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黄宗羲的治史宗旨:经世应务

黄宗羲的治史宗旨:经世应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986 更新时间:2023/12/27 14:38:38

“经世应务”,是黄宗羲治史的根本目的和为学宗旨,他曾说:“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又说:“夫二十一史所载,凡经世之业无不备矣!”他所说的“经世”、“应务”,就是强调学术的基础是经史之学,学者必须熟读儒学经典和历代史籍,才能脚踏实地从事“治国平天下”的“经世”事业,也才能更好地为现实政治服务,当然,黄宗羲心目中的现实政治并不等于当时统治者的政治,而是将要取代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后之王者”,因为历史是现实的借鉴,只有熟读史书,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才有可能“足以应务”,而且,强调“经世应务”也不等于提倡时髦文章,而应当讲究真才实学,他痛恨“科举抄撮之学”对史学的扼杀,愤怒地批判说:“自科举之学盛,而史学遂废,……今未尝有史学之禁,而读史者顾无其人,由是而叹人材之日下也。”又说:“自科举之学盛,世不复知有书矣,六经、子、史,亦以为冬华之桃李,不适于用……而先王之大经大法,兵、农、礼、乐,下至九流六艺,切于民生日用者荡为荒烟野草:由大人之不说学以致之也。”可见在黄宗羲看来,“科举抄撮之学”是扼杀史学、埋没人才的罪魁祸首,而真正的学术应当是适于应用、切合于民生日用的学问,而不是华丽轻浮的时文,但黄宗羲相信,“数穷必复,时文之力会有尽时”,那些时髦文章,终究是不会长久的。

在“经世应务”思想指导下,黄宗羲治史的特点,便是把重点放在近现代史的研究上,对他来说,所谓近现代史,就是宋、元、明史,特别是明史,他认为,《宋史》是元人脱脱领衔编纂的,存在许多缺陷,例如不为南宋末代皇帝(宋端宗赵昰、末帝赵昺)专立“本纪”,而且所记二帝事迹过于简略,说明元人不想显扬宋人抗元事迹,他尤其不满《宋史》在“儒林传”外另立“道学传”,故致书主持《明史》编纂的史馆诸公,批评说:

夫十七史以来,止有“儒林”,以邹、鲁之盛,司马迁但言《孔子世家》、《孔子弟子列传》、《孟子列传》而已,未尝加以“道学”之名也,……周、程诸子,道德虽盛,以视孔子,则犹然在弟子之列,入之“儒林”,正为允当,今无故而出之为“道学”,在周、程未必加重,而于大一统之义乖矣,统天地人曰儒,以鲁国而止儒一人,儒之名目,原自不轻,儒者,成德之名,犹之曰贤、曰圣也,道学者,以道为学,未成乎名也,犹之曰志于道,志道可以为名乎?欲重而反轻,称名而背义,此元人之陋也,且其立此一门,止为周、程、张、朱而设,以门人附之,程氏门人,朱子最取吕与叔,以为高于诸公;朱氏门人,以蔡西山为第一,皆不与焉:其错乱乖谬无所折衷可知,圣朝秉笔诸公,不自居三代以上人物,而师法元人之陋,可乎?

黄宗羲这一批评意见,被明史馆馆臣所一致认同,所以后来定稿的《明史》只列“儒林传”,而不再另立“道学传”或“儒学传”,然而《宋史》“之陋”并未纠正,黄宗羲意欲重修《宋史》,因此辛苦奔波于江浙几个大藏书楼,如本乡祁氏旷园、昆山徐氏传是楼、常州钱氏绛云楼等地收集了大量资料,但毕竟这是一项巨大工程,非一二学者所能完成,故其愿望未能实现,而只是编定了一部《宋史丛目补遗》,正如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所说:“公尝欲重修宋史而未就,仅存《丛目补遗》三卷”,而对于《明史》的编纂工作,黄宗羲虽然碍于其遗民身份而拒绝应聘去直接参与官修《明史》,但他出于对保存一代历史的使命感,仍然同意让弟子万斯同、儿子黄百家参与修史,并向史馆提供了大量涉及明史的史料及其个人着作,还移书馆臣,回答馆臣有关修史体例的咨询,对修史的体例、原则、方法提出指导性意见,他本人的修史实践,特别重视政治史和思想史的编纂,注重于历史上“治乱之故”的总结,故其史学着作,以记载明史最多,其次是宋元史,他编撰《明文案》、《明文海》、《明史案》、《明儒学案》以及《宋元文案》、《宋元学案》等,就体现了上述修史的原则和特点。

黄宗羲史学思想的另一特点,就是着力表彰历史人物的气节和实际的功业,他在《赠编修弁玉吴君墓志铭》中,尖锐地批评那些崇尚空谈、假名欺世者,说他们平时死背几条二程语录,便列伊、洛门下,混充儒者,反而讥刺那些料理财赋、整治边疆从事实务的人是粗材、俗吏,只会以高谈阔论吓唬老百姓,一旦遇到国家为难,需要他挺身报国,他就张口结舌,如坐云雾之中,甚至在关键时刻变节求荣,这种人只是儒门败类,而那些在实践中立功建业的人才值得尊敬和表彰,黄宗羲在其史学着作和许多墓志铭、诗文中着重表彰和歌颂的人,有的是抗暴安民不畏权奸的东林党人(如杨涟、左光斗、黄尊素等),有的是历尽艰难、视死如归的抗清名将(如史可法、张煌言、郑成功等),有的是慷慨殉国或富有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如宋代文天祥、谢翱等),有的是“亡国而不失其正”的明朝遗民(如汪沨、谢泰阶等),有的则是深明大义、气节可嘉的普通妇女或义士侠客(如桐城方烈妇、王义士、陆周明等),至于那些坚守民族气节的文人学士就更多了。

