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三节 医学理论,百花齐放

第三节 医学理论,百花齐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262 更新时间:2023/12/26 10:35:51

清朝时,中国传统的医药学在医学理论的研讨、温病研究、药物学、方剂学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着名的医药学家,攻克了不少疑难杂症,在医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清代的众多医家对中国历史上很多医学典籍,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做了详细的注解进和阐释。

浙江钱塘医家张志聪,出身医学世家,年轻时曾经潜心研究儒学,后来转投名医张卿子门下学习医学。他在医理研究方面极具悟性和天赋。出师后,他继续在行医过程中积累知识,不断精进,终于成为一代医术高明、学识博洽的大医家,着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伤寒论宗印》、《灵枢经集注》、《侣山堂类辨》、《金匮要略注》、《本草崇原》等。其中,《素问集注》模仿明代理学家注解经书的方法,以“惟以参解经义,不工辞藻”为原则,对《素问》原文逐句做注,通俗易懂、详细明了地阐读了历代医家所忽略或回避的一些疑难问题。

在《难经》注解方面有重大贡献的是江苏吴江人徐大椿。他从小聪明过人,学识十分渊博。岁过而立之年时,家人多病的情况让他弃儒从医,博览历代名医着述,很快就在这方面有了极深的造诣。传说他洞明药性,不论遇到何种顽疾都能药到病除。除了悬壶济世外,徐大椿着述颇多,最有名当属《难经经释》。《难经》原名为《黄帝八十一难经》,相传是战国扁鹊所作,它以答疑解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因此得名。徐大椿在阐读《难经》时,创造性地采用训诂诠释,则依本文;辩论考证,则本《内经》,的方法,解释齐全,考证详明,而且对《难经》中所谈及的经络、脏腑等方面的问题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集毕生心血所着的医学名着,在医药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可是随着张仲景的离世,这本书逐渐散落民间,多有遗失。时至宋朝,才经人搜集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与世人重见。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的变迁,后人在阅读时常常遇到困难,所以对它们的注解工作也逐渐受到清代医家的重视,柯琴、尤怡便是其中的代表。

柯琴的《伤寒来苏集》和尤怡的《伤寒贯珠集》,在张仲景医理研究方面颇有心得,同时还对张仲景的临床方法进行了总结,对于临床医疗也极具指导意义。除了《伤寒贯珠集》外,尤怡还着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两本书,是《金匮要略》研究领域的着作。前者对《金匮要略》中的深文奥义着重解读,见解独到精辟。后者足补《金匮》之所未备,实能羽翼《金匮》,实则是对《金匮要略》的进一步丰满。

虽然清代诸医家对古代医学典籍的编纂、整理的着述很多,但是在具体经文的解释方面,常常会出现意见不同的时候,有时难免会发生激烈的争论。但是这种辩解、争论并不是坏事,反而会对中华传统医学典藏的发掘和传统医学理论的发展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明代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近八百余种有关医药等方面的学术书籍,并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用二十七年的时间编成药物学的总结性巨着《本草纲目》。在清代,药物学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一些着名的药物学家青史留名,一些新的药物品种不断问世。

赵学敏是继明代李时珍后清代着名的医药学家,曾着《本草纲目拾遗》一书。《拾遗》中总共记载了921种药物,其中有716种是《本草纲目》中未曾收录的新药品。在药物分类方面,赵学敏增加了“花”和“藤”两部,将“金石”一分为二,并将“人”部删去,最终全书分为18部,相比于《本草纲目》的分类方法来说,这本书的分类方法更趋于合理。此外,这本书还对《本草纲目》中的一些错误做了修改更正。所以他的这本《本草纲目拾遗》既是对《本草纲目》的完善,同时也是对我国传统药物学的发展。

赵学敏之后,吴其溶写就了一部药用植物学专着,即《植物名实图考》。该书一共分38卷写就,记载了12类、714种的植物。书中还对每种植物的形貌、颜色、性味、产地、功能做了详细的文字介绍,特别是对植物的药用价值做了重点而详尽地说明,有的还配以惟妙惟肖地插图辅读。

清时,除了赵学敏和吴其濬外,其他的一些医家还编着了一些简单实用的本草书籍,如汪昂(字衔庵)根据《本草纲目》等着作辑成《本草备耍》一书,记载了460余种药物,并附插图400余幅,简单明了地对每味药品的药效和副作用做了介绍,使人在阅读时一目了然。

后来,吴仪洛又在汪昂的《本草备耍》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新增药物260余种,命名为《本草从新》。

汪昂的《医方集解》、吴仪洛的《成方切用》是当时清代在方剂学方面的新作品。这两本书中收录了许多疗效显着的良方,在对这些良方进行解读时,二人也尽量直译阐发,而且见解独到,极具临床实用性。

汪昂的《汤头歌诀》和陈念祖的《时方歌括》对初学方剂的人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入门书籍。因为它们文言浅白,又朗朗上口便于诵读,极容易被人理解和掌握。

自民间的药方,大多具有药价便宜、奏效快、得来容易的共同特点,但是这方面的书面整理工作一直没有得到相关人士的重视。在清朝,赵学敏的《串雅》(内外编)弥补了在民间医疗经验整理方面的不足。这本书是“走方医”赵柏云药方的整理版,非常适合普通百姓、平常人家的应用。

温病是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等多种热性病的总称。温病学派就是致力于这些温病研究的一个流派。在积累了众多有关温病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温病学派便在清代医学领域中脱颖而出了。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叶桂、吴珊、王士雄。

