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思邈简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简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007 更新时间:2023/12/14 3:08:44

孙思邈(581682年)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是隋唐时期养生学和医学相结合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寿星,寿高101岁。这给他的医术和养生方法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以至于他在道教中被奉为“真人”,在中医学界被尊为“药”。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自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他18岁立志学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20岁时精通诸子百家学说,善言老庄,兼好佛典。

孙思邈热爱医学,淡泊名利,拒绝入朝做官,而是一边行医,一边采药。他曾先后到过陕西的太白山、终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广泛搜集单方、验方和药物的使用知识,在药物学研究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所以人们尊称他为“药王”。

据传孙思邈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去疾。他经年累月孜孜不倦地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和前代医学理论,为中国古代医学和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药王”的称号当之无愧。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12论,提出伤寒禁忌15条,颇为后世伤寒学家所重视。

孙思邈搜集了东汉至唐以前许多医论、医方以及用药、针灸等经验、教训,兼及服饵、食疗、导引、按摩等诸多养生方法,着《千金要方》30卷,分为232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全书载方5000多首,集方广泛,内容丰富,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广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我国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特殊代表性的巨着,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贡献;并对日本、朝鲜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

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共计30卷,载方近3000首,属其晚年作品,系对《千金要方》的全面补充。全书分189门,记载药物800多种,书中内容涉及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补益、中风、杂病、疮痈、色脉以及针灸等各个方面,尤以治疗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最见疗效。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将晋唐时期已经散失到民间的《伤寒论》条文收录其中,单独构成九、十两卷,竟成为唐代仅有的《伤寒论》研究性着作,对于《伤寒论》条文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孙思邈一生非常注重医学道德的修养,在他的《千金要方》一书中,首列“大医习业”与“大医精诚”二篇,这是我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医德文献专论,是高尚的医德与高超的医技两相结合的医德规范。他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大医之体……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酝禄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操,展示在人们面前。他的这种浓厚而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值得学习和提倡的。

在临床实践上,孙思邈特别重视妇科、儿科疾病的诊治。在自己的医学着作中对妇女的特殊疾病和对幼儿的护理记述十分详尽。

相传,孙思邈一天外出行医,见一行出殡的队伍走来。他停在路边观看,忽然上前阻拦并大喊道:“且慢!且慢!”送殡的人以为他是疯子,要赶走他。他说:“里面的人还没有死!怎么回事?”

众人说:“不要再胡说,人早死了。”

这女子的丈夫哭着说:“我妻子婚后十年没有生育。这次怀孕一年多了,昨天才觉胎动,又难产死了。”

孙思邈说:“人死了血会凝固,你们看棺材底下正在滴血,人怎么能死了呢?”众人一看,果然有细细一道血丝向外流淌,就打开棺材。只见一个妇人面黄如纸,小腹很高,裤裆正向外渗着鲜血。

孙思邈让大家莫急,试了病人的鼻息和脉象之后,取出三根银针,一根刺人中,一根刺中脘,一根刺中极。三针扎下去,孕妇很快苏醒过来。

这下众人把孙思邈当成了神仙,一齐跪下磕头。孙思邈让他们起来,又送给他们治病良药,结果病人回去顺利地生下了一个大胖娃娃。

故事虽然有夸张色彩,但充分反映出孙思邈医术的高明和眼光的独到。

孙思邈将道教内修理论和医学、卫生学相结合,把养生学也作为医疗内容。认为人到暮年,体态特征和生理、病理都有变化。欲求长寿,须注意饮食起居等养生之道。他在《千金要方·养性序第一》中特别强调老年人“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懻。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并“兼之以导引、行气”及“房中补益”之术。

他对人之衰老过程和表现,心理特征和变化,以及老年疾病、保健、医疗等都有全面的观察和深透的分析。认为老年人当从事诸如调气、按摩、导引、行气以及散步等适合老人特点的活动,从而丰富了道教内修的内容与方法,并对炼丹服食以求长生成仙的道教方术作了探索。认为服食金丹而成仙是“神道悬邈,云迹疏绝,徒望青天,莫知升举”。但他把炼丹作为制药的手段,目的在于救急济危。

《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响极大,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两书问世后,倍受世人瞩目,甚至飘扬过海,广为流传。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都曾经出版过《千金要方》,其影响可见一斑。孙思邈死后,人们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并在山上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当地群众都要举行庙会,以经念孙思邈为我国医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庙会时间长达半月之久,前来游览、凭吊的八方来客络绎不绝。

标签: 孙思邈

更多文章

  • 六个皇帝抢一个女人长达60年,李世民看到她都像丢了魂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长达

