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凤阳明皇陵的第二次营建——洪武元年(1368)三月~洪武二年(1369)五月

凤阳明皇陵的第二次营建——洪武元年(1368)三月~洪武二年(1369)五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031 更新时间:2023/12/26 19:35:29

从凤阳明皇陵的第一次营建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称为吴王的朱元璋之底气不是太足。吴王,叫起来很好听是个王,但说白了,还是“小明王”底下的臣子,离皇帝还有一定的距离;更让他如鲠在喉的是东边那个自称为“诚王”的张士诚一直在跟他较着劲;加上自己的父母活着时都是社会底层的草根,转眼之间要上升为贵不可言的皇帝与皇后,这多少让人感觉,是不是有点不靠谱?古训云:名不正言不顺,树大招风,所以在开国前的第一次凤阳皇陵营建时,朱元璋只能下令,相对简单地修缮一番。

可这样的情况到了半年后就发生了大变,先是朱元璋调集徐达、常遇春等率领诸路兵马于吴元年(1367)九月攻灭了东吴张士诚政权,实现了南方地区大体上的统一。随后的洪武元年(1368)正月,由凤阳乡下的放牛娃、游方僧人“蜕变”而来的朱圣人在应天城开国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就在乙亥日开国那天,洪武帝亲率满朝文武前往应天城的南郊祭告天地。回来时他专门上太庙去,敬奉神主,“追尊(朱家)四代祖考妣为皇帝、皇后,奉上玉宝、玉册”,其册文曰:“孝玄孙嗣皇帝元璋稽首,顿首上言:尊敬先世,人之至情。祖父有天下,传之于子孙;子孙有天下者,追尊于祖考,此古今人之通义也!元璋遇天下兵起,躬擐甲胄,调度师旅,戡定四方,以安人民。土地日广,皆祖宗深仁厚德所致也!诸臣庶(多次)推,尊元璋为皇帝。先世考妣未有称号,谨上皇高祖考尊号曰‘玄皇帝,庙号‘德祖,皇高祖妣曰‘玄皇后;皇曾祖考尊号曰‘恒皇帝,庙号‘懿祖,皇曾祖妣曰‘恒皇后;皇祖考尊号曰‘裕皇帝,庙号‘熙祖,皇祖妣王氏曰‘裕皇后;皇考尊号曰‘淳皇帝,庙号‘仁祖,皇妣陈氏曰‘淳皇后。伏惟神明在上,鉴此孝思!”

由当今皇帝钦定,还有谁敢不认可,昔日穷困潦倒且土得掉渣的朱家老爷爷、老奶奶们在名分上一下子从地下升到了天上,不是皇帝就是皇后,由此而言,他们的坟茔也理所当然要来个升级换代。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玄孙嗣皇帝(朱)元璋”之大孝啊!也只有这样,才能与当今天下第一人的身份相匹配啊!洪武元年三月癸酉日,刚刚登上大位还没几天的朱元璋“遣官致祭临濠仁祖陵及淮川之神,命以太牢祀三皇”;并令人“姑积土厚封,势若冈阜。树以名木,列以石人、石兽,以备山陵之制而已”。凤阳明皇陵第二次营造工程由此拉开了序幕。

而就在凤阳皇陵修建的同时,朱元璋内心却波澜起伏,思绪滚滚,当年朱家罹难时的悲惨情景时不时地浮现在自己的眼前,他一边哭一边述说,着名文臣危素受命笔录、润色,最终撰成《皇陵碑文》。碑文写好后,洪武帝“命左丞相宣国公李善长诣陵立碑”。

皇陵在修建、陵碑文也已撰好,但这样高档次的陵墓不能没个好名号?有人看出了问题。洪武二年(1369)二月丁丑日,专门负责朝廷礼仪、祭祀、宴餐等方面活动的大臣礼部尚书崔亮向洪武帝上请:“历代帝陵都有名号,现在皇帝陛下的尊父仁祖皇帝(实际上并没有这样一个皇帝,是朱元璋称帝后对他父亲追尊的尊号)的陵寝也应该加个尊号才是啊!”朱元璋略加思索了一番,说道:“那就叫做‘英陵吧!”崔亮听后随即又上请洪武皇帝,让专门掌管大明祭祀的礼乐机构太常寺举行一个像样的告祭礼。

