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的特务机构是如何运作的

明代的特务机构是如何运作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874 更新时间:2024/1/5 8:01:52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身为皇帝的朱元璋深知这个道理,况且严峻的形势也迫使他必须建立一个完全听命于自己的机构,作为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一方面,早在明朝建国前后,先后出现了几次叛乱事件,这让朱元璋心惊胆战。立国之后,功臣武将之间的结党营私,也让朱元璋认识到,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更为行之有效的监视。另一方面,随着政府机构的急速膨胀,四方各色人等迅速地充实进来,这些人拥有不同的背景,朱元璋无法对每个人的情况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些都让朱元璋如坐针毡。为了有效地控制和监督,朱元璋想尽了各种办法,开始是通过大量收养义子充当耳目,但这种非制度化的监视,所起的作用并不大。于是,朱元璋建立起庞大的特务组织。

锦衣卫

首先出现的,是由朱元璋亲自建立的锦衣卫。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改仪鸾卫为锦衣卫,它的职责是专门负责保卫和侦缉,其前身是拱卫司和亲军都尉府。锦衣卫为卫所编制,下设有将军、力士、校尉等职。并且,锦衣卫还有自己的刑讯机构镇抚司。凡是朱元璋亲自过问的案子,都被交由镇抚司处理,权力很大。

锦衣卫的最高首领是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指挥使领导下的锦衣卫,又由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组成,分担“掌直驾侍卫”和“巡查缉捕”的职能。“掌直驾侍卫”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就是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大汉将军”就是其中比较着名的。“大汉将军”虽有着“将军”的名号,但其实不过是负责在殿中随侍皇帝,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罢了。比较特别的是,这些“将军”一般都会是虎背熊腰、人高马大的硬气汉子,看上去也颇有威严,为朱元璋装点门面。他们在锦衣卫中自成一系,在洪武时期只有1500人。比较而言,“巡查缉捕”才是我们通常理解意义上的锦衣卫的职能。也是因为这个职能,才彰显了锦衣卫的“个性”。

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时的初衷,也只是用来卤簿仪仗而已。但后来出于他大肆屠戮功臣和对文臣们的猜忌,才在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之外,将锦衣卫的监察功能凸显出来。他在镇抚司下设5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充当,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

在明初,这些特务无孔不入,一点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有一次宋濂请客吃饭,朱元璋便派锦衣卫前去监视,看看这个有忠厚老实之名的人是不是表里如一,有没有在背后说他的坏话。第二天他一上朝,便问宋濂昨天吃的是什么?请的是谁?宋濂一一据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看来你没有瞒我,还真是个老实人。”满朝文武就是这样无时无处不处于朱元璋的严密监视之下。

朱元璋的子孙虽然能力不行,一代不如一代,许多朱元璋所制定的制度都没有办法遵守。不过他们却对特务制度情有独钟,甚至把它发扬光大。

在朱元璋的影响下,明成祖朱棣建立了“东厂”。众所周知,朱棣的帝位是从他侄子的手中夺过来的。帝位的不合法取得,自然构成了朱棣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加之朝廷中的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这样他无时无刻不心存危机感。为了巩固政权,以及慰藉自己高度紧张的神经,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成为了朱棣此时的迫切需要。这样,他就在自己信赖的人群太监中找出了一部分人,予以重任。

永乐十八年(1420),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建立了一个由太监掌领的侦缉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今王府井大街北部东厂胡同),因此被命名为东厂。和锦衣卫一样,东厂也是专门进行特务侦缉活动。起初,它只是负责侦缉和抓人,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镇抚司审理,本身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力。但到了明末,情况就不一样了,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权力更是大了。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他们之间最初是平级关系。但由于东厂头子主要来自大内,与皇帝的关系密切,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所以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到了后来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也许皇帝仍嫌锦衣卫与东厂监督力度不够。在明朝中后期,又先后建立了西厂和内行厂,皆由太监主持,内部组织也大体仿效东厂,但权力却超越东厂之上。

西厂为明宪宗时期成立的又一个特务机构。成化十三年(1477),宪宗任命汪直提督厂事。比起锦衣卫和东厂的恐怖,西厂则更变本加厉。本来,西厂的成立意在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怎奈太监汪直为人贪婪,奸诈而冷酷。为了要哄骗皇上以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他极力地构置大案、要案,以至手下冤假错案无数。其办案数量之多、牵扯人员之众,更甚于东厂和锦衣卫。西厂行事是在全国布下侦缉网,对象主要是京城内外的官员,一旦怀疑某人,必定立刻逮捕,而后严刑逼供,下场不言自明。一般百姓更是人人自危,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慎,就会被西厂拉去重重处置。后来,由于汪直的失势,以大学士商辂为首的阁臣集体向宪宗上书,痛陈西厂之弊害,并将汪直所办下的不法之事一一禀明。宪宗收到奏章后为之震惊,于1482年撤销西厂,遣散了西厂的人员。在武宗时期,大太监刘瑾专权,于正德元年(1506)再开西厂,太监势力又再度复兴起来。

内行厂,又成为内办事厂,也是由大太监刘瑾于正德元年建立的。它的重要职责就是监督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由于内行厂威胁到整个太监集团的利益,在大臣和太监的合作下,刘瑾被处死。正德五年(1506),内行厂随着刘瑾的失宠而被关闭。