标签: 宗旨黄宗羲

更多文章

  • 英雄难过美人关 洪承畴到底还是被皇妃征服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皇妃,美人关,英雄

    明朝末年,洪承畴本是祟祯的肱股之臣,其二十三岁中举,二十四岁中进士,科举路上毫无坎坷,仕途上也是一帆风顺。崇祯十二年,洪承畴被封为兵部尚书,曾率部于潼关大破农民起义军,迫使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趁着农民军在背后捣乱,满洲八旗兵也开始侵犯辽东。之后,洪承畴又被授为蓟辽总督,率大军出山海关救援锦州。但晦气

  • 清朝历史上的香妃是不是真的身怀异香,知道专家打开其棺木才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异香,才知道,棺木

    清朝是个少数名族当政的时期,历史的中国也有不少周边的部落、小国通过政治联姻来加强双方的关系,清朝也例外从蒙古刀朝鲜无一不是通过敬献美女的方式来取得信任,历史上还有一个来自维族部落的女子香妃,身体异香而闻名,那么这个历史上的香妃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呢?专家打开棺木才找到真相说起香妃,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 盘点古代英年早逝五大名将,霍去病第四,岳飞第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五大,名将,英年早逝

    英年早逝,就是很年轻就去世了。在古代大将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今天我们就说五位,最大25,最小19,一位奠基东吴,一位马踏匈奴,一位岳飞之子,一位20岁死后被奉为神,一位19岁大刀120斤。五位大将,按去世时年龄从小到大排序。第五位:孙策(175-200),东汉末年割据诸侯,吴郡富春人。三国时东吴政

  • 谭嗣同《绝命诗》中两大历史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两大,典故,谭嗣同

    谭嗣同《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据说这是谭嗣同临刑前写在监狱墙壁上的一首绝命诗,还据说这首诗被梁启超“篡改”过,原诗为:“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证据不足,难以采信。“望门投止思张俭”,这句说的张俭这个人的典

  • 清代最后的格格,将其一生奉献给教育,最终道出溥仪内心的想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奉献给,将其,清代

    毫无疑问,清朝末代皇帝是宣统帝溥仪,一起都是我国在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可是提及清朝末年最后的格格坚信大伙儿没官,清朝末年最终一名格格叫爱新觉罗氏·韫欢。她是末代皇帝溥仪最幼年的亲妹妹,醇亲王府的七格格,生在民国十年,都是最终出世的皇族成员。今日要跟大伙儿讲的就是说那位传奇传奇的格格,她

  • 清朝为什么那么多孤儿寡母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孤儿寡母,清朝,那么多

    从清帝国建立之初,就上演了孤儿寡母执掌朝政的一幕幕,拥兵入关的顺治皇帝,开创康雍乾盛世的康熙莫不如此。但他们在孝庄皇太后的关爱下,最终都实现了亲政,开拓了清帝国的新的局面。当咸丰皇帝驾崩后,大清帝国又一次迎来了孤儿寡母执掌朝政的局面。同样地,在那位母亲和小皇帝叔叔把持朝权下,奄奄一息的大清帝国出现了

  • 第三节 医学理论,百花齐放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理论,百花齐放,第三节

    清朝时,中国传统的医药学在医学理论的研讨、温病研究、药物学、方剂学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着名的医药学家,攻克了不少疑难杂症,在医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清代的众多医家对中国历史上很多医学典籍,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做了详细的注解进和阐释。浙江钱塘医家张志聪,

  • 第七章 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在宫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宫廷,第七章,萨满教

    萨满教和藏传佛教是清朝把东北和内亚的人民纳入帝国的主要手段。皇帝把萨满教与满族的传统结合起来,运用萨满教创造了满族认同。对藏传佛教的支持和弘扬使得清朝统治者得以在内亚人民的积极响应下把一种统治模式推行到内亚。这两种宗教在宫廷生活中都找到了位置。萨满教当代人对萨满教(简·阿特金森称之为&

  • 隆科多是如何作死的?天天把自己比作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诸葛亮,隆科多

    《三国演义》的热心读者隆科多喜欢自比诸葛亮,“白帝城受命”后愿为朝廷“鞠躬尽瘁”。不幸的是,神经过敏的雍正可不喜欢被比作草包阿斗。雍正的即位问题历来是史家争讼的焦点,虽然认为雍正即位合法的一派占了上风,但坚持篡位说的人也并没有偃旗息鼓。不过,无论说正说反,隆科多在雍正即位过程中的作用却是公认的。作为

  • 揭秘:靖南王耿精忠为何被康熙帝凌迟处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南王,康熙帝,耿精忠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耿精忠。提到清朝的“靖南王”耿精忠,或许并没有太多人了解,因为在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作为大名鼎鼎的“平西王”吴三桂的同伙而被提及的。清朝初年,他们二人,再加上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共同组成了“三藩”,也就是三位割据南方的汉族藩王。吴三桂、尚可喜以及耿精忠的父亲耿仲明三位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