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杨继盛斗严嵩的故事:历数严嵩十大罪状 昏庸明世宗为何不杀严嵩

杨继盛斗严嵩的故事:历数严嵩十大罪状 昏庸明世宗为何不杀严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469 更新时间:2023/12/8 12:40:04

严嵩

明世宗即位后,看到明朝逐渐衰落,一开始,还在政治上进行了改良,对税收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对宦官的权力加以限制,但都没有多大效果。后来明世宗竟迷信道教,在宫内设置仙坛,也就没有心思料理朝政了。大学士严嵩因为祭神书写得好,获取世宗的好感,很快被提拔为内阁首辅(即宰相)。

严嵩当了首辅后,除了对世宗进行拍马奉承,还跟儿子严世蕃一起,结党营私,贪赃枉法,作威作福,干尽了坏事。许多没有血性的朝廷官员都投靠严嵩,为自己找个靠山。朝廷里的官员有30多个是严嵩的干儿子,这些干儿子各把持一个重要部门,朝廷里的大权就操纵在严嵩的手里了。

瓦剌部落强盛后的几十年里,北方蒙古族的鞑靼部落也逐渐强大起来,统一了蒙古各部,对明朝构成极大的威胁,严嵩却不练兵、不备战,反而大量地贪污军饷,边防兵士受冻挨饿。鞑靼首领俺答经常带兵侵扰边境,几次打到内地,明军不战而退。俺答长驱直入,不费一兵一卒就打到北京郊外。明世宗慌忙派仇鸾指挥。仇鸾是严嵩的同党,严嵩怕他打了败仗以后自己不好交代,就指使仇鸾不要与鞑靼兵交战。结果,十几万明军一箭未发,坐视鞑靼人烧杀掳掠,抢走大批人口、牲畜、财物。

仇鸾不仅不抵抗,而且暗中勾结俺答,相与之议和做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事情。仇鸾的行为激起了大臣们的义愤,一致反对议和,其中最反对最坚决的是兵部员外郎杨继盛

杨继盛是保定容城人,家境贫寒,七岁时丧母,继母偏心,待他不好,很小就叫他放牛。当他每次经过村里私塾门口的时候,看到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孩子都在快快活活地念书,心里非常羡慕。父亲见他人小志气大,就让他一边放牛,一边读书。杨继盛很聪明进步很快,老师很喜欢他。后来考中了进士,到京城里做了官,很多大臣都很赏识他的才能。

杨继盛是一个正直的朝廷官员,对严嵩、仇鸾的丧权辱国行为,切齿痛恨,就上奏明世宗,反对议和,在奏章中写到:“我明朝人多地广,只要朝廷发愤图强,发展生产,精选强将,苦练精兵,就不怕打不败鞑靼。”明世宗一开始还很赞同杨继盛的看法,后来又禁不住仇鸾的花言巧语的劝谏,说同鞑靼议和有多少多少好处。明世宗不仅没有采纳杨继盛的建议,反而听信仇鸾谗言,把杨继盛贬职到狄道(今甘肃监洮)做了曲史小官。

到了狄道,杨继盛还是一样信心十足。狄道是临洮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人都不识字,对外很少联络,所以这里非常贫穷落后。杨继盛第一件事就是办学校,选了一百多名青少年到学校念书。有些孩子家里没有钱,上不起学,杨继盛就把夫人的衣物和自己的马卖掉,救济他们。老百姓看杨继盛对他们这样好,都很爱戴他,尊称为“杨父”。

杨继盛遭到贬职以后,明世宗接受了仇鸾议和的主张,明朝与鞑靼停止了战争,但俺答又常来侵袭边境地区。明世宗一看同鞑靼协和,明朝并没得到什么好处,还没等他降罪下来,仇鸾就吓得得病死了。这时候,明世宗才想起,当初应该接受杨继盛的建议,于是又把杨继盛调回京城。

严嵩见皇上这样信任杨继盛,就想来拉拢杨继盛,杨继盛却越发痛恨严嵩。他回到京城没几天,就上奏世宗,要求惩办严嵩,并揭发严嵩十大罪状,条条都有确凿的证据,他在奏章中说,严嵩十大罪状,妇孺皆知,唯有皇上一直受他的蒙骗。那是因为还有“五奸”,就是严嵩在朝廷上下的间谋、爪牙、亲戚、奴才、心腹。杨继盛的这个奏章,足可以致严嵩死命,严嵩又气又急,跑到世宗那里,一边为自己开脱罪责,一边诬谄杨继盛,说杨继盛如何如何对朝廷不忠。世宗听了大怒,第二天上朝时,把杨继盛打了一百廷仗,打入大牢。

杨继盛被打得体无完肤,腿上的肉被打开了,鲜红的翻过来,惨不忍睹,连狱卒看了都差点流泪。但杨继盛是条硬汉子,一点也不在乎。亲友给他送来蛇胆治伤,他却笑着说:“蛇胆,用不着,我自己有胆。”杨继盛被关了三年大牢,一直也没打听到他有什么罪证。一些大臣想营救他,严嵩也觉得没有理由再关他。可是严嵩的同党害怕把杨继盛放出来,又会跟他们过不去,就跟严嵩说:“杨继盛不杀,将来总归是我们的一条祸根。”严嵩一想,杨继盛要是放出来,对自己的威胁太大了。于是下了狠心,撺掇明世宗把杨继盛处死了。

