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编年史

唐朝编年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006 更新时间:2023/12/30 15:16:06

唐王朝:(公元618~907年)

唐高祖李渊执政时期:

公元618年:戊寅,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隋炀帝杨广大业十四年,隋恭帝杨侑义宁二年,隋越帝杨侗皇泰元年

公元619年:己卯,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隋越帝杨侗皇泰元年,王世充废隋越帝杨侗

公元620年:庚辰,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

公元621年:辛巳,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

公元622年:壬午,唐高祖李渊武德五年

公元623年:癸未,唐高祖李渊武德六年

公元624年:甲申,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

公元625年:乙酉,唐高祖李渊武德八年

公元626年:丙戌,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

公元627年:丁亥,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玄奘(602-664)印度取经(627-645);裴矩(557-627)逝

公元628年:戊子,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

公元629年:己丑,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三年

公元630年:庚寅,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四年

公元631年:辛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五年

公元632年:壬辰,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六年

公元633年:癸巳,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七年

公元634年:甲午,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

公元635年:乙未,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九年

公元636年:丙申,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年

公元637年:丁酉,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一年

公元638年:戊戌,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二年六祖惠能(638-713)生;虞世南(558-638)逝

公元639年:己亥,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三年

公元640年:庚子,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四年

公元641年:辛丑,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625?-680)嫁吐番王松赞干布;欧阳询(557-641)逝

公元642年:壬寅,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六年

公元643年:癸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七年魏徽(580-643)逝

公元644年:甲辰,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八年

公元645年:乙巳,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九年玄奘(602-664)回洛阳着《大唐西域记》;颜师古(581-645)逝;日本大化革新

公元646年:丙午,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年

公元647年:丁未,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一年王玄策出使天竺(印度)

公元648年:戊申,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578-648)逝;孔颖达(574-648)逝

公元649年:己酉,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三年

唐高宗李治执政时期:

公元650年:庚戌,唐高宗李治永徽元年

公元651年:辛亥,唐高宗李治永徽二年

公元652年:壬子,唐高宗李治永徽三年

公元653年:癸丑,唐高宗李治永徽四年

公元654年:甲寅,唐高宗李治永徽五年

公元655年:乙卯,唐高宗李治永徽六年

公元656年:丙辰,唐高宗李治显庆元年

公元657年:丁巳,唐高宗李治显庆二年

公元658年:戊午,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褚遂良(596-658)逝

公元659年:己未,唐高宗李治显庆四年

公元660年:庚申,唐高宗李治显庆五年

公元661年:辛酉,唐高宗李治显庆六年(龙朔元年)

公元662年:壬戌,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

公元663年:癸亥,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

公元664年:甲子,唐高宗李治麟德元年

公元665年:乙丑,唐高宗李治麟德二年

公元666年:丙寅,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

公元667年:丁卯,唐高宗李治乾封二年

公元668年:戊辰,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

公元669年:己巳,唐高宗李治总章二年

公元670年:庚午,唐高宗李治总章三年(咸亨元年)

公元671年:辛未,唐高宗李治咸亨二年义净(635-713)天竺求经

公元672年:壬申,唐高宗李治咸亨三年

公元673年:癸酉,唐高宗李治咸亨四年画家閰立本(-673)逝

公元674年:甲戌,唐高宗李治咸亨五年(上元元年)

公元675年:乙亥,唐高宗李治上元二年

公元676年:丙子,唐高宗李治上元三年(仪凤元年)

公元677年:丁丑,唐高宗李治仪凤二年

公元678年:戊寅,唐高宗李治仪凤三年

公元679年:乙卯,唐高宗李治仪凤四年(调露元年)

公元680年:庚辰,唐高宗李治调露二年(永隆元年)

公元681年:辛巳,唐高宗李治永隆二年(开耀元年)

公元682年:壬午,唐高宗李治开耀二年(永淳元年)

公元683年:癸未,唐高宗李治永淳二年(弘道元年)

唐中宗李显执政时期:

公元684年:甲申,唐中宗李显嗣圣元年

唐睿宗李旦执政时期:

