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朝第一人”许衡竟然敢叫枭雄忽必烈执行汉法

“元朝第一人”许衡竟然敢叫枭雄忽必烈执行汉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192 更新时间:2024/1/5 1:58:35

许衡(1209年~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人。元代着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嘉定元年(1208年),他的父亲许通和母亲李氏为躲避金兵之乱,迁徙到新郑。次年,许衡出生在城西阳缓里(今新郑市辛店镇许岗村)。幼有异质敏而好学,新郑市辛店镇许岗村,原来叫“阳缓里”。据当地村民讲,南宋嘉定年间,中原一带兵荒马乱,百姓们纷纷背井离乡、四处奔逃。公元1208年,从河南沁阳县逃来一对许姓年轻夫妇,落户到“阳缓里”村。次年,许家妇人生了一个男孩儿,起名叫仲平。仲平幼时活泼可爱,聪明伶俐,街坊邻居都很喜欢他。

仲平五六岁时,喜欢在夏天的夜晚里纠缠着父母讲故事,教他数星星、看天象。仲平特别喜欢天象,传到村里有学问的人那里,大家都说:“这孩子真灵气,有点像东汉时的大科学家张衡。”于是,在后来的求学过程中,为了激励仲平,他的父母便给他改名叫许衡。

许衡从小就与众不同。七岁时入学,曾问老师为何要读书?老师答曰:“为了考科举。”许衡又问:“仅仅是这样?”老师大为惊异。以后每次讲书,许衡都要问个究竟,以致老师对其父母说:“令郎聪敏过人,我不能胜任,请别求名师。”辞馆而去。像这样连换了三位老师。长大后许衡更加好学,因家贫无钱购书,常涉百里借书抄书。

他曾在一个算命先生家中看到一部解释《书经》的书,便手抄回来细读。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得到一部王弼注释的《易经》。当时虽兵荒马乱,许衡仍坚持日读夜思,且身体力行。由于许衡勤学苦读,加之天资聪明,在很年轻时就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着名学者,并曾与窦默等人一起讲程颐朱熹的理学,名气逐渐大了起来。

义不食梨传诵千载“孔融让梨”的故事流芳百世,而许衡“义不摘梨”的故事也已传诵近千载。据《元史》记载:一个夏季,许衡路过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口渴得十分厉害,突然发现路边有一处梨林,树上梨长得正好。同行的人于是争相摘梨、以解口渴。但唯独许衡却端坐树下,不为所动。

人们吃着梨,问许衡为何不摘而食之?答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许衡对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从山东迁转到河北,人们见他有德行,都愿意跟随他。

动乱平定后,许衡来往在河、洛之间,从聊城姚枢那里得到落程氏和新安朱氏书,受益匪浅。不久就住在苏门山(今新乡辉县百泉),与姚枢、窦默互相切磋,研究学问。凡是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食货、水利等,无所不讲,慨然以传播道义为己任。曾对人说:“天下不能一天没有纲常。如果官府不承担这种责任,那么我们就要承担。”于是,凡是婚丧嫁娶,一定依据礼仪来引导乡邻,人们竞相前来学习。家庭贫困,自食其力,粟米熟时就吃,粟米不熟时就糠核菜茄,泰然处之,读书声声如金石传出窗外。有了余财,就分给族人及贫穷的学生。

别人有所赠予,哪怕一分一毫不义之财,也决不接受。姚枢被招入京城,把雪斋让给许衡居住,许衡拒不接受,下令留守的人自找住处。庭院中水果熟透坠地,小孩子从那里过也目不斜视,连他家里人也教化成这样。

忽必烈,五请许衡出山,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帝位于开平,召许衡北上授为国子祭酒。时国学未立,只是空名,不久便辞职还乡。

三年,复应召入朝,因病滞居燕京,至元元年(1264年)辞归。至元二年,忽必烈以朝中文臣都称誉许衡才学,下诏再召。许衡闻命即赴,任中书省议事。三年,召至上都访问政事,因奏上《时务五事》疏,提出“立国必行汉法,为政必因先王之道”,得到世族嘉奖采纳。

四年,告病还。不久,复召入,参与议定朝仪及内外官制,多“尊用汉法”。七年,授中书左丞。当时,忽必烈正急于财用,儒者论政多不合其意,专一信用平章政事回人阿合马,使领尚书省六部事,总理全国民政、财赋。许衡劾阿合马专权,不听,于是请求解职。

八年,改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使主教育;许衡的弟子王梓、刘季伟等12人来京城伴读,为斋长。又用小学、四书及所着《大学直解》《中庸直解》《大学要略》《编年歌括》《稽古千字文》等篇作教材,亲自讲授,让蒙古弟子们既学古书又习礼仪、会算术。

使他们懂得“三纲五常为人生之道”,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不少人后来“位至卿相,为一代名臣”。但权臣以学校非急务,读书为无用,不及时供应国学廪膳,诸生多离去。十年,许衡知很难有所作为,辞归怀州。十三年,再召至大都,命与王恂、郭守敬商定历法,仍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领太史院事。许衡与郭守敬研制出仪象圭表,在全国设置了二十七所观测台。经过数年实际观测,于至元十七年(1230年),编成新历,这是我国历法史上又一次重大改革。皇上赐名为《授时历》,颁行天下。《授时历》定一年为365.2425日,和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所经历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与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世颁布的当代世界上通行的《格里高利历》是一致的,但却比它要早300年。

