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薛瑄:两袖清风留书诫子,明代着名思想家薛瑄

薛瑄:两袖清风留书诫子,明代着名思想家薛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820 更新时间:2023/12/29 12:49:25

自古以来,在家庭教育的分工上,我国的传统方法是“严父慈母”,父亲是严肃可畏的,而母亲则是慈祥可亲的。当然,这也与传统的社会制度有关,父亲的地位总是高高在上的,他们是家庭中权威的代表。

但是也有例外的。如明代着名思想家薛瑄,世人尊称他为“薛夫子”。在学问上,他清修笃学、自成一派,堪称一代之宗。在为官上,他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他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再三忠告儿子要做到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的人伦道德之理,不要沦为禽兽的境地。

1教育世家的良好氛围造就了薛瑄

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明蒲州河津县南薛里平原村(今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他的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他的薛学更是被清人视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绩,除了天赋之外,和他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薛瑄出身于教育世家。他的祖父薛仲义精通经史,因时值元末战乱,不愿应考做官,大半生都在家乡教书,是元末一位职业教育家。而父亲薛贞是明初举人,历任河北元氏、河南荥阳、河北玉田、河南鄢陵等县教谕(相当于今教育局长)。薛贞居官30年,勤劳尽责,清廉俭朴。薛瑄童年和学生时代一直跟随父母生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因有良好的求学环境,再加上生性聪颖,薛瑄7岁时便熟读《四书》,过目不忘,日记千百言,人称小“神童”。他10岁就会作诗,11岁跟随父母远游西南,12岁时到四川马湖,当地土官头领听说薛瑄年幼能诗会文,白天都争着将他背回家中,教其子弟读书学诗,晚上则以小猪为礼送归。薛瑄15岁时随父亲到河南荥阳,在学馆读书,这时,他对《四书》《五经》都能略通大义,县学诸生都拜他为师。当时河南布政司参政陈宗问到荥阳巡视,在舟中随口吟出一上句:“绿水无忧风绉面”,苦思不得对句,其他人也难以对答。薛瑄的父亲回家告诉薛瑄,薛瑄随口即答:“青山不老雪白头”,陈宗问知道后,亲往学馆相访,时人称薛瑄为“薛天才”。

一般什么样的家庭能够产生“神童”呢?相对而言,宽松的家庭环境更容易培养出“神童”,父母不过多的干涉孩子的选择,给孩子充分的独立和自信,从而我们可以推断出薛瑄的家庭氛围应该也是很轻松的,父亲会尽力为他提供最好的条件,“闻高密魏希文、海宁范汝舟深于理学”,于是“乃并礼为瑄师”。

他年近30岁仍然随父亲求学,并没有像其他的有学之士一样去考科举,在他看来,“道之不明,科举之学害之也。”当然,他的这个选择在当时应该也是得到了父亲的理解。然而,事与愿违,当时朝廷规定,作为一县教育长官的教谕如果不能培养出在科考上有所成就的生员将受到重罚,而时任鄢陵县教谕的薛贞正面临这样的困局,薛瑄当然不能眼睁睁看着父亲遭受重谪,只能走上科举考场。

2一生清正廉洁并以此来告诫后代

薛瑄从政以后,继承了儒家的“民本主义”,创立“以爱人为本”的为政之道,一生生活简朴,勤政廉洁,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百姓。

明宣德三年(1428),薛瑄40岁时,出任广东道监察御史,监湖广银场。那里是明代制造货币的主要基地,是人们求之不得的肥缺,朝官纷纷祝贺。他举古诗“此乡多宝玉,慎勿厌清贫”答谢,表明忠于国家不谋私利的决心。到职后查禁贪污,隶正风气,对那些阿谀奉承的官员和乡绅恶棍,一律拒之门外,并在自己居住的照壁上写了一首明志诗:“有雪松还劲,无鱼水自清。沅州银似海,岂敢忘清贫。”人称“薛青天”。

他在四川督办军粮期间,手握财务大权,但却两袖清风,由成都回京复命前,朋友特意赠送厚礼以壮行色,但都被薛瑄婉言谢绝。他以自己的光明磊落之举,赢得“光明俊伟”“实践之儒”和“南京好官”的美誉。

