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东北防御是怎么崩溃的?

明代东北防御是怎么崩溃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903 更新时间:2023/12/25 22:53:02

、“自坏长城”袁崇焕的冤死

宁远大捷后,袁崇焕一面遣人吊努尔哈赤之丧以探听虚实动静,一面跟皇太极谈判,借以争取时间重修宁、前各城,以备持久之战。不料锦州城刚刚修缮完毕,皇太极便率两黄旗、两白旗进攻了。袁崇焕像

七年(1627年,天聪元年)5月,皇太极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来到了锦州城下,诱降不成,开始猛攻西城。大、二、三贝勒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亲自督战。城上的守将是赵率教,守兵只有三万人。赵率教也是个硬骨头,指挥坚决,击败了后金军,迫之撤退五里而营。皇太极又调了沈阳的兵马,攻打了一个月。一月之中,“大战三次,小战二十五次,无日不战”,到底还是拿不下锦州城。皇太极乃移攻宁远,在宁远城南和城外展开了激战,从早晨三四点钟一直打到下午三四点钟,济尔哈朗、萨哈连、瓦克达等将领负了伤,兵士更是死伤无数。袁崇焕亲自指挥守城,最后更“凭堞大呼”,组织反击。号称“万人敌”的祖大弼,一马当先,差一点砍伤皇太极的坐骑。皇太极损兵折将、险些丧命,不由得“大放悲声”,回攻锦州去了。而当皇太极重返锦州时,锦州的护城壕却更加宽、防守也更严密了,皇太极又损失了不少士卒。

袁崇焕指挥的这场宁、锦保卫战,史称“宁、锦大捷”。

然而,魏忠贤却使人弹劾袁崇焕,说他不率军救锦州,袁崇焕被迫辞职。不久,天启皇帝死了。崇祯皇帝上台前,听说魏忠贤谋迎福王继位,所以上台后,罢、诛了魏党,袁崇焕才得重新上任。

袁崇焕此次上任后,决定更好地整顿前方。他知道:辽宁南部海中的皮岛,北可攻击后金,东可联络朝鲜,西南则拱卫登、莱;驻守该岛的总兵官毛文龙,早先也曾从该岛袭扰过后金的后方,但后来堕落成魏忠贤的干儿子不说,还虚报兵额、广招商贾、贩运禁物,大发国难财。而且传说他甚至与后金暗通声气,崇祯元年(1628年,天聪二年)写信给皇太极称:“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我虽为此地之官,而归顺之心常有也!……上(指皇太极)诚有意于我,如用我时,遣人来告。”此据《满洲老档秘录》下编《毛文龙来书·七》。也有人认为有些书信是后金编造的。

崇祯二年(1629年,天聪三年)7月,袁崇焕来到皮岛,24日,便以观将士校射之名,邀来毛文龙,宣布他有12罪,问其部下:“毛文龙这样罪恶,你们说该杀不?若本院屈杀了他,你们就上来杀我。”毛的部下都说杀他不屈。袁又转身对文龙道:“若不杀了你,这一块土非皇上所有!”遂西向叩请尚方宝剑,叫旗牌官张国柄执尚方剑斩之于帐前,消除了抗金前线的一个隐患。

与此同时,袁又建议朝廷加宿重兵于蓟门,严防后金绕道入犯。朝廷却未接受。皇太极于是在11月率兵绕道喀喇沁部,破大安口,从龙井入关,克遵化城,由蓟州越三河、略顺义、至通州,渡河而逼进北京,驻营于城北土城关之东,复移营南海子,距城关厢只有两里了!明朝总兵满桂等,拒敌于德胜门、安定门外;城上明军发炮助战,竟误伤了满桂军,满桂本人也受了伤,只好率残兵躲入城中,遗弃辎重、士卒无算。

袁崇焕得知皇太极绕道入关,即挥宁、锦将士入战。总兵赵率教牺牲在遵化附近,袁仍追击不止。12月19日,袁追到蓟州后,更以两昼夜三百余里的速度追到了北京城外,招抚了满桂的散兵,又与后金兵在广渠门外激战六小时,两肋中箭多处,只因穿着重甲,敌箭才未穿透入肉。崇祯三年(1630年,天聪四年)1月中旬,皇太极率兵到袁阵前,见阵坚难破,便施展起反间计来。

