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一节 西学东渐,天文地理

第一节 西学东渐,天文地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654 更新时间:2024/1/14 10:02:00

清代的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到辉煌,它以超越前代的光芒照亮了18世纪的中国,思想文化遍地开花,经济繁荣发展。

我国古代的历朝历代的政府都非常重视历法的修订和颁行,在天文历法方面也曾出现过多次相关的变革和更新。元代以前的700多年里,中国一直沿用南北朝时期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大明历》,但是其误差太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于是在元世祖时期,郭守敬接受修订新历法的任务,耗时三年左右的时间编制完成《授时历》。《授时历》中的计时方式在明代通行的《大统历》中得到沿用。

但是由于《授时历》沿用的时间过于久远,所以当时《大统历》的误差还是很大。据历史记载,明代钦天在利用此种历法预报日月食等天象时,常常出现预测不准的情况,这直接影响到了农时的安排和农业生产的结果,进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但是由于明朝政府找不到精通天文测算的人才负责修改历法的工作,所以这项工作虽然一直牵动政府的心,但一直未能确切地着手进行。

到了明朝末年,伴随着西学东渐的热潮,出现了一些热衷于西方天文知识的士大夫,例如徐光李之藻等。他们和利玛窦等耶稣会的传教士来往密切,能接触到当时比较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后来徐光启等人向皇帝引荐了利玛窦等人,并提出修订新历的建议,获得皇上的认可。于是他们又诚心邀请到了当时一些擅长天文的传教士,如熊三拔、庞迪我、邓玉函、汤若望等人,共同组建了修历局,应用、借鉴西方知识,用近10年的心血共同编写完成了《崇祯历书》。此书规模宏大,涵盖天文学基本理论、天文表、必需的数学知识、天文仪器使用以及中西度量单位换算表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当时影响巨大。

但是,参与编着此书的人后来认为这个历法还有跟进的空间,梦想再次实现历法的再次变革,并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在《崇祯历书》的基础上做了精进,并于明末写成了《时宪历》。

在清军入关后,汤若望向当时的统治者提出了改进历法的建议,实际上是想让清廷颁行《时宪历》,但是并未被采纳。

1644年9月1日(顺治元年八月初一),发生日食,顺治帝命令大学士冯铨和汤若望对此天象进行观测,并亲自带领修历局的众多监生官员前去观望。当日,冯铨和汤若望携待望远镜等天文仪器,和皇帝、百官一齐赶赴观象台进行观测试验。在此之前,他们二人已经利用更先进的西洋新法,对日食的初亏、食甚、复圆时间进行了预先的演算。结果实际情况与预计的时刻分秒不差,就连日食的方位也差值甚微。当场,顺治皇帝还让人用《大统历》对日食进行了类似的演算,结果和实际情况有很大的误差。

经过这番比较,清廷便下定决心采用西方历法,命汤若望着手历法修订。顺治二年,颁布了汤若望制定的《时宪历》,并封汤若望为钦天监监正,负责相关方面的事务。

《时宪历》的完成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大变革。编着者在保留旧历结构的基础上,采纳了西洋法数的计算方式。和历代的历法书籍比起来,这本书有以下几点创新。

第一,《时宪历》在比较科学的宇宙理论基础之上建立自己的天文计算方法。我国的传统历法往往偏重计算而轻视理论,在天文理论建设方面缺乏重视和自觉。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前四次的历法变革,也主要集中在数据和计算公式的修改上。相较之下,《时宪历》自觉地立论于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的天体运行论进行演绎,是一种比较大胆和创新的做法。天体运行论虽然落后于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但从历法的角度分析,这个理论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解析,要比我国传统的宇宙模型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

第二,《时宪历》充全采用了欧洲几何学的计算系统来完善自身的计算方法,还引进了球向三角学、经度、纬度、时差等新的科学名词。此外还把周天分成三百六十度,将进位制从百位制改为六十位制,在计时方法上采用二十四小时九十六刻的单位,以此来区别于我国传统历法所用的内插法经验公式的代数学体系。

第三,《时宪历》不再把全年分成二十四份,而是采用定气注历制度,以太阳在黄道上实际移动的位置作标准来判明节气,从而废除了我国传统历法所使用的“恒气”注历制度。依靠这种注历制度做出的节气安排更贴合太阳的运动规律,也更利于农事活动的安排。

综合这三点,我国的天文历法当时已经踏入了近代科学的领域。《时宪历》的颁行还标志着我国已经吸收了欧洲古典天文学的精华。这对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活动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可是,任何领域的新旧更替都免不了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新历法的颁布受到守旧派的反对抵制也是可避免的事。

康熙帝早年间,鳌拜凭借卓绝功勋充任辅佐大臣,并趁机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在鳌拜摄政期间,他所代表的守旧派和当时的新历法派之间就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历法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新历派受到守旧派的打压,其代表人物汤若望深陷囵圄,《时宪历》也因此一度停用。

后来,鳌拜集团被清除,康熙亲政。然后命人实测,得出西方历法更科学,汤若望等人的案件才得以昭雪,《时宪历》也获得继续推行的机会。此后,康熙重用汤若望的后人南怀仁,命其遵照欧洲的先进方法和度量衡制度,主持建造天文仪器。最后,南怀仁不负圣恩,制成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天体仪、纪限仪等精密仪器,并用这些新制仪器装备了京城观象台。此后,钦天监在进行测算时,大多是利用这些新仪器来进行的。

