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五、放眼望世界

五、放眼望世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699 更新时间:2023/12/29 17:45:49

万历皇帝虽然贪图享乐,懒于处理朝政。但他的眼界十分开阔,并不固步自封。他在位其间鼓励西方传教士传播西学,提倡士人们修习西方数理知识,支持新的科技(比如西式火器和西式水利)用于国家建设,使中国开始认识并了解近现代科技。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徐光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学术不重视实践,所以中国古代着名科学家大都地位低微,不能参与管理国家。惟独徐光启官职最高,入阁拜相,参预机务的。同时徐光启也是最早学习、介绍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因此,徐光启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光启在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出生。当时上海仅是个小县城,四面农田环绕。徐家是个介于商业与农业之间的普通家庭。徐光启的父亲知识就很渊博,史书上说他博识强记,对于阴阳、医术、星相、天文等方面都有所了解。而徐光启的母亲则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妇女,她操持家务,每天从早到晚纺织耕田,无论寒暑都不停歇。父亲精通于商业,母亲又具备中国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这可以说对徐光启日后重农兵,尚实践、安之若素等性格特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光启长大以后,决心考取功名。准备要参加科举考试。当他路过南京的时候,听说有一位欧洲来的传教士利玛窦正在那传教,介绍西方的科学知识给大家。南京当地读书人都喜欢跟利玛窦结交。徐光启也很好奇,很想去跟利玛窦一起学习。后来经过别人介绍,认识了利玛窦。他听利玛窦讲的科学道理,感到耳目一新。跟以前自己过去在古书大不相同,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徐光启面前。于是他对西方科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实利玛窦传播科学知识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传教的方便。他发现要扩大传教影响力,只有要得到中国皇帝的支持才能推广。当是时,明朝的惯例还是不允许教士到北京传教的。利玛窦通过地方大臣在明神宗面前禀明了自己的意图,得到了皇帝的允许。于是他来到了北京,通过宦官马堂的帮助,送给明神宗圣经、圣母图,还有几只新式的钟表。

明神宗当然看不懂圣经,对圣母是什么人也不感兴趣。但是对新式自鸣钟,倒很感觉新奇好玩,就让马堂把利玛窦带进宫来。在明神宗接见利玛窦的时候,利玛窦详细向神宗皇帝介绍了欧洲的风俗人情。原本利玛窦是意大利人,为了显示自己地位非同一般,就随口把自己说成来自“大西洋国”。明神宗命人查万国地图,结果却找不到什么“大西洋国”,这就让大臣们怀疑起利玛窦的身份,上奏要明神宗把他撵走。但是明神宗也不以为意,反而赏赐给利玛窦一些财物,允许他留在京城传教。有了皇帝的支持,利玛窦和朝廷官员的关系得到缓和,接触就很方便了。

几年以后,利玛窦曾经的学生徐光启果然考取了进士,来到北京成为了翰林院学士。在传教士那里,徐光启近一步接触到一些西方近代的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三棱镜、自鸣钟、日晷仪、《万国舆地图》等,引起了他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渐渐地,他发现传教士所传播的学问宏观方面可以探寻宇宙的奥秘,微观方面则研究了物质运行的道理。而这些是历来尊崇儒家学说的中国学术所没有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徐光启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他放弃了自己原来非常喜欢也非常擅长的诗词、歌赋、书法,转而研习他认为对经国济世更加用的天文、历法、数学、军事、工艺、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知识。

一次徐光启到利玛窦那儿去学习的时候。利玛窦跟他谈起,西方有一本数学着作叫《几何原本》,是古代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写的一本重要着作。可惜自己一个人无力将它翻译成汉文。徐光启下定了决心,不管怎样困难,也要把它翻译出来。

从此以后,徐光启上午在翰林院值班,下午就赶到利玛窦那儿,跟利玛窦一起翻译《几何原本》,由利玛窦给徐光启讲述,徐光启负责笔译。那时候,还没有人译过国外数学着作,要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把原作翻译出来并不容易。就这样一边学习一边翻译,徐光启花了一年多时间,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再三修改,终于把《几何原本》前六卷翻译完成。

在翻译完《几何原本》之后,徐光启开始致力于介绍西方科技书着作。很快和利玛窦连同另一个西方传教士熊三拔合作,翻译过测量、水利方面的科学着作同文算指》《泰西水法》《测量法义》等书。在翻译西书的同时,徐光启努力做到行知合一,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当时明代采用的《大统历》实际还是元代《授时历》的继续,而且没有及时修订,至此时已非常粗疏。很多天象的预报都因为历法的原因而出现错误,当初刘伯预测降雨失败就是这个原因。这已经成为很严重的问题。徐光启在研究我国古代历法的基础上,融合了了当时欧洲在天文方面的最新科学知识,对天文历法的研究,达到了很先进的水平。

徐光启不但爱好科学,还十分关心民间疾苦,致力于把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父亲去世那年,徐光启回到上海守丧。恰好那年夏天,江南遭到一场水灾,大水把田地都淹了。水退之后,农田上颗粒无收,农民们心急如焚。徐光启为这事夜不能寐。他想,如果不补种点别的庄稼,来年春天必定口粮断绝。恰巧在这时候,他的一个朋友从福建带来了一批甘薯的秧苗。徐光启觉得这是个好办法。马上在荒地上开始试种起甘薯来,很快就获得了成功,甘薯长得一片葱绿,十分茂盛。后来为了推广种甘薯,他特地编了一本小册子。原本只在福建沿海种植的甘薯就移植到江浙一带,造福了百姓。