他在京城做御史时,省吃俭用才在京城买了两间小屋。屋子狭小得只能放下桌椅和床。东墙下非常暗没有窗户,家里连做窗户的钱都没有。这时他的儿子薛淳找来一辆废弃的旧车,拆掉两旁的长木头,以中间的方形框作为窗棂,在东墙挖了个洞,把这个“窗户”装了上去。薛瑄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记叙这件事,文章题目就叫做《车窗记》。他以车作窗,并不觉得羞愧,反而为自己为官清廉而骄傲。

薛瑄离职时,一贫如洗,两袖清风。清廉是他最重要的品质,而他也以此来告诫子孙后代莫要奢靡。在薛瑄的诫子书中写道:“或饱暖终日,无所用心,纵其耳目口鼻之欲,肆其四体百骸之安,耽嗜于非礼之声色臭味,沦溺于非礼之私欲宴安。身虽有人之形,行实禽兽之行。仰贻天地凝形赋理之羞,俯为父母流传一气之玷。将何以自立于世哉!”意为有些人每日吃饱穿暖了,却不用心思索,只是放纵耳目口鼻的欲望,尽量追求身体的安逸享乐,沉迷于不合礼仪的声色气味,险溺于不合礼义的私欲之中。他们身体虽然具有人的外表,行为实际是禽兽的表现。向上愧对天地造化你,使天地羞辱,向下使父母为生育你而蒙耻。将用什么来安身立足于世上呢?这一番言语道破了奢靡之害,清廉是薛瑄对子孙后代最深切的期望。

3以身作则影响子孙及周边人

薛瑄的一生以全节为乐,他的处世哲学是:年至以退为乐,退后以心美为乐,终生以全节为乐。他身体力行,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模范。如今,流传至今的薛瑄名言有很多,从中不难看出他的美好品德。如“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心诚色温,气和辞婉,必能动人”等。最着名的有“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只有宽容的心态才可以包容别人,只有宽厚的品德才可以担当大任,这体现了他的良好品德和修养。

良好的言行和品德也影响了子孙和周边的人,使得大家都对他崇敬有加。有这么一个故事,薛瑄任大理寺卿不久,开始对锦衣卫制造的冤假错案进行甄别。这引起了太监振一伙儿的不满,遂以莫须有的罪名向朝廷弹劾薛瑄,将他判为死罪。当时薛瑄的三个儿子向王振哀求,说他们一个替父亲去死,两个充军,替父亲赎罪。王振不允。后来,王振家中的老仆听闻薛瑄将要行刑,大哭不止。王振问他为何哭,老仆人说:“薛瑄是大贤人,他将死,咱们家乡人都大哭不止,我能不哭吗?”王振闻之心中感到有些恐惧,不久朝中老臣上书英宗,要求对薛瑄减刑,王振借机顺水推舟,免去薛瑄死罪,解除官职,放归故里。与其说是老仆救了薛瑄一命,不如说是他平时积累的德行救了他自己。

此外,在他的诫子书中,还说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何为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者之伦序是也。何为理?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天理是也。于伦理明而且尽,始得称为人之名,苟伦理一失,虽具人之形,其实与禽兽何异哉!”可以看出,在这里薛瑄既是慈父,又是严师,为了教育儿子,他语重心长、用心良苦,再三忠告儿子要做到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的人伦道德之理,千万不要沦为禽兽的境地。这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父亲对儿子未来人生的提醒和要求。

标签: 两袖清风思想家明代

更多文章

  • “明朝第一文人”的癫狂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人生,文人,明朝

    他叫徐渭,字文长,号天池、青藤道人,浙江绍兴人,着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活到72岁,这个岁数,在古代算是长寿了。可是,回头看看这位才子、狂人,这72个春秋,却经历了无尽的辛酸坎坷。一个生活上穷困潦倒之人,处处与人为忤,不合时宜,他该有一颗多么孤傲、狂放的心灵呢?人人都叹息他“无命&rdq

