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徐致靖也是戊戌变法的主导者之一,为何没被慈禧杀害?

徐致靖也是戊戌变法的主导者之一,为何没被慈禧杀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141 更新时间:2023/12/12 3:15:43

受日本百日维新发,清政府内部一批有识之士在光绪皇帝支持下,发起了一场自我革新的维新运动,想通过一些列政治和经济体制革新,再造一个新的大清帝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可以说,这次变法也是清政府顺应国际潮流不得已做出的选择,如果成功的话,对清政府的统治可能也是一件好事。但这次变法却注定是要失败的,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守旧势力,不甘心权利旁落,对刚刚亲政不久又急于实施新政的光绪皇帝进行打击,囚禁了光绪皇帝,逮捕了主导维新变法的骨干精英,策动了历史上着名的戊戌政变。

戊戌变法和中国历史其它的变法一样,最终都死于守旧势力的绞杀之中。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虽说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变法,但变法的发起人和推动者商鞅最终被五马分尸。好在大秦帝国后世之君,都忠诚的秉持了商鞅的变法精神,恪守了商鞅的变法成果,最终让秦国成为统一天下的国家。

另外,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明朝时期的张居正新政这些变法都在初现成果的时候,就被守旧派推翻,变法的主导者和参与者下场一个比一个惨。张居正甚至被诛灭九族,尸首被掘坟鞭打,让人心酸落泪。

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主要的原因是变法触及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利益,由于光绪皇帝年轻气盛,在变法的策划和推进节奏上急于见效,不可避免的会伤害到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利益集团。

慈禧太后下令发动戊戌政变后,清政府逮捕了维新变法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康有为等人因为得到了一些消息,因此提前闻风而逃,去了国外躲起来,避过了慈禧太后的围捕。

另外几个人也得到了消息,但他们并没有跑路,而是带着对慈禧太后等守旧派的鄙视和不肖慷慨赴死,表现出英雄主义者的大无畏精神。这8个人分别是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徐致靖、张荫桓。

最终,6位变法志士被斩首菜市口,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戊戌六君子”的美名。可是明明慈禧太后逮捕了8人,为何在菜市口被处死的却只有“六君子”?其他2个君子干什么去了?

原来另外2个人通过走后门被免于处死,被救了下来,这两个人分别是徐致靖、张荫桓。

我们先看看张荫桓,这个人在戊戌变法时官居京师矿务、铁路总局大臣,相当于现在的正部级干部,在政府核心部门手握实权,最主要的是他深得光绪皇帝的信任,认为他是一位实干型的大臣。

张荫桓的工作履历还不止铁路大臣这么简单,他还长期从事清政府的外交活动,因为要修铁路,所以免不了要和外国人打交道,这让他在外国人面前十分脸熟,因此也就顺理成章成了很多外国人在清政府里的“代言人”。

他不仅在国内接待来访的外国大臣,同时也代表清政府出使西方国家。1885年他被任命为特派出使美国、秘鲁、西班牙三国大臣,侨居华盛顿三年之久;1897年张荫桓代表中国赴伦敦参加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六十年庆典,之后又去了法国、德国、俄国、美国。可见他的外事活动相当频繁。

戊戌变法期间,张荫桓因为长期从事外事活动,又多次出使西方国家,对外面的世界很了解,所以他积极参与变法,成了主要的推动者,他大致做了四件大事:一是为光绪帝与康梁维新派上下联系;二是主持铁路矿务总局;三是条陈新政建议;四是引领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会见光绪帝。

因为张萌桓有了外国人这座靠山,所以一向对西方列强有所忌惮的慈禧就处理起来手下留了空隙,免除了他的死罪。死罪虽免,但活罪难饶,张荫桓被撤职查办,充军新疆,当了一名清军兵卒。

到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又把对洋人的憎恨发泄在张萌桓身上,再次下令处死张荫桓。

另外一个就是徐致靖了。这个人之所以没有被慈禧太后处死在菜市口,最关键的因素是因为有李鸿章的说情和援助,最终才保住了性命。

李鸿章做为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和重臣,为何要冒着被慈禧太后训斥的危险去给徐致靖说情呢?徐致靖号称清末四大才子之一,是一个典型的有志读书人,光绪间进士,官至侍读学士。

1898年徐致靖上疏光绪皇帝明定国是,以一定心,而维时局;他主张破除资格并向光绪帝推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张元济等人。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被慈禧一党逮捕下狱,慈禧太后下旨第一个就是要杀他。

这个时候李鸿章站出来准备施于援手,因为徐致靖的父亲与李鸿章是同科进士,私交甚密,看着故人的儿子即将被处死,李鸿章难免动了恻隐之心,他托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荣禄帮忙说情,此后在荣禄的帮助下,最终慈禧太后割了徐致靖的功名,将其贬为平民。

徐致靖出狱后,一直居住在杭州,改名徐仅叟,意思是"六君子"被害,刀下仅存的老朽。

标签: 也是慈禧戊戌变法

更多文章

  • 叶芸来坚守安庆 为什么陈玉成却没有及时救援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却没有,及时,安庆

