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模范“公务员”——循官良吏的两大必备标准

明朝模范“公务员”——循官良吏的两大必备标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664 更新时间:2023/12/10 12:16:27

〇大明模范“公务员”循官良吏的两大必备标准

其实在朱元璋的眼里,作为一位称职的大明“公务员”,其言行举止必须符合两个标准:第一,无论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都不得与专制君主意志发生偏差,更不用说违背了;第二,不得与普通百姓的意志相违背。前者如上所述的曾秉正、魏观等人在朱皇帝的眼里至少是很有问题的,所以要严加处置;后者如《明史·循吏传》中所列的24位循吏,这24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治理的辖区与范围内很有声望,赢得了民众的支持与拥护,即使一不小心有点误差,即使是被皇帝逮起来了,但只要民众赴阙请愿,朱元璋还是最终顺应民意,释放被逮官员,或予以官复原职或予以擢升调任。

即使是循官良吏,只要稍稍有点闪失或差池,还得要被洪武皇帝逮捕问罪。换句话来说,作为大明“公务员”,你就是大明帝国这台大型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你得按照朱皇帝制定的言行标准来严格规范自己的工作与言行,不得有丝毫的偏差与松懈,更不能“生锈”,否则的话,就让你吃不了兜着走,洪武年间兴起的一股又一股的惊天政治大浪就说明了一切。“洪武四年录天下官吏,十三年连坐胡党,十九年逮官吏积年为民害者,二十三年罪妄言者,大戮官民……”

朱元璋之所以要对大明“公务员”的工作与言行实施如等严厉的“标准化”、规范化,我想不外乎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朱元璋童年、青少年时代的心理阴影官员不是什么好东西,这是一种朴素的平民情结。而随着时间推移,朱元璋内心的这一情结却几乎没什么大变。

不论你承认与否,自古以来,中国民间一直有着“仇官”“仇富”心理。朱元璋来自草野,青少年时代受尽了人间苦难,目睹了贪官墨吏的恶行,在内心深处有着十分强烈的仇视与痛恨“不轨”官吏的心态,某种程度上他的所作所为代表了中国平民的愿望。过去他曾是一棵小小草,而当成为大明第一人后,他就有这样的权力也有这样的机会来实现普通民众所无法实现的夙愿。

第二,朱元璋原本是濒临生死之间的人,由于时势的突变,通过枪杆子夺得了天下,最终登上了人世间的巅峰宝座,这样的发家史如同今天的暴发户一般。从表面来看,暴发户好像什么都不在乎,大把地花钱,穿金银,惟恐人们不知他富了。但若你仔细观察的话,这些都是假象。暴发户炫富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翻身”了,挤入富贵圈了,而从根本上来讲他还停留在原本的认知上,为了防止失去这来之不易的“幸福”,他可能会十分吝惜,十分抠门,尤其对待他的企业员工会极度的苛细,极度追求稳妥与完美,以防出现万一之万一。朱元璋就是这么一个暴发户,大明的官僚就是他的这个企业的员工,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他对大明官僚的标准化苛刻要求的背后心理动机将任潜在的危害大明帝国稳固的因素降低到最低的程度,以确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绝对统治。

第三,在洪武皇帝的眼里,我是君主,是代天而治的天子,是超级大企业的头号老板,创建这么大的家业,养活了那么多的人,容易吗?开国之初,他就曾对身边的儒臣这般说道:“人主职在养民,但能养与之共治,则民皆得所养。”以此逻辑推论下去,那就是作为雇员的大明官僚,你们就得按照我洪武皇帝的标准做事,因为我还为你们配备了标准化的生活待遇,怎么还有不满足?

大明“公务员”物质生活待遇规范化、标准化洪武年间大明“公务员”的生活待遇规范化、标准化来不为人们所重视。笔者在阅读明代史料时也是无意中发现的:要说有人十分喜欢夸赞国有等级供给制有多少多少的优越性,殊不知600年前的明朝人或至少说那时的国家“公务员”已经充分领受到了。据说洪武开国后,每天早朝结束时朱元璋就让大臣们免费享用早餐。不过这免费早餐也有标准化的规制:皇帝在奉天门或华盖殿、武英殿上用餐,公侯和一品官侍坐在门内用餐,二品至四品及翰林院等官坐在门外用餐,五品以下官只好在丹墀内吃了;且规定文官在东,武官在西。吃前要唱歌,唱完后要叩首谢恩,依次落座。这时大明皇家光禄寺才将早餐一一端上来,供大家享用。吃完后百官还得要再次叩首谢恩,然后才可退去。这种等级规范化早餐制度一直延续了近30年,到洪武二十八年时,礼部官向洪武帝上奏说:“朝廷上下管事的官越来越多,吃的时间也长了,实在‘供亿为难,再这样吃下去不得了啊!”朱皇帝接受建议,及时喊停。