公元684年:甲申,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

唐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称制时期:

公元684年:甲申,唐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称制光宅元年

公元685年:乙酉,唐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称制垂拱元年

公元686年:丙戌,唐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称制垂拱二年神会(686-760)生

公元687年:丁亥,唐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称制垂拱三年

公元688年:戊子,唐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称制垂拱四年

公元689年:己丑,唐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称制永昌元年(载初元年)

周则天皇帝武曌执政时期:

公元690年:庚寅,周则天皇帝武曌天授元年,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

公元691年:辛卯,周则天皇帝武曌天授二年

公元692年:壬辰,周则天皇帝武曌天授三年(如意元年、长寿元年)

公元693年:癸巳,周则天皇帝武曌长寿二年

公元694年:甲午,周则天皇帝武曌长寿三年(延载元年)

公元695年:乙未,周则天皇帝武曌证圣元年(天册万岁元年)

公元696年:丙申,周则天皇帝武曌万岁登封元年(万岁通天元年)

公元697年:丁酉,周则天皇帝武曌万岁通天二年(神功元年)

公元698年:戊戌,周则天皇帝武曌圣历元年

公元699年:己亥,周则天皇帝武曌圣历二年

公元700年:庚子,周则天皇帝武曌圣历三年(久视元年)狄仁杰(630-700)逝

公元701年:辛丑,周则天皇帝武曌大足元年(长安元年)永泰公主(684-701)被杀,陵墓于1960-1962出土

公元702年:壬寅,周则天皇帝武曌长安二年

公元703年:癸卯,周则天皇帝武曌长安三年

公元704年:甲辰,周则天皇帝武曌长安四年,武周纪年结束。

唐中宗李显执政时期:

公元705年:乙巳,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复位,恢复国号为“唐”

公元706年:丙午,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神秀(-706)逝

公元707年:丁未,唐中宗李显神龙三年(景龙元年)

公元708年:戊申,唐中宗李显景龙二年

公元709年:己酉,唐中宗李显景龙三年

公元710年:庚戌,唐中宗李显景龙四年

唐殇帝李重茂执政时期:

公元710年:庚戌,唐殇帝李重茂唐隆元年

唐睿宗李旦执政时期:

公元710年:庚戌,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

公元711年:辛亥,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

公元712年:壬子,唐睿宗李旦太极元年(延和元年)

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

公元712年:壬子,唐玄宗李隆基先天元年

公元713年:癸丑,唐玄宗李隆基先天二年(开元元年)

公元714年:甲寅,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年

公元715年:乙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三年

公元716年:丙辰,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四年李思训(651-716)逝

公元717年:丁巳,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五年

公元718年:戊午,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六年

公元719年:己未,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七年

公元720年:庚申,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八年

公元721年:辛酉,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九年

公元722年:壬戌,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年行募兵制

公元723年:癸亥,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一年

公元724年:甲子,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二年

公元725年:乙丑,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

公元726年:丙寅,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四年

公元727年:丁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五年

公元728年:戊辰,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六年

公元729年:己巳,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七年

公元730年:庚午,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八年

公元731年:辛未,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九年

公元732年:壬申,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

公元733年:癸酉,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一年

公元734年:甲戌,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二年

公元735年:乙亥,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三年

公元736年:丙子,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四年

公元737年:丁丑,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五年

公元738年:戊寅,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六年

公元739年:己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

公元740年:庚辰,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八年孟浩然(689-740)逝

公元741年:辛巳,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九年

公元742年:壬午,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王之涣(688-742)逝

公元743年:癸未,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二年

公元744年:甲申,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三年

公元745年:乙酉,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四年杨太真(-756)为贵妃

公元746年:丙戌,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五年

公元747年:丁亥,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六年哥舒翰(-757)任陇右节度使;高仙芝远征西域

公元748年:戊子,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七年

公元749年:己丑,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八年

公元750年:庚寅,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九年

公元751年:辛卯,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年

公元752年:壬辰,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一年杨国忠(-756)任宰相;李林甫(-752)逝

公元753年:癸巳,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二年

公元754年:甲午,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三年鉴真(687-763)赴日开律宗