    1860年,陈玉成赴天京解江南大营之围,安排部将叶芸来坚守安庆。曾国藩也够阴险的,趁陈玉成、李秀成二破江南大营之际偷偷打起了安庆的主意。皖北是陈玉成苦心经营的地盘,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的骄人战绩依然在陈英王的心中激情澎湃。安庆是陈玉成巩固安徽、狙击湘军的根基,也正因为如此,陈玉成才派了自己得力干将

  • 晚晴女首领周秀英:19岁抗清女英雄竟然被凌迟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女英雄,晚晴女,首领

    清朝晚期朝局动荡,各方势力涌动。江南的小刀会就是其中一方势力。提到小刀会就不得不提到,这个组织的一个女首领,她叫周秀英,后来她被凌处死。清朝咸丰年间,是中国反清运动最为激烈的时候。太平天国夺去了清朝半壁江山,江南的小刀会在上海起义,清廷勾结洋人疯狂镇压,使小刀会全军覆没,19岁的小刀会女首领周秀英被

  • 农民起义女英雄,巾帼不让须眉,却死得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农民起义,巾帼,须眉

    在我们熟知的关于古代农民起义的知识里,农民起义的领袖大多都是男性,但历史上也有这么几位着名的女义军首领,她们巾帼不让须眉,领导穷苦农民反抗腐朽残暴的封建统治者。今天小编为大家说一说抗清有这样一位及文武与美貌并存的巾帼英雄,结果虽然悲惨,为国家倾尽热血,但是她的事迹却一直流传至今。周秀英(约1835—

  • 范文程如何断定洪承畴会投降:明末叛臣洪承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末,洪承畴,范文

    明末最有争议的汉奸,居然不是吴三桂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其实不一定从汉奸,英雄的角度上出发,有时候从细节上看一个人可能也会更有意思。洪承畴,明神宗万历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后投降成为清朝汉人大学士。黄道周和高晓松其实说的都没错,只是有这么一

  • 解密:雍正生母乌雅氏和隆科多之间是否有私情?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生母,私情,雍正

    隆科多和太后之间也不可能是“旧情人”的关系。因为隆科多的祖父、父亲都对朝廷有功,家庭显赫,他的父亲既是康熙的舅舅也是康熙的岳父,他的姑姑是顺治的皇后,而这位皇后生下的孩子便是康熙。而乌雅氏则是内务府包衣出身,身份很卑微,两个家族之间不可能有来往,隆科多与乌雅氏之间也没有接触的机会。再者,按时间计算,

  • 孙嘉淦当了一辈子清官,晚年回老家为什么要装有钱?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当了,晚年,清官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孙嘉淦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提到孙嘉淦大家可能会想到《雍正王朝》里那个敢和雍正顶嘴最后被年羹尧杀了的孙嘉诚,其实这个孙嘉诚的原型就是孙嘉淦。孙嘉淦作为在大清帝国中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朝的三代老臣,深受皇家的垂青与信任。孙嘉淦不爱钱,喜欢直谏是有名的。自孙嘉淦

  • 苏克萨哈为什么会对鳌拜毫无还手之力?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之力,会对,原因

    鳌拜扳倒苏克萨哈时,苏克萨哈毫无还手之力,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苏克萨哈和鳌拜同为辅政大臣,最后鳌拜扳倒苏克萨哈。很多人觉得非常轻松,殊不知,中间的过程其实并没有这么轻松,可是说,是经过了残酷政治斗争的结果。首先,我们来看看康熙前期,为什么出现四大辅臣共同辅政这种情况。在

  • 谭嗣同在菜市口被斩,慈禧专门让刽子手挑了一把钝刀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刽子手,挑了,菜市口

    何为民族英雄?民族英雄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英勇就义的人,是面对死亡能够大义凛然的人。有这样一个人,他被慈禧下令用钝刀行刑,砍了30刀才断气,但他临死前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惧怕和怯懦,他是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牺牲的,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他便是:谭嗣同。说起谭嗣同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谭嗣同

  • 武训:清朝唯一被写入正史的乞丐,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是个,正史,的人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武训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1838年,道光年间,武训出生在山东堂邑县柳林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7岁的时候就丧父,虽然武训十分渴望读书,但是为了谋生路,只好出去打工,年幼的武训多次找到人的欺负,在一家人家里打了三年工之后,雇主竟然欺负他不识字,恶意将

  • 太平天国被灭都怪洪宣娇:洪秀全的妹妹 原因是?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原因,太平天国,妹妹

    太平天国内部的主要领袖内讧,原本处于全盛时期的太平天国,不但因此而大伤元气,还开始逐渐往覆灭的路上走去,而这一切的导火索,却是因为一个女人,她就是太平天国的代表人物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在很多的史学家眼中,她似乎是一个被杜撰出来的人物,在史籍中没有多少的相关记载。但是,在民间的传言中,关于她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