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七节 修改历法,弘扬文化

第七节 修改历法,弘扬文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827 更新时间:2024/1/13 5:11:43

早在元朝统一全国之前,刘秉忠就认为,祖冲之的《大明历》,自辽金以来沿用了二百多年,误差越来越大,很不适用。提出要修改历法。可是,还没等实施,刘秉忠就死了。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六月,忽必烈诏命王恂和郭守敬王持修改《大明历》的工作。忽必烈在修改《大明历》的诏书中说:今天下大定,全国统一。从南到北一万多里,气候和时间有差别;东边到两边,同一天,日出和日落便不一样。我们自从取得中原以后,至今仍沿用《大明历》,从南北朝到现在已七百余年。旧历错误较多,时令计算不准,耽误农桑稼穑。放牧掌握不住气候变化,航海辨不准方向。现在极需要测天候、搪地极、观星象、计算时数。所以,特命郭守敬等测天量地、定准方位、校正时间,制定新历。

忽必烈又特地召见郭守敬,对他说:“国师刘秉忠一生有志于修改旧历,不幸早逝。临终时仍念念不忘这件事。你是国师的门生,理应担负此重任,完成他的未竟之业。”

郭守敬说:“陛下,臣定万劳不辞,呕心沥血,编制新历。请陛下放心!”并建议说,“编制历法要靠实地测验,测验靠仪器,而我们现在的仪器都很简陋。像天浑仪,是二百多年前在汴京(今开封)制造的,与当今大都灵台(即天文台)的天度不相符合。测算南北极,大约误差四度。这些仪表古老陈旧,不可靠,需要重新制造。”

忽必烈同意了郭守敬的意见。并命张文谦与枢密张易、左臣许衡等,帮助郭守敬和王恂办好这件事情。郭守敬自己动手,重新制造和改制天文仪器。他针对浑仪的缺点,制造了一种新的仪器简仪。

元以前的浑仪很复杂。用它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地平线坐标的读数,每个系统都要有一个专门的圆环。这样,就有八九个大大小小的圆环相套,不但移动不方便,而且也妨碍观察。郭守敬大胆改造,精简了黄道坐标,而把赤道坐标平坐标分制成两个独立的装制:一个是赤道装置,一个是地平装置。这两个装置构造既简单,使用又方便。另外,郭守敬还制造了日食仪,月食仪,候极仪,量天尺以及玲珑仪、灵台水浑等,二十多种观测天象和表演天象的仪器。

一天,郭守敬把制成的仪器(包括量天足膜型。量天尺是大型天文仪器建筑,不能搬移一件件都摆在宫内,请忽必烈过目。忽必烈很有兴致地看着,不时地问着。郭守敬详细地介绍每种仪器的原理和作用。第二天,忽必烈在太和殿召集文武大臣,盛赞郭守敬学司渊博,制作精巧,有创造精神。郭守敬奏道:“唐代天文学家一行法师,在开元年间,测量日影。从书中的记载看,当时在全国设有十三个观测点。现在,我们的疆域比唐代大多了。假若不设更远更多一些的观测点,则全国各处日月交食的时间不同,白天黑夜长短不一样,各地与日月星辰的距离远近不等,这就测验不准。要想测准确,需在全国建造观测站,派人日夜守候。”

忽必烈非常支持他的意见,马上任命了十四名监候官,到各地观测点去,建站进行工作。郭守敬就以河南登封观星台为中心台站,东到高丽(今朝鲜),西去滇池(今云南晋宁县东),南过朱崖(今广东琼山东南),北至铁勒(在北极圈附近,相当于今苏联图拉河到黑海一带),纵横四海,跋山涉水,踏烂铁鞋,风餐露宿,一年全国范围内,展开了规模宏大的测验活动。郭守敬不辞劳苦,奔波于全国各地的观察站,收集第一手资料,日日夜夜守候在观测仪旁。经过四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编成了新历。忽必烈亲赐名为《授时历》。

至元十八年(1281年),《授时历》正式颁行全国。《授时历》推算出一年为365日5小时49分12秒。它比今天我们测量出来的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差26秒,这是世界历法史上的第一次准测。《授时历》比国际上通行的格利哥里历早三百年!