公元755年:乙未,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四年安禄山(703-757)乱(755-763)起;王昌(698-755?)逝

公元756年:丙申,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五年,大燕皇帝安禄山圣武元年,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李亨当年改年号为至德)

唐肃宗李亨执政时期:

公元756年:丙申,唐肃宗李亨至德元年,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五年,大燕皇帝安禄山圣武元年

公元757年:丁酉,唐肃宗李亨至德二年,大燕皇帝安禄山圣武二年,大燕皇帝安庆绪载初元年天成元年

公元758年:戊戌,唐肃宗李亨至德三年,乾元元年,大燕皇帝安庆绪天成二年

公元759年:己亥,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大燕皇帝安庆绪天成三年,大燕皇帝史思明顺天元年王维(699-759)逝

公元760年:庚子,唐肃宗李亨乾元三年(上元元年),大燕皇帝史思明顺天二年

公元761年:辛丑,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唐肃宗李亨元年,大燕皇帝史思明顺天三年应天元年,大燕皇帝史朝义显圣元年史思明(-761)被杀

唐代宗(唐朝宗)李豫执政时期:

公元762年:壬寅,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大燕皇帝史朝义显圣二年李白(701-762)逝;高力士(684-762)逝

公元763年:癸卯,唐代宗李豫宝应二年(广德元年),大燕皇帝史朝义显圣三年安史之乱结束

公元764年:甲辰,唐代宗李豫广德二年

公元765年:乙巳,唐代宗李豫永泰元年

公元766年:丙午,唐代宗李豫永泰二年(大历元年)

公元767年:丁未,唐代宗李豫大历二年

公元768年:戊申,唐代宗李豫大历三年

公元769年:己酉,唐代宗李豫大历四年

公元770年:庚戌,唐代宗李豫大历五年杜甫(712-770)逝;岑参(715-770)逝

公元771年:辛亥,唐代宗李豫大历六年

公元772年:壬子,唐代宗李豫大历七年

公元773年:癸丑,唐代宗李豫大历八年

公元774年:甲寅,唐代宗李豫大历九年

公元775年:乙卯,唐代宗李豫大历十年

公元776年:丙辰,唐代宗李豫大历十一年

公元777年:丁巳,唐代宗李豫大历十二年

公元778年:戊午,唐代宗李豫大历十三年

公元779年:己未,唐代宗李豫大历十四年

唐德宗李适执政时期:

公元780年:庚申,唐德宗李适建中元年

公元781年:辛酉,唐德宗李适建中元年郭子仪(697-781)逝

公元782年:壬戌,唐德宗李适建中元年

公元783年:癸亥,唐德宗李适建中四年

公元784年:甲子,唐德宗李适兴元元年颜真卿(709-784)逝

公元785年:乙丑,唐德宗李适贞元元年

公元786年:丙寅,唐德宗李适贞元二年

公元787年:丁卯,唐德宗李适贞元三年

公元788年:戊辰,唐德宗李适贞元四年

公元789年:己巳,唐德宗李适贞元五年

公元790年:庚午,唐德宗李适贞元六年

公元791年:辛未,唐德宗李适贞元七年

公元792年:壬申,唐德宗李适贞元八年

公元793年:癸酉,唐德宗李适贞元九年

公元794年:甲戌,唐德宗李适贞元十年

公元795年:乙亥,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一年

公元796年:丙子,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二年

公元797年:丁丑,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三年

公元798年:戊寅,唐德宗李适贞元十四年吕洞宾(798-)生

公元799年:己卯,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五年

公元800年:庚辰,唐德宗李适贞元十六年

公元801年:辛巳,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七年

公元802年:壬午,唐德宗李适贞元十八年

公元803年:癸未,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九年

公元804年:甲申,唐德宗李适贞元二十年日僧空海(774-835),最澄(767-822)随遣唐使来华

公元805年:乙酉,唐德宗李适贞元二十一年

唐顺宗李诵执政时期:

公元805年:乙酉,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

唐宪宗李纯执政时期:

公元806年:丙戌,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

公元807年:丁亥,唐宪宗李纯元和二年

公元808年:戊子,唐宪宗李纯元和三年牛僧孺,李宗闵党争起

公元809年:己丑,唐宪宗李纯元和四年

公元810年:庚寅,唐宪宗李纯元和五年

公元811年:辛卯,唐宪宗李纯元和六年

公元812年:壬辰,唐宪宗李纯元和七年

公元813年:癸巳,唐宪宗李纯元和八年

公元814年:甲午,唐宪宗李纯元和九年

公元815年:乙未,唐宪宗李纯元和十年

公元816年:丙申,唐宪宗李纯元和十一年李贺(790-816)逝

公元817年:丁酉,唐宪宗李纯元和十二年

公元818年:戊戌,唐宪宗李纯元和十三年

公元819年:己亥,唐宪宗李纯元和十四年韩愈(768-824)上奏《论佛骨表》;柳宗元(773-819)逝

公元820年:庚子,唐宪宗李纯元和十五年

唐穆宗李恒执政时期:

公元821年:辛丑,唐穆宗李恒长庆元年

公元822年:壬寅,唐穆宗李恒长庆二年

公元823年:癸卯,唐穆宗李恒长庆三年

公元824年:甲辰,唐穆宗李恒长庆四年

唐敬宗李湛执政时期:

公元825年:乙巳,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

公元826年:丙午,唐敬宗李湛宝历二年

公元827年:丁未,唐敬宗李湛宝历三年

唐文宗李昂执政时期:

公元827年:丁未,唐文宗李昂大和元年

公元828年:戊申,唐文宗李昂大和二年

公元829年:己酉,唐文宗李昂大和三年

公元830年:庚戌,唐文宗李昂大和四年

公元831年:辛亥,唐文宗李昂大和五年元稹(779-831)逝

公元832年:壬子,唐文宗李昂大和六年

公元833年:癸丑,唐文宗李昂大和七年

公元834年:甲寅,唐文宗李昂大和八年薛涛(768?-834?)逝

公元835年:乙卯,唐文宗李昂大和九年

公元836年:丙辰,唐文宗李昂开成元年

公元837年:丁巳,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

公元838年:戊午,唐文宗李昂开成三年

公元839年:己未,唐文宗李昂开成四年日本最后遣唐使入唐,丹仁随行

公元840年:庚申,唐文宗李昂开成五年

唐武宗李炎执政时期:

公元841年:辛酉,唐武宗李炎会昌元年会昌废佛(841-845)

公元842年:壬戌,唐武宗李炎会昌二年刘禹锡(772-842)逝

公元843年:癸亥,唐武宗李炎会昌三年

公元844年:甲子,唐武宗李炎会昌四年

公元845年:乙丑,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

公元846年:丙寅,唐武宗李炎会昌六年白居易(772-846)逝

唐宣宗李忱执政时期:

公元847年:丁卯,唐宣宗李忱大中元年

公元848年:戊辰,唐宣宗李忱大中二年

公元849年:己巳,唐宣宗李忱大中三年

公元850年:庚午,唐宣宗李忱大中四年

公元851年:辛未,唐宣宗李忱大中五年

公元852年:壬申,唐宣宗李忱大中六年

公元853年:癸酉,唐宣宗李忱大中七年张彦远着《历代名画记》;杜牧(803-853)逝

公元854年:甲戌,唐宣宗李忱大中八年

公元855年:乙亥,唐宣宗李忱大中九年

公元856年:丙子,唐宣宗李忱大中十年

公元857年:丁丑,唐宣宗李忱大中十一年

公元858年:戊寅,唐宣宗李忱大中十二年李商隐(813-858)逝

公元859年:己卯,唐宣宗李忱大中十三年

唐懿宗李凗执政时期:

公元859年:己卯,唐懿宗李凗大中十三年(沿用唐宣宗李忱的年号)

公元860年:庚辰,唐懿宗李凗大中十四年(咸通元年)