原来皇太极毁边入关,曾俘获太监二人,这回在撤退途中,便密令副将高鸿中、鲍承先等坐近这两个太监,故作耳语道:“此时撤退,是皇上(汗皇太极)的计策呵!不久前,见皇上单骑到袁巡抚阵前,跟袁巡抚派出的两人谈了很长时间。袁巡抚跟咱有密约,事情马上就可以办成的。”事后,又故意让一个姓杨的太监逃脱。杨太监逃进北京,立时报告了崇祯皇帝。崇祯皇帝一向师心自用,独断多疑,恰巧又听得漏网宦党分子王永光等造谣:“袁崇焕引敌长驱直入,想要挟皇上(崇祯)定城下之盟。”于是,马上把袁崇焕拿下,关进了诏狱。

袁被下狱后,将士放声大哭,众兵也大骂不止。半年之中,官吏有诣阙抗疏的,有申辩得罪的,还有请以身代的。孙承宗也写诗鸣不平:“东江千古英雄手,泪洒皇龙半不平。”但朝廷却不予答理。而身陷囹圄的袁崇焕,还亲笔写信劝部下安心抗敌。夏天,孙、袁旧部将后金军赶出了长城。崇祯皇帝也不得不说:“守辽非袁蛮子不可。”然而,那个“阳托严正之名,阴行媢嫉之私”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温体仁,却收买了袁的部将谢尚文造了伪证,诬证袁确通敌,使袁被凌迟处死了!

袁崇焕,出生于离广州不远的东莞县一说袁崇焕是广西梧州滕县人,因其祖籍在广西。,自幼受到“尚武”的乡人影响,“三载深心,二十年僻学”,立志有所作为。当邵武县知县时,廉洁奉公,“一钱不入”,穷到父死奔丧都“不能为行李”。统兵以后,还是“第宅萧然,衣食如故”,而且“恤贫扶弱”,因而是“所至有声”。在那“君子尽去”、“小人独存”的当儿,他明知“任劳则必招怨”,却仍旧忠愤而行。第一次被罢官,他在《边中送别》一诗中,就倾吐过自己的耿耿忠心: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他不顾父母、妻子、手足,历年奋斗,自谓“大明国里一亡命徒”,真是一个奋不顾身家的志士。然而,这样一个人才,竟被凌迟处死了!袁死后,宦党分子还动辄以“袁党”为借口来排斥异己、陷害忠良,关防岂有不“日坏”之理!

二、众叛亲离大凌河之战与明将的纷纷降清

崇祯皇帝虽有锐志,却遇事多疑而且躁急苛细。他在位17年,竟换了50多个宰相,真是“朝无久任之士,官有传舍之情,主无信倚之诚,臣有脂韦之习”!

当初大学士孙承宗等打退后金军进攻后,开始修筑关外防线。按孙承宗的意思,是集中全力先筑大凌河城。巡抚邱禾嘉却分兵修筑右屯。而此刻,朝廷又罢了经略梁廷栋的官,代之者更决定撤军赴蓟,只留工兵万余兼筑关外两城,结果是大凌河雉堞工程仅成其半,皇太极便率军前来了。

崇祯四年(1631年,天聪五年)8月底,后金军渡过辽河,兵分两路西进。贝勒德格类、岳托等率军2万,经义州,前屯锦、凌之间;皇太极亲率的军队,有新铸大炮60门,由白土场趋广宁大道而来。9月1日,两路大军汇合于大凌河城下,一部分环城掘壕围困,一部分伏于凌锦间的隘道准备“围敌打援”。13日,皇太极又令一支军马在锦州方向拖土翻尘、鸣炮呐喊,引诱守军出城受歼。

