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顾炎武简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简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990 更新时间:2023/12/26 15:13:28

万历四十一年(1613),那是一个动荡年代的前夜。外有满清贵族崛起于东北,大有叩关南下之势。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席卷中原大地,明朝统治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当年的三月份,明朝廷又再次增加江南淮扬等府赋税,致使民怨沸腾。就在这年的五月二十八日,顾炎武生于江苏昆山东南的一个叫千墩的江南小镇。

顾炎武

顾炎武初名绛,别号亭林,字宁人,后世称为亭林先生。明朝灭亡以后改名炎武,号蒋山佣。他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祖先世代明朝为官,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然中落,顾炎武从10岁起,就跟随祖父读书并受到过比较严格的儒家教育,特别是他的嗣母氏和他讲过很多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故事,深深熏陶了他幼小的心灵。这些对于他以后人格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当时的江南继东林之后,再组复社,复社声气传遍天下,俱以娄东二张(张溥、张采)为宗主。年仅14岁的顾炎武就加入了复社。这是个当时江南最大的政治学术团体。由于顾炎武博雅独行于乡里,和同乡挚友归庄为乡里人不容,有“归奇顾怪”之目。在青少年岁月里他广泛接触名当时的名士大儒,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年轻时候的他就认识到科场应试无足轻重,用心研学实用之学,他常叹谓:“感四国之多,耻经生之寡术”,直接对当时文人无不以浮名苟得为务之风做了无情的批驳。

公元1645年,清兵在入关后的第二年,南渡过长江,大肆屠杀江南民众。史可法扬州殉难以后,江南半壁战局每况欲下,但江南民众依然奋起抵抗,江阴,嘉定,昆山都爆发了激烈的抗清斗争,陈子龙,夏允彝起兵于松江(今上海松江)。顾炎武,归庄起兵于昆山,一时抗清之势如燎原烈火,清廷派兵血腥镇压。七月清兵陷嘉定,昆山,嘉定昆山都和扬州一样被屠城,杀戮甚是惨烈。顾炎武在他的《秋山》诗里记载了当时景象“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岗峦”“可怜壮者县,一旦生荆杞”。起义失败以后,顾炎武回到家乡,他的嗣母王氏在家乡沦陷后绝食10天以身殉国,临终留下遗言给顾炎武:“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这也成为顾炎武一生的信条,永远都不会屈服清朝的统治。就在同年五月份,顾炎武举家移到常熟的语濂泾,开始了他的颠沛流离的游历生涯。在这期间,他完成了《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着作。

处于明末清初社会动荡的历史条件下,顾炎武察觉到封建统治已濒临“法不变不可以救今”的危机阶段,因此,他反对泥古不变,顽固守旧,指出前人所立之法不可能预测事势的发展而早为“变通之地”,后人如“拘于旧章”,“姑守其不变之名”,必将形成“大弊”。为了适应“不得不变之势”,他提出一系列社会改革方案,如改革赋税,限制地租,实行均田、垦田;改革君主独治,代之以官僚的众治;取消八股取士制度,实行郡县推荐,等等。虽然他也以“法古用夏”相号召,但意在援古措今,为现实改革服务。

顾炎武法律思想中的民主性精华,是对封建专制主义法制的抨击。他认为"法制禁令"为“王者之所不废”,但反对以严法繁刑统治百姓,指出专制主义法制的主要弊病在于“法令日繁,治具日密”。他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他举秦始皇以繁法治民而“奸伪萌起……至于不振”的历史为例,说明“天下之事,固非法之所能防也”。他所说的“众治”,并非“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而是扩大公卿郡县守令的职权,借以平衡君权,限制君权的滥用。

顾炎武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法制的立场出发,认为一切听之于法,就会出现“废人而用法”的现象,从而限制了人们才智的发挥,使“人之智虑,自不能出于绳约之内”,虽豪杰之士也将归于庸懦。所以“法令者,败坏人才之具”;不仅如此,繁复的法令,只是便于吏胥巧诈之徒“以法为市”,恃讼繁刑苛,勒索民财,挟掣官府,成为民间的虎狼,因此“法愈繁而弊愈多”,“法禁之多,乃所以为趣亡之具”。为了整饬吏治,他主张严惩贪官污吏,不以纵舍有罪为仁政;建议废除吏胥“操其两可之权”的“用例破法”、“因例立法”的传统。

顾炎武鉴于“徒法无用”,强调只有“正人心,厚风俗”,才是治乱的关键,国家的根本。他说,西汉文景之治,是以孝悌导民,“移风易俗,黎民醇厚”的结果。不从根本入手,徒以法为禁,必然使“事功日堕,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因而是愚阁之君之所为。为了改变风俗,发挥封建纲纪的教化作用,顾炎武提倡“清议”,“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顾炎武也反对“以钱赎罪”、“以谷补官”的制度,认为它只有利于富有者,起了伤风败俗的作用。

