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汪广洋第二次出任右相和朱元璋对淮右集团中坚骨干的最后忍耐

汪广洋第二次出任右相和朱元璋对淮右集团中坚骨干的最后忍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406 更新时间:2024/1/5 15:19:36

汪广洋在广东准备了3年的反击

皇帝朱元璋在想汪广洋,身为广东参政的汪广洋也在想皇帝,他不仅在想皇帝,而且还在琢磨皇帝将他逐出南京城的根本原因。汪广洋是这么想的:过去自己之所以能入值中书省,还不是因为皇帝圣明,再说皇帝是神圣的,绝对不容置疑。自己之所以最后被贬黜出中书省,主要是胡惟庸来了的那半年处处表露出他比我汪广洋强,硬是把我给挤出中书省。可恨的胡惟庸!不,最关键的还有他“后台老板”李善长,他才是真正的主谋。汪广洋从南京城一路出来,主意就逐渐拿定,擒贼先擒王,我要出气就要从胡惟庸的后台李善长身上入手。所以说尽管汪广洋人在广东,却心一直在南京。通过关系,他收集整理到了不少李善长干下的不法阴事,随即开始第二步行动,与曾经一起同事过的御史大夫陈宁联合起来奏疏,参劾李善长,罗列了许多李善长的不法罪行,安了一个“十恶”重罪中的“大不敬”的罪名,将疏本上呈给了皇帝朱元璋。

〇朱元璋对中书省人事的重新安排

朱元璋接到疏本后十分高兴,但并没有按照“大不敬”的罪名去治罪李善长,他有自己的想法:本来么,汪广洋就与胡惟庸、李善长不同路的,如今这疏本不就明白地说明了一切。对了,应该将汪广洋调回朝廷,给胡惟庸、李善长多设一道障碍,也给本皇帝多添置一个耳目,免得他们淮右集团骨干分子老串通一起。主意打定,洪武七年(1374)三月,皇帝朱元璋下令“召广东参政汪广洋入为左御史大夫”。

而后朱元璋又对中书省的正副宰相的人事安排作了精心的设计:将左御史大夫汪广洋再次调入中书省,考虑到他的能力相对有限但还算忠心,于是又一次委任他为右宰相,用他来监视胡惟庸;而对胡惟庸的办事能力,皇帝朱元璋也不得不信服,他要依靠他来办事,虽说这3年是胡惟庸独相了的3年,但也是他的职位原地踏步的3年,现在如果不给他升格,还要把曾经被贬黜的汪广洋调回来,与他平起平坐做右宰相,无论怎么说都是欠妥的。于是朱元璋最终想到:将胡惟庸升格为左宰相,以此来宽慰他;同时又将谨小慎微的汪广洋调回中书省,官复原职,作为皇帝的耳目。如意算盘打好,洪武十年(1377)八月,朱元璋下令,“命中书右丞相胡惟庸为左丞相,御史台左御史大夫汪广洋为右丞相,右御史大夫陈宁为左御史大夫,中书右丞丁玉为右御史大夫”。

〇汪广洋第二次出任右相和朱元璋对淮右集团中坚骨干的最后忍耐

可这回朱皇帝的如意算盘又打错了。汪广洋调回中书省后更加谨小慎微,在广东时的锐气早就随着他从南国北上南京的一路颠簸而化为乌有。汪广洋之所以如此,原因恐怕有四:

第一,他本来就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当年被贬黜出南京城时满腔愤怒,将所有的恨都集中在胡惟庸和李善长身上,所以后来才会壮大了胆、铆足了劲向皇帝朱元璋上疏,状告胡、李的不法行为。而如今已经官复原职,总算上天给了个公道了,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得饶人处且饶人!穷追猛打、不依不饶是不合“君子之道”的!

