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蒙古(元)军使用初级火器进行对外战争概述

蒙古(元)军使用初级火器进行对外战争概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851 更新时间:2024/1/6 17:38:36

公元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在斡难河(今鄂嫩河)被拥立为蒙古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人口奄起后,不但在国内灭西夏,破西辽,亡金国,南下覆宋,建立元朝;而且对外用兵,东战西征,南下爪哇,把初级火器辐射至欧亚两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

蒙古炮手军的创建与发展

成吉思汗在漠北强大起来后,不但拥有一支以弓马骑射见长而又善于长驱驰突的骑兵,而且十分重视技术兵种的建立。他推行利用中外工匠为蒙军制造兵器战车的政策,以为战争之需。蒙古炮手军就是在这种政策下,最早建立的一个技术兵种。铁木真选定的第一个炮手军将领是蒙古人口奄木海。1214年(蒙古太祖九年),太师国王木黎华统兵南下时,铁木真即委任口奄木海为随路炮手达鲁花赤,即炮手总管。之后,崦木海便挑“选五百余人教习之,后定诸国,多赖其力”,是为炮手军之初创。当年,铁木真亲统大军至古北口(今属北京)时,燕人薛塔刺海率所部300人归附,被委任为炮水手元帅,后又因善用炮而升为炮水手军民诸色人匠都元帅。成吉思汗西征时,他率部从征,“且以炮立功”。1211年(太祖六年),昌平(今属北京)人张拔都率部归附铁木真,后升为炮手诸色军民人匠都元帅铁木真在用兵中原后,也常选用善用炮者编为炮手军,冀州人贾塔刺浑即因此而被籍为军,不久被委任为四路总押,统率炮手军。1223年,清州人张荣因随铁木真征西域有功,升炮水手元帅。上述炮手军将领,不但本人为蒙古炮手军的初建和随铁木真西征建立了功绩,而且他们的子孙后代,都依次袭职,在炮手军服役,一直沿袭至元朝建立后,成为炮手军世家。所以《元史·兵志》对炮手军的创建和发展作了概括:

(蒙古炮手军)始太祖、太宗征讨之际,于随路取发,并攻破州县,招收铁、木、金、火等匠人充炮手。

这些炮手军在边征战边组建的情况下,于公元1252年(宪宗二年)“具以炮手附籍”,编制成军。他们制造和使用各型抛石机抛射石弹与火球。特别是在公元1234年(蒙古太宗六年)灭亡金朝后,又缴获了全军使用的大量火枪、铁火炮与火药箭等火器,并利用金朝的大批制造火器的工匠,为其制造火器,使南下攻宋与进行对外作战的蒙古军增添了双翼。

成吉思汗率炮手军与火箭军西征

成吉思汗率领蒙军的第一次西征,起始于1219年(太祖十四年)。其时,花刺子模国(Khorazm,一作Khwarizm)已先后消灭塞尔柱王朝,东败西辽,征服中亚、伊朗和阿富汗,建都于乌尔革建赤,国力强大。1218年,成吉思汗派商队450人出使该国,在到达其边境讹答剌(otrar)城时,商队成员被该城守将所杀,仅留一人东归报信。成吉思汗为之激怒,于1219年秋亲统20万蒙古军进入中亚,口奄木海、薛塔刺海、张荣等炮手军将领,以及抄马都镇抚郭宝玉率装备有火箭的蒙古军随同出征,以为复仇之举。蒙古军分四路进攻花剌子模国。次年春,蒙古军合围其新都撒马尔军(Samarkand,亦称寻思干城),城民出降。其国王阿拉丁·摩诃末(Ala-ud-DinMoharnmad)先已逃至里海的小岛上,不久病死。据瑞典的历史学家多桑(C.Dohsson,1780~1855)所着《多桑蒙古史》称,蒙古军在作战中曾经使用过MatiereCombustibls的一种兵器;冯承钧在翻译此书时,将其译作“火攻之器”,实际上是由炮手军用抛石机抛射的一种“火球”之类的火器。霍渥尔斯(B.H.Howorth)在《9~10世纪蒙古史》中称:蒙古军在西征中曾用过一种叫Stink-pots与一种叫PrimitiveCannon(原始式的火炮,亦作弩炮Balistas)的火器,冯承钧《多桑蒙古史》译作“火箭”;屠寄所着《蒙兀儿史记·西域列传》作“火攻之器”;冯家昇先生说是“毒火罐”。从宋元火器发展的连续性看,冯先生的判断比较得当。

