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代后期汉族诞育风俗

清代后期汉族诞育风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238 更新时间:2024/1/18 11:23:45

清代后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西方思想化的渗透,特别是经过戊戌维新运动和革命党人对新思想的宣传和对封建制度、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清代的人生利益制度与规范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这就决定了清代后期汉族社会的人生礼仪风俗,必然出现新旧杂陈、趋时渐变的时代风貌。特别是汉族社会下层民众的婚丧习尚,出现了许多变化,如婚娶中的文明婚礼,丧仪中的追悼会等新仪式,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吸收与融化了西方文化的因子,而呈现出趋时、渐变、求新的时风意

诞育风俗

1祈子和怀孕

清代后期,在婚礼上有许多祈子习俗,如新娘进门时,以布袋铺地,辗转更换,令步其上,谓之传袋,以讨传代之彩。在湖南民间,仍然保存着比较原始的“麒麟送子”仪式。据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清代的湖南长沙就有这种习俗,大体情形是:每当耍龙灯的到主家时,主家送过礼物,人们就将龙围绕不孕妇女舞一圈,然后将龙身缩短,上边骑一小孩,在堂前绕行一周,就算是麒麟送子。清人有诗曰:

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

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麒麟送子来。

在清代后期,民间为了求得子嗣,还有不惜以鞭笞新妇为代价的。这种习俗在福建闽侯叫“拍喜”。即于元宵之夜,亲邻持竹杖觅未受胎之新妇打之,谓之拍喜。此俗将妇女不孕认作是身上有邪祟作怪,以为只有鞭笞棒打、驱除邪祟,才能怀孕得子,反映出清代汉族社会风俗愚昧落后的一面。

还流行着过一种叫“转胎”的习俗。其主要方法是让怀孕妇女佩戴某种物品,或实行某种法术,从而转换所怀胎儿的性别。如江苏青浦黄渡镇习俗:“夫人怀孕,倘将雄黄精佩在身畔,云可转女为男”;“夫人怀孕未满三月,着婿衣冠,平旦,左绕井三匝,详观影而去,勿反顾,勿令人见,必生男。”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江苏》,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16~117页。此外,还有更加简易便捷的转胎法,如欲生男孩者,令孕妇多看男娃娃的画像,多接触男孩,多吃公鸡及雄性动物的肉等等。

2产子和洗三

产妇临盆时,各地也有一系列的禁忌,如安徽产妇临盆时,戒随意乱泼盆中污水,恐污及送生娘娘,招来灾祸。婴儿降生时,其胎盘的处理,在浙江东部山区,要以陶钵盛之,上覆肥泥,再栽一丛葱,谓长生葱,以示长生聪明。周耀明:《东阳风俗志》1984年铅印本。

洗三的仪俗中国南北都有。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小儿生后三日,名为洗三。是日必招收生婆到家,酒食优待,然后由本家将神纸(俗称娘娘码儿)并床公、床母之象,供于桌,供品用边缸炉(北京点心名)五盘。由收生婆烧香焚神纸,毕,将火或煮之槐条水倾入盆内,旁置凉水一碗及两盘:一盘胰子、碱、胭脂、粉、茶叶、白糖、青布尖儿、白布数尺、秤权、剪子、锁、镜等物:一盘盛鸡子、花生、栗子、枣、桂圆、荔枝等物,均用红色染过。诸亲友齐集床前,将各样果子,投数枚于盆内,再家冷水两匙,铜元数十枚,名为添盆。添毕,由收生婆洗小儿。洗罢,将小儿脐带盘于肚上,敷以烧过之明矾末,用棉花捆好。所有食物,全由收生婆携去。”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一《京兆》,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30页。

作家凌力曾对清代后期的“洗三”作过生动的描述:

收洗婆婆一进门,先有一顿酒食招待,然后挂起娘娘码儿、床公床母码儿(神像的俗称),供上五盘毛边缸炉烧饼。收洗婆婆烧香祝拜后,超要围盆红不、挑脐银簪,把熬好蒲艾水倒在洗盆内,旁置凉水一碗,大茶盘两个。一盘盛胰子、碱、胭脂、粉、花儿朵儿、茶叶白糖、青布尖儿、白布头儿、升儿斗儿、锁头秤砣、棒槌、梳子篦子镜子、金银锞子,一盘盛红鸡蛋、花生、栗子、枣、桂圆、荔枝、喜果以及葱、姜、香蜡等。此时诸亲友齐一集床前,收洗婆婆把孩子抱起,请众人添盆……添凉水,她说:“聪明伶俐长流水”……干果,她说:“枣儿栗子,连生贵子。枝元桂圆,连中三元”……添金银,她说:“金满箱银满箱,来年中个状元郎。”随后她拿棒槌搅合得水温合适,边搅边说:“一搅二搅连三搅,各个带着弟弟跑……”打开包把孩子顺着五往盆里放,撩水上身,孩子必哭,名为“响盆”,是好兆头。姥姥口说手收,一刻不停:“先洗头,作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作知州;刷刷牙漱漱口,跟人说话免丢丑;三梳子,两拢子,长大戴个红顶子……”用艾球炙孩子脑顶脑门,在脐带处敷上烧过的明矾末,将孩子报襁褓中,拿葱往身上打三下后扔上房顶:“一打聪明,三打伶俐,三打邪魔。”拿锁头三比:“头紧、脚紧、手紧。”拿秤砣一比:“秤砣个儿小压千斤。”拿镜子一晃:“照照腚,白天拉屎黑下净。”将孩子托在茶盘上:“左掖金,右掖银,使不料,赏下人。”将花朵往供炉上一插:“桃杏玫瑰晚香玉,栀子花儿茉莉花儿,花瘢豆疹,稀稀拉拉。”盆内盘内所有食品银物都归姥姥所有。她收敛齐全,最后把床公床母码儿当院一烧,祝告说:“床公床母本姓,孩子大人交给你,多送儿,少送女。送走床神,洗三完成,收洗姥姥这才讨赏要钱。”凌力:《生死?饮食?男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14页。

3寄名神佛和认干亲

清代后期,民间缺医少药,婴儿的死亡率高。故民间恐育儿不大,遂有寄名神佛之俗。徐珂《清稗类钞?风俗》曰:“惧儿夭殇,……且有寄名于神鬼如观音大士、文昌帝君、城隍土地”,“或即寄名于僧尼,而亦皆称之曰干亲家。”在江南地处区,这种寄名关系的结束要到小儿长大成人后的成婚那天,仪式是将原先寄名时留于寺庙的“过寄袋”取回,俗谓“拔袋”。举行过这些仪式后,寄名关系才告结束。

清代汉族民间还普遍流行小孩认干亲风俗。认干亲风俗流行的原因据近人钟毓龙《说杭州?说风俗》的分析,主要有三:“一因两家交情深密,更以儿女承寄,作为干亲家,多一重亲谊;一因子女之八字不能永年,宜出寄于属某肖之人,方能解免;一因子女之八字冲克父母,出寄所以远之也。此皆算命先生之言,而承寄者亦以此二项为多。”钟毓龙:《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92页。

承寄之方法,在南方,由出寄者之父母,备具王母寿星神马,并素菜十碗,前往受寄之家斋供,本生父母率领之,外加糕、桃、烛、面、鞋袜、鞋舄等,以献干父母;又准备盛筵一席并香楮等,前往祭干父母之祖先。干父母对于所寄之子女,一为代取名字,俾从自姓,列于子女之排行;二为送见面礼;三为用金银恩锁片等物,置于所取名字之纸上而送之,名曰压帖;四为衣帽鞋袜等,而其中必有包袱、领巾、肚兜三项,谐音谓之“包领大”也。承寄之后一年之内,干儿女每逢各节,如新嫁女儿之例,必送干父母以节礼,除夕须送年饭及岁烛一对,三年为满。干父母则答以压岁钱及果饵等。

民间更有认鬼神为干父母的,钟毓龙《说杭州》曰:杭州等地“前清之末,中人之家,既恐其子之不寿,而畏位拜干爷干娘之费用大,乃妙想天开,不寄之于人,而寄之于鬼神。旌德观中之喜神,寄之者犹少。武林门外马塍庙之无常鬼,寄之者独多,呼之曰胡阿爹胡干爷。其寄之之法,做新白布长衫一件,取其旧所着者而易之。另用烧饼、烧酒、香烛、银锭而供之焚之。该庙和尚即代为取名,用红纸一条,上书寄名符宝某字样,归而贴之大门之外。于是每年七月,其父母即须抱儿往拜胡干爷之生日,至十六岁而止。”