  • 顾炎武简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匹夫有责,天下兴亡,简介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那是一个动荡年代的前夜。外有满清贵族崛起于东北,大有叩关南下之势。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席卷中原大地,明朝统治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当年的三月份,明朝廷又再次增加江南淮扬等府赋税,致使民怨沸腾。就在这年的五月二十八日,顾炎武生于江苏昆山东南的一个叫千墩的江南小镇。

  • 葛贤痛打税监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故事

    明神宗追求享乐生活,没完没了地搜罗金银珠宝,把国库都挥霍空了,就千方百计向民间搜刮。这个时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逐步发展,在东南沿海一带商业也繁荣起来,在苏州,丝织业特别发达,富裕的机户开始开设工场,雇用机工,城里的机工总共有几千人。这种商业城市的繁荣情况,使明朝统治者认为有利可图。为了榨取更多钱财,

  • 朱厚照是个好皇帝吗?不问政事的朱厚照荒唐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政事,是个,荒唐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十位皇帝,他的父亲是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宪宗皇帝去世,由他儿子朱祐樘继位,年号为弘治。朱祐樘18岁登基,作了18年皇帝。他好读书,性情温和,政治上比较清明。史书上认为明朝皇帝中,太祖、成祖是创业的皇帝,仁宗、宣宗是守成的皇帝,再其次便是这位孝宗了。史书称

  • 老郭家的女孩我都要:肥水不流外人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女孩,肥水不流外人田,都要

    打过长江去,开创江南第一个根据地自从冯国用首次指点迷津后,朱元璋的个人野心日益膨胀;李善长给他竖起了一尊贫民皇帝汉高祖的偶像,使得他有了直接明确的效仿对象。南略定远,攻占滁州,智取和州……当年濒临于生死边缘的朱重八由家乡一路“重磅”杀出,正一步步地

  • 正德皇帝:我和两个男人的暧昧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我和,正德,皇帝

    有人说,我提拔、重用钱宁的内在原因还是我跟他相好,是“断背”式的“同志”关系。钱宁之后,江彬似乎又成了我的豹房的同性“恋人”。我甚至将国姓也赐给了他,赐他姓朱,叫朱彬。史书上屡屡提及豹房状若迷宫,宜行暧昧之事。在豹房,所有的道德

  • 洪武初年立纲陈纪,稳定了新兴大明帝国,奠定了明朝近300年的根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大明,帝国,明朝

    洪武初年朱元璋立纲陈纪所面对的形势很特别:除了四川的明氏夏国和云南元皇室梁王政权等尚未归附大明外,北方尚有强劲的顽敌即故元残余势力,仅其“引弓之士”就“不下百万众”。对此,洪武君臣前后进行了10次“清沙漠”军事打击,但与此同时又

  • 明朝最大的官杨一清,如今坟墓荒芜部分坍塌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坟墓,如今,明朝

    在镇江市蒋乔街道嶂山,有一座友谊水库,高铁就在旁边穿过,附近新建的各种楼盘拨地而起,在水库东岸有一座树木茂盛的小丘陵,偏僻荒芜少人问津,这里埋葬着一位被誉为明朝最大官的内阁宰辅杨一清,可惜坟墓现状非常令人担忧,做为朝廷重臣,杨一清墓原来有神道、石兽、翁仲、墓冢、牌坊等建筑,现在一对石狮一立一卧被遗弃

  • 大明朝的第一皇宫迷雾层层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皇宫,迷雾

    疑惑不解的问题是:如果您留心中国地名的话,就会发现在中国版图上只有“两京说”,即南京与北京,而且往往是南北两京对称性的意味很浓。到了北京外地人最感兴趣的要去看看天安门和故宫。在参观游览之余,您可曾想过北京城里的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和故宫是来自哪里?有人说:“这还用问吗

  • 洪武帝对害民逸夫惰民惩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洪武,逸夫

    社会逸夫惰民是笔者沿用了当时的官方说法,实际上逸夫惰民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社会中所说的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者。这样的社会边缘人群往往是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制造者”,因此在朱元璋眼里也属于重点打击对象。社会逸夫、惰民的界定宽泛概念朱元璋在《大诰》里对这些社会边缘人群的称呼并不统一,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