摩诃末死后,其子札兰丁(Djedāl-ed-Din)继位,在哥疾宁(Ghazns,今阿富汗境内)被蒙古军击败。蒙古军哲别速不台所部乘胜追击,札兰丁残部被迫逃入印度。1222年春,蒙古军渡过印度河,进抵木尔坦和拉合尔(MultanandLahor,两地均在今巴基斯坦境内)等地和印度北部。札兰丁又率残部退至德里(Delhi,今印度首都)。蒙军进至中印度后,因不堪炎夏酷热,便班师而回。霍渥尔斯说蒙军在作战中使用了一种称作potsdenaphte的火攻器具,将其译成“希腊火”《蒙兀儿史记·西域列传》则将potsdenaphte译成“火罐”,系指一种喷射沸油的器械。另一位学者马克拉干(R.Maclaean)说,Naphte原称“希腊火”,但是在火药产生后便成为一种火器的名称了。

1222年秋至1223年夏,蒙古军先后进兵里海,攻占钦察(Kипчakи),击溃斡罗斯(Oros,即俄罗斯)和钦察联军,次年经里海北部东还。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在六盘山下清水县(今属甘肃)病逝。其三子窝阔台于1229年被诸王贵族拥立为大汗,不久遣将绰儿马罕率军继续西征,于1231年灭亡花剌子模国,并命其留镇该地。据《元史》记载,蒙古军将领郭宝玉曾在作战中使用了火箭:

(宝玉部)进兵下扌寻思干(即寻思干)城,次暗木河(即阿姆河)。敌筑十余垒,陈船河中。俄风涛暴起,宝玉令发火箭射其船,一时延烧。乘胜直前,破护岸兵五万,斩大将佐里,遂屠诸垒,收马里(Maru)四城。辛巳(1221年),可弗叉国(Kifchak)唯算端罕(Sultan)破乃满国,引兵据扌寻思干……宝玉追之,遂奔印度。

上述记载说明,成吉思汗在率部进行第一次西征中,其部将速不台、哲别和郭宝玉于12211222年,在北印度追击札兰丁残部时,使用了火箭,印度军民也就在此时见到了火器。

拔都率军用火器西征欧洲

拔都率领蒙军的第二次西征,起始于1235年(太宗七年)。窝阔台于1234年联宋灭金后,即于次年召集诸王大会,决定以其兄术赤之子拔都为统帅,率领先锋速不台,术赤诸子、窝阔台长子贵由、拖雷长子蒙哥察合台子拜塔儿等15万蒙军,以缴获于金军的火枪、铁火炮、火药箭等火器西进。1236年秋,蒙古军各部在押赤河(即ypaЛ,乌拉尔河)会师。速不台部率先攻取亦的勒河(即BoЛra,伏尔加河)中游的不里阿耳(Bulgaria)国,蒙哥部则攻取钦察。1237年秋,各路蒙古军进入俄罗斯境内,攻陷烈也赞城(Pя3анъ,梁赞)。1238年,蒙古军分兵四出,用铁火炮攻陷莫斯科(Мockoвa)、罗斯托夫(Pocтoв)、弗拉的迷尔(Bладимир,即弗拉基米尔)等十余城,尔后又南下攻取钦察的西部地区。1239年冬,拔都率一部蒙古军,以巨型抛石机攻占契尔尼科夫(Чирников)城。1240年冬,拔都所部又以铁火炮攻占乞瓦(Kиев,即基辅)。1241年,拜塔儿所部蒙古军攻入孛烈儿(Poland,即波兰),占领孛烈儿之克拉科夫(Krakow)城;之后蒙古军又进入西雷希亚(Silasia,今欧洲中部)和捏迷思(Niemtsy,日耳曼)境内。

德国的西雷希亚国王亨利(Heinrich)与退入其境的波兰王迷西斯拉夫(Miecislav),组成一支3万人的德波联军,以抗击蒙古军拜塔儿所部的进攻。1241年4月9日,双方军队在波兰境内的莱格尼查(Liegnitz,亦作Lignitz)城附近展开激战,激战中蒙古军以火药箭和毒药烟球击败了波德联军。波兰和西里西亚史学家们因不明于蒙古军所用的火器,便将其误传为蒙军使用了一种妖术,说蒙古军大旗有“×”形怪兽,能口吐烟雾,散发出难嗅的恶臭,蒙古军借烟雾遮障,波军不能见,以致死伤枕藉。匈牙利史学家勃老丁(M.Prawdin)说,当时人们对蒙军作战的记载,大多神话连篇,其原因有二:一是对蒙军使用的火器缺乏了解,难以正确表述;二是不愿意把自己国家的失败说得十分惨重,故以蒙军使用妖术以蔽之。后来人们在莱格尼查附近的教堂中,还绘制了反映蒙古军当年使用飞龙(Chinesdragon,即火箭)火器的壁画。

