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600年前的“跑官”高手、淮右集团的中坚骨干——胡惟庸粉墨登场

600年前的“跑官”高手、淮右集团的中坚骨干——胡惟庸粉墨登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594 更新时间:2024/1/4 18:17:13

〇600年前的“跑官”高手、淮右集团的中坚骨干胡惟庸粉墨登场

胡惟庸,安徽定远人。当年朱元璋军队打到安徽和州时,他前来投奔,被授予元帅府奏差跑腿的低级官吏。不久,被提拔为江西宁国知县。后来又迁为吉安府通判、湖广按察佥事等官职,可胡惟庸还不满足,他朝思暮想要当大官,要尽快扩大自己的权势。

吴元年胡惟庸想到了一个很有权势的老乡李善长(也是定远人),于是就到处打听这位朱元璋政权第一权臣的个人爱好,用卡耐基的话来说,就是寻找人性的弱点来。胡惟庸费了很大的劲,最终摸清楚了:这个老乡虽然贵为第一权臣,但与常人没有什么两样,个人爱好就是贪财好色。既然他有所好,就不信“打不倒”!胡惟庸想好了,就从这儿下手,找了个机会,携带了300两黄金,去拜见他的老乡。李善长本是“里中长者”,娴于辞令,明习事故,他当然明白这位小他好多岁的老乡胡惟庸前来拜见的用意,否则他带300两黄金总不会为见一面吧!不过还有一说,胡惟庸跑官跑成后,为感谢李善长的栽培之恩而奉送了300两黄金。

不管何种说法,奉献300两黄金在明初那个物价低廉、人们收入普遍不高的年代里绝对算得上是巨额的投入,其所产生的回报也肯定令人羡慕不已。事隔不久,胡惟庸再也不用在地方上“混”了(知县、通判之类),被调入南京朝廷内任职,破格提升为太常寺少卿,后又被擢升为太常寺卿,即相当于中央正部级领导干部。找对了人,胡惟庸连连高升,就连当时的中书省都事李彬(前面提到过的)也对他尊敬有加,为了讨好这颗一夜之间闪亮登场的朝廷政坛新星,李彬将自己弄到的东吴张士诚雕龙金床送给了胡惟庸,胡惟庸又转送给了李善长,李善长又将它献给了皇帝朱元璋。可没想到是,朱元璋见了这种奢侈之物就发怒,顿时把它砸了个稀巴烂。不过,从这个酷似蚂蚁搬运大军“搬运”雕龙金床的过程来看,以李善长为核心的、以胡惟庸为中坚骨干的淮右集团早已形成,一张覆盖面甚广且背景十分复杂的关系网也已铺开了。

洪武元年发生的“李彬案”实际主谋很可能就是胡惟庸或李善长,所幸的是当时的主犯李彬一人扛了下来,没有供出更多的大人物,甚至与李彬关系密切的胡惟庸也没有涉及,更没牵到李善长。对此,洪武皇帝是否知道真相,因史料的缺失,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洪武元年到洪武六年胡惟庸官职连连高升的事实来看,似乎是当时的朱元璋还并不太清楚。

洪武三年,胡惟庸晋升为中书省参知政事(类似于副宰相或者说是宰相助理);洪武六年七月,也就是汪广洋在中书省第一次为右丞相的最后半年,胡惟庸被任命为中书省的右丞相。自从投靠了李善长以后,胡惟庸真可谓官运亨通。一个后来者居然与一个“老前辈”同为右丞相,这实在是不合乎常规的。以历来的规例而言,汪广洋早早就入中书省,资历在前,理应升为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后来者就任右丞相,这样两人一左一右,稍见轩轾,才吻合官场之常理。但现在的局面很蹊跷,两人同为右宰相,虽说没有职位高下之分,但明眼人一看就明白,皇帝朱元璋对汪广洋的恩宠已衰,汪丞相将不能久居其位了。

而对早已从宰相位置上退下来的李善长来说,他之所以这么卖力地推荐胡惟庸,是不是因为当初收受了对方300两黄金?恐怕事情没那么简单。综合起来看,李善长青睐胡惟庸可能有着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收人钱财,予人办事地道的贪官。既然胡惟庸来李府拜见,一出手就是300两黄金的厚礼,这说明此人“有魄力”,见世面,懂规矩。

第二,随着胡、李交往的增多,相互之间的“友谊”也日渐深厚,双方家族成员也更加熟识,结为儿女亲家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胡惟庸把自己的侄女儿许配给了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如此下来,胡家在官场上不仅有个“知音”,而且有儿女亲家罩着。你说李善长不帮胡惟庸家还会帮谁?

第三,胡惟庸也确实是个精明干练的人物,李善长把他推荐到中书省去可以说是“一箭三雕”:一来自己中书省的那些旧属们都会帮胡惟庸,我李善长可以落个慧眼识才、举贤不避亲的美名;二来可以及时掌握政府的动态,有这样精明且对自己恭敬有加的“耳目”在中书省做事那是再有利不过了,同时还可以遥控政柄;三来现在的那个皇帝“老秘”汪广洋一个小字辈人物居然当了右宰相后对我李善长敬而远之,这实在让我气愤不已。乘着这个时候皇帝朱元璋对他日渐不满之际,我李善长赶紧推荐这个精明干练的胡惟庸,将那该死的“老秘”踢下去,最好能一脚踢出中书省,免得他老窝在我淮右集团“大本营”里头,碍手碍脚的。想到这些,李善长就乘着机会不断地向皇帝推荐胡惟庸。