徐光启同时还非常注重发展军事,他认为“富国必以本业(即农业),强国必以正兵”。启提出练兵的主张。明神宗也意识到边防的隐患。很快批准了他的请求。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二月,徐光启受命在通州、昌平等地督练新军。在此期间,他撰写了《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形名条格》、《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书。这些“条格”实际上是徐光启撰写的各种条令和法典。其中,《选练百字诀》和《选练条格》等,体现了徐光启的务实精神。虽然他满怀希望,想尽快练好新兵,加强国防。但是万历后期朝廷各个部门已经腐败透了,虽然练兵衙门成立了一个月,徐光启却始终得不到支持,要人没人,要饷没饷,闲得没事干。后来好不容易领到部分军饷,赶到了通州,检阅了新招来的七千多新兵,却发现大多是老弱残兵,能够勉强达到标准的不过二千人,更说不上精选,没有丝毫战斗力。这样让徐光启大失所望,一怒请求辞职。

标签: 世界

更多文章

  • 范文程简介:“元辅高风”杰出谋臣范文程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杰出,简介,谋臣

    第一节沦身为奴,因祸得福纵观中国历史,每当改朝换代、江山易主之际,总是人才济济、英雄辈出之时。所谓“时势造英雄”,真不失为一条千古名训!在各种类型的历史名人之中,尤为引人注目的要数那些“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能臣。因为他们就像是历史的导演,

  • 揭秘着名谋士朱升为什么未被朱元璋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未被,朱元璋,谋士

    “狡兔死,走狗烹”,历代开国功臣几乎都难逃兔死狗烹的命运,明代开国功臣更是如此。朱升是朱元璋身边的着名谋士,在建明的过程中举足轻重,朱元璋赞其“九字国策定江山”。那么,作为明朝开国谋臣的朱升是怎么死的,是不是被明太祖杀死的呢?公元1357年,红巾军首领朱元璋领兵进攻徽州,朱升单人匹马立于城墙之下,劝

  • 薛瑄:明代从祀孔庙第一人,被誉为“明代第一廉吏,一代理学大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孔庙,明代,理学

    薛瑄,明代初期山西河津(今万荣)人,官至监察御史、大理寺卿、翰林院大学士,着有《读书录》《薛文清公文集》《理学粹言》《从政名言》等书,是明代着名的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在历史上被誉为“明代第一廉吏,一代理学大师”。他是继孔孟张载朱熹之后,儒家思想发展到明代的代表人物。他是明代第一个从祀孔庙

  • 明朝时期锦衣卫有多厉害?为什么明末亡国时,他们却一个都不见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都不,锦衣卫

    倘若说大明王朝是一普通人创建的,这将会是一个历史上的奇迹,于此同样大明王朝的锦衣卫因独特的管理与权力在历史上很有名声。他们监视大臣官员的一言一行,哪怕是今天官员吃了什么菜,也会被记录,他们的势力遍布京城,可就是如此厉害的锦衣卫,为什么在大明“亡朝”覆灭前后,却一个不见了,很少

  • 李善长怎么死的?开国丞相被杀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丞相,功臣,被杀

    一、事朱元璋屡献奇谋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南直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年少时读过一些书,很有智谋,熟习法家学说,谋划都能切中要害。明太祖朱元璋攻占滁州一带时,李善长前去拜见。太祖知道他是当地知名长者,留下他担任幕府书记的职务。一天太祖向其请教道:“四面八方都在打仗,天

  • 明朝皇帝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列表,明朝,皇帝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

  • 孟浩然《夜登孔伯昭南楼时沈太清朱升在座》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原文,古诗,意思

    古诗《夜登孔伯昭南楼时沈太清朱升在座》年代:唐作者孟浩然谁家无风月,此地有琴尊。山水会稽郡,诗书孔氏门。再来值秋杪,高阁夜无喧。华烛罢然蜡,清弦方奏鹍。沈生隐侯胤,朱子买臣孙。好我意不浅,登兹共话言。作品赏析①樽:一作“□[缶尊]”。②秋杪:秋末。夜:又作“闲”。③□[昆鸟]:□[昆鸟]鸡,琴曲名。

  • 北方红巾军败亡——朱元璋的“防火墙”倒塌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塌了,朱元璋,防火墙

    北方,确切地说是北方那堵“防火墙”没了大宋红巾军政权土崩瓦解。这怎么可能,不是前面讲过刘福通主力军挺进汴梁,随即将大宋小明王政权的都城迁到了那里,并派出了毛贵、李武、崔德等将领率领大批人马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北伐,威震元廷。是的,这一切都是真的。可就在这个过程中,北方红巾军犯了一

  • 江州大捷——1361.8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大捷,江州

    再说陈友谅,自从出了应天城以后,这一路上几乎还没有胜过人,就安庆争夺战还差强人意,但现在安庆又失守了,他只好沿着长江逆流而上,逃到了他过去的老根据地江州(今九江市)。这个时候的陈友谅犹如惊弓之鸟,见到朱元璋的军队就想逃,因为被打怕了。安庆失陷后的第四天,陈军在江州的湖口出江侦察情势,冷不丁地碰到了朱

  • 600年前中国最高学府里的大学生是如何学习与生活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年前,府里

    国子监教官设置是这样的:校长祭酒1人,抓全校工作,从四品;司业1人,可能相当于副校长或教务长,总管全校教务,正六品;监丞1人,相当于政教处主任,总管全校校纪校规,正八品;从八品的典簿1人、博士3人、助教16人和正九品的学正3人以及从九品的学录3人都是担任具体教学工作的,掌馔1人,大概负责是后勤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