4周晬、成年礼和生日礼

婴儿周岁,有周晬风俗。江南地区孩童周晬时,还要斋王母寿星,戴百家锁,亲友送礼相贺。近人钟毓龙《说杭州》记杭州清末周晬风俗曰:“周岁谓之淬,亦须斋王母寿星,小孩着鞋袜,戴百家锁。百家锁者,乞取百家之钱而制之。其中以劳、顾、万、年、陈五姓为最重要,谓其牢能过于万年之城也。须坐竹车,车下必置糖饼一个,谓能粘住之,将来有坐性也。亲友送礼者,大率鞋袜各一双,粉制周饼二盘。外婆家更有衣裙袄裤之类。送现银者曰淬盘之敬。”《说杭州》,第491~492页。

小孩长大成人时,有冠笄礼风俗。同治十年(1871年)四川乐志县知县请人来县讲《礼》,并在公署为子施三加之礼,“数百年废坠之典,一旦复行,观听者如堵,若汉圜桥然。”光绪《续增乐县志》。山西《榆社县志》中亦记有冠礼细则,作者用意明确:“礼不容竟废也,故志之,以告世之有志复古者。”光绪《榆社县志》。部分地区则实行简单化的冠礼,如直隶深州,“士民家自十五六至二十余岁择日加帽,其蘸宴诸仪久废。”光绪《深州风土记》。可见,尽管昔日繁复的冠礼笄已废,但其遗风仍作为传统习俗流行于民间。然而更为普遍的是,汉族大部分地区将冠笄之礼合于婚礼之中。一般在婚礼前三日或一日举行。要宴请宾客,为加冠者起字、号,并书于墙壁。自此该男子可以使用字、号,可以进入本族祠堂,做成年人该做的事情。如直隶遵化州“寻常民户夏用麦笠,冬用毡笠,唯不轻戴缨帽也,惟至婚期用之,或亦婚先于冠之意欤。”光绪《遵化通志》。定兴县男子娶妻时“具衣冠,习礼仪,童子当此,俨然有成人风。”光绪《定兴县志》。有的地区的女子笄礼则已为婚礼前的“开脸”仪式所替代,开脸即使一老年妇女将欲开脸者脸上的绒毛用丝线一一绞去,“开脸”后则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

四川所盛行的婚前“簪花之礼”,亦为冠礼附于婚礼之例。成都民间娶妻时“婚前一日,父命其子至当前,亲加冠服,教以成人之道。祀祖毕,亲友簪花披红,举酒酌贺。”同治《重修成都县志》。江安、南溪等县“于成婚前一日,主人延集亲朋,请乡前辈之显达者一人为大宾,傧相四人,设冠席于东隅,设宾席于西隅,先以祝文告祖,应宾行三加礼,大宾祝冠而命之以字。冠礼毕,行醮礼。戚友各以花红、酒馔登堂致贺。冠者先拜父母,遍拜尊长毕,设宴款洽,曰饮富贵酒”。

清代后期,民间贺生日、祝寿之风颇盛。尤其是为老人祝寿,大摆排场,甚为铺张。《上海研究资料》一书记载同治年间上海知县叶廷青为母亲做寿的情况曰:寿日前两天,衙门内便已很热闹,大堂、二堂、花厅、签押房、帐房等处张挂灯彩,晚上请知宾;寿日前一天为预祝;寿日那一天为正寿;26日为谢客;27日结束。正寿诞席分上下两等96桌,其贺客轿夫、随役、厨夫、茶夫等勤杂人员吃面共2050碗,仅吃一项花费大洋1088块,钱411815文。

标签: 汉族清代风俗

更多文章

  • 于谦:文科安邦、武可定天下,拯救大明二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二百年,于谦,大明

    明朝的历史被大家所熟知,因为明朝是唯一一个不和亲、不纳贡的王朝,有骨气的王朝,但是纵观明朝历史,我只服这一人,于谦!此人拯救了明朝200年,当时北方瓦剌军犯境,年轻的皇帝率军出征,但是20万大军大败,皇帝被俘虏,整个京城的人都打起了退堂鼓,大不了和宋朝一样,京都南迁。朝会上,时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徐珵上