标签: 匹夫有责天下兴亡简介

更多文章

  • 葛贤痛打税监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故事

    明神宗追求享乐生活,没完没了地搜罗金银珠宝,把国库都挥霍空了,就千方百计向民间搜刮。这个时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逐步发展,在东南沿海一带商业也繁荣起来,在苏州,丝织业特别发达,富裕的机户开始开设工场,雇用机工,城里的机工总共有几千人。这种商业城市的繁荣情况,使明朝统治者认为有利可图。为了榨取更多钱财,

  • 朱厚照是个好皇帝吗?不问政事的朱厚照荒唐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政事,是个,荒唐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十位皇帝,他的父亲是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宪宗皇帝去世,由他儿子朱祐樘继位,年号为弘治。朱祐樘18岁登基,作了18年皇帝。他好读书,性情温和,政治上比较清明。史书上认为明朝皇帝中,太祖、成祖是创业的皇帝,仁宗、宣宗是守成的皇帝,再其次便是这位孝宗了。史书称

  • 老郭家的女孩我都要:肥水不流外人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女孩,肥水不流外人田,都要

    打过长江去,开创江南第一个根据地自从冯国用首次指点迷津后,朱元璋的个人野心日益膨胀;李善长给他竖起了一尊贫民皇帝汉高祖的偶像,使得他有了直接明确的效仿对象。南略定远,攻占滁州,智取和州……当年濒临于生死边缘的朱重八由家乡一路“重磅”杀出,正一步步地

  • 正德皇帝:我和两个男人的暧昧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我和,正德,皇帝

    有人说,我提拔、重用钱宁的内在原因还是我跟他相好,是“断背”式的“同志”关系。钱宁之后,江彬似乎又成了我的豹房的同性“恋人”。我甚至将国姓也赐给了他,赐他姓朱,叫朱彬。史书上屡屡提及豹房状若迷宫,宜行暧昧之事。在豹房,所有的道德

  • 洪武初年立纲陈纪,稳定了新兴大明帝国,奠定了明朝近300年的根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大明,帝国,明朝

    洪武初年朱元璋立纲陈纪所面对的形势很特别:除了四川的明氏夏国和云南元皇室梁王政权等尚未归附大明外,北方尚有强劲的顽敌即故元残余势力,仅其“引弓之士”就“不下百万众”。对此,洪武君臣前后进行了10次“清沙漠”军事打击,但与此同时又

  • 明朝最大的官杨一清,如今坟墓荒芜部分坍塌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坟墓,如今,明朝

    在镇江市蒋乔街道嶂山,有一座友谊水库,高铁就在旁边穿过,附近新建的各种楼盘拨地而起,在水库东岸有一座树木茂盛的小丘陵,偏僻荒芜少人问津,这里埋葬着一位被誉为明朝最大官的内阁宰辅杨一清,可惜坟墓现状非常令人担忧,做为朝廷重臣,杨一清墓原来有神道、石兽、翁仲、墓冢、牌坊等建筑,现在一对石狮一立一卧被遗弃

  • 大明朝的第一皇宫迷雾层层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皇宫,迷雾

    疑惑不解的问题是:如果您留心中国地名的话,就会发现在中国版图上只有“两京说”,即南京与北京,而且往往是南北两京对称性的意味很浓。到了北京外地人最感兴趣的要去看看天安门和故宫。在参观游览之余,您可曾想过北京城里的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和故宫是来自哪里?有人说:“这还用问吗

  • 洪武帝对害民逸夫惰民惩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洪武,逸夫

    社会逸夫惰民是笔者沿用了当时的官方说法,实际上逸夫惰民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社会中所说的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者。这样的社会边缘人群往往是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制造者”,因此在朱元璋眼里也属于重点打击对象。社会逸夫、惰民的界定宽泛概念朱元璋在《大诰》里对这些社会边缘人群的称呼并不统一,有时

  • 第二十二章 明代医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十二章,明代

    明代医事制度主要分为中央的医药机构、宫廷医事制度、地方的医事制度和民间医学团体四个部分组成。明代医事制度从治学内容、方法、态度到医学家应具有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处世接物方法、对待患者的态度等,都作了具体规定。明代医学归属礼部,其组织机构和职官设置,大体沿袭宋元旧制而有所损益,各个时期医事制度也有所

  • 明朝守边名将熊廷弼的生平事迹,熊廷弼的人物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名将,明朝,生平事迹

    巡按辽东熊廷弼熊廷弼少时家境贫寒,放牛读书,刻苦强记。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考中乡试第一名,次年中进士,授保定推官,将被税监王虎冤枉缉拿的人员全部释放,并上撤矿疏,因其才能被擢为监察御史。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外出巡按辽东。巡抚赵楫与总兵官李成梁放弃宽甸地方的八百里领土,把当地六万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