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三节 密折制度,考察吏治

第三节 密折制度,考察吏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722 更新时间:2023/12/25 15:07:21

到了清圣祖康熙当政的中期,天下太平,国力强盛,为了加强对各级官员的控制,及时了解地方情况,康熙帝特别命令他的亲信官员用密折方式奏报情况。开始出现了清代特有的奏折制度。它是由皇帝特别指定的官员,将上奏事件亲手书写密封,直接派人送到御前再由皇帝封、批示(后来或与军机大臣等批阅)后,再直接发与具奏者执行。这种制度,简化了明代以来繁琐的文书处理制度,提高了清朝政府的行政效率。

中国朝自古以来,臣工报告的方式很多,如章、奏、表、议、疏、启、书、记、封事等。以奏折为正式公文的名称,始于清代的顺治年间。在康熙朝,密折作为一种实际的政治工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过,密折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运作,还得从雍正朝开始算起。

清代君臣之间的“言路系统”大致是这样的:臣子们上的主要是“题本”和“奏本”,后来又添上了“密折”。

题本:凡是弹劾、钱粮、兵马、捕盗、刑名这些事情,均用题本,上面加盖公印,才算有效。

奏本:凡是到任、升迁、转任、代属官谢恩、讲述本身私事的,都用奏本,上面不盖印。题本有两个不利于君臣沟通的缺点:

第一,手续很繁琐。

第二,题本要由通政司这个机构来转送内阁,最终才上呈天子,过目的人多,也容易泄密。

奏本比题本稍好些,虽然没有那么繁琐的手续,但也得过通政司浏览这一关,所以保密性还是不强。

密折就不一样了:它不拘格式,可以自由书写,也不用做裱褙、提要、副本这些纯属形式上没有任何实际作用的事情,当然快捷很多。而且它直接交到皇帝那里,不用通过通政司、内阁,由皇帝亲自来拆阅,保密度十分高。这一条君臣互动的快速通道,对中国历经多个朝代形成的形式繁杂的文官言事制度,是一个具有强烈震动性的改革。

康熙处理密折的方式很小心,他曾经说:凡是朱笔批阅的御旨,都是朕亲手所写,没有代笔的人。这次出巡,朕因为右手生了病不能写字,就用左手拿笔写字,绝不会让别人代替写。所以所有一切上奏的事情,只有朕和原上奏的人知道。

不过康熙为人坦诚,他对于经过批阅的密折,在批阅后就发还本人,因此官员们“都有朕亲手写的证据在他们手中,而没有在朕这里”。因此臣子不必担心写给皇帝的密折被曝光,或在某些时候变成挨整引用的材料。

但雍正的作风和他的父亲不同。康熙驾崩第十四天,刚刚继位的雍正就定下上缴朱批的规定,谕文写得十分严厉:“所有先皇康熙爷朱笔批阅的御旨,全部认真恭敬地封起来呈上来。如果有人敢抄写私下留放,收藏起来不交,焚烧丢弃的,以后被发现,一定不会宽恕,一定要从严处置。”

雍正规定,不但前朝的奏折要收回宫中,今后本朝的朱批在本人捧读后,也要缴呈,不能自己私下保留,如果违反就要追究责任。

在康熙统治的61年里,给皇帝写密折的总共只有100多人。而在雍正统治的短短13年中,写密折的人竟有1100多人。雍正对密折政治的热心由此可见一斑。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就下令各省督抚密上奏折,于是封疆大吏都有了这个权利。只是如果在这些人中有人遭到处分,那么他上密折的权利也就被停止了。

以后,雍正又把上密折的权利扩大到提督、总兵官、布政使和学政等上层官员。

另外,一些小官如知府、同知也得到了雍正的特许,可以直接上密折。

总之,通过对上密折特许权的认可,雍正在从高层到低层的官员间都安插了他的心腹,撒开了一张个人的信息网。而这些耳目除了上奏密折外没有其他特权,也没有特定组织,所以很难为非作歹,也很难形成明代的厂卫那样危害国家的政治毒瘤。

雍正大力实施的这种前所未有的“密折政治”,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控制臣下的手段,虽然这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从雍正的密折政治里,我们还发现,君臣之间商讨军国大事,仍是其最重要的内容。

在推行一项重大的改革政策之前,在密折里,君臣之间对这些政策进行商讨研究,不草率的贸然行事,这种谨慎地行政做法在历史上也具有进步意义。

往往对待一件具体的政事,决策者和执行者都有各自的顾虑和隐衷,在一般的公文里很难进行说明。这样既不利于保持上级决策行为的正确性,也不利于下级的全力贯彻执行。密折的上递及批复则使上下两方面都公开观点,经过充分交流再付诸决策实施,使政策出台前有了一定的缓冲。

“密折制度”表面看来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做法,是历史的退步,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却推动了君臣间在政务上的交流协商,使出台的措施更符合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减小了实施中的阻力,提高了行政的效率,推动了雍正初期改革的进行。

雍正一朝的许多重大改革,都先通过“密折”讨论过。

如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疏浚运河等重大政策,就是雍正同官员通过密折反复协商斟酌才定下的。

凡推行改革政策,都应该雷厉风行,讲求高效。奏折制度使大臣官员们的奏事很快就送到了皇帝面前,这就省去了中间环节。奏折送到勤于政事的雍正皇帝手中,他马上抓紧时间阅读批示,该执行的立即付诸实施,因此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政治改革的实现。

治水是中国各个朝代存在的最大问题,它甚至成为老百姓鉴别统治者是否符合天命的标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如果世间出了圣明的君主,黄河水就会变清”。

但河清又是十分难盼来的,所以又有“等河水变清,人的年龄都不知会等到多么大”的感叹。对待治水,雍正也曾通过河臣的奏折进行研究。

雍正二年(1724年),大臣李绂曾向雍正当面提出疏通淮扬运河的建议,雍正觉得有道理,就命他与河道总督齐苏勒商议,齐苏勒认为疏通淮扬运河的工程量非常大,不能轻易作决定,他准备先进行实地考察,再提出具体意见。

齐苏勒的奏折上呈后,雍正有这样的一番朱批:“朕命令李绂到你那里传谕旨,只是让你知道有这么一种建议,可以仔仔细细地加以思考,并不是认为他所奏的建议就一定能够实行。一般来说,管理江河的官员都希望有工程上马,可你的下属官员又多数不能让人信服。更何况这种事关系很大,不能草率行事,如果白白地浪费人力物力却没有收到好处,并产生了害处,不但白白地耗费了钱财、粮食,还可能成为历史上流传的笑话。但如果确实对国家百姓的生活有利,也不要因为害怕困难就中途停止,总需要你详细周密地计划妥切,将最终的利益全部搞清楚,准备详细地一件件上报给我。这件事不是眼前急需要办的事情,尤其不是轻举妄动的事。”

标签: 制度吏治第三节

更多文章

  • 清代独特的旗人兵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兵役,旗人,清代

    清代徭役中最有特色的是旗人的兵役,以及由旗人构成的八旗军。以旗人为主要兵源构成的八旗军,最初具有行政、军事、生产三种职能,旗人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是一种军政合一的部落兵制。清统一全国后,又以汉人为基础组成了“绿旗军”。1615年,努尔哈赤将满族、蒙古族、汉族力量编成8个旗,分

  • 康熙与赫舍里皇后的“权色交易”,竟影响了半个世纪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半个,康熙,皇后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在长达六十一年的帝王生涯中,康熙所染指的女人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据史料记载,康熙的后妃,经过册封,有据可查的有六十余人,而那些身份低微的贵人、常在、答应等,那就数不胜数了,在封建社会中,后妃的作用无外乎两个,第一是伺候帝王并传宗接代的工具,第二则是政治上的

  • 着名思想家王夫之对哪些潮流观念做出了批判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出了,思想家,观念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和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晚晴三大启蒙思想家。王夫之画照王夫之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在朝官员,他小时候开始是在兄长王介之教育下学习,后来父亲辞官回家后又在其父亲的教育下学习。他的学问非常好,从小就喜欢读书,在

  • 曹雪芹与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红楼梦

    曹雪芹曹雪芹(?――1763年,一作1764年),清代伟大小说家。名沾(zhān),字梦阮,号雪芹、芹圃(pǔ)、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曹寅之孙。世代任江宁织造,家势贵盛。其父以事获罪,产业抄没,家遂衰落。曹性傲岸,不谐于俗。中年居北京西郊,生活困苦,以卖画和依靠朋友接济度日。曾以十年时间写作小说

  • 清朝亲王尼堪:一生战功赫赫只可惜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亲王,战功,英年早逝

    爱新觉罗·尼堪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将军,但是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他除了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军人之外还是一位贝勒爷,他出生在皇室家庭,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是清太祖的孙子,他出生在1610年,他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比较短暂的,因为他在一六五三年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这一年他只有四十三岁。爱新觉罗·

  • 三大藩王之耿精忠为什么被称为"食人族"?背后的真相丧尽天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大,丧尽天良,被称为

    耿精忠是康熙时期的三藩之一,后来因为朝廷削三藩所以造反,被平叛后被除以凌迟。而耿精忠后人有记载的不多,其中能找到比较详细资料的是他的两个儿子——耿昭忠和耿聚忠。当初耿精忠谋反的时候的确会波及家人,但是这兄弟二人根本没有受到责罚。因为耿精忠谋反的事情暴露之后,兄弟二人就带着全家向皇帝请罪,这抱着必死的

  • 清代定额化赋税制度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定额,清代,赋税

    清朝廷通过从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雍正“摊丁入地”的赋税改革,建立起完备的赋税制度。清代的田赋、火耗、平余、摊丁入亩,以及工商税诸项制度,体现了清代在赋税应征额及简化赋税项目方面的一系列原则,有助于朝廷的赋税收入和征解行为,使得朝廷业已固定的总额更

  • 纳喇·苏克萨哈:清朝最惨的顾命大臣,他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他是,大臣,清朝

    你们知道纳喇·苏克萨哈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顺治十八年(1661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驾崩于紫禁城。顺治帝遗命由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即位,是为康熙帝。由于玄烨时年仅有六岁,顺治遗诏以索尼、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四位大臣辅政,在对权力的争夺中,这四个顾命大臣也走向了各自不同

  • 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是个怎样的人?才华横溢 名垂后世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是个,满族,的人

    清朝初年,京城里有一个才华横溢、侠义豪爽的满族青年词人,叫纳兰性德。他只活了三十一个春秋,便去世了。但他那超众的才华,精彩的词章,却名垂后世。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荣若,号椤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卒于康熙廿四年(1685年),他是大学士明珠的长子。纳兰性德的词风清婉,内

  • 黄宗羲的一生:着书留言,经世应务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留言,黄宗羲

    黄宗羲的一生,经历了八十六个春秋,我们可以把他的一生划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从明万历三十八年到清顺治十年(16101653),即他44岁以前,是其读书交游并从事政治实践时期;后半生,从顺治十年到康熙三十四年(16531695)即从44岁到逝世止,是其讲学着书时期,之所以以1653年分界,是由于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