除了《时宪历》,清代民间的天文活动也很活跃,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王锡阐。他的《晓庵新法》和《五星行度解》博得同时代学者如顾炎武、梅文鼎的高度赞扬。

清代的其他重要天文着作,如《历象考成》和《历象考成后编》,也是在耶稣会传教士的参与下完成的。特别是钦天监编纂的《历象考成后编》从理论到计算方法,已经废止了第谷的天体运行说,新采用了牛顿测定的数据和地心系的椭圆运动理论。

法国传教士蒋友仁在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时,向皇帝进献《坤舆全图》,有意愿向我国介绍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和哥白尼的日心说,但朝廷上的文武百官对其丝毫不感兴趣,更有甚者嗤之以鼻。当时的一些学者同样不够重视新的科学,像阮元这样的着名学者然也会认为哥白尼为说至于上下易位,动静倒置,则离经叛道,不可为训,固未有若是甚焉者也。

标签: 天文地理西学东渐

更多文章

  • 富察·明亮简介:为清朝廷效力长达70余年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余年,朝廷,长达

    富察·明亮明亮(1735-1822),字寅斋。满族镶黄旗人,富蔡氏。出身于本朝最显赫的家族,其家族中有一人封王,三人封公爵,多人封有世职。祖父李荣保有十余子及一女。女儿就是乾隆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在李荣保十几个儿子中,有一人名广成、即明亮之父,曾为某旗都统。明亮初为生员,乾隆十八年(17

  • 鸦片战争呈现的复杂的世相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复杂,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呈现了复杂的世相。其中,我们最熟悉的一组群像,恐怕是由林则徐、魏源、徐继畲、冯桂芬、夏燮、姚莹等一批有识之士所组成的阵营。对他们以外的群体,后人则有点模糊。确实,林则徐等一班先进分子,在这次战争中的表现,为后人提供了不少养料。不过,一个社会的走向,不是由一部分人决定的,而是决定于这个社会各个

  • 黄宗羲的治史宗旨:经世应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宗旨,黄宗羲

    “经世应务”,是黄宗羲治史的根本目的和为学宗旨,他曾说:“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又说:“夫二十一史所载,凡经世之业无不备矣!”他所说的“经世”、“应务&rdq

  • 英雄难过美人关 洪承畴到底还是被皇妃征服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皇妃,美人关,英雄

    明朝末年,洪承畴本是祟祯的肱股之臣,其二十三岁中举,二十四岁中进士,科举路上毫无坎坷,仕途上也是一帆风顺。崇祯十二年,洪承畴被封为兵部尚书,曾率部于潼关大破农民起义军,迫使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趁着农民军在背后捣乱,满洲八旗兵也开始侵犯辽东。之后,洪承畴又被授为蓟辽总督,率大军出山海关救援锦州。但晦气

  • 清朝历史上的香妃是不是真的身怀异香,知道专家打开其棺木才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异香,才知道,棺木

    清朝是个少数名族当政的时期,历史的中国也有不少周边的部落、小国通过政治联姻来加强双方的关系,清朝也例外从蒙古刀朝鲜无一不是通过敬献美女的方式来取得信任,历史上还有一个来自维族部落的女子香妃,身体异香而闻名,那么这个历史上的香妃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呢?专家打开棺木才找到真相说起香妃,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 盘点古代英年早逝五大名将,霍去病第四,岳飞第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五大,名将,英年早逝

    英年早逝,就是很年轻就去世了。在古代大将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今天我们就说五位,最大25,最小19,一位奠基东吴,一位马踏匈奴,一位岳飞之子,一位20岁死后被奉为神,一位19岁大刀120斤。五位大将,按去世时年龄从小到大排序。第五位:孙策(175-200),东汉末年割据诸侯,吴郡富春人。三国时东吴政

  • 谭嗣同《绝命诗》中两大历史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两大,典故,谭嗣同

    谭嗣同《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据说这是谭嗣同临刑前写在监狱墙壁上的一首绝命诗,还据说这首诗被梁启超“篡改”过,原诗为:“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证据不足,难以采信。“望门投止思张俭”,这句说的张俭这个人的典

  • 清代最后的格格,将其一生奉献给教育,最终道出溥仪内心的想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奉献给,将其,清代

    毫无疑问,清朝末代皇帝是宣统帝溥仪,一起都是我国在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可是提及清朝末年最后的格格坚信大伙儿没官,清朝末年最终一名格格叫爱新觉罗氏·韫欢。她是末代皇帝溥仪最幼年的亲妹妹,醇亲王府的七格格,生在民国十年,都是最终出世的皇族成员。今日要跟大伙儿讲的就是说那位传奇传奇的格格,她

  • 清朝为什么那么多孤儿寡母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孤儿寡母,清朝,那么多

    从清帝国建立之初,就上演了孤儿寡母执掌朝政的一幕幕,拥兵入关的顺治皇帝,开创康雍乾盛世的康熙莫不如此。但他们在孝庄皇太后的关爱下,最终都实现了亲政,开拓了清帝国的新的局面。当咸丰皇帝驾崩后,大清帝国又一次迎来了孤儿寡母执掌朝政的局面。同样地,在那位母亲和小皇帝叔叔把持朝权下,奄奄一息的大清帝国出现了

  • 第三节 医学理论,百花齐放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理论,百花齐放,第三节

    清朝时,中国传统的医药学在医学理论的研讨、温病研究、药物学、方剂学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着名的医药学家,攻克了不少疑难杂症,在医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清代的众多医家对中国历史上很多医学典籍,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做了详细的注解进和阐释。浙江钱塘医家张志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