大凌河的守将祖大寿,做游击时,曾受到过孙承宗的奖拔,袁崇焕督师时,又升他为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他是颇有战功的。不过这时,他的大凌河守军只有骑兵七千、步兵七千,加上工役三千、商贾二千,还不到两万人《清史稿》说是三万余人。。祖大寿料想锦州必援,因此,听见炮声,以为援兵已到,便出城冲杀,被后金兵打得大败。而援兵真到时,祖大寿却不敢相信、没有出城。

率领援兵的,是总兵宋伟、吴襄和监军张春。援兵一共4万人,列阵于离大凌河城15里的长山口。皇太极亲率2万人马攻击,宋伟坚阵击之;皇太极令两翼骑兵闯营,宋伟命火器齐发,无论后金军如何冲锋,宋伟的营盘仍是岿然不动。皇太极命令炮队全力轰击吴襄营,也受到猛烈的反击。吴襄为了焚毁后金的炮队阵地,下令火攻,不料风向突变,西风变成了东风,大火竟反烧了自己的大营,被迫撤退。吴襄先败,宋伟终于也抵挡不住。明军归途又遇伏,张春等33名军官被俘,士卒死伤无算;只有副总兵、祖大寿之弟、“万人敌”祖大弼,组织了百余人,化装成后金军,夜袭了皇太极宿营的白云山,算是援军发动的第一次,但也是最后一次的反攻。

援军退去,祖大寿孤军自守,又过了一个来月,后金军开始大攻。他们首先攻打拱卫城垣的台堡。那些台堡,一个个高几丈,内有兵舍、粮库、炮眼、雉堞、了望台和上下马道,都是砖石砌成。丢了台堡,城垣便直接暴露在后金军的火力之下。皇太极于是下令炮兵集中轰击最坚固的鱼子嶂台,轰了三天,台垛毁坏,参将王景投降。鱼子嶂一下,其余各台守军,走的走,降的降,大凌河城便失去了羽翼。加之城中粮草已尽,人且相食,兵员锐减,皇太极又反复诱降,祖大寿便杀了副将何可刚,率领副将14员,参将、游击24员,出城降清了。

毛文龙死后,皮岛总兵是黄龙。黄龙手下有个叫尚可喜的军官。在孔、耿降金以前,当耿仲明的部将通洋获罪、仲明之弟大闹皮岛,打折黄龙的股骨,割掉黄龙的耳、鼻之时,尚可喜曾率兵定过乱。孔、耿降金以后,尚可喜等抚定辽南诸岛,打退过孔有德军的进攻,成为广鹿岛的副将。黄龙战败自杀后,朝廷委任的新总兵沈世奎等人,诬告可喜有罪,想除掉他,因此,尚可喜也于崇祯六年(1633年,天聪七年)投降了皇太极。

与崇祯皇帝的性急多疑、任察尚气相反,皇太极非常注意优容汉族降人,瓦解明朝的军心。那位沈阳诸生范文程其先世于明初自江西贬沈阳。,在努尔哈赤时期权力并不太大,到皇太极时,入内秘书院奏事,竟“必漏数十刻始出”,皇太极对于他,真是言听计从。范文程也就特别为皇太极卖力,迫使明朝冤杀袁崇焕的反间计,就是范文程首先提出的。佟养性,是个被明朝关进监狱的汉人,越狱降金后,皇太极也叫他统领汉军,成为后金最早的一支炮兵部队的头领。佟养性率领的后金炮队,在大凌河之战中,立下了巨大的功劳。被俘不屈、绝食而死的明朝官吏,只有大凌河之战中的监军张春一个人。

鉴于明朝政治、军事的腐败无能,又由于天启七年(1627年,天聪元年)、崇祯九年(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极先后两次攻打朝鲜,朝鲜国王李倧也就投向了清朝。天启七年、崇祯五年(1632年,天聪六年),皇太极用政治和军事手段,招抚与征服了察哈尔蒙古。依附明朝的察哈尔林丹汗被清军追击得穷蹙潦倒,出痘死在离青海十日程的大草滩,其妻窦土门福晋只好投降。崇祯七年(1634年,天聪八年),林丹汗之叔茂奇塔特亦降。第二年,林丹汗的另一妻子苏泰福晋,也叫其子额哲捧了元代的传国玉玺“制诰之宝”降了。