标签: 两大明朝模范

更多文章

  • 在全国普设各级地方官学——朱元璋对中国教育普及化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教育,地方官,朱元璋

    〇在全国普设各级地方官学朱元璋对中国教育普及化的贡献②从1365年朱元璋将集庆路学改为国子学,创建了中央最高学府起到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迁都北京,形成南北两监(原京师国子监改称为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则称为京师国子监)为止,朱元璋和他的子孙们一直都在积极构建中央官学实际上明初除南北国子监以外

  • 王守仁: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为善,王守仁,良知

    名人语录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王守仁是明代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继承古代“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创立“王学”,确立了中国古代心学的理论体系。【名人历史】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余姚(今

  • 清官冯俊的故事:为官数十年,清廉自守,好学寡欲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好学,清官,清廉

    冯俊,字士彦。广西宜山人。生于公元1430年(明朝宣德五年),卒于1496年。1460年(天顺四年)考中进士。即任刑部浙江司主事,不久擢为浙江司员外郎。以后出任福建按察副使、湖广按察副使、广东按察、山西布政使、广东左布政使,最后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卒于四川。冯俊生于穷乡僻壤的边陲,而宦迹

  • 洪武年间中青代顶级军事人才——蓝玉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青,年间,蓝玉

    〇洪武年间中青代顶级军事人才蓝玉蓝玉,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的小舅子,大老粗出身,但上苍对他还算不错,让他长得又高又大,虎头虎脑,膂力过人。虽然最初在姐夫常遇春手下当个小小兵,但因武艺高强,很快就显山露水了。在两军交战时,蓝玉常常是勇不可当。比起徐达、常遇春、傅友德这些“老将”

  • 广宁之战简介 广宁之战的过程和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之战,广宁,过程

    广宁之战,发生于天启二年(1622年),后金与明朝的一次大交锋,此役明军大败,王化贞与熊廷弼退保山海关,辽西土地尽失。背景广宁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是辽西的咽喉,是镇守山海关的门户,是保卫京城的屏障。明朝自建朝以来,辽东总兵必驻守重兵于此,它是明朝在东北最高的军事机关驻地,是控制蒙古弹压女真的军事重

  • 四、仁宣之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成祖,朱棣,朱高炽

    明成祖朱棣一生尚武,一生亲御驾征无数。终于在永乐二十二年,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即帝位,改年号洪熙,是为明仁宗。朱高炽,明成祖的长子,生于洪武十一年,生母是徐达之女徐皇后。洪武时期,朱高炽就立为燕王世子,皇祖朱元璋的欣赏他的儒雅与仁爱。朱高炽身才肥胖,走路十分吃力,只能靠两个内侍搀扶着行动,

  • 明朝是怎么建立的?明朝建立概述,一篇文章让你读懂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是怎么,让你

    元朝末年,顺帝妥懽帖睦尔统治时期,政治腐败,天灾频仍,社会矛盾恶化,由此而引发了农民及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其中以红巾军的斗争最为重要。农民的起义和反抗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元朝的统治。在以红巾军为主体的元末农民战争中,最终推翻元朝统治,并取而代之的是朱元璋。朱元璋(1328~1398),濠州钟离(今安徽

  • 叶赫老女布喜娅玛拉究竟多美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叶赫老女布喜娅玛拉,多美,英雄

    叶赫那拉布喜娅玛拉在出生的时候,大萨满就预言说,这个女人可以兴天下,也可以亡天下。果不其然,长大后,她成为了绝世美人,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因为外貌,她一生注定被拿来当做政治筹码。她曾被哥哥许配给努尔哈赤,后来反悔,于是叶赫那拉布喜娅玛就十八年没有嫁出去,在当时的年代里,成为了"叶赫老女",后来她远嫁蒙

  • 朱元璋:借刀杀人,除掉赵普胜;陈友谅第二次政变帮了冤家对头的忙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借刀杀人,冤家对头,帮了

    朱元璋脑子一转,鬼点子有了。人们不是在说现在赵普胜的顶头上司陈友谅是通过政变上来的,没有什么大的真本事,远远比不上赵普胜么,而赵普胜可是个有能耐的猛将,肯定内心瞧不起陈友谅,由此看来双方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再有,听说陈友谅生性多疑,对了,我就要用上一计,叫做借刀杀人。朱元璋要借谁的刀去杀赵普胜?陈友

  • 严嵩的故事:“大器晚成”争首辅,权倾天下盛而衰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大器晚成,故事,权倾天下

    第一节“大器晚成”在明代,有一位才华出众而又大奸似忠的首辅大臣,他靠曲息奉承皇帝而窃居商位,把持朝政长达二十年,贪钱索贿,穷奢极欲,令百姓深恶痛绝。这个人就是严嵩。严嵩,字惟中,号介溪,又号勉庵,江西分宜人,自幼聪颖,乡里称为神童。明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严嵩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