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四、仁宣之治

四、仁宣之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299 更新时间:2023/12/10 21:31:54

明成祖朱棣一生尚武,一生亲御驾征无数。终于在永乐二十二年,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即帝位,改年号洪熙,是为明仁宗。朱高炽,明成祖的长子,生于洪武十一年,生母是徐达之女徐皇后。洪武时期,朱高炽就立为燕王世子,皇祖朱元璋的欣赏他的儒雅与仁爱。朱高炽身才肥胖,走路十分吃力,只能靠两个内侍搀扶着行动,行动慢慢吞吞,跌跌撞撞,对于生性好武的明成祖来说,这个以宽厚仁孝出名的长子,还是觉得次子朱高煦和自己相像。但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却文武双全,最得明成祖朱棣喜爱。加上长子继业的传统,所以最终还是朱高炽成为太子,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再立14岁的朱瞻基为皇太孙,表明了明成祖要把皇位传于朱高炽的决心。事实证明朱棣确实目光如炬,正是他的这个儿子和孙子,开创了明初盛世,史称“仁宣之治”。

洪熙元年,仁宗皇帝病发猝死,终年四十七岁,尽管明仁宗在位不到一年。但他对大明江山的贡献无庸质疑,明成祖期热衷于军事,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争,朱高炽掌管朝中政务,使自己的政策得到很好推行,已经为“仁宣之治”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仁宗驾崩时,当时太子朱瞻基还在南京,皇叔朱高煦打算在朱瞻基奔丧的时候半路截杀,然后自立为帝。但朱瞻基在父亲病重后立即日夜兼程赶到了北京,赢得了先机。当时朱高煦没有料到朱瞻基会来的如此之早,还没有将埋伏设好。

宣宗即位之后着手扶植自己的军事力量,准备抵御外藩的挑战。皇叔朱高煦当初在靖难之役战功赫赫,始终没放弃武力夺权的野心。现在仁宗病逝,新皇即位,政局未稳,正是天赐良机。于是他像父亲朱棣一样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举兵谋反。

早有防范的宣宗皇帝下御驾亲征,声势压倒了叛军,而且朱高煦势力已被暗中瓦解,事先相约共同起兵的几路人马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就平息了叛军,大势已去的朱高煦弃城投降。宣宗展现了仁厚的一面,没杀皇叔朱高煦,仅仅将他软禁在起来。

明宣宗政治开明,任人唯贤,一时间人才济济。朝中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可以信赖的官员。再加上爷爷和父亲之前打下的良好基础,使得当时政通仁和,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繁荣,终于迎来了中国历史上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又一盛世仁宣之治。

点评:

靖难之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变。朱棣在众兄弟中自小就倍受父亲的钟爱。朱元璋也认为朱棣酷似自己。他年轻起就负责北部防御蒙古侵扰的任务,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在军中树立了很高威望。而朱元璋让儿子们封藩的策略,也导致了割据势力的膨胀。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后,面对这位对皇位虎视眈眈的叔叔又能怎么办呢?

皇朝霸业历来只有成王败寇,而没有什么对错。朱棣以臣子的身份谋篡了侄子的皇位,从中国古代道德观念上来,应该受到历史的谴责。但是在政治角度来讲,朱棣在位其间功勋卓着,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派遣郑和下西洋,拉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经济政治中心北移到北京,对加强北方边塞的驻守,巩固国家统一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北京从此定都500多年,从而确立了北京成为了全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地位。这次政变对中中国历史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

相关链接:

朱棣小传

明成祖朱棣,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死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母是孝慈高皇后。另一说法说他是朝鲜进贡的妃子所生。

朱棣11岁封为燕王,封地北平。建文元年(1399)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三年之后攻占京师(今江苏南京),并夺取帝位。改年号永乐,立妃徐氏为皇后。永乐四年(1406)决定营建北京宫殿,准备迁都北京。永乐七年(1409)派亦失哈等设置奴儿干都司,管辖今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等地。永乐十八年(1420)北京宫殿建成。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迁都北京,以南京作为留都。永乐皇帝朱棣是紫禁城里的第一个皇帝,也是明代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二十二年,在明代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颇多作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防止类似“靖难”事件在度发生,解除藩王兵权,甚至杀害了好几位藩王。巩固中央集权,重用宦官,设置东厂,加强了中央的情报控制。但也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先列。多次派兵打击蒙古贵族的势力,巩固北部边疆。曾派郑和出使南洋等地,远到东非,使中国与亚非各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得到促进。来到明命并入贡的使者多达三十多个国家。曾命解缙学士等编纂《永乐大典》,以保存大量古代文化典籍。永乐二十二年(1424)出征北疆,七月卒于征途榆木川。后尊谥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北京昌平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改上尊谥曰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

郑和小传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约于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他的父亲与祖父都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了解异域生活,精通航海。在明朝统一云南之战中,郑和被俘虏带到南京,受宫刑成了宦官。后分配到北平燕王府中服役。

郑和为人学习刻苦、勤劳谨慎,很快赢得了燕王朱棣的信任,成为燕王的贴身侍卫。这时的郑和的才干和领袖气质开始逐渐展现,在“靖难之役”中,郑和随朱棣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朱棣夺取帝位的重要功臣。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对跟随自己的武将文臣加以提升重用。朱棣赐“郑”姓与郑和,升为内官监太监,因为他小名“三保”,所以人们也称他为“三保太监”。