告祭礼一般是在国家有什么大事的情况下才会举行,太常博士孙吾与对崔亮的说法并不认可,他说:“山陵之制,莫备于汉。大凡人主即位后的第二年就要进行陵墓工程建设,且要将天下税收的三分之一用于这个方面。譬如说汉文帝时造的‘霸(灞)陵,就是以北山石为椁,那时文帝还在位,难道就有以‘霸(灞)陵之号来举行祭告之礼吗?唐太宗的陵墓名号为‘昭陵,那也是定在长孙皇后与其合葬之后的了。武则天最后合葬于‘乾陵,而‘乾陵之名可能最早定在唐高宗下葬之日。由此而言,汉唐之际皇帝与皇后陵寝绝无两个名号,其祭告之礼也绝不会有的。崔尚书所说的可能涉及庙号与陵号两个不同的概念:庙号是专门给刚刚驾崩了的大行皇帝取的,因此说不能不举行祭告之礼,也不能不写入祭告之册,告之于神明;但陵号就不同了,陵寝的名号一般是后来帝王加上去的,目的在于祭祀时好识别先帝陵寝,所以历代王朝一般都不举行什么陵号祭告之礼的。现在对于英陵的尊号,礼部尚书崔亮说要举办什么祭告之礼,小臣以为不合礼制,恳请皇帝陛下罢黜其说。”崔亮听到这里,不干了。他立即向洪武帝禀告说:“陛下,给山陵上尊号,这是对仙逝祖先莫大的尊重。考察历代典礼制度,东汉光武帝曾为先陵上‘昌之尊号,宋太祖曾为高祖陵上‘钦之尊号,为曾祖陵上‘康之尊号,为祖陵上‘定之尊号,为考陵上‘安之尊号。由此而言,大凡创业之君隆尊其父辈祖先的,就必定会尊崇其陵。既然尊崇其陵,就必然会行祭告之礼。再从人之常情而言,给先帝陵加尊号却又不行告知之礼,这合乎人间情理吗?小臣以为,只有告知了,才算合情又合理,才像个孝子贤孙所应该做的。”听到这里,朝堂上的众臣纷纷附和起来,都说应该举行祭告之礼。朱元璋当即拍板,祭告礼等英陵碑落成后就叫礼部派太常寺官员去举办。

明代官史的这等记载来看,明皇陵最初还不叫这个名,而是叫做明英陵。但到了洪武二年五月甲午日,朱元璋却突然将原来的“英陵”改为“皇陵”。这是为何?

据凤阳当地人的解释:改名为皇陵,即“皇家陵园”的意思。朱元璋这样改名是为了强调其父朱五四已不再是乡间草民而是皇帝了,从而达到抬高其陵寝之作用与地位的目的。但更深层次的解释可能不仅仅是这样。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里头就有:“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这话的意思是讲,在周朝礼制中,周天子死叫做崩,诸侯死叫做薨,大夫死叫做卒,士死叫做不禄,庶人死才叫做死……祭祀祖父称皇祖考,祭祀祖母称皇祖妣,祭祀父亲称皇考,祭祀母亲称皇妣,祭祀丈夫称皇辟。凤阳朱家陵墓里葬着的朱五四夫妇对于大明天子朱元璋来说,当然要称其为皇考和皇妣了,而无论是皇考还是皇妣,都是生人对于前代亡亲的尊称,因此将陵寝名号由“英陵”改为皇陵似乎显得更为恰切,也更能彰显孝子朱元璋的浓浓孝敬之意!另据后来修成的明祖陵来看,在陵名的命名上,朱元璋同样采纳了“祭王父曰皇祖考”之说法而定其名为祖陵。

由上述朱元璋二修明皇陵的经过来看,他花足了心思、投入了相当的物力、财力和精力。由此而成的明皇陵到底有哪些大的工程建设呢?