同年,蒙古军又进入奥地利、匈牙利和意大利境内,并掠及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领土。匈牙利史学家马尔丁(H.D.Martin)说,在匈牙利的沙岫(sajo)之战中,蒙军使用了FireofCatapaultsandarchers,即使用了火炮与火药箭。勃老丁亦认为蒙古军在此次作战中使用了火药火器。由于这两位史学家都是匈牙利人,其说有一定的可靠之处。当年,蒙军折回伏尔加河下游,以萨莱(Sarai,今伏尔加河入里海处)为都,建立钦察汗国。因其帐殿为金色,所以俄罗斯人又把钦察汗国称为金帐汗国。

蒙古军在第二次西征欧洲期间,几乎在每次作战中都使用了火器,令欧洲人心惊胆战,视为怪物。由于欧洲当时的科学技术尚处于落后状态,所以并没有能立即进行仿制和使用蒙军带到欧洲的火器。直到一百年后,中国的火器制造与使用技术,才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旭烈兀率军用火器西征阿拉伯

旭烈兀率领蒙军进行的第三次西征,始于1252年。1251年,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蒙哥接汗位。次年,蒙哥汗为继承其父、祖之志,命其弟旭烈兀统兵于1253年西征。其军中编有多兵种的士兵,据波斯史学者拉施德丁(Raschid-al-din)说,有Naphte与弩炮手共1000人;霍渥尔斯则说有抛射手(Naftandaz)、火箭手(Charkhandaz)、弩手(Charkhikamans)、抛石机手(Manjanikchis)等,可见其部使用火器种类之多。

旭烈兀进行的蒙古军第三次西征,其主要目标是攻灭木剌夷国(Molahides,今里海南岸)和阿拔斯(abbasids)王朝,以及阿拔斯王朝的都城报达(Baghad,即今伊拉克之巴格达)。木剌夷国地形复杂,山地较多,易守难攻,蒙古军先锋部队进攻受阻。1256年夏,旭烈兀亲统主力到达木剌夷国,以炮手军用火器攻破其国都城。据拉施德丁称,蒙军所用的火器有Vasessemplisnaphte,是装火药naphte的瓶或罐,即火药罐或罐装火药,与金军的震天雷属同一类爆炸性火器。在这种火器猛烈攻击下,木剌夷国终于被蒙军灭亡。1257年夏,旭烈兀派使臣至阿拔斯王朝招降,遭拒绝,遂与蒙古军将领拜住、怯的不花率领部分蒙军分三路进攻报达。报达是当时伊斯兰教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哈里发(Khalifah)的都城所在地,阿拉伯人全力坚守。1258年春,蒙古军郭侃等部合围报达,以炮石、火药箭等各种火器破其城,灭亡了阿拔斯王朝。《元史·郭侃传》所记郭侃部使用的火器,在具体名称上虽有不同,但两者所说用火器攻城是一致的,况且这些火器在元朝军工部门已多有制造,不足为奇了。1260年4月,旭烈兀又率部占领了阿勒波(Aleppo)、大马士革(Damascus),逼近埃及。后因得蒙哥汗死讯,遂班师至波斯。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在旭烈兀征服之地建伊尔汗国,以大不里士(Tabriz)为都,辖地约当今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阿富汗等国领土。

蒙古人进行的三次西征,不但出动了数量众多的铁甲骑兵,显示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骑射之长的强大威力,而且动用了炮手军与火药箭部队,装备了当时中华民族创造的最先进的火药箭、火球、铁火炮等火器,使原本具有强大冲击力的蒙古骑兵又如虎添翼。强悍的蒙古骑兵和大威力的火器,虽然给所到之地带来战祸,使一些国家的经济、文化遭到破坏,但是又在客观上打通了中西方的交通,扩大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增进了中国和阿拉伯、欧洲许多国家之间的接触。在西征过程中,中国的火器制造技师和工匠、操持火器的士兵,把火器的制造与使用技术带到了阿拉伯和欧洲的许多国家。由于阿拉伯人当时的科学技术比较发达,受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颇深。阿拉伯人在同蒙古军的作战中,又直接获得了蒙古军使用的火器,经过其本国火器研制者的努力,仿制成木质管形射击火器“马达法”(Madfa或Madfoa),开了仿制中国火器之先河,并成为中国火器制造与使用技术西传欧洲的桥梁。