十七年(1280年)六月,授时历成,许衡因病请求告老还乡,次年去世,享年73岁,葬在祖籍(今焦作中站区李封村)。大德元年(1297年),谥文正。至大二年(1309年),封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年),仁宗下诏祀孔子庙廷。延佑元年(1314年),仁宗又下诏在京兆设立书院,提供土地满足开支,名为“鲁斋书院”。

“许衡一生以从事教育为乐,在其27年仕途生活中,刚直不阿,不附权势,八次被诏入朝做官,又八次辞归故里(忽必烈继位后为五进五出),躬耕桑农。”新郑市志办靳录说。

许衡作古后,被后人誉为“元朝一人”。听说许衡与世长辞,新郑“阳缓里”的男女老少都悲痛万分,三天三夜哭声不绝。为了纪念许衡,“阳缓里”的村民们将村名改为许岗村。后来,村民们还为许衡立了“许鲁斋故里”纪念碑。

标签: 元朝

更多文章

  • 元宪宗蒙哥死因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死因

    元宪宗蒙哥,以善战骁勇着名。1251年,在拔都的帮助下,蒙哥继承了大汗,结束了蒙古自贵由后三年无君的局面。上台不久,他让皇弟忽必烈总军南侵。次年蒙古将汪德臣、火鲁赤率大军再次犯蜀,进逼嘉定,间断了六年之久的战火重新燃起。1258年,蒙古在远征云南、吐蕃、西南夷成功后,意欲亡宋。蒙哥命忽必烈进兵鄂州,

  • 脱脱怎么死的?征讨义军遭诬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黄河在白茅堤决口,又在金堤决口,方圆数千里,百姓受害。决口长达五年,总未能堵住。脱脱用贾鲁的计划,请施工堵塞,他亲自参与这件事的决策。告诉群臣说:“皇帝正当忧虑百姓,为大臣的职责所在,应当为皇上分忧。然而事情有难办的,就像病有难治的一样,自古以来黄河患就是难治的疾病,现在我一定要除去这个

  • 第一节 消除威胁,登上汗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忽必烈消除威胁之后,登上汗位。建立大元后,他又开始了他的发兵南下的计划。他采用汉人刘整“无襄则无淮”的建议,先突破襄樊作为突破口,然后进占建康,从浮汉入江,进而一举攻占临安,最终南宋灭亡。经过数年的努力,忽必烈实现了统一中国的大业。1259年,蒙古帝国大汗蒙哥驾崩,享年52岁

  • 统治:蒙古帝国黄金家族始终面对的重大难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蒙古

    俗话说,“打天下易,坐江山难”,这话用到蒙元帝国,真是再确切不过了。想当年,铁木真依靠自己的宏才大略,在四个智勇双全的儿子辅佐下,带领蒙古人走出高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建立了世界上史上无出其右的巨大帝国,是何等值得骄傲的事情啊!然而,他的后辈,面对由不同种族和民族、不同文

  • 蒙古帝国——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帝国

    在铁木真的领导下,蒙古族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中国北方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即汗位后,将统治中心由漠北草原移入汉地,在大都(今北京)建立起元王朝,并大力推行汉法,使大蒙古国面目一新。蒙古族以其强大的武力,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西征,战火燃遍西亚和东欧,灭掉了40余个国家,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庞大

  • “元朝第一人”许衡 敢叫枭雄忽必烈执行汉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元朝

    许衡(1209年~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人。元代着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嘉定元年(1208年),他的父亲许通和母亲李氏为躲避金兵之乱,迁徙到新郑。次年,许衡出生在城西阳缓里(今新郑市辛店镇许岗村)。幼有异质敏而好学,新郑市辛店镇许岗村,

  • 小明王韩林儿是谁?朱元璋为什么要冒险救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王

    小明王韩林儿是谁?朱元璋为什么要冒险救他?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韩林儿是元朝末年大宋领袖,他曾大破元军,后来在安徽亳州称帝,立国号大宋,为小明王。1363年,张士诚的军队包围了安丰,韩林儿向朱元璋求救,称:“如果安丰失守,那张士诚的势力便会进一步加强。”此后朱元璋决定下一步险棋,去把韩林儿给

  • 第三节 健全机构,行省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行省

    对于行省制度,在平息了阿里不哥、李璮的反叛之后,大蒙古国在忽必烈的领导下,仅几年的功夫,就健全了中央机构,完善了由忽必烈统帅的权力系统。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

  • 元代草原国家政治军事制度的完善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元代

    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具有较大稳定性的一种生活习性,它以代代相传的方式被一个民族直接继承下来的,表现着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作为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虽然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生产形式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也相应地会带来文化传统的变化。

  • 元朝大将军张弘范为何被称为是南宋的汉奸?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元朝

    张弘范是中国古代十分有名的一位人物,据说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将军,而且身世也比较显赫,既然是将军那么就一定会征战沙场,那么到底张弘范是什么人呢?张弘范是什么人这个问题要从他出生那年也就是公元1280年可以说起,张弘范字号仲畴,他的父亲张柔是蒙古统治时期有名的军阀,张弘范是张柔的第九个儿子,他的出身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