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严嵩为什么被朱厚熜依重

严嵩为什么被朱厚熜依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926 更新时间:2023/12/31 10:37:40

严嵩于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中进士,嘉进二十一年(1542年),任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官至太子太师,在最高统治集团内混了20年之久。

严嵩为人阴柔险诈,善于迎奉,口蜜腹剑。当朝以后,一手遮天,残害忠良,招财纳贿,纵子作恶,是明朝的大奸臣。踏上仕途后,他先后在北京、南京翰林院供职,没有实权。他不甘心如此平淡下去,便多方运动,寻找门路。朱厚照去世后,朱厚熜继位,严嵩找到了一条可供向上爬的靠山,他是担任内阁首辅的夏言

严嵩

严嵩借着江西老乡的缘由,曲意迎奉,极力巴结夏言。有一次,严嵩设宴请夏言到家中做客,夏言闭门不肯相见,严嵩竟跪在夏府前和声朗诵请柬,使夏言大为感动。从此,夏言果真把严嵩视为知己,多方为他引荐,严嵩于是步步高升,至嘉靖七年(1528年),严升为礼部右侍郎。这一官职虽不算太高,却有机会直接为皇帝办事,为他进一步施展自己的手段提供了条件。

朱厚熜是一个傻兮兮的皇帝。他身为最高统治者,不留心政事,却醉心于崇拜仙道,祈求长生,他还喜欢听奉承话,拒谏饰非,容不得半点批评意见。严嵩看准了这一点,便抓紧一切机会施展谄媚取宠的手段。有一次,严嵩奉旨到湖广安路(今湖北安陆县北)去祭告朱厚熜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杭)的陵墓。回朝后,严嵩极尽媚上之能事,在朱厚熜面前大讲所谓的种种祥瑞之兆,请求朱厚熜“撰文刻石,以记天眷”,说得朱厚熜心花怒放,十分高兴,对严嵩也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嘉靖十五年,夏言进入内阁,夏原先担任的礼部尚书职务便由严嵩接任,位达六卿之列。到了嘉靖二十一年,严嵩又以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的身份入直文渊阁,成为内阁的一员。

内阁首辅的夏言,不但有才华,而且仪表堂堂,朱厚熜对他极为宠信。但是夏言为人刚愎自用,恃才骄横,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严嵩对他真是又恨又怕。此时严嵩已不再需要夏言的荐引,相反却成了他继续向上爬的障碍,于是决心把夏言赶走,暗中开始了陷害夏言的阴谋活动。严嵩知道,夏言很有才干,而且正受到皇上的恩宠。硬扳是扳不倒的,于是采取了极其隐蔽的慢慢浸透的办法,利用夏言的弱点,反其道而行之:夏言刚烈,他便阴柔;夏言在皇上面前疏慢,他便俯首低眉,诚惶诚恐;夏言对下要求严峻,他却装得谦恭下士。

朱厚熜为人疑心病重,常派小太监去查看大臣们在干些什么。每逢这时,夏言忙于政事,无暇答理他们。严嵩却笑脸相迎,和他们说长道短,同时将大把的金银塞到他们的衣袖里。于是,小太监们常常在皇帝面前说夏言的坏话,说严嵩的好话,天长日久,不由得朱厚熜不信。

后来,夏言因轻贱道士,引起了朱厚熜宠信的道士陶仲文的不满。严嵩得知后,又勾结陶仲文,要他在朱厚熜面前助己攻夏。这样一来,朱厚熜渐渐地把对夏言的恩宠移到了严嵩身上。一天,严嵩单独去见朱厚熜,当谈到夏言时,严认为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便立即全身颤抖,俯伏在地,痛哭不止。在朱厚熜的催问下,严将他平日搜集的所谓夏言的种种罪状,添枝加叶,一一哭诉出来。朱厚熜听了,十分恼怒,不久便找个理由,将夏言免职赶回家中。后来,经严嵩从中挑唆,终于降旨一道,将夏言斩首。

夏言一去,严嵩接替了他所有的职务,并且将他的儿子严世蕃提拔起来,不经科举考试就当上了工部侍郎。从此,父子二人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对上,仍是柔媚取悦,小心伺候;对下,则大权独揽,独断专横,呼群结党,纳贿行私。朝中官员的升迁贬谪,不是根据其本人的贤愚廉赃,而是只凭对严嵩父子贿赂的多寡。严嵩还以重金收买了朱厚熜的近侍,叫他们把皇上的言行举止事无大小都向自己报告,因而朱厚熜干些什么,想些什么,他了解得一清二楚,事前早有准备,使得朱厚熜十分满意。

严嵩父子狼狈为奸,贪贿弄权,引起朝中正直官员们的愤慨,纷纷上书弹劾,但是昏愦的朱厚熜由于受到严氏父子的迷惑,不但不予追究,反而予以庇护。严嵩则对弹劾他的官员,残酷迫害,无情打击,利用朱厚熜拒谏护短又易于羞怒的弱点,常在他面前搬弄是非,残害忠良,结果,有的被廷杖,有的被贬谪,有的被下狱,有的被杀头。