蒙古军用火器同东方邻国军队作战

蒙古军在进攻中国东方邻国时,也把火器的制造与使用技术传到了这些国家。

1.蒙古军用火器同高丽军作战

1231年(蒙古太宗三年)至1232年,蒙古朝廷以其使节在高丽被杀为由,兴兵携火炮、火药箭进入高丽,攻占其京都开城。高丽国王逃至海岛。1280年,元廷又以征倭为名,在高丽设置征东行省,并在当地征集步兵、水手15000人,战船900艘,以为进攻日本之用。高丽士兵也因此熟悉了有关的火器知识。

2.元军用火器同日军作战

忽必烈于1260年(蒙古中统六年)接汗位后,曾几次派遣使臣,持国书前往日本,日本镰仓幕府不予理睬,忽必烈即欲兴兵问罪。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忽必烈命驻于高丽的凤州经略史忻都,以及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率领驻军、女真军和水军15000人,乘战船300艘,渡海进攻日本。另一路元军由元军元帅忽敦和高丽都督金方庆统领,自合浦出发进攻日本的对马岛、壱岐岛等地,元军依仗火器取胜,后飓风骤起,元军仓促撤退。1281年(元至六十八年),忽必烈征集汉、蒙古、高丽各军共14万人,分两路第二次进攻日本。结果又因飓风而撤军。

日本有些史籍记载了元军用火器同日军作战的情形。

据日本的《兵器考·火炮篇》记载:

铁炮的名称在日本历史上,最早出现于《太平记》和《八幡愚童训》中有关元军入侵的记载。

《八幡愚童训》记载了日本文永十一年(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十一月二十日蒙古军陆战队的战斗情况:

胄轻,乘马,士气勇猛,所向披靡……飞铁炮火光闪闪,震声如雷,使人肝胆俱裂,眼昏耳聋,茫然不知所措。

《太平记》中有元兵攻打日军的一段描写:击鼓之后,兵刃相接。铁炮抛射出球形弹丸,沿山坡而下,状如车轮,声震如霹雳,光闪如雷电,一次可射二三个火弹。日本兵被烧、被害者众多,城上仓库着火,本应扑灭,但也无暇顾及。

除上述两种文献记载外,日本还有一个武士画家竹崎季长于1292年在其所作的《蒙古袭来绘词》中,绘制了元军在1281年十月二十日于博多湾使用铁火炮攻击日军的情形:铁炮爆炸后,碎片向日本武士飞来,冒出黑烟与闪光,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日本武士惊恐慌乱,人马死伤甚众,日本人称此武器为铁火炮(てつぱブ)。竹崎季长所画的几幅画中,有一幅画的左侧,画有一个正在爆炸的球形铁火炮,火光四射。日本人经过日军同元军的这两次作战后,才知道世界上已经有人使用火器。此后,日本人曾想方设法,通过高丽人了解和学习中国的火药、火器制造技术。元朝当局知道这一情况后,便下令沿海各道,严密防止把火药与火器制造秘术传授给日本人,并禁止沿海各地提炼硝石。由于元朝的封锁,所以日本人直到16世纪,才开始制造火药与火器。

13世纪后期,元军在用兵安南与爪哇时,也把火药箭、火球、铁火炮等火器,带到了这些地方。从上述我国古代火器流传的情况可知,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在13世纪有任何一种兵器,能像中国初级火器流传这样广泛。但是由于当时各国和各个地区情况的不同,因而对中国初级火器制造与使用技术学习的程度也不大一样。

标签: 蒙古

更多文章

  • 《回味元朝》前言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元朝

    元朝实质上是蒙古各汗国的宗主国,是蒙古帝国存在于东亚的部分,是一个国中之国。尽管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的汗位争夺战以后,使元朝政府丧失了对各汗国的实际控制,但各藩国依旧尊重元朝皇帝在蒙古帝国中的大汗地位,尤其是伊利汗国,其历代统治者都必须得到元朝皇帝的册封,否则就不具有合法身份。因此,在回味元朝的历