皇太极的这种剿抚并用、威恩兼施的手段,实在是高明极了。

三、洪承畴松山之战与明朝防御的瓦解

皇太极即位以来,到崇祯十四年(1641年,崇德六年),十五六年内,虽曾三次骚扰关里,但却总因没有拿下山海关和锦州而行动不便。第一次入关里,在崇祯二年(1629年,天聪三年),是绕道大安口、龙并关毁长城才入的;第二次入关里,在崇祯八年(1635年,天聪九年),是从平虏卫入翔州抵长城,毁城墙才入的;第三次入关里,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崇德三年)到第二年,也是分别由密云东北的墙子口、董家口和青山关之间才入的。尽管第三次,一共克、降了一百多个城镇,逼死了待在高阳家里的孙承宗,杀掉了英勇抵抗的卢象升,掳到了济南的德王朱由枢,但是,始终未能大量歼灭明朝军队的有生力量。明朝军队的抗清主力,仍横亘在皇太极夺取关里、立足关里的要隘山海关和锦州一带。

皇太极极力要拿下锦州和山海关。

崇祯皇帝也极力想加强锦州和山海关的防守。但是,他的兵部尚书和蓟辽总督,却像走马灯一样洪承畴被他随换随撤,并且瞎指挥。

崇祯十二年(1639年,崇德四年),蓟辽总督换上了洪承畴。

洪承畴,字亨九,福建南安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天命元年)进士,曾任陕西三边总督,是个屠杀农民起义军的大刽子手。他俘杀过“闯王”高迎祥,又屡次打败过李自成。李自成由四川返临潼,他设了伏兵,打散了起义军,迫使李自成只剩下十八骑走入商洛。一时可谓战功赫赫。

崇祯十四年(1641年,崇德六年),清军围困了锦州。七月里,洪承畴亲率吴三桂等八个总兵、十三万人马驰援。大军云集宁远,接到锦州守将祖大寿的建议,洪承畴便向杏山、松山缓缓而行,准备步步为营、稳攻稳救。新上台的兵部尚书陈新甲,竟以持久费粮为由,派了张若麒前来监军促战。洪承畴本来也并非有识之将,如今听得催促,便轻意地将粮草留在宁远、杏山和塔山外的笔架岗,只率了六万兵马贸然前行,叫其余的兵马随后跟进。洪到达松山、杏山一带,将骑兵布置在松山东、南、西三面驻扎,将步兵布置在离锦州只有六七里地的乳峰岗,并不立即与围困锦州的清军接仗。

皇太极得报明朝援兵大至,便于8月亲率增兵从盛京赶来,驻于松山、杏山之间,截断松、杏间明军的联系,横绝了洪承畴等的归路。随后,皇太极又派兵夺了塔山之粮。

战机已失,洪承畴才决定背松山列阵,派兵冲击清营,冲不破,就决定撤退。总兵王朴临战先逃,已自坏了军心;总兵吴三桂等逃往杏山,前被清军伏击,后有清军追赶,狼狈得不成样子。逃到杏山不久,王、吴二人又令撤奔宁远,再次遇伏,部卒伤亡十分惨重,王、吴二人仅以身免。

洪承畴事前没有决战之心,使自己的军士一下子就死掉了五万余名,溃散了六万余人,身边只有总兵二人(一人曹变蛟。还受了伤)、残兵万余人,被清军团团围困在松山城中。

10月,洪承畴听说皇太极回了沈阳,便悉众突围,但被清军顶了回去。崇祯十五年(1642年,崇德七年)1月,洪承畴听说朝廷援军且至,又派六千兵出城夜袭,也被清军战败。败兵要退入城,洪承畴见追兵欲至,竟下令关了城门,因而大部被歼,余走杏山,道遇伏击全死。洪承畴自此不敢再战,而朝廷援军也害怕清军,逗留不敢前来。松山城一直被围困了半年之久。监军张若麒,钻进渔船从海上逃了命;兵部侍郎沈廷扬奉命从天津运粮,却好几个月迁延不来。城中粮食殆尽,副将夏承德又叩款清军,愿以儿子夏舒为质约降。3月,清军应约夜攻,一下子把洪承畴抓到了手!