  • 此索尼非彼索尼,让多尔衮都头疼的大清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名将,大清,索尼

    此索尼非彼索尼,让多尔衮都头疼的大清名将!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索尼,此索尼非彼索尼,不是日本的着名企业,而是诞生在清朝,并在清朝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臣,也可称是朝廷重臣。索尼、索额图和赫舍里皇后三人在清朝初期可谓声名显赫,三人的荣耀连带着整个索家的崛起,那时的风光啊,真是无人不知。

  • 大清的国旗和国歌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国旗,国歌,大清

    我国古代旗帜不少,但古时候人们却不知“国旗”为何物。战场上惯用“旌旗”,旗上绘有军队将领的姓氏,表明军为我有。旌旗一般是三角形或矩形的,边缘有波浪形的镶边。皇室有御旗,一般为金黄色,上面要么绣黄龙、金凤,要么就是麒麟、虎豹、八卦,不是代表皇帝就是代表亲

  • 第三节 密折制度,考察吏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制度,吏治,第三节

    到了清圣祖康熙当政的中期,天下太平,国力强盛,为了加强对各级官员的控制,及时了解地方情况,康熙帝特别命令他的亲信官员用密折方式奏报情况。开始出现了清代特有的奏折制度。它是由皇帝特别指定的官员,将上奏事件亲手书写密封,直接派人送到御前再由皇帝启封、批示(后来或与军机大臣等批阅)后,再直接发与具奏者执行

  • 清代独特的旗人兵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兵役,旗人,清代

    清代徭役中最有特色的是旗人的兵役,以及由旗人构成的八旗军。以旗人为主要兵源构成的八旗军,最初具有行政、军事、生产三种职能,旗人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是一种军政合一的部落兵制。清统一全国后,又以汉人为基础组成了“绿旗军”。1615年,努尔哈赤将满族、蒙古族、汉族力量编成8个旗,分

  • 康熙与赫舍里皇后的“权色交易”,竟影响了半个世纪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半个,康熙,皇后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在长达六十一年的帝王生涯中,康熙所染指的女人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据史料记载,康熙的后妃,经过册封,有据可查的有六十余人,而那些身份低微的贵人、常在、答应等,那就数不胜数了,在封建社会中,后妃的作用无外乎两个,第一是伺候帝王并传宗接代的工具,第二则是政治上的

  • 着名思想家王夫之对哪些潮流观念做出了批判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出了,思想家,观念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和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晚晴三大启蒙思想家。王夫之画照王夫之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在朝官员,他小时候开始是在兄长王介之教育下学习,后来父亲辞官回家后又在其父亲的教育下学习。他的学问非常好,从小就喜欢读书,在

  • 曹雪芹与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红楼梦

    曹雪芹曹雪芹(?――1763年,一作1764年),清代伟大小说家。名沾(zhān),字梦阮,号雪芹、芹圃(pǔ)、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曹寅之孙。世代任江宁织造,家势贵盛。其父以事获罪,产业抄没,家遂衰落。曹性傲岸,不谐于俗。中年居北京西郊,生活困苦,以卖画和依靠朋友接济度日。曾以十年时间写作小说

  • 清朝亲王尼堪:一生战功赫赫只可惜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亲王,战功,英年早逝

    爱新觉罗·尼堪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将军,但是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他除了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军人之外还是一位贝勒爷,他出生在皇室家庭,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是清太祖的孙子,他出生在1610年,他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比较短暂的,因为他在一六五三年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这一年他只有四十三岁。爱新觉罗·

  • 三大藩王之耿精忠为什么被称为"食人族"?背后的真相丧尽天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大,丧尽天良,被称为

    耿精忠是康熙时期的三藩之一,后来因为朝廷削三藩所以造反,被平叛后被除以凌迟。而耿精忠后人有记载的不多,其中能找到比较详细资料的是他的两个儿子——耿昭忠和耿聚忠。当初耿精忠谋反的时候的确会波及家人,但是这兄弟二人根本没有受到责罚。因为耿精忠谋反的事情暴露之后,兄弟二人就带着全家向皇帝请罪,这抱着必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