郑和能成辉煌的航海事业有得天独厚的机遇和自身良好的条件。早年积累的航海知识,宗教知识加让郑和对对南洋诸国的风土人情有深的了解。而作为朱棣的亲信与随从的身份也让皇家可以信任和依靠。这就促使朝廷在寻找下西洋的最佳人选时,首先就想到了郑和。郑和能力才智,在内侍当中无人可比,无疑是领航远洋的最佳人选。

标签: 明成祖朱棣朱高炽

更多文章

  • 明朝是怎么建立的?明朝建立概述,一篇文章让你读懂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是怎么,让你

    元朝末年,顺帝妥懽帖睦尔统治时期,政治腐败,天灾频仍,社会矛盾恶化,由此而引发了农民及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其中以红巾军的斗争最为重要。农民的起义和反抗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元朝的统治。在以红巾军为主体的元末农民战争中,最终推翻元朝统治,并取而代之的是朱元璋。朱元璋(1328~1398),濠州钟离(今安徽

  • 叶赫老女布喜娅玛拉究竟多美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叶赫老女布喜娅玛拉,多美,英雄

    叶赫那拉布喜娅玛拉在出生的时候,大萨满就预言说,这个女人可以兴天下,也可以亡天下。果不其然,长大后,她成为了绝世美人,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因为外貌,她一生注定被拿来当做政治筹码。她曾被哥哥许配给努尔哈赤,后来反悔,于是叶赫那拉布喜娅玛就十八年没有嫁出去,在当时的年代里,成为了"叶赫老女",后来她远嫁蒙

  • 朱元璋:借刀杀人,除掉赵普胜;陈友谅第二次政变帮了冤家对头的忙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借刀杀人,冤家对头,帮了

    朱元璋脑子一转,鬼点子有了。人们不是在说现在赵普胜的顶头上司陈友谅是通过政变上来的,没有什么大的真本事,远远比不上赵普胜么,而赵普胜可是个有能耐的猛将,肯定内心瞧不起陈友谅,由此看来双方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再有,听说陈友谅生性多疑,对了,我就要用上一计,叫做借刀杀人。朱元璋要借谁的刀去杀赵普胜?陈友

  • 严嵩的故事:“大器晚成”争首辅,权倾天下盛而衰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大器晚成,故事,权倾天下

    第一节“大器晚成”在明代,有一位才华出众而又大奸似忠的首辅大臣,他靠曲息奉承皇帝而窃居商位,把持朝政长达二十年,贪钱索贿,穷奢极欲,令百姓深恶痛绝。这个人就是严嵩。严嵩,字惟中,号介溪,又号勉庵,江西分宜人,自幼聪颖,乡里称为神童。明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严嵩二十

  • 明朝为什么要设立奴儿干都司?是个怎样的机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是个,机构

    明洪武元年(1368),明军北伐进逼元大都(今北京)。孤立无援的元顺帝北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明军随即占据大都,元朝灭亡。然其时元军主力尚存,仍有数十万精兵盘踞在从东北至西北绵亘数千里的北疆一线,不断南下侵扰,对明朝在北疆的统治构成极大威胁。为稳定建立统治不久的北方地区,明廷既调兵遣将肃清北疆

  • 常州争夺战(1356.7~1357.3)——争夺江南霸主的关键性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关键性,常州,江南

    朱元璋听到消息后一下子来火了,令人带了他的手谕赶往镇江,交予徐达,告诉他:“张士诚盐贩子出身,谲诈多端,现在他来打我镇江,这就表明他没有与我通好之意。为今之计,为了不使我们的镇江被动挨打,依我看,你迅速率领一部分人马向他的常州挺进,先机进取,挫败他的阴谋。”徐达接令后立即率兵

  • 第八节 惩治贪官,警钟长鸣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第八节,警钟长鸣,贪官

    明太祖朱元璋执政的明朝是历史上封建政权对贪污进行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明太祖起义前即对元末贪官污吏的苛剥深为嫉恨,也深知官吏贪污横行对朝廷统治的危害。所以,他利用严刑峻法来整顿吏治。到明宣宗朱瞻基时代,对惩治贪官、整治风气问题,也是决不心慈手软的。刘观是明初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期的御史,在朝中掌握着

  • 第三节 出征漠北,建立军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军功,漠北,第三节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此后直到南京称帝,他在这里度过了23年的时光。这段时间对朱棣非常重要,他由一个年轻的藩王逐渐成熟起来,逐渐在众藩王中崭露头角,成为众藩之首。洪武初年,朱元璋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北征。故元势力在明军的打击下日趋衰落,镇守边塞的亲王却在战斗中成长起来。江南固然有它的轻

  • 明代宗朱祁钰为何没被葬入十三陵?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宗朱祁钰,明代,没被葬入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座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明朝自开国以来,从明太祖朱元璋传到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共传了16位皇帝。其中除了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还有那个在靖难役中不知所踪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外,其余14位皇帝中的13位,就连亡国之君吊死

  • 第4章 明朝抗倭海防建设(2)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海防

    严格保甲制度,搜捕勾结倭寇的人。这些措施的实行,迅速收到了成效。朱纨在《阅视海防事》中说:“旬月之间,虽月港、云霄(今属福建)、诏安(今属福建)、梅岭(在今福建诏安东南)等处,素称难制,俱就约束。府县各官,交口称便,虽知县林松先慢其令,亦称今日躬行,大有所得。”整顿军队到了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