但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也有摔跟头的时候,由于严嵩专权过久,不知收敛,渐渐引起了朱厚熜的猜忌,逐渐产生了除掉严嵩的念头。此后不久,御史邹应龙又上疏弹劾严氏父子,朱厚熜便下旨夺去了严嵩的一切官职,把他赶回江西老家,把严世蕃谪戍雷州卫(今广东雷州半岛)。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三月,朱厚熜又下旨将严嵩削籍为民,将严世蕃斩首,家产全部抄没。两年后,严嵩竟在贫困交加中饿死了。

标签: 被朱厚熜依重

更多文章

  • 方孝孺之死:被诛十族之后,再也没有一个知识分子以死报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之死,再也没有,知识分子

    在中国,自明初方孝孺被诛十族以后,再也没有一个知识分子以死报君了。从此以后的中国人,为主义赴死者,有;为真理牺牲者,有;为情人割腕切脉者,有;甚至,为赌一个什么东道以生命下注者,有,但是,在最高层面的权力斗争中,像方孝孺这样傻不唧唧地去为一个背时的皇帝献出老命者,是不会有了。不是士不肯为知己者死,从

  • 明清“八股文”风行:科技文化的发展陷于停顿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停顿,文化,明清

    朱元璋有一次临朝听奏,刑部主事茹太素写了洋洋万言陈说时务,他读了半天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不由得大怒,将茹太素责打了一顿。后来又让人继续读,读到最后才涉及正题,所提几条建议也还可行。朱元璋一面向茹太素道歉,一面下令纠正浮夸的文风。又钦定了奏言的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

  • 明朝的严刑酷罚——以严刑酷罚来钳制人们的思想言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严刑,明朝,言论

    〇以严刑酷罚来钳制人们的思想言论朱元璋在《大明律》的制定中没有固定给他的思想专制主义定出明确的条规,但他实在是继承了中国传统君主专制主义的“光荣”传统,且还将它们推向了极端。整个洪武朝文字狱迭起,被杀者并不一定是知识分子,凡是臣下与平民一旦有笔误或口误,或者什么也不误,但在朱

  • 明末清初文学上有很高成就的张岱的作品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上有,很高,明末清初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文化学者,也是着名的散文家。张岱作品张岱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父辈的文学熏陶。所以,张岱在文学方面,很有自己的想法。张岱家境优渥,是当时有名的官宦之家,所以,张岱在年轻的时候,走南闯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张岱身上,可以看到他身为文人的细腻柔和之情,也可以看到张岱身上豪放不羁的纨绔

  • 第九节 重用忠臣,惩办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小人,忠臣

    汉王朱高煦的叛乱能够很快被平定,赵王朱高燧的危机得以圆满解决,除了宣宗本身的因素外,还与他所重用的贤臣有很大的关系。在宣宗周围有一批着名的大臣,他们为“仁宣之治”的缔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宣德朝的着名大臣主要有五位: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蹇义,其中前三人合称“

  • 建设部的窝案——充分利用手中资源,“用足用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充分利用,建设部,用好

    上述这种官吏贪赃害民属于典型的上下勾结型,而下面要讲的则属于另一种,浑水摸鱼型。有个才子叫韩铎的,因为皇帝喜欢,洪武十五年被提拔为吏科给事中。两年后与同科给事中彭允达、吏部尚书陈敬等“将取到十二布政司儒士与谏院等各官,私下定拟职名,作见行事例,朦胧奏启”。皇帝朱元璋一时疏忽,

  • 魏忠贤乱政:明朝宦官之为祸,以熹宗时魏忠贤为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宦官,明朝,魏忠贤

    明朝宦官之为祸,以熹宗时魏忠贤为最。明初,设置宦官,仅为供奉内廷,备扫除之役而已。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前代之失,置宦官不及百人;后定为十二监及各司局,且定制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穿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他还铸铁牌于宫门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①成祖以后,对宦官渐加委

  • 庞太师和八贤王谁比较大?和包拯关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包拯,太师,比较大

    历史上的八贤王是先王的亲弟弟,仁宗皇帝的叔叔,因在兄弟间排行老八,所以人称八贤王。而庞太师是仁宗的岳父,身份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那么庞太师和八贤王谁大?电视剧中的八贤王以仁德示人,他一身白衣,温文尔雅,与包拯志同道合是个十分有亲和力的王爷。但历史上的八贤王却是一个有名的外交官,作为先王的亲

  • 皇后身怀六甲却血崩而死,凶手竟是皇帝,死后谥号令人心寒!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心寒,死后,谥号

    在历史上有很多陈皇后,最知名的就是说汉武帝的首任王后,陈阿娇,陈皇后,终究大伙儿都十分了解金屋藏娇这一历史典故,而在明代总有2个陈皇后,今日网编给大伙儿详细介绍的是嘉靖帝的首任王后。嘉靖16岁的那时候即位,即位后,这件重特大的事儿莫过选妃。14岁的陈氏在诸多容貌秀女中出类拔萃,入到后宫。由于陈氏的爸

  • 万历皇帝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因铸成大错使明朝丢掉了西南的大片国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万历,明朝,铸成大错

    众所周知,在明代前期国家千疮百孔,朱元璋马上刚开始了一致国家的大业。在他一致了云南省地域后,在西部地区设定了"三宣六慰",非常好的保持了管理方法刻的的实际效果。仅仅之后由于国家制度的转变及其别的吐蕃的掘起造成这类规章制度有所不同,失去它原本的目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明朝初期制定的"三宣六慰"主要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