,都是忠谏之语,朕将把奏书带在身边,用来告诫自己和他人。这三个人不用国财民力媚上邀宠,真是我朝的良吏啊。”于是提升王丘为尚书左丞,崔沔为散骑侍郎,裴耀卿为定州刺史。与此同时,唐玄宗在《重牧宰资望救》中强调:朕欲妙择牧宰。以崇风化;亦欲重其资望,以励衣冠。自今以后,三省侍郎有阙,先求任刺史者;郎官阙,先求曾任县令者。

标签: 吏治

更多文章

  • 【唐朝?杜甫】忧国忧民的一代诗圣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诗圣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并称“李杜”。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出生于河南巩县,死后葬于家乡巩县。杜甫的远祖

  • 武则天与李治的地下情 李世民到底知不知情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下情

    武则天在铲除了王皇后、萧淑妃之后,如愿以偿登上皇后宝座。唐高宗李治为此签发诏书,布告天下,国母易主。这份诏书的目的是为了让普天百姓领略新皇后的风采,但却无意间透露出了李治与武则天的地下情是如何开始的。这份诏书现在保存在《全唐文》中,被命名为《立武昭仪为皇后诏》。诏书记载:武氏门着勋庸,地华缨黻,往以

  • 唐代官吏与中州乡村社会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州

    1.唐代基层组织与运作基层组织古已有之。汉代的乡官等级是县令之下即乡吏,乡吏之下即亭长,亭长之下即里正,里正之下为父老、伍人。如《汉书·尹赏传》:“乃户部曹掾史,与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汉代的乡官还有三老、孝悌、力田三职,专司教

  • 【唐朝·文成公主】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新时代

    简介: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还在汉藏民间广为流传。七世纪初,中原地区经过数年的战争,李渊(唐高祖)、李世民(唐太宗)父子于618年以长

  • 甘露之变:宦官的气焰更加嚣张,唐文宗成为傀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宦官

    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八日,敬宗被害后,刘克明、苏佐明等人假传遗诏,立宪宗第六子绛王李悟为帝。但是,负责军国要政的枢密使王守澄、禁军首领梁守谦等不肯罢休,起来对抗。最后,他们率禁军杀死了李悟、刘克明和苏佐明,迎立敬宗弟弟李昂继承帝位,历史上称为唐文宗。文宗是穆宗的第二子,12岁时被封为江王,性格恭

  • 多才多艺的唐明皇李隆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多才多艺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皇帝也是如此,中国的皇帝,文治武功业绩突出的,大多个人修养差。而才学出众、技艺超群的,却又多半政绩不佳。前者如秦皇汉武,成吉思汗,明祖清宗之类,只会弯弓射大雕,与之谈论诗词歌赋,无异于对牛弹琴;后者如南唐后主李煜,北宋宋徽宗,书画俱佳,通晓音律,成为艺术家、书法家实在当之

  •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为何不喜欢美艳无双的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不喜欢

    或许谁也不会想到唐太宗李世民后宫的才人武媚娘,最后竟然会成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听闻年轻武氏女有才貌,于是招其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故后称其为“武媚娘”,可见武则天的容貌应该是极佳的。可惜好景不长,武则天并不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在宫中

  • 唐宪宗:整肃诸侯,奋力一博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侯

    掐指算起来,暂且不提唐宪宗晚年如何宠幸奸人,但他在位期间在藩镇割据这方面还是作出了很多成绩。反过来说,这唐宪宗一生,跟藩镇的交往就占去了他的大半生。关于他这些年对于藩镇的行动,其实说起说起来还有颇有成就的。从他祖父便开始的削藩计划,到他唐宪宗一代便大功告成,不管是拣吃前辈的功劳,还是他自己的辛苦努力

  • 李世民钦定的继承人在登基后就这么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继承人

    李世民钦定的大唐储君就是那个一直默默无闻的晋王李治。大唐历史中,李治是个不得不提及的帝王,有人觉得他软弱,有人觉得他无能,但很多人不会去想李治这一位帝王所处的时代和处境。李治的时代,上承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下接女皇武则天的贞观遗风。而李治在这两位帝王的荣耀之下,简直不值一提。李治的功绩可以说是,

  • 唐朝灭亡后,发生了什么大事?为什么过了50之后才实现了局部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过了

    安史之乱暴发后,大唐王朝刚开始由兴盛迈向衰落,但还是持续了非常长的时间,据历史资料记述,唐代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唐哀帝,当政只是3年,年仅17岁的唐哀帝就惨遭杀害。这位唐哀帝可是一个傀儡皇帝,真正掌握唐朝实权的则是梁王朱温,不久之后,朱温篡唐自立,唐朝自此正式灭亡,他随即成立了梁朝。历时近290年,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