    她自13岁作了晋王妃后,便开始不断地被迫更换身份,历经了隋炀帝的皇后、宇文化及的淑妃、窦建德的宠妾、两代突厥番王的王妃,最后又成了唐太宗李世民后宫中的昭容。千般沧桑、万种风流,全溶进了她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使她成为一个命运奇特的女人,这也就是她命中注定的“桃花劫”吧。她就是历史上着名的萧皇后,萧皇后在

  • 李世民究竟为什么没杀她?谁是武则天的替死鬼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替死鬼

    李世民为何没杀武则天:在龙凤呈祥的年代,尤其是中国更看重男权主义,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都是男人主宰社会,女人只有顺从。在这个男尊女卑的年代,武则天应该是顺从的,为何李世民还要杀武则天呢?原因可能就是武则天不甘于服从于男人,所以她却打破了龙主凤从这一亘古不变的思想,成了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把

  • 千古帝王唐太宗李世民如何一举击溃突厥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突厥

    突厥是我国北方境内、北亚地区继匈奴之后的又一个强悍、显赫的游牧民族。据历史考证:他们带有塞种和匈奴的血统。《北史》载:“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独为部落,盖匈奴之别种也。又曰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突厥最先是生活在咸海西边的塞种,南北朝时期(6世纪初年)由叶尼塞河南迁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博格

  • 李世民刚给温不劫一个官职,为何转身就让暗卫务必除掉温不劫?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官职

    唐代,是一个很神奇的朝代,在这里不仅有鼎盛的时代,还有传奇女帝,同时也有一代名相士袁天罡。袁天罡是着名的天文学家,风水大师,相士,他到处游历留下了很多足迹。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他举荐人才的故事。温不劫是袁天罡特别看重的人,袁天罡认为此人擅长揣摩他人心思。只要有一个人跟他对视,他马上就能猜出这个人到底

  • 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杀光兄弟全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红潮导语:杀完太子和齐王的儿子们,秦王的部将还想杀光他们左右亲信百余人、籍没他们的财产。尉迟敬德竭力反对,他说:“一切罪恶,只在两个元凶!既然已经诛杀,就不能再扩大打击面,这样无法使人心安定。”李世民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屠杀行动才宣告中止。到此,玄武门之变基本上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是李唐皇族的血并未流

  • 韦皇后看上自己的女婿 与女儿安乐公主一起床上淫乱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自己的

    安乐公主剧照安乐公主(?~710年)唐中宗女。韦后所生,小名裹儿。先嫁武崇训(武三思子),后嫁武延秀(武承嗣子)。中宗时,开府设官,略卖官爵,宰相以下,多出其门。曾自请为皇太女。强占民田、民房,大兴工役,生活奢侈。景云元年(710年),与韦后等人毒死中宗,不久在李隆基(玄宗)发动的宫廷政变中被杀。唐

  • 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女儿城阳公主的巫蛊事件讲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长孙

    唐朝城阳公主唐朝城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女儿,也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的姑母兼婆母。她出生显赫,生来便获万千宠爱,荣华富贵柔情蜜意享之不尽,又极受太宗夫妇喜爱,亲自为其择婿。城阳公主的一生经历过两次婚姻,她的第一个夫婿是太宗皇帝亲自挑选的,乃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排名第三的杜如晦

  • 李世民竟也吃错药?生死问题上竟然也贪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李世民是一个智商情商都很高的皇帝,难以免俗的一点是,他也想长命百岁,最好能长生不死。这点追求,在那个时代,可以理解,这就是对利益最大化最贪婪的奢望。贞观二十二年(648),王玄策率军攻破中天竺,带回来一位洋和尚——那逻迩裟婆寐。这位那逻迩裟婆寐自称会长生之术,正对李世民的胃口,于是对这位那逻迩裟婆寐

  • 唐初名将刘弘基:李世民的左右手,屡次建功受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左右手

    刘弘基(582~650),唐初名将。雍州池阳(今陕西泾阳)人。父刘升,隋朝时任河州刺史。弘基少年时落拓不羁,依赖父亲的名声当了一名右勋侍。李渊镇守太原招兵买马的时候,刘弘基投到李渊门下。他看到李世民气度不凡,于是真心实意地做事,主动接近李世民,因此深受重用。此后刘弘基跟随李世民,攻克西河(今山西汾州

  • 裴行俭简介:假借围猎智擒贼首,粮车伏兵离间降敌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裴行俭(619~682),唐代将领。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父隋朝光禄大夫裴仁基。高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兼右卫大将军,封闻喜县公。谥号“献”。裴行俭精通兵法,善于用兵。一、假借围猎智擒贼首裴行俭少年时因家族名望,于显庆二年(657)封为长安令。后因被人诬陷,贬为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