再说胡惟庸确实也有些才干,他不仅文字功底深厚,而且工作起来十分干练,属于精明能干型的干部;加上老宰相推荐,他一被皇帝拜为右宰相,中书省内李善长的老部下们立马意识到,这个新任的右宰相背景深厚,前途无量,他不仅是老领导李善长“线”上的人,而且还是儿女亲家呢!所以胡惟庸一当上右宰相,工作起来就得心应手,凡事都搞得头头是道,一下子就把同为右宰相的汪广洋给比了下去。本来半信半疑的朱元璋这下也感到:汪广洋确实不是一块宰相的料。洪武六年正月,“以(汪广洋)怠职左迁广东行省参政”。

标签: 年前粉墨登场骨干

更多文章

  • 宦官王振: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王振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宦官,王振,让你

    王振(?1449)明代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幼年时就聪明伶俐,读书用功,求学读书,满腹经纶,却是儒士之流。王振想的就是有了学问,做官发财。王振起初做了九年教官,但他的心思却不在教书上,而且有时议论朝政国事,结果让人告发,被发配到长城一带服劳役。这时期,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取得&ldq

  • 朱元璋的事业:经济建设、增添“二奶”、监视军队领导、学察天文占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天文,朱元璋,经济建设

    从祝宗、康泰之乱到蒋英、刘震之乱再到李佑之、贺仁德之乱,至正二十二年(1362)新年开启后的两个月内连续发生了3起影响较大的叛乱,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不能算作是偶发事件吧。那么为什么会连连发生叛乱?对于这样的问题当时似乎没人去追究责任,人家“第一领导”正在忙着呐!那么这段时

  • 严嵩为什么被朱厚熜依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被朱厚熜依重

    严嵩于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中进士,嘉进二十一年(1542年),任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官至太子太师,在最高统治集团内混了20年之久。严嵩为人阴柔险诈,善于迎奉,口蜜腹剑。当朝以后,一手遮天,残害忠良,招财纳贿,纵子作恶,是明朝的大奸臣。踏上仕途后,他先后在北京、南京翰林院供职,没有实权。他不

  • 方孝孺之死:被诛十族之后,再也没有一个知识分子以死报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之死,再也没有,知识分子

    在中国,自明初方孝孺被诛十族以后,再也没有一个知识分子以死报君了。从此以后的中国人,为主义赴死者,有;为真理牺牲者,有;为情人割腕切脉者,有;甚至,为赌一个什么东道以生命下注者,有,但是,在最高层面的权力斗争中,像方孝孺这样傻不唧唧地去为一个背时的皇帝献出老命者,是不会有了。不是士不肯为知己者死,从

  • 明清“八股文”风行:科技文化的发展陷于停顿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停顿,文化,明清

    朱元璋有一次临朝听奏,刑部主事茹太素写了洋洋万言陈说时务,他读了半天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不由得大怒,将茹太素责打了一顿。后来又让人继续读,读到最后才涉及正题,所提几条建议也还可行。朱元璋一面向茹太素道歉,一面下令纠正浮夸的文风。又钦定了奏言的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

  • 明朝的严刑酷罚——以严刑酷罚来钳制人们的思想言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严刑,明朝,言论

    〇以严刑酷罚来钳制人们的思想言论朱元璋在《大明律》的制定中没有固定给他的思想专制主义定出明确的条规,但他实在是继承了中国传统君主专制主义的“光荣”传统,且还将它们推向了极端。整个洪武朝文字狱迭起,被杀者并不一定是知识分子,凡是臣下与平民一旦有笔误或口误,或者什么也不误,但在朱

  • 明末清初文学上有很高成就的张岱的作品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上有,很高,明末清初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文化学者,也是着名的散文家。张岱作品张岱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父辈的文学熏陶。所以,张岱在文学方面,很有自己的想法。张岱家境优渥,是当时有名的官宦之家,所以,张岱在年轻的时候,走南闯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张岱身上,可以看到他身为文人的细腻柔和之情,也可以看到张岱身上豪放不羁的纨绔

  • 第九节 重用忠臣,惩办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小人,忠臣

    汉王朱高煦的叛乱能够很快被平定,赵王朱高燧的危机得以圆满解决,除了宣宗本身的因素外,还与他所重用的贤臣有很大的关系。在宣宗周围有一批着名的大臣,他们为“仁宣之治”的缔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宣德朝的着名大臣主要有五位: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蹇义,其中前三人合称“

  • 建设部的窝案——充分利用手中资源,“用足用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充分利用,建设部,用好

    上述这种官吏贪赃害民属于典型的上下勾结型,而下面要讲的则属于另一种,浑水摸鱼型。有个才子叫韩铎的,因为皇帝喜欢,洪武十五年被提拔为吏科给事中。两年后与同科给事中彭允达、吏部尚书陈敬等“将取到十二布政司儒士与谏院等各官,私下定拟职名,作见行事例,朦胧奏启”。皇帝朱元璋一时疏忽,

  • 魏忠贤乱政:明朝宦官之为祸,以熹宗时魏忠贤为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宦官,明朝,魏忠贤

    明朝宦官之为祸,以熹宗时魏忠贤为最。明初,设置宦官,仅为供奉内廷,备扫除之役而已。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前代之失,置宦官不及百人;后定为十二监及各司局,且定制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穿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他还铸铁牌于宫门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①成祖以后,对宦官渐加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