公元861年:辛巳,唐懿宗李凗咸通二年

公元862年:壬午,唐懿宗李凗咸通三年

公元863年:癸未,唐懿宗李凗咸通四年

公元864年:甲申,唐懿宗李凗咸通五年

公元865年:乙酉,唐懿宗李凗咸通六年柳公权(778-865)逝

公元866年:丙戌,唐懿宗李凗咸通七年

公元867年:丁亥,唐懿宗李凗咸通八年

公元868年:戊子,唐懿宗李凗咸通九年鱼玄机(844?-868?)被杀

公元869年:己丑,唐懿宗李凗咸通十年

公元870年:庚寅,唐懿宗李凗咸通十一年温庭筠(812-870)逝

公元871年:辛卯,唐懿宗李凗咸通十二年

公元872年:壬辰,唐懿宗李凗咸通十三年

公元873年:癸巳,唐懿宗李凗咸通十四年

唐僖宗李儇执政时期:

公元873年:癸巳,唐僖宗李儇咸通十四年(沿用唐懿宗李凗的年号)王仙芝(-878)乱起

公元874年:甲午,唐僖宗李儇咸通十五年(乾符元年)黄巢(-884)乱起

公元875年:乙未,唐僖宗李儇乾符二年

公元876年:丙申,唐僖宗李儇乾符三年

公元877年:丁酉,唐僖宗李儇乾符四年

公元878年:戊戌,唐僖宗李儇乾符五年

公元879年:己亥,唐僖宗李儇乾符六年

公元880年:庚子,唐僖宗李儇广明元年,大齐皇帝黄巢金统元年

公元881年:辛丑,唐僖宗李儇广明二年(中和元年),大齐皇帝黄巢金统二年

公元882年:壬寅,唐僖宗李儇中和二年,大齐皇帝黄巢金统三年

公元883年:癸卯,唐僖宗李儇中和三年,大齐皇帝黄巢金统三年

公元884年:甲辰,唐僖宗李儇中和四年,大齐皇帝黄巢金统四年

公元885年:乙巳,唐僖宗李儇中和五年(光元年),大齐皇帝黄巢金统五年,黄巢被杀,全国性农民起义宣告失败。

公元886年:丙午,唐僖宗李儇光启二年

公元887年:丁未,唐僖宗李儇光启三年

公元888年:戊申,唐僖宗李儇光启四年(文德元年)

唐昭宗李晔执政时期:

公元889年:己酉,唐昭宗李晔龙纪元年

公元890年:庚戌,唐昭宗李晔大顺元年

公元891年:辛亥,唐昭宗李晔大顺二年

公元892年:壬子,唐昭宗李晔景福元年

公元893年:癸丑,唐昭宗李晔景福二年

公元894年:甲寅,唐昭宗李晔乾宁元年

公元895年:乙卯,唐昭宗李晔乾宁二年

公元896年:丙辰,唐昭宗李晔乾宁三年

公元897年:丁巳,唐昭宗李晔乾宁四年

公元898年:戊午,唐昭宗李晔乾宁五年(光化元年)

公元899年:己未,唐昭宗李晔光化二年

公元900年:庚申,唐昭宗李晔光化三年

公元901年:辛酉,唐昭宗李晔光化四年(天复元年)

公元902年:壬戌,唐昭宗李晔天复二年

公元903年:癸亥,唐昭宗李晔天复三年

公元904年:甲子,唐昭宗李晔天复四年(天佑元年)

唐哀帝李柷执政时期:

公元905年:乙丑,唐哀帝李柷天佑二年(沿用唐昭宗李晔的年号)

公元906年:丙寅,唐哀帝李柷天佑三年

公元907年:丁卯,唐哀帝李柷天佑四年,唐哀帝李拀被迫禅位于权臣朱温,唐朝历国祚二百八十九年就此灭亡。其后,五代十国时期正式开始。

标签: 编年史

更多文章

  • 如果这人真的是在谋反,李世民会让这二人去与他诀别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是在

    贞观二十年(646年)有人控告刑部尚书张亮谋反,证据是张亮豢养干儿子500人,还和几个江湖术士来往亲密,说自己的名字和神秘预言相合。李世民派马周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张亮谋反证据不足。但李世民不这样看,他认为张亮好端端养这么多干儿子,分明居心叵测!于是,在朝廷上发动百官来讨论,大家都一致认为张亮谋反属实

