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五节 周忱改革,影响深远

第五节 周忱改革,影响深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864 更新时间:2024/1/15 19:54:07

宣德时期第三个重要的国内发展是重新组织财政和特别,在长江下游诸如苏州和松江等府采取救济措施。如前所述,这些府负担着很不公平的税赋。有意在这个地区征收惩罚性税赋的洪武帝后来已下令进行减免;但甚至晚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苏州的份额依然高达281万担,几乎是全国田赋总数的1/10。松江的地只有苏州的1/4,但田赋几乎为后者的一半,占田赋收入的4.14%。成祖在位时,平均每年的田赋收入提高约10%,以满足迁都北京及历次对外征战、海外远航的巨额支出需要。史籍没有记载苏、松新的田赋份额,但可以合理假定,它们的份额也相应地提高了。这些沉重的税赋要求引起了巨额欠税和债务,从而导致大量人口出逃和农民的贫困,特别是在永乐晚期自然灾害袭击这一区域时更是如此。

明宣宗即位后,面对“赋税过重,江南尤甚”的局面,下令派广西布政使周干巡视苏松等地。在宣宗递交的调查报告里,周干指出:“在江苏等地,人们流离失所,向老人询问才得知是由于人们贫困所导致的。因为赋税太高,百姓苦不堪言,上交赋税之后自家一无所有,便会挨饿受苦,想逃都不知逃向地。”明宣宗深受触动,为确保朝廷财政收入,巩固国家赋役基础,宣德四年下诏对官田改科减征,“官用粮,一斗至四斗减两成,四斗至一石,减三成,以下往后推算不等。”七年再次下令:“自宣德七年始,将官田税赋再减。”并于宣德五年派“才力重臣”周忱到江南督理税赋。

周忱(1381~1453年),子恂如,江西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任过二十年刑部郎官。户部尚书夏原吉十分赏识他,宣德五年,由大学士杨荣推荐,以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周忱上任伊始,便“召父老问逋税故”,“深入民间与父老乡亲交谈接触,询问民间的疾苦”。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苏松两府为前沿,以贯彻宣宗减轻官田科则诏谕为前奏,逐步将自己的改革愿望在江南地区实施。

周忱将粮长制的弊端克服,将田赋漕运方式改良,逐渐形成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即税粮征收、贮藏、运输中的各种规章制度。粮长制的改革主要包括:第一,针对田赋征收过程中粮长私造大样斗斛掊克百姓的状况,周忱“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准式,革粮长之大入小出者”。第二,简化粮长领、缴勘合手续。“旧例,粮长正副三人,以七月赴南京户部领勘合,既毕,复赍送部,往返资费皆科敛充之。(周)忱制止设正副各一人,循环赴领,讫事,有司类收上之,部、民大大方便了”。第三,鉴于各县收粮无屯局,粮长即家贮之,周忱设立水次仓制度,“令诸县于水次置屯,屯设粮头、屯户各一人,名辖收。至六七万石以上始立粮长一人管理,名总收。民持帖赴屯,官为监纳,粮长但奉期会而已”。第四,严格税粮运输管理,设《拨运簿》登记支拨起运的数目,设《纲运文簿》列出运输的开销数目,以用于核查、禁止运输途中粮长自盗或挥霍行为的发生。税粮漕运方式的改革主要是用这样的运输方式代替原来农民各自运输的方式,即由民船运至淮安或瓜州交兑官军、由官军接运至通州的兑运,百姓适当地承担官军运输中的损耗:运到淮安,交兑者按每石正粮加耗米五斗于民运,到瓜州,交兑者以每石加耗五斗五升于民运。粮长制的改革使官仓能最大限度的收入百姓所纳税粮,保证了国家税收的完整。漕运方式的改变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济农仓的设立,使周忱建构出地方政府可以自主支配的地方基金体系。由于得到了明宣宗和英宗的信任,“委任益专”,允许其方便行事,致使周忱手中的自主权加大,最大限度地施展自己的才干。宣德七年(1432年),江南丰稔,“诏令诸县以官钞平籴备振贷,苏州遂得米二十九万石”。同年,周忱在江南实施京俸就支法,即以苏、松、三府支领代替原在南京支俸的北京军官。原先苏松百姓转输南京每石正粮所加六斗耗米除一斗用于支付船价外,其五斗即可节余,民出甚少而官俸常足。在此基础上设立的济农仓,使地方政府在不增加对百姓赋役征敛的基础上,既能保证封建朝廷的赋税收入,又能弥补地方公务、救济、公益事业等费用及里甲支费缺乏,使官民双方余利。济农仓的设立为田赋改革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加耗均征即平米的推广实施是周忱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支柱,它以宣德八年(1433年),周忱奏行《加耗折征例》为标志。户无论大小,田无论官民,“每正粮,收平米一石七斗,候起运日酌量支拨,次年余多,则令加六征收,又次年益多,则令加五为止”。但也有论田加耗,“于轻额民田,每亩加耗一斗有奇,以通融官田之亏欠”。平米法的推行,使“豪户不肯加耗”的历史与税粮负担时重时轻的局面结束了。耗米的均征,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百姓的税粮负担加重了,但是也保证了国家田赋收入,地方官员的公务性支出也绰绰有余,这样对百姓的额外勒索被大大减轻,故百姓非常情愿地予以接受。

周忱改革真正触及到官田科则的措施是到正统以后的田赋折征。宣德中,周忱曾经奏准检重额官田、极贫下户税粮,准折纳征银,每两当米四石,解京充俸。这是田赋折征的前奏,规模也不大。及正统以后,伴随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金花银征收面积日益拓展,使周忱的改革以田赋折纳的方式向减轻官田重赋的目标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他奏准的内容是,允许苏松等府的部分税粮可以纳金花银和布匹折税,金花银一两折合应纳米四石,锦布一匹准折税米一石。令每亩税课“七斗至四斗则纳金花银、官布、轻赍折色;二斗、一斗则纳白粮糙米、重等本色”。因为只有官田每亩税额在四斗以上,虽然因赋折征往往低于市场米麦价格,但是通常,与折纳数额的减少或缴纳上供杂派的减少相联系,而且还能使田赋运输之痛苦大大减轻,所以耕种官田的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由于田赋征收方式的改变,使官、民田税户负担逐渐达到平均并向前推进了一步,金花银逐渐成为调节平衡官民田土赋税负担的重要手段。另外,周忱还改变马草征收方法。明初马草依田粮派征,马草由江南地区运经两京,沿途过江涉海,十分艰难,劳费不赀,致使当地百姓负担沉重。周忱奏请输往北京的马草每束折钱三分征收,输南京的则就地买草,大大减轻了税户负担。

标签: 深远第五节

更多文章

  • 追赔责任制带来的哭笑不得丑剧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丑剧,哭笑不得,责任制

    对于贪赃害民的官吏,洪武皇帝不仅要一一逮尽,要严厉处置,而且还要追查赃物赃款何来何去。他曾下达层层追赃和退赔的指示:“如六部有犯赃罪,必究赃自何而至。若布政司贿于部,则拘布政司至,问斯赃尔自何得,必指于府。府亦拘至,问赃何来,必指于州。州亦拘至,必指于县。县亦拘至,必指于民。至此之际,害

  • 明代名儒理学大师薛瑄生平事迹及主要历史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代,理学,生平事迹

    薛瑄生平薛瑄,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县南薛里(今为万荣县平原村)人。生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卒于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明代思想家,着名的理学大师,河东学派的创始人。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为主的

  • 布喜娅玛拉颅骨复原图 揭秘叶赫老女坎坷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坎坷,布喜娅玛拉,颅骨

    众所周知,布喜娅玛拉就是指叶赫老女。近日,有网友上传几张布喜娅玛拉颅骨复原图,顿时,掀开叶赫老女研究狂潮。布喜娅玛拉又名东哥,相貌倾国倾城,引无数位英雄竞折腰,有"女真第一美女"之称,但却注定要成为政治上的砝码,先后7次许配给不同的男人,一生坎坷。假如布喜娅玛拉顺利地嫁给努尔哈赤的话,那就是要与姑姑

  • 绝“代”美女布喜娅玛拉神秘面纱大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大揭秘,神秘,面纱

    叶赫那拉布喜娅玛拉在出生的时候,大萨满就预言说,这个女人可以兴天下,也可以亡天下。果不其然,长大后,她成为了绝世美人,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因为外貌,她一生注定被拿来当做政治筹码。她曾被哥哥许配给努尔哈赤,后来反悔,于是叶赫那拉布喜娅玛就十八年没有嫁出去,在当时的年代里,成为了"叶赫老女",后来她远嫁蒙

  • 建都南京开创大明:分类区域规划都城六百年后依然可认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南京,大明,都城

    南京本是一座历史古城,朱元璋定都南京,不仅在城市建设方面将南京打造成世界第一都城,而且也曾给古城南京带来社会经济的“繁荣”。明初南京人口急剧增加,由原来的几十万人口的中型城市不久就激增到了拥有百万人口的国际超级大都市。那么,如此国际超级大都市到底是怎样区划与分布的?大体来讲,

  • 三、忧国忧民的东林党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东林党,忧国忧民

    万历后期后期,皇帝和士大夫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因为正直敢谏,得罪了明神宗,被撤了职。他回到了家乡无锡,决定从事讲学活动,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在东门外东林书院讲学。他们为了激励人们关心国家大事,热诚报国。就贴了这样一幅对联在东林书院门口:“

  • 超级美女惨遭绝情刀:因汉武帝太了解3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女人,汉武帝,绝情

    男女之间,拥有美好、缠绵的爱情,是极其愉悦心灵的一件事。而事业腾飞,却又是每一个有理想的人生生不息的追求。爱情和事业,莫非真的会陷入“情场得意,事业失意”的怪圈?关于这样的案例剖析,一万人可以给出一万个答案。而我要说的,却是走上事业巅峰的皇帝做出的最无奈的选择。汉武帝,一个伟大的君王,最终也难逃这个

  • 第五节 出访海外,万国来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万国来,海外,第五节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那么,朱棣为什么让郑和下西洋呢?下西洋的动因是什么呢?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的六月十五日,历史铭记了这一天,同时也记住了这一天的第一主角郑和。因为

  • 明代状元都有哪些?明朝历代状元大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代,明朝,状元

    【吴伯宗】,江西金溪人,名,字伯宗,以字行世。生年不详,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状元。吴伯宗自幼颖悟,十岁通举子业。乡贤达葛元吉吉曰:“此儿玉光剑气,终不可掩。”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乡试、四年礼部廷试皆第一。时为明朝开科之始,太

  •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上,太监,帝国

    宦官问题,历来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权的毒瘤。各朝各代,将这个问题处理得好的并不多见。柏杨说中国经历了三次最黑暗的宦官时代:第一次是在东汉后期的二世纪;第二次是在唐朝后期的九世纪;第三次从公元1435年王振当权一直到明王朝覆灭为止。明代的宦官虽然没有东汉之末和晚唐时期那些宦官的气焰凶,势力大,也不像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