忽必烈除了在历法方面有所成就外,更加重视文化的发展。

元世祖忽必烈虽然出身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蒙古民族,但他的思想非常先进,一进人中原,就将接触到的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科技向蒙古地区传播。他认识到了蒙古民族文化和科技的落后,因此,即位之后迅速做出决定,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蒙汉民族的融合,大力发展科技和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其在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八思巴就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本是土蕃萨斯迦人,出生于佛教世家,七岁的时候就能诵读数十万字的佛经,国人们都将他称为“圣者”,因此家人就给他取名为“八思巴”(“圣者”的意思)。

窝阔台在位的时候,蒙古发动了对西藏地区的战争,八思巴的伯父萨斯迦·班弥但。功嘉峪藏代表西藏地区的僧俗人民向蒙古表示归顺,从此,他们就和蒙哥汗与忽必烈等人往来密切。1253年,忽必烈亲征大理,胜利凯旋,八思巴在六盘山谒见忽必烈,对答如流,深受忽必烈喜爱。后来,忽必烈让他管理天下佛教和西藏地区政务。

蒙古初兴之时,没有文字,据《蒙鞑备录》、《黑鞑事略》等书记载,那时,凡发命令,遣使往来,很不方便。忽必烈即位以后,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他说:“我国家肇基朔疗,俗尚简古,未遑制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汉楷盈提吾字,以达本朝之苦。考诸辽、金,以及遐方诸国,例各有字,今文治寝兴,而字书有缺,于一代制度,实为末备”。因此,特任命八思巴重新创制蒙古文字,以便能够“译写一切文字,期于顺言达事”。

八思巴受任之后,遍阅藏文、畏兀儿文和汉字书,仿照臧文字母创造了蒙古新字字母41个(后来又增加2个字母),行款仿照畏兀儿文字,以音节为单位自上向下拼写,行序从左到右。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新字是一种拼音文字,这些拼音字母按相关字母组音成新字的,叫韵关之法;以二合、三合、四合组成新字的,叫语韵之法。41个字母按不同的方式组合,可以组成新字1000多个。用这种蒙古文字拼写蒙古语,比原来的字准确得多。用这种蒙古新字来拼写汉语,就当时的水平来说,也是比较精确的。

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以后,上奏忽必烈,忽必烈见了新字,非常喜欢,当即定名为“蒙古新字”。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下诏以新制蒙古字颁行天下,规定,“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备以其国字副之”。后来又下诏,禁止把这种蒙古字称作“新字”,只称“蒙古字”,目的是要确立这种蒙古新字唯一的合法地位。八思巴所创制的这种蒙古新字,后人习惯上称为“八思巴字”。

标签: 历法

更多文章

  • 是谁将南宋10万军民逼到了死胡同?为何他孙子一辈也遭遇了灭族?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到了

    中国最悲壮的一幕,莫过于崖山海战。面对蒙古兵的追杀,南宋10万军民集体跳海自杀。是谁将南宋10万军民逼到了死胡同?其实也是一个汉族人,他叫张弘范。那么,张弘范的结局如何呢?其实下场也不好,孙子一辈就遭遇了灭族!张弘范虽然是汉族人,但是并不是南宋人。他之所以能够得到蒙古朝廷的重要,还是依靠他的父亲张柔

  • 元朝末年韩山童起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黄河

    元朝末期,皇宫内部斗争十分激烈,政治也越来越腐败,人民灾难深重。元顺帝(又叫元惠宗)妥帖睦尔即位后,荒淫残暴,闹得国库空虚,物价飞涨,百姓无法忍受,很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恰在这个时候,黄河在白茅堤决口,滔滔江水倾泄直下。又赶上接连下了20多天的雨,一下子洪水肆虐,泛滥成灾,