据相关人士的考证来看,主要有:再次增大坟茔,广植名贵树木,竖立石像生和皇陵碑及修筑陵寝正殿与陵园城墙。

标签: 元年凤阳皇陵

更多文章

  • 明末清初的茶道专家张岱,有哪些文章是描写茶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专家,明末清初,茶道

    张岱出身于累代仁宦之家,早年曾漫游苏、浙、鲁、皖等省,阅历广泛。他家经三代积累,聚集有大量明朝史料,读书颇丰,他32岁那年起就得用家藏资料编写记传体的明史。明亡后披发入山,安贫着书。其着作有《石匮书》、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张岱的兴趣广泛,平时非常注意社会上的各种人物、动态、人民

  • 花心“富二代”陈学文勾引美少妇,没想到却把自己“送”上了不归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上了,不归,却把

    ◎花心“富二代”陈学文勾引美少妇,没想到却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更为荒唐的是,有人借此清查蓝党的机会,挟私报复,居然也能将“仇家”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吴江同里镇有个姓陈的人,在洪武朝廷当个礼仪小官序班,虽说官小,可占据的位置

  • 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亲生父母大义灭亲的“动人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动人,千百年来,大义灭亲

    ◎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亲生父母大义灭亲的“动人故事”?具体地反映在法律条文中是这样的:凡亲属之间发生了侵犯与伤害的事情,就依照亲疏尊卑关系来定。打个比方,一个不肖子孙打了他的父母或者是祖父母,这叫卑幼犯了尊长,原则上比普通人之间的人身侵犯要加重处罚,又因为是血缘愈近,处刑

  • 柳如是的故事:相府小妾入风尘,柳如是与钱谦益又有什么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故事,柳如是,风尘

    第一节相府小妾一代奇女子柳如是,出身于烟花之地,却脱尽风尘之色。她国色天香,美艳绝伦,令无数风流名士为之倾倒;她善琴棋,谙丹青,识文墨,才华横溢,令众多文人骚客自叹弗如;她嘲虚伪,斥伦常,蔑礼教,直欲逆转乾坤,又令时人为之瞠目;而她高举反清大旗,胸怀复明之志,则更令当时、后世须眉男子尽折腰。柳如是,

  • 秦淮8艳之一,17岁嫁国公,21岁重操旧业,晚年又遇渣男抑郁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淮,而死,重操旧业

    公元1642年,家住钞库街,出生娼妓世家的寇白门接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客人,他便是保国公朱国弼,很快,寇白门便被朱国弼的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的气质折服,殊不知这只是朱国弼惯用伎俩,专门用来蒙蔽她们这些可怜的女子,同样的话,不知道对多少人说过!几次交往后,保国公朱国弼对寇白门说想娶她为妾,早被朱国弼儒

  • 应天大捷或称龙湾之战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之战,天大,或称

    就此,应天城里的将领们开始讨论具体的作战方案。讨论到最后,朱元璋拍板:首先从大的方面来讲,为了避免东西两面夹击、腹背受敌的狼狈局面出现,原则上宜用速决战术,乘东西方的张士诚与陈友谅还没有联合好,就先给陈友谅迎头痛击,以此来震惊和吓退张士诚;其次,派胡大海去捣捣陈友谅的后方门户信州(今江西上饶),以此

  • 什么是“奸党罪”?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奸党

    〇将历史上的朝纲“疑难杂症”“一网打尽”的“奸党罪”什么叫“奸党罪”?《大明律》中对其有所界定,但界定的概念相当宽泛:“凡奸邪进谗言,左使杀人者”属奸党,处以斩刑;“若

  • 明朝从劳改犯中选官,听说过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劳改犯,听说过,明朝

    ◎从劳改犯中选官,听说过吗?朱元璋在推行教化与法治相结合的过程中的另一个“杰作”那就是劳教罪犯,实行宽猛相济。从洪武五年九月起,朱元璋就开始注意,将杂犯死罪的罪犯免死,“发临濠输作”。这样,一方面建设了自己的家乡凤阳,另一方面使得罪犯受刑相对减轻,劳改

  • 八股文发展历程介绍 八股文的发展都经历了哪些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发展历程,经历了

    发展历史宋朝八股文起源于宋元的经义,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帖经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考试的文体并无规格,没要求对仗排偶。当时有的考生主动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被某些历史学家视为八股文发展的开端。元朝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

  • 胡惟庸的故事:一人擅政九族被诛明初的小丑篡位者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一人,小丑,故事

    一、专权结党图谋不轨胡惟庸(?~1380),定远(今属安徽)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功臣之一。龙凤元年(1355年),在和州投奔了明太祖朱元璋,被授任元帅府奏差。不久转宣抚使,又转任宁国主簿,后进升为知县,再升为吉安通判,不久摧拔为湖广佥事。洪武元年,胡惟庸被召任太常少卿,再进升为太常寺正卿。洪武三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