第二,在汪广洋看来,想当初自己和陈宁都是省部级领导干部,还不是一般的七品御史,联手起来参劾李善长,可最终都没把他怎么的,或者说丝毫影响也没有,可见李善长的根基有多深!淮右集团势力有多强大!如果再去参劾他(们),似乎也太不明智了,或者说自不量力啊!

第三,汪广洋过去在中书省与胡惟庸共过事,虽说受过胡的抑制、排挤,但对他的干练办事能力还是蛮佩服的。胡惟庸点子多,汪广洋自感不是他的对手,现在调回来了两人还得要继续共事,还是息事宁人为上。

第四,在汪广洋的心里,他这次调回南京全赖皇帝的圣眷。不过,当今圣上对胡惟庸也不错,让他独相了这么多年,现在又将他升职为左宰相,这说明胡惟庸等淮右集团骨干分子还是很得皇帝的认可,甚至是信任的,而胡的后台老板李善长受到那么大的指控,居然还能纹丝不动,识时务者为俊杰,还是知趣点吧!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知,所以汪广洋在第二次回中书省任右宰相时,对胡惟庸、李善长等人敬而远之,也就是说,既不走近他们,也不给他们找麻烦,虚与委蛇,“和平共处”。但他的内心却是极其痛苦,史书说:“广洋颇耽酒,与惟庸同相,浮沉守位而已。帝数诫谕之。”

而对于胡惟庸来说,皇帝朱元璋为什么要把汪广洋调回来,他是心知明肚的,开始时当然不怎么愉快,但在最终宣布人事安排时,皇帝给他升了格左宰相,这在他的眼里,皇帝还是挺“在乎”自己的。想到这些,胡惟庸心里就宽慰了许多;至于对汪广洋重回中书省,他压根儿就没多大在意,自己过去曾作为新手在中书省与汪广洋同为右宰相时,尚且没把他放在眼里,如今自己地位又要明显高于他,那就更不会正视这位老当右宰相的老同事了。由此,胡惟庸更加放肆,汪广洋愈发怯弱,皇帝朱元璋的所有算计全都落空。

由汪广洋的日益畏缩、胡惟庸的愈发放肆,回想起李善长的独断,此时皇帝朱元璋心目中对宰相制存在的合理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他正酝酿撤销中书省、废除宰相制的具体步骤。因为宰相制在中国历史上至少已经存在了1500多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要使它不存在就首先得证明它的不好。朱元璋忍耐着,寻找机会为废除丞相制铺垫经常斥责相臣,数落他们的不是。而所有这些都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重视与注意。尤其是作为新任的中书省第一把手的“小牛犊”胡惟庸,还真以为皇帝朱元璋非常看重他的能力与才干,所以他愈加趾高气扬,忘乎所以,最后到了不知天高地厚和任意胡为的地步了。

标签: 朱元璋集团骨干

更多文章

  • 明代正统年间兀良哈三卫叛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年间,明代,正统

    元朝末年,大量散居在内地的蒙古族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已逐渐与当地汉人融合。而居住在漠北的蒙古族人,则仍以从事游牧生产为主。元亡,漠北蒙古族分为三部:居于西辽河、老哈河一带者,为兀良哈部;居于鄂嫩河、克鲁伦河一带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者,为鞑靼部;居于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准噶尔盆地者,为瓦剌部。

  • 明代版的“隆中对”:先西后东或先陈后张、先南后北,统一全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全国,明代,隆中对

    浙东“四先生”到达应天的当天,朱元璋就迫不及待地予以召见,开口便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这段话的前一句是客套话,后面才是朱元璋所要问的核心主题:如今天下纷争,狼烟四起,什么时候才能天下重新一统、社会安定?章溢当即回答道:&ldq

  • 明代秘史:小官吏实封奏书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官吏,明代,秘史

    小官吏实封奏书传事太监禀报:佥都御史邓文铿、御史裴承祖求见皇上。朱元璋合起奏章,说:“叫他们进来吧。”邓文铿、裴承祖见礼之后,朱元璋温和地问道:“二位卿家见朕,有什么要事言奏?”邓文铿、裴承祖对视一眼,迟疑片刻,邓文铿连忙奏道:“启禀上位,臣接兰县河桥巡检司吏郑公炎实封奏呈,不敢怠慢,故而急于陛见皇