  • 继承杜甫的“以诗存史”风范,“文雄”元好问经历了哪些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杜甫

    元好问是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着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被尊称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他生活的年代漫天兵火,蒙古铁骑屡屡发动对金朝的进攻,中原百姓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元好问跟着父母吃了不少苦。他在动荡之中苦学不辍,31岁进士及第,35岁踏入官场,先后干过国史院编修

  • 速不台蒙古帝国第一悍将,为什么成吉思汗却说他不过是我的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之所以能成为征服者,不仅仅因为他具有相当的军事才能和出色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因为他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辅助。速不台,他不过是成吉思汗的一个仆人,却依靠自己天才般的军事才能脱颖而出,成为蒙古帝国第一悍将。他擅长闪电战,足迹遍及半个地球。但就是这样一个盖世名将,成吉思汗却将他称为自己的“一条狗”

  • 元朝第二次征战日本惨败,他被当做牺牲品,下场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元朝

    元朝至元十八年,忽必烈启动30万部队,再次远征日本国,显然这次势在必得的战事,依然以元朝的大败而告终,30万精兵只能部分逃了回家,基本上全军覆灭。针对这次落败,元朝史籍上将缘故归因于自己的头顶。他大便次数多本次元军的江北军队主教练范文虎。只有,这一缘故本质就经不住反复推敲。那时候元军的统率是忻都,距

  • 元代亦集乃路赋税考——黑水城出土税票考释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水城

    元代赋税制度,仅在《元史》、《元典章》、《通制条格》等典籍中有所记载,内容都很简短,且多为国家政令,各地的具体实施情况少有涉及,不够全面,很难反映出赋税制度的复杂性,尤其是地区差异性。亦集乃路属甘肃行省,下路,关于它的记载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由于史料的缺乏,对于亦集乃路赋税制度的研究尚未进行。上世纪黑

  • 历史上的草原国家是松散的政治联合体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联合体

    由于农耕经济基础决定,中原王朝居民的大多数是定居农民。所以中原王朝统治者采取的政治管辖体制是封建郡县制,郡守、县令代表中央政府行使管辖权。通过这种金字塔式的层层节制,皇帝权力能奏效到社会的最基层。但同样也是因经济类型决定,游牧经济的分散性和流动性,游牧国家自匈奴帝国以来就是一个由血缘关系浓厚的氏族、

  • 张士诚、方国珍的反元斗争及其蜕变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一、张士诚迁都平江至正十四年(1354年)12月,取得高邮保卫战的胜利后,张士诚乘胜反击,元兵溃散,许多溃兵投入起义军,占领区日益扩大。元朝统治者在战场上失败后,至正十五年(1355年)4月,又派翰林待制乌马尔、集贤待制孙NB141至高邮进行招安,他们二人进入高邮城后,说明来意,并“反复

  • 堂叔侄明算账:英宗新政与晋王夺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叔侄

    在1317年(元仁宗延佑四年)三月立儿子硕德八剌为太子后,1320年正月,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寿终正寝了。随即太子即位,是为元英宗、格坚汗。父亲仁宗执政九年留下了不少宝贵的东西:朝政完全改变了武宗时代废弛混乱的局面,国家经济基本趋于正常,宗教、文化发展健康发展;同时,仁宗也留下了一些负面的&ldquo

  • 连陈理都被朱元璋送到朝鲜 朱元璋为什么会善待方国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元璋和方国珍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朱元璋是一个多疑的人。他因为担心和他一起打江山的那些功臣们会造反,对他们大开杀戒。蒙古人虽然已经退守漠北了,但是朱元璋担心他们会死灰复燃,还对他们一通穷追猛打,前后发动了八次北伐。朱元璋对曾经的农民起义领袖也非常猜忌,元末农民起义早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