叶桂,江苏吴县人,祖父和父亲都是医家出身。受父辈的影响,叶桂对医学一直十分感兴趣,他潜心学医,吸收了老师的很多理论知识和行医经验。他在行医时,开出的处方客观合理,在治病过程中常现奇效,时人评价他为“于疑难证,或就其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戚他医之方,略与变通服法;戒竟不与药,而使居处饮食消息之;或十无病时预知其病;戚预断数年厄皆验。当时名满天下”。叶天士的主要成就,是发表《温热论》。这本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为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和辨证基础。

标签: 理论百花齐放第三节

更多文章

  • 第七章 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在宫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宫廷,第七章,萨满教

    萨满教和藏传佛教是清朝把东北和内亚的人民纳入帝国的主要手段。皇帝把萨满教与满族的传统结合起来,运用萨满教创造了满族认同。对藏传佛教的支持和弘扬使得清朝统治者得以在内亚人民的积极响应下把一种统治模式推行到内亚。这两种宗教在宫廷生活中都找到了位置。萨满教当代人对萨满教(简·阿特金森称之为&

  • 隆科多是如何作死的?天天把自己比作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诸葛亮,隆科多

    《三国演义》的热心读者隆科多喜欢自比诸葛亮,“白帝城受命”后愿为朝廷“鞠躬尽瘁”。不幸的是,神经过敏的雍正可不喜欢被比作草包阿斗。雍正的即位问题历来是史家争讼的焦点,虽然认为雍正即位合法的一派占了上风,但坚持篡位说的人也并没有偃旗息鼓。不过,无论说正说反,隆科多在雍正即位过程中的作用却是公认的。作为

  • 揭秘:靖南王耿精忠为何被康熙帝凌迟处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南王,康熙帝,耿精忠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耿精忠。提到清朝的“靖南王”耿精忠,或许并没有太多人了解,因为在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作为大名鼎鼎的“平西王”吴三桂的同伙而被提及的。清朝初年,他们二人,再加上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共同组成了“三藩”,也就是三位割据南方的汉族藩王。吴三桂、尚可喜以及耿精忠的父亲耿仲明三位藩

  • 清朝文坛最大绯闻:龚自珍与王妃偷情轰动京城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京城,文坛,王妃

    终清代一朝267年,文坛鼎盛,牛人辈出,但值得一提的满族文人却寥寥无几,在诗词方面有所建树的,也只有“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成容若就是大家熟知的纳兰性德,而与他齐名的女诗人太清春就是顾太清。顾太清,名春,字太清,本是满洲西林氏,因自幼父母双亡,由家在苏州的姑父姑母养大,所以随了姑父姓顾。姑父是汉

  • 清代后期汉族生活娱乐风俗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汉族,清代,风俗

    清代后期,在全国范围内,人们的娱乐、休闲生活基本传承前期固有的风俗事象,戏剧、歌舞、百戏、杂耍、竞技、博弈,以及各种各样的花会等。但在沿海地区的一些城镇,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西式文体娱乐项目也随之传入,并逐渐为社会各界所接受,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看电影、幻灯、话剧,跳西洋舞,玩朴克牌等,在沿海口岸

  • 甲午之战:第三章 洒热血,平壤之战_三、激战与溃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之战,平壤,洒热血

    形势现在,平壤的三个战场的基本形势是:大同江南岸战场,马玉昆所部毅军击溃了日军进攻,获得胜利;西南战场,胜负未分;只有城北玄武门战场各垒被攻陷,牡丹台、玄武门失守,但日军尚未入城,对清军来说战事犹有可为。当时日军已战死189人,伤516人,清军的伤亡并不比日军多多少。且清军弹药、粮食足以守城1个月,

  •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七个妹妹,她们最后的结局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末代,清朝,皇帝

    清朝时期的最后一任皇帝是溥仪。虽说溥仪在年少时,便成为了亡国之君,但却因特殊的身份,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溥仪还有7个妹妹。那么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七个妹妹,她们最后的结局怎样?一、大妹韫英。韫英出生的那年是她们家发生大变故的一年。一是光绪和慈禧先后去世,她那比她大两岁的大哥溥

  • 一辈子不得宠爱的康熙生母,被尊为太后之后,为什么4个月便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个月,太后,生母

    康熙帝的生母佟佳氏实际上并不得顺治帝的宠爱,但她最终却被封为了皇后,这是为何?佟佳氏生于1640年,正蓝旗汉军出身,父亲佟图赖是八旗将官。1653年,13岁的佟佳氏被选入宫中,成为顺治帝的小福晋。当时的顺治帝正忙着废后,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宠幸新人。所以佟佳氏尽管不得宠,却依然得到了临幸。由于宫中禁忌颇

  • 清朝着名官员于成龙为何被称为“于青菜”?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被称为,青菜

    于成龙字北溟,清朝顺治年间的一位着名官员,生卒年为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朝时期山西永宁州人(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于成龙简介在《中国明清的官》一书中有所记载。而且于成龙简介能收录到《四库全书》中,这实在是很难得的。于成龙一生做过许多官职,比如布政使、巡抚、总督、大学士等职位。于成龙虽

  • 第一节 逐廓尔喀,订立章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章程,逐廓尔喀

    在古代众多的帝王中,在其生前传位的皇帝为数甚少。其中除极个别的是有意模仿古人、沽名钓誉之外,绝大多数是被迫的。乾隆皇帝是一个特例,他统治清朝60年,使社会达到极盛;85岁高龄之时,又主动举行了传位大典,当上了太上皇。3年以后,方才寿终正寝。18世纪以前,尼泊尔由关系较为松散的24个部落组成。有一个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