  • 安禄山的故事: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渔阳鼙鼓

    安禄山(703757)营州(今辽宁朝阳)人。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巫婆。其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部族生活。母亲后来嫁给了突厥将军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安禄山也就冒姓安氏,名叫禄山。安禄山长大以后,性情残忍,狡诈多智,善于揣度人意,开始任诸市牙郎,长期生活在北方多民族杂居地,习&ld

  • 冯道恪尽职守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恪尽职守

    冯道的政治气节到底该如何保守,才不至于如同薛居正所说的那样一女事了二夫,我们暂且搁下不表,倒是不妨先看看冯道在五朝十帝的政府里身居要职时,到底都做了些什么。不论是欧阳修还是薛居正,都在他们为冯道所撰写的传记里承认,冯道“少纯厚,好学能文”,“为人能自刻苦为俭约&r

  • 李世民与康熙皇帝究竟为何要公开贬低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长城

    长城就像一条游龙,横亘东西万余里,雄踞于中国北方广阔草原与千万亩耕田之间。虽然它早已化作历史的陈迹,却一直都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象征,长城作为军事防御设施,被历代帝王沿用长达两千余年,可是到了清朝康熙年间,长城却被废弃了。这是为什么呢,皇帝为何不需要长城了?不过觉得长城用处不大的并非只有康熙一个皇帝

  • 6、睿宗李旦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唐睿宗李旦(662~716),中宗之弟,是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所生之第四子。他生于龙朔二年(626)六月,生下当年封殷王,乾封元年(666)徙封豫王,总章二年(669)改封冀王。他原名李旭轮,是年去“旭”,为李轮。上元二年(675)改封相王,仪凤三年(678)又改名李旦,封豫

  • 唐朝时期一代绝色公主,逼迫丈夫伺候生母,毒杀皇帝、意图谋权篡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生母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很多朝代。而这其中最为特殊的朝代,便是唐朝。在唐朝时期曾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盛世场面,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在此登基。武则天的登基对当时女子的影响极其深远,很多女子都视她为自己的榜样。这也使得当时女子的地位一路飞升,不仅在服饰上更加开放,而且使得很多皇室女子都有了争夺皇

  • 大非川之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之战

    战争概述:公元七世纪,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崛起,开始与唐帝国在西域和吐谷浑地区的争夺。公元670年,唐王朝派大将薛仁贵率兵十万征伐吐蕃,与吐蕃四十万大军在大非川展开激战,最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灭,成为唐帝国前期最惨烈的一次失利。吐谷浑全境被吐蕃所占。将帅星数:★★论钦陵薛仁贵精彩星数:★★政治影响星数

  • 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墓门打开专家气疯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作为最有名的皇帝李世民的一生还是很有作为的,但在李世民时期还是遗留下了不少秘密。但专家打开一座古墓就痛心疾首。李世民在位期间,有着一个公主最受宠爱,也就是他和长孙皇后生的长乐公主。长乐公主由于是嫡出,所以一生下来就备受宠爱,千年之后考古学家挖掘出了公主的墓穴,发现了一个

  • 不解!武媚娘侍奉李世民7年 为何还是处子之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处子

    贞观十一年(638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选妃的过程中,听说武氏才貌俱佳,于是召进宫来,封为五品才人,赐名号“武媚”。后人因为感觉称呼武媚娘更顺口,于是武媚娘这个称呼便千百年的流传了下来。李世民绝不会想到,此不经意之举,却为中国历史埋下了一枚彩蛋,让封建王权的宝座上开出了旖旎之花。武媚娘进宫的时候,才十

  • 揭秘李世民凭借什么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贞观之治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有很多,都是一些很经典的故事,对于现代人的管理方面也有一定的借鉴之道。玄武门之变图片唐太宗李世民是个明君,提到他就会想起魏征,这两人真是绝配,魏征能成为良相,也是多亏了李世民,唐太宗当时就明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所以广开言路,大臣们就敢说,说的多了,太宗自然能从中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