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宪宗蒙哥死因之谜

元宪宗蒙哥死因之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839 更新时间:2023/12/19 11:00:18

元宪宗蒙哥,以善战骁勇着名。1251年,在拔都的帮助下,蒙哥继承了大汗,结束了蒙古自贵由后三年无君的局面。上台不久,他让皇弟忽必烈总军南侵。次年蒙古将汪德臣、火鲁赤率大军再次犯蜀,进逼嘉定,间断了六年之久的战火重新燃起。1258年,蒙古在远征云南、吐蕃、西南夷成功后,意欲亡宋。蒙哥命忽必烈进兵鄂州,塔察儿进兵荆山,兀良哈台由交州、安南附近挥师北上,蒙哥则亲率四万大军进攻西蜀。

蒙哥军渡嘉陵江至白水,进兵围长宁山,攻克了隆州、阆州。1259年二月,蒙古大军到达重庆的北边门户合州。

合州的州治在钓鱼城,四周峭壁悬崖,易守难攻,成为屏蔽重庆、支撑四川战局的主要据点。宋朝知州王坚在城内加强防御,组织百姓进行抗战。从二月至四月,蒙古军屡次展开猛攻,而宋军凭借钓鱼城的天然良险,从容防守。虽然蒙古军有精良的大炮、弓弩,但由于钓鱼城“石邑入云”,蒙军“炮矢不可及也,梯冲不可接也”。蒙古军虽有几次攻上城头,也被宋军击退。前后围攻五个多月,钓鱼城还在宋军手里。

六月,天气十分炎热,“山中从前无此热,早禾焦死晚禾枯”,蒙古军中开始流行疫病。由于蒙古军士马匹不耐其水土,军心涣散。汪德臣单骑进逼城下说降,城上飞石抛过来,差一点击中他,以致感疾,不久死于军中,蒙军士气十分低落,七月,蒙哥死。蒙哥死后,征蜀的蒙军陆续北撤。后人评价说:“没有钓鱼城,早就没有四川了。没有四川,早就没有江南,宋朝也不可能要到崖山之战才被灭亡。”当代的一些史书由此就称钓鱼城是“上帝折鞭处”。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后人十分搞不明白,蒙哥大汗为什么会死得如此突然?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后人就开始进行研究探索。

大体上说,对蒙哥的死因有这样几种看法:中箭说,中炮石说,中炮风说,淹死说,羞愧说,染疫说。

中箭说出现得较早。1264年出版的叙利亚人阿部耳法刺底的《世界史节本》认为,蒙哥是被宋军流矢射中而死的。守城的宋军见到蒙古一个大官出现,据高射冷箭,其中一箭射中蒙哥要害。现今保存在四川省合川市钓鱼山忠义祠内的明正德十二年(1517)的《新建二公祠堂记》碑,也说蒙哥是中飞矢死。这种说法为许多史学家采纳,如着名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也赞同这种说法。

中炮石说最早出现在明代的《重庆志》中,认为蒙哥是中炮石受伤而死。此后在一些当代的史书中采用了这种说法,认为蒙哥在先锋汪德臣死后,亲率大军攻城,为炮石所伤,回营后因伤势过重死于军中。有人推测,今钓鱼城脑顶坪,就是当年蒙哥中炮石的地方。

中炮风说也是一种重要的说法。据无名氏的《钓鱼城记》说,蒙古军当时没有什么办法强攻取胜,但又不愿弃城撤军,只好加强对钓鱼城的封锁与监视,等待时机。有一天,蒙军在南城外筑高台,建楼桥,楼上还接了桅杆,修成一个嘹望台,想探知城中虚实,看看究竟有无水源。宋军不慌不忙,等那哨兵攀至桅杆末端,正要抬头张望时,突然发炮袭击,把哨兵抛至百步以外,当场毙命。在一旁督战的蒙哥汗“为炮风所震”,也生起病来。蒙军坚持不下去了,急忙将前军南调,围攻重庆。蒙哥感到自己急需“稍事调养”,行至金剑山温汤峡,便病重而死。据说蒙哥临死时有遗言:“我是因此城而病,我死后如攻克此城,一定要把城中男女杀光。”蒙古军最终没有打下钓鱼城,但在撤军途中,杀害了两万多老百姓,以泄愤恨。这种说法得到了明四川巡按谢士元《游钓鱼山诗序》、民国《合川县志》的支持,后代也有很多史书采纳这种说法。不过总体上看,这种说法与上面的中炮石说比较相近。

淹死说也是出现得较早的一种观点。1307年,小阿美尼亚海屯口授的东方史《海屯纪年》认为,蒙哥在进攻宋军时,乘坐的战船被宋军潜水者凿穿,蒙哥因此被淹死。这种说法没有其它史料的支撑,因而后人很少采用。

羞愧说最早出现在南宋末年黄震的《古今纪要逸编》中。该书认为蒙哥是因屡攻钓鱼城不克羞愤而死的。《钓鱼城记》也说,王坚为了刺激蒙古军,向城外抛扔了两条各重三十斤的大鱼和几百个蒸面饼,附上一封信,上面写道:“尔北兵可烹鲜鱼、食饼,再守十年,钓鱼城也不可能得到手。”蒙哥见到后,羞愧难当,一激动就发愤而死。