松山之战,清军歼灭了明朝“边兵”的主力,锦州城中的明军更加孤立。被围困了整整一年的锦州守将祖大寿,本来不是彻底的抗战派;他弟弟“万人敌”大弼又病不能军;加之清军期在必克,在外城的每面都分立八营围着,绕城还挖了深壕,因此,锦州城是危在旦夕的了。有个叫做武巴什的蒙古贝勒,原是守卫锦州外城的,祖大寿风闻他要降清,便匆匆决定派了副将一个、游击一员,率兵前去伏杀他。武巴什发现,双方便混战起来。这样,清军乘机攻占了外城,祖大寿最后还是走出内城,彻底向清军投降了。

锦州沦陷,使明朝经营了20来年的宁锦防线全部崩溃,这不仅使山海关变成了一座孤城,而且也大大加深了北京的危机。皇太极曾说:“取北京如伐大树,先从两边砍,则大树自仆;现在,明朝精兵已尽,我再四周纵掠,北京一定可得。”10月里,他便发兵大扰河北、山东,攻破了3府、18州、67县,共88个城镇。当时,老百姓砸锅献铁做炮弹支援明军,还编出歌谣说:

望见贼(指清军),莫急躁,

照定苗头才放炮。

若是一炮打不准,

空费钱粮惹他笑!

但明朝的地方官,却依旧只知与幕客饮酒作乐,且虚奏捷音来欺蒙朝廷。

标签: 明代是怎么

更多文章

  • 娃娃亲老公死了,这女人应该归谁?大明司法部长还没弄清……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司法部长,大明,娃娃亲

    〇娃娃亲老公死了,这女人应该归谁?大明司法部长还没弄清……洪武年间发生的山西史灵芝“归属”案件,本是一起情节并不复杂的犯罪未遂案,但由于从地方到中央都是“糊涂官”乱判“糊涂案”,导致了一个良家妇女的&

  • 朱元璋打开刘伯温的棺木后,看到6字,令其恼羞成怒!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恼羞成怒,朱元璋,棺木

    打开史籍,纵览中国古代历史的皇朝,历代王朝,不难发现,常有1个君王,或贤明或软弱无能,但其常有数字能征善战的强悍之人,也有一名决胜千里,取胜千里之外的绝叫谋臣。姜子牙、张良、诸葛孔明、徐茂公等人。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大明王朝第一谋士刘伯温的奇闻异事。朱元璋出身草莽,小时候是个放牛娃,后来到了黄觉寺出家

  • 明朝第一奇女子李彩凤,奈何生了个30年不上朝的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朝,昏君,生了个

    从一个奴婢,到做上皇太后,这听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但在明朝,有一个女人就做到了,她就是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彩凤。李彩凤来自民间,因为生活贫困而被卖到了裕王府当丫头。这个裕王就是后来的隆庆帝。裕王是有名的色鬼,李彩凤又有几份姿色,没过多久,裕王就把李彩凤临幸了,结果李彩凤就怀孕了,并生下了小万历。隆庆帝后

  • 严嵩严世蕃父子二人作恶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二人,故事,父子

    无端世路绕羊肠,偶以疏懒得自藏。种竹旋添驯鹤径,买山聊起读书堂。开窗古木萧萧籁,隐几寒花寂寂香。莫笑野人生计少,濯缨随处有沧浪。(《东堂新成》)这首诗倘若不标明为严嵩作,短短八句,将归隐之心,山林之念,安贫之道,遁世之想形容出来,也还具有一点意近旨远,趣雅情真的境界,很难与1536年以后的那个权奸巨

  • 几乎杀尽忠良的朱元璋原来就是相当一个好爸爸!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忠良,朱元璋,爸爸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封建王朝每一位初登大宝的皇帝都喜欢杀掉自己的功臣,这最主要是他们最自己能力的不信任和对曾经与其一起建功立业的大臣们的不信任。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一个例子,不过他的出发点确实和其他的开国皇帝很不一样。朱元璋小时候,并不叫朱元璋,而是叫朱重八,就是朱老八的意思