由于严嵩长期把持朝政,各要害部门都有他的爪牙、亲信,明世宗对他也感到厌烦了。一天,明世宗请道士蓝道行扶乩,就是求神仙,这位蓝道士对严嵩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深恶痛绝,就借神仙的口叙严嵩的罪状,劝世宗除掉严嵩。世宗下不了决心,御史邹应龙平时也最恨严嵩,得知此事后,认为应该借这个机会攻击严嵩,杀杀他的威风,一想到杨继盛为此而招来杀身之祸时,又犹豫了。想来想去,决定先从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下手,上奏皇上惩办他,只要严世蕃被治罪,严嵩一定会受到牵连。

主意已定,邹应龙就世宗上了一道奏章,明世宗果然惩办了严世蕃,充军到雷州,同时勒令严嵩辞官回乡。

严世蕃及其同党根本没有到雷州充军,却偷偷溜回老家,收罗江洋大盗,勾结汉奸和倭寇,准备叛逃到日本,御史林润得知此事,又向世宗揭发。

昏庸的明世宗看到林润的奏章,大为震惊,这才完全明白严嵩一伙的行经。便立刻派人捉拿严世蕃及同党,一律斩头示众,并对严嵩给予削职为民的处罚。

标签: 十大昏庸罪状

更多文章

  • 胡大海等攻占处州,浙东地区基本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地区,基本,浙东

    衢州被攻下后,浙东南部就剩下一个处州了(方国珍势力范围除外)。对于处州的军事进攻准备早在朱元璋亲临婺州时就已经开始进行,当时派了耿再成进驻处州北部的缙云黄龙山,谋取处州。元朝处州守将石抹宜孙看到这样的军事架势,也开始了以防御为主旨的军事布防,派遣元帅叶琛屯兵桃花岭,参谋林彬祖屯兵葛渡,镇抚陈仲真、照

  • 明朝最奇葩贪官薛国观,主动找上了纪检部门,还嫌纪检部门不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上了,明朝,部门

    做为贪官,要是见到纪检部门,肯定要低头藏肩,顺着墙脚开溜啊。可是,有这么一位大贪官,竟然主动找上了纪检部门,还嫌纪检部门不作为。谁这么不开眼呢?明朝内阁首辅薛国观。薛国观是陕西西安府韩城县人,话说这位仁兄也不是什么好人,当年就跟着魏忠贤混。崇祯皇帝上台后,开始清除魏党。一看自己要倒霉,薛国观也挺聪明

  • 有关于谈迁的传记有哪些 谈迁在作书时遇到什么困难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传记,困难,有哪些

    人物传记《清史稿·谈迁传》谈迁,字孺木,原名以训,海宁人。初立,以中书荐,召入史馆,皆辞,曰:“余岂以国家之不幸博一官耶?”未几,归里。迁肆力经史百家言,尤注心于明朝典故。尝谓:“史之所凭者,实录耳。实录见其表,其在里者,已不可见。况革除之事,杨文贞未免失实;泰陵之盛,焦泌阳又多丑正;神、熹之载笔者

  • 朱元璋杀李善长:洪武皇帝的“仁慈”与不忍之心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不忍,之心,仁慈

    〇洪武皇帝的“仁慈”与不忍之心但大明帝国的人主朱元璋实在是“仁慈”,“不忍”下令处死这个大明第一功臣、如今已经古稀之年的老太师李善长。将群臣召集到明皇宫奉天殿上,对李善长的案件进行廷议,洪武帝朱元璋表现出“痛苦不堪&

  • 明仁宗朱高炽有几个儿子?十个儿子各自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儿子,有几个,结局

    明仁宗朱高炽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汉族,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朱高炽有10个儿子: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

  • 朱元璋是怎么强化社会基层管理的?君主专制主义大一统帝国统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专制主义,帝国,是怎么

    在朱元璋的眼里,除了帝国“栋梁”们,社会各个层面的芸芸众生也不可小觑,因为自己曾经是其中的一员,如今登上了帝国的最高峰,其一路走来何等之艰辛,何等之不易,还有帝国安危与小民们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事情,没有谁比他更清楚了。换个角度来讲,朱元璋明白:治理好了小民,帝国统治也就大体上

  • 经常给包拯和杨家将撑腰的八贤王,历史上确有其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其人,杨家,确有

    只要童年里看过《包青天》或者《杨家将》系列的影视剧,肯定记得里面有个牛哄哄的八贤王,他自带bug级的属性,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只要我们刚正不阿的主角遇到了来自皇亲国戚们的权力压制,八贤王都能准时赶到化解危机,而且权力比皇帝看起来都要大。那么在真实历史中,八贤王到底是谁?他真有这么厉害,皇帝

  • 郑成功一心收复台湾损兵折将到底是为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损兵折将,收复台湾,是为了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国的领土寸土不让。很多人会问损失那么多人员来收复台湾到底是为什么今天就来看一看。说到郑成功收复台湾,大家都竖起大拇指,夸耀郑成功,他保家卫国,成功打败荷兰收复台湾。但是,郑成功是反清复明的将领,当时为什么要损兵折将攻打

  • 宋应星与明代科技——永垂不朽的着作——《天工开物》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天工,明代,永垂不朽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生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出身书香世家。曾祖宋景是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历任山东参政、山西左布政使、南京工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是明朝中期的重臣。祖父早逝,父亲不甚得志,家境逐渐地萧条了。宋应星幼年颖悟,“数岁能韵语,及操制艺,矫拔惊长

  • 中国式悲情英雄熊廷弼如何死于残酷的官场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官场,悲情,死于

    大明天启五年(1625),八月的一天。56岁的囚徒熊廷弼,被押往刑场。提牢主事张时雍,看到熊廷弼的胸前挂着一个小布袋,问他:袋子里装着什么东西?熊廷弼答:我的无罪申辩书。张时雍又问:你没读过《李斯传》吗?里面怎么说的,“囚安得上书”(囚徒不能上书)!熊廷弼驳斥他说:是你没读过《李斯传》。这句话是大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