  • 朱元璋致力的“乡村自治”之多轨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之多,乡村,朱元璋

    还有一个问题,这些“自治的乡村”要是“铁桶”一般,自己搞自己的一套,那怎么办?朱元璋是个细致之人,他对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关怀真可谓“无微不至”。他还曾设计出乡村自治的多轨制,什么意思呢?就是“乡村自治”中

  • 史上最有魅力的皇帝,都被战俘了,还被敌人尊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史上,战俘,最有

    明代的皇帝正常的似乎没几个,无论是后宫之际还是朝廷的事,可是今日要聊的那位皇上,可以说是知性优雅,按常情而言,被捕的战俘许多都难逃一死,但是朱祁镇确是个列外,不仅由于他是一国之君,最关键的,还是他的思想境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明史上最令人叹息的一场战争就是土木堡之变了,五十万大军输得十分惨烈,忠臣良

  • 魏忠贤的故事:独揽朝政,残杀忠臣,兴建生祠,败亡身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忠臣,故事,朝政

    第一节独揽朝政明朝末年,文盲无赖魏忠贤为了能发迹而自施宫刑,后来竟一跃而成为主宰明朝前途命运的铁腕巨奸。他残杀大臣,屡兴冤狱,众佞巨拜倒在他脚下,竞相迎奉;他明明还活着,而生祠却遍布海内,他的党徒焚香进烛,叩首礼拜,上演了一幕幕人间闹剧剧。魏忠贤原名进忠,号完吾,河北肃宁人,明朝天启二年,由熹宗朱由

  • 老妻少夫的明宪宗万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宗万贵,老妻少夫

    在婚配年龄上,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丈夫年长于妻子”这一模式占主流,即使妻子年纪稍大,一般也都只是在三五岁之间。若论起纳妾,那男人们更是非要挑选比自己年少许多的对象。然而在明朝的深宫大院里,曾经出现过完全相反的事情。一个比皇帝年长十九岁的女人,高居专宠之位,甚至凌驾于皇后之上。而

  • “布贩子”天生帝王相——徐寿辉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帝王,皇帝,贩子

    1351年,刘福通为首的北方白莲教组织在颍州发动红巾军起义,并迅速占领了江淮好多地方。就在这样的情势下,邹普胜、徐寿辉等人在湖北蕲州也发动起义,响应刘福通为首的北方红巾军,他们奋勇作战,攻克了蕲水县城,并以此作为起义政权的都城。本来这一带起义的主要的组织者和发动者是彭莹玉,加上他早年的反元经历,足够

  •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帝龙颜一怒血成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世宗,嘉靖,龙颜

    帝王档案朱厚熜:1522年-1566年在位,成化帝之孙,正德帝之堂弟,因武宗荒淫,没留下子嗣,孝宗又是单传,所以取其皇室近支。为人性格残暴,在位45年,即位之初,诛杀佞臣,使朝政一新;但大礼仪之争,君臣产生矛盾;崇信道教,沉耽祥瑞;奸相擅权,朝纲不举;兵备废弛,财政拮据;内忧外患频繁,社会危机加深。

  • 黄道周为什么被乾隆称为“一代完人”?死前留下7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乾隆,完人,黄道

    古代的亡国之君,下场大多都很凄惨,要么死于敌人之手,要么选择寄人篱下、忍辱偷生,有勇气自杀殉国的屈指可数,而崇祯皇帝则是其中之一。尽管崇祯生性多疑,但他并不昏庸,付出了很多努力,却依旧没能够力挽狂澜,从某方面来说,这并不完全是崇祯的原因,面对当时的烂摊子,除非明太祖朱元璋再生,否则换作任何一个大明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