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的先后建立,标志着明代的专治统治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势。其本意只不过是为加强皇权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柱,但适得其反,这反为太监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机遇。在太监的领导下,锦衣卫、东厂这些特务组织愈发猖獗,乃至于威胁到大臣、皇帝的安全。

标签: 明代机构特务

更多文章

  • 四、统一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之路

    在各路群雄此消彼长的争斗中,朱元璋遵从九字箴言,实力逐渐强盛,当时还有一股力量与他相当,那就是自称汉王陈友谅,他自恃水军厉害,1360年,想凭借自己在水军方面的优势力量,沿江顺流东下,进攻应天府,想要一举吞并朱元璋占领的地盘。朱元璋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见到这种局势,并没有马上排兵布阵应敌,而是采用了一

  • 徐寿辉本想迁都龙兴府沾点龙气没想到却成了“光杆司令”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光杆司令,成了,本想

    杀了赵普胜,陈友谅兼并了他属下的全部部队,一下子成为天完国的“军事第一人”。从此他就更加无所顾忌,个人野心越加肆意膨胀,军事进攻全面展开。至正十九年(1359),出兵江西,攻占龙兴府,后又攻占瑞州;派遣康泰、赵宗、邓克明等出兵福建,攻打邵武等地,与福建的地方军事势力陈友定交上

  • 从明朝的三次社会大动乱看王朝兴衰的周期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周期律,明朝,王朝

    明朝中期,北方的蒙古势力强盛起来,瓦刺(也先)威胁明朝的北方边境。正统十四年(1449)的七月,也先借“贡马事件”,大举南侵,进攻大同。宦官王振专权,不懂军事,尚未准备,便鼓动英宗领兵50万亲征。八月十五日,明朝大军在土木堡被也先打败,英宗被俘虏,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将士死伤无

  • 刘宗敏到底有什么样的来头 他最后到底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宗敏,是怎么,来头

    提起闯王李自成大家都不陌生,这位明末义军领袖也是从最低层做起,后成凭实力成为义军创始人高迎祥部下的闯将,高迎祥战死后,名望颇高的李自成继任为闯王。而李自成的“闯将”称呼成功被另一位牛人夺去,他就是刘宗敏。刘宗敏在历史上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是功臣,因为他的“勇猛刚强”,帮助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城,推翻了

  • 明英宗被俘,被软禁7年后复辟成功篡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年后,英宗

    中国历史上被俘的帝王不在少数,但被外族俘虏丢了皇帝宝座,明英宗朱祁镇可谓是第一人,这是明王朝中期最大的一次政治危机,被软禁7年后明英宗复辟成功篡位再次称帝更为世间少有。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改元正统。当时的蒙古族形成了几个大部落,其中瓦刺部落的实力最为强大,先后

  • 600年前的“跑官”高手、淮右集团的中坚骨干——胡惟庸粉墨登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年前,粉墨登场,骨干

    〇600年前的“跑官”高手、淮右集团的中坚骨干胡惟庸粉墨登场胡惟庸,安徽定远人。当年朱元璋军队打到安徽和州时,他前来投奔,被授予元帅府奏差跑腿的低级官吏。不久,被提拔为江西宁国知县。后来又迁为吉安府通判、湖广按察佥事等官职,可胡惟庸还不满足,他朝思暮想要当大官,要尽快扩大自己

  • 宦官王振: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王振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宦官,王振,让你

    王振(?1449)明代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幼年时就聪明伶俐,读书用功,求学读书,满腹经纶,却是儒士之流。王振想的就是有了学问,做官发财。王振起初做了九年教官,但他的心思却不在教书上,而且有时议论朝政国事,结果让人告发,被发配到长城一带服劳役。这时期,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取得&ldq

  • 朱元璋的事业:经济建设、增添“二奶”、监视军队领导、学察天文占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天文,朱元璋,经济建设

    从祝宗、康泰之乱到蒋英、刘震之乱再到李佑之、贺仁德之乱,至正二十二年(1362)新年开启后的两个月内连续发生了3起影响较大的叛乱,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不能算作是偶发事件吧。那么为什么会连连发生叛乱?对于这样的问题当时似乎没人去追究责任,人家“第一领导”正在忙着呐!那么这段时

  • 严嵩为什么被朱厚熜依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被朱厚熜依重

    严嵩于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中进士,嘉进二十一年(1542年),任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官至太子太师,在最高统治集团内混了20年之久。严嵩为人阴柔险诈,善于迎奉,口蜜腹剑。当朝以后,一手遮天,残害忠良,招财纳贿,纵子作恶,是明朝的大奸臣。踏上仕途后,他先后在北京、南京翰林院供职,没有实权。他不

  • 方孝孺之死:被诛十族之后,再也没有一个知识分子以死报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之死,再也没有,知识分子

    在中国,自明初方孝孺被诛十族以后,再也没有一个知识分子以死报君了。从此以后的中国人,为主义赴死者,有;为真理牺牲者,有;为情人割腕切脉者,有;甚至,为赌一个什么东道以生命下注者,有,但是,在最高层面的权力斗争中,像方孝孺这样傻不唧唧地去为一个背时的皇帝献出老命者,是不会有了。不是士不肯为知己者死,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