染疫说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认为早在钓鱼城之战刚开始阶段,蒙哥命纽璘赴涪州,切断由荆湖西上的南宋援军。纽璘所部因不适应四川气候而首先流行疫病,“士马不耐其水土,多病死,纽璘忧之”。进攻合州的蒙古军也为疫所困,史天泽部“军中大疫”,士兵一个个病倒死去,一度想班师退兵了。由于蒙古人从未预料会得疫疾,军中也没有准备什么防疫措施,但蒙古人知道喝一定数量的酒可以抵抗疫病,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又有一定作用,所以蒙哥汗决定在部队中推广。《元史·月举连赤海牙传》云,月举连赤海牙随蒙哥汗攻合州,奉命修曲药。酒曲做出后,分发给士兵,“以疗师疾”。1307年,波斯政治家剌施特哀丁的《史集》第二卷记载,当时蒙哥也染上了疾病。他下令全军喝酒来对付疾病,自己也坚持饮酒,但不久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驾崩于军中。

蒙哥死后,蒙古军无法逗留,只得全军北撤,川中的形势顿时缓和了下来,可以这么说,蒙哥之死影响了宋蒙关系的历史进程,那么对于蒙哥汗死因的各种争论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标签: 死因

更多文章

  • 脱脱怎么死的?征讨义军遭诬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黄河在白茅堤决口,又在金堤决口,方圆数千里,百姓受害。决口长达五年,总未能堵住。脱脱用贾鲁的计划,请施工堵塞,他亲自参与这件事的决策。告诉群臣说:“皇帝正当忧虑百姓,为大臣的职责所在,应当为皇上分忧。然而事情有难办的,就像病有难治的一样,自古以来黄河患就是难治的疾病,现在我一定要除去这个

  • 第一节 消除威胁,登上汗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忽必烈消除威胁之后,登上汗位。建立大元后,他又开始了他的发兵南下的计划。他采用汉人刘整“无襄则无淮”的建议,先突破襄樊作为突破口,然后进占建康,从浮汉入江,进而一举攻占临安,最终南宋灭亡。经过数年的努力,忽必烈实现了统一中国的大业。1259年,蒙古帝国大汗蒙哥驾崩,享年52岁

  • 统治:蒙古帝国黄金家族始终面对的重大难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蒙古

    俗话说,“打天下易,坐江山难”,这话用到蒙元帝国,真是再确切不过了。想当年,铁木真依靠自己的宏才大略,在四个智勇双全的儿子辅佐下,带领蒙古人走出高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建立了世界上史上无出其右的巨大帝国,是何等值得骄傲的事情啊!然而,他的后辈,面对由不同种族和民族、不同文

  • 蒙古帝国——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帝国

    在铁木真的领导下,蒙古族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中国北方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即汗位后,将统治中心由漠北草原移入汉地,在大都(今北京)建立起元王朝,并大力推行汉法,使大蒙古国面目一新。蒙古族以其强大的武力,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西征,战火燃遍西亚和东欧,灭掉了40余个国家,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庞大

  • “元朝第一人”许衡 敢叫枭雄忽必烈执行汉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元朝

    许衡(1209年~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人。元代着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嘉定元年(1208年),他的父亲许通和母亲李氏为躲避金兵之乱,迁徙到新郑。次年,许衡出生在城西阳缓里(今新郑市辛店镇许岗村)。幼有异质敏而好学,新郑市辛店镇许岗村,

  • 小明王韩林儿是谁?朱元璋为什么要冒险救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王

    小明王韩林儿是谁?朱元璋为什么要冒险救他?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韩林儿是元朝末年大宋领袖,他曾大破元军,后来在安徽亳州称帝,立国号大宋,为小明王。1363年,张士诚的军队包围了安丰,韩林儿向朱元璋求救,称:“如果安丰失守,那张士诚的势力便会进一步加强。”此后朱元璋决定下一步险棋,去把韩林儿给

  • 第三节 健全机构,行省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行省

    对于行省制度,在平息了阿里不哥、李璮的反叛之后,大蒙古国在忽必烈的领导下,仅几年的功夫,就健全了中央机构,完善了由忽必烈统帅的权力系统。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

  • 元代草原国家政治军事制度的完善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元代

    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具有较大稳定性的一种生活习性,它以代代相传的方式被一个民族直接继承下来的,表现着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作为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虽然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生产形式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也相应地会带来文化传统的变化。

  • 元朝大将军张弘范为何被称为是南宋的汉奸?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元朝

    张弘范是中国古代十分有名的一位人物,据说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将军,而且身世也比较显赫,既然是将军那么就一定会征战沙场,那么到底张弘范是什么人呢?张弘范是什么人这个问题要从他出生那年也就是公元1280年可以说起,张弘范字号仲畴,他的父亲张柔是蒙古统治时期有名的军阀,张弘范是张柔的第九个儿子,他的出身决定

  • 元英宗:斩草留根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拨乱反正元英宗硕德八剌出生在怀州(今河南洛阳附近),从小就过着士大夫式的生活,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延祐三年(1316)在父辈的权力之争中,硕德八剌以“柔懦、易控制”的优势赢得皇太子之位。4年后,17岁的硕德八剌接替死去的仁宗做了皇帝。同时,权臣铁木迭儿仰仗答己太后的支持重新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