  • 帖木儿简介与评价:简述名将帖木儿一生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名将

    跛子帖木儿(1336~1405年),中世纪时期中亚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军事指挥家,他复兴了成吉思汗先前建立的蒙古帝国。在他漫长的军事生涯中,帖木儿几乎一直为了扩大并保持他辽阔的疆土而不停地战斗着,使他的帝国疆土西至地中海,南到印度,北部则到达了俄国。1336年,跛子帖木儿出生在渴石国(Kesh)一个二流

  • 雄霸世界:说说世祖之治那些事儿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雄霸

    卷一·天骄贵胄多磨难潜龙在渊终有日序言第一节生逢乱世,非凡少年第二节战争磨练,崭露头角第三节总领漠南,深得人心第四节远征大理,凯旋而归卷二·雄韬伟略建大元挥鞭南下统九州第一节消除威胁,登上汗位第二节攻打鄂州,议和南宋第三节领兵攻宋,血泪襄樊第四节大举南下,兵进临安第五节灭

  • 一、元代的散曲和民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散曲

    散曲是元代艺术的代表。习惯上,我们一般所说的散曲是指小令。散曲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词发展而来。北宋灭亡后,中原文人的诗词在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以及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后,经金末元初文人的介入,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散曲,因形成于北方,也称北曲。散曲包括小令、套曲和介乎小令与套曲之间

  • 江淮战役及临安外围攻防战——宋亡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临安

    一、扬州、焦山战役伯颜先攻江淮;宋德祐元年(一二七五)3月初2日癸酉,伯颜入建康。时江东大疫,居民乏食。伯颜开仓赈之,遣医治疾,宋民大悦。伯颜报捷。元主诏伯颜,谓以时方暑,不利行师,命俟秋再举。伯颜奏曰:“宋人保据江海,若虎负蜗。今已扼其吭,稍从即逸。”元主曰:“

  • 曹妙清:诗名远播杭州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杭州

    对于元朝这个朝代,我向来是不喜欢的。一是元朝帝王的穷兵黩武。元帝在整个统治阶段都乐于发动战争,从亚洲打到欧洲,从北方打到南方,战火席卷了全中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二是这样的生活状态,以及元朝对汉族知识分子的贬抑使得国人的精神生活被压抑。文人没有自由,更谈不上优质的生活,文化也就不

  • 旭烈兀征木战争之导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昔蒙哥在西域时,可疾云之大法官苫思丁来谒,苫思丁身着锁子甲,蒙哥怪而询其故。对曰:“常着此甲,用以防亦思马因人之匕首”。因详述此派教徒之暴行。蒙哥由是深恶亦思马因人。及蒙哥继定宗即位为帝(庙号宪宗),即立意首先殄减亦思马因教徒。所谓木刺夷人,即属于亦思马因教徒是也。宪宗元年(

  • 元太宗蒙哥即位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之谜

    蒙古国的开创者成吉思汗凭籍其军事才能,建立了一个规模空前横跨整个亚洲的大国。到了晚年,他对自己继承人的问题开始有所考虑。他有四个随他一起东征西讨、骁勇无比的儿子,即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不过四个儿子中,他比较欣赏的是三子窝阔台,觉得窝阔台是个比较合适的汗位继承人。蒙古人选取接班人,按照惯例是幼

  • 忽必烈灭宋战争之导因及战略指导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一、郝经之被拘留阿里不哥之叛变虽平,海都仍在构兵作配。但并未能阻止忽必烈之征宋野心。盖忽必烈欲完成虞吉思汗诸子从未放弃之筑一中圃之企念也。食有宋人拘留使臣之事,忽必烈遂有所藉口。先是忽必烈在鄂州与贾似道和议,北还,就帝位于开平。夏似道剐自鄂还朝,语败为胜,谲顼鄂功,宋理宗被蒙蔽,及至元世祖忽必烈遣翰

  • 蒙古是怎么崛起的?大元帝国:世界帝国,风暴而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帝国

    大元帝国是我们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封建王朝。她存在时间尽管只有近百年时间。但是她的丰功伟绩却绝非时间长短可以衡量的。风暴帝国的鹰旗飘扬在欧洲上空,惊惧与叹服声中,罗马教皇、法兰西皇帝遣使修好蒙古大汗。伊塞克湖畔的云诡波谲,钓鱼城的殊死捕杀,南北潜龙的明争暗斗,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