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五节 出访海外,万国来朝

第五节 出访海外,万国来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040 更新时间:2023/12/15 16:10:42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那么,朱棣为什么让郑和下西洋呢?下西洋的动因是什么呢?

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的六月十五日,历史铭记了这一天,同时也记住了这一天的第一主角郑和。因为,他要率领着世界上第一支由两百余艘舰船和两万七千八百多名官兵组成的庞大船队向未知的海洋出发了,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远洋航行。这支船队将泛海南下到福建的长乐候风,等到冬天东北季风吹起,云帆交挂时,他们就要起航。

众所周知,这次出航的领袖是一位太监。在世人的印象中,太监在明朝就是以祸国殃民为能事,没有其他作用。可是,郑和却做出了惊世之举。其实命运就是这样,它对每个人都很慷慨,它会给每个人机会,只要能抓住并加以利用,就有可能流芳百世;同时命运也爱开玩笑,说不准就会让人遗臭万年。郑和的运气出奇的好,他被命运眷顾了,且是可以流芳百世的眷顾。

但是仅有命运的眷顾是不够的,流芳百世的关键是自己能够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机会,并趁机改变自己的人生,甚至改变世界。历史选择了郑和,郑和也以自己的成绩回报了历史。柏杨先生说:“郑和是中国第一位海上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

确实,所有的成功者都有类似的经验,而所有的失败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借口。面对历史的选择,像张骞一样,郑和,已经准备好了。

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出生于云南一个回族家庭,当过僮仆的他,是马哈只的儿子,只有一个小名“三保”。现代学者根据《郑和家谱首序》、《赛典赤家谱》考证,郑和为元朝政治家、中亚布哈拉贵族赛典赤的六世孙,如果情况属实,那么可以说他的先祖是异常显贵的。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蓝玉等率三十万大军征讨云南。在战乱中,年仅11岁的郑和被明军掳获阉割,在军中做“秀童”。在那个还不知道屈辱为何物的年龄,郑和便遭受了如此屈辱,是坏事,亦是好事。云南平定之后,郑和随军调往北方,他因“丰躯伟貌,博辩机敏,有智略,习兵法”,被选送到北京燕王朱棣的府邸服役,深得燕王的喜爱。看来有可能出身于贵族的他,血液中真的遗传了贵族精神,要不然何以轻易便修得文武全才呢?这其中天赋的东西是不容忽视的。

后来,在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燕王朱棣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朱棣登上皇位后对郑和更加信任。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虽然在现在看来,自己的姓氏生生被别人给改了,这是让人不能容忍的事情,但是在古代,由皇帝赐姓,这可是莫大的荣耀,也许这使得郑和对朱棣的忠心比他的江山还要牢固,朱棣大概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对他委以重任,派他出使西洋,揭开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序幕。

无论如何,郑和是像英雄一般的出发了,因为他有做英雄的资本,首先是政治资本,朱棣这天下之王站在他这一边,亲友团的身份够高;其次,他身后有一个世界最强大王朝的支持,经济上没有问题,不至于让自己在海上漂泊着,还要受饥饿之苦;最后,郑和天赋高,要文能文,要武能武,又在皇帝身边,什么事情没见过,经过千锤百炼之后,也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统领几万人还是难不倒他的,至于以后在海上的情况,也自能随机应变。

于是,待东风吹拂,他便号令将云帆张起,一个辉煌的中国航海时代拉开了帷幕。

明成祖对他颇为信任,准备派他出使西洋。为此,明成祖十分关心建造海船。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即命福建建造5艘海船,以备下西洋之用。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又命改造海运船249艘。据《明史·郑和传》记载,这些船只很大,长44丈,宽18丈,可乘千余人。当时,大概只有中国才能建造出这么大的船只。这些大船是郑和安全远航的可靠保证。

郑和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七下西洋(现南洋一带),遍访亚洲、非洲30余国和地区。明成祖派郑和屡下西洋,其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对此颇有争议。

流传得比较普遍的说法是,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踪迹。有的学者认为,“永乐皇帝派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因为永乐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后,建文帝失踪了,永乐怕他逃到国外,将来回来复辟,所以派人去找他。”其他一些学者也认为,郑和下西洋除了政治、经济方面因素以外,还带着皇上的秘密使命,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寻找建文帝之说”难免牵强。建文帝忠厚羸弱,即使逃到国外还会有什么能耐?更何况真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一两次远航也就够了,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多达七次?

显然寻找建文帝远不是明成祖的目的。从郑和远航的规模与形式看,他不仅负有外交目的,还有政治和军事的用意:必须让海外诸国相信,明帝国有足够对抗任何强大政权的能力。

首先,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后,急需收拾民心。明成祖夺取皇位属于“篡逆”,有悖于封建正统观念,因而受到广泛的攻击和怀疑。以至于方孝孺宁被杀“十族”也不为他起草登基诏书。明成祖在大肆诛杀建文旧臣后,迫切需要提高个人声望。明成祖派郑和出使“颁正朔”,广施赏赉,以使“太宗文皇帝德泽洋溢天下,施及蛮夷。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亲,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这种“万邦臣服”的盛况,可以大大地提高皇帝的声望。这对明成祖收取民心是大有益处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在军事上,明代初期,始终存在着所谓“北虏南倭”的压力。当时的主要威胁是北边的蒙元残余势力。蒙元势力虽北走沙漠,但仍保留有一支相当强的军事力量。明太祖朱元璋虽屡次遣将北征,但始终未能根本解决问题。明成祖当燕王时,即与蒙元势力进行过多次交锋,对这种威胁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北边的这种形势,使明成祖迫切需要一个安定的南方。通过郑和下西洋,发展和南边诸国的友好关系,正是为了贯彻他的这种战略意图。于是,永乐年间就呈现出这样的局面:在北边是进行一次次的大规模远征,在南边则是郑和的一次次的大规模远航。明成祖用兵于北疆,施德于南方,正是一种威德并举的战略。郑和果不辱使命,在“下西洋”的过程中“施恩布德”,使双方的友好关系建立和增强起来。终永乐一世,除安南外,南方基本没发生什么战争。

标签: 万国来海外第五节

更多文章

  • 明代状元都有哪些?明朝历代状元大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代,明朝,状元

    【吴伯宗】,江西金溪人,名,字伯宗,以字行世。生年不详,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状元。吴伯宗自幼颖悟,十岁通举子业。乡贤达葛元吉吉曰:“此儿玉光剑气,终不可掩。”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乡试、四年礼部廷试皆第一。时为明朝开科之始,太

  •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上,太监,帝国

    宦官问题,历来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权的毒瘤。各朝各代,将这个问题处理得好的并不多见。柏杨说中国经历了三次最黑暗的宦官时代:第一次是在东汉后期的二世纪;第二次是在唐朝后期的九世纪;第三次从公元1435年王振当权一直到明王朝覆灭为止。明代的宦官虽然没有东汉之末和晚唐时期那些宦官的气焰凶,势力大,也不像汉唐

  • 清官刘大夏的故事:居官以正己为先,不独当戒利,亦当远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为先,故事,清官

    刘大夏,字时雍,号东山,明代华容(今属湖北)人。他于天顺八年(1464年)中进士,被选为翰林庶吉士。此后,本来可以留在时人向往的翰林院步步高升,但他却主动要求到地方去做官。由于他勤政廉政又精明能干,官职不断升迁。数年后,被任命为广东右布政使。刘大夏上任不久,就开始清查布政使银库。他发现有一笔巨款没有

  • 《明朝十讲》后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后记,明朝

    历史就像大海一般辽阔而深邃,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惊涛骇浪,令人难以捉摸。面对历史,个人总是显得渺小而又无助,也只有阅读历史,才能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充实。明朝距离今天,已经过去了三百六十二年,但这并不意味着明朝已经过时。明朝历史中所产生的种种话题,现在还被人们讨论着,比如“黄宗羲定律&rdqu

  • 七下西洋的航海家——郑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下西洋,航海家,郑和

    郑和,(13711434[?])云南昆阳(今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人,回族。原姓马,曾祖父叫拜颜,祖父、父亲都叫哈只;哈只是阿拉伯语“naji”的译音,意为“巡礼人”。大概郑和的祖父、父亲都曾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去朝过圣,也就是巡礼,因此颇受地方百姓尊重,

  • 明清长江中下游渔业经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下游,明清,长江

    在当今的学术界,对区域发展的实证研究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如经济、城市、社会、文化等各种专题,而经济是一切的基础,其发展变迁必然关联、影响到其它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因此,要想对某区域的社会和文化有较清晰、准确的认识,必先探求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变迁过程。可以说,经济研究是其它各种专题研究的基础。在我国长期

  • 第九章 明军是这样强大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强大,是这样,第九章

    不管穿越到哪个朝代,在穿越内容的选择上,永远都有一个既充满诱惑力,却同样有充满高风险的选项穿越成一个军人,成为战无不胜,横扫沙场的将军。这个选项的诱惑力,从来都是不分朝代的。无论对于普通的历史爱好者,还是热度极高的军事发烧友,历代王朝的内外战争,从来都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开疆拓土的荣光,铁马金戈的

  • 杀官无数的朱元璋,为何偏偏对天天怼他的韩宜可不曾下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他的,朱元璋,韩宜可

    在中国古代,有一类官员相当生猛,虽然官职不是太高,却敢怒怼皇帝,甚至为了一些事情,敢撸起袖子与皇帝争辩,他们就是谏官。比如包拯,曾多次与宋仁宗争辩,每次都怼道仁宗没脾气,一边擦拭脸上的唾沫星子,一边称赞包拯为朝廷着想。明朝建立后,虽然也有不少谏官,却几乎没人敢怒怼明太祖朱元璋,否则分分钟被拉出去砍了

  • 揭开四大美女之貂蝉人生结局的七个版本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版本,结局,貂蝉

    貂蝉,姓任,小字红昌,15岁被选入宫中,掌管朝臣戴的貂蝉冠,从此更名为貂蝉。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不久董卓专权。王允利用董、吕好色,遂使貂蝉施“连环计”,终于促使吕布杀了董卓,立下功勋。事后,貂蝉为吕布之妾。白门楼吕布殒命,貂蝉化清风而去,不知所终。貂蝉的出色表演,使王允的计

  • 明孝宗:朱明最后一个没有污点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孝宗,污点,皇帝

    土木堡之变对于朱明王朝的伤害是巨大的,偏偏其后的皇帝宪宗拥有执着和宽厚等美德的同时,却不具备一个合格的统治者的特质。好在他有一个优秀的儿子,这个侥幸存活下来的男孩成了明朝中兴的全部希望。无法继续生育的万贵妃为了独自占有宪宗,对后宫中任何有喜的嫔妃都狠下毒手。朱祐樘是幸运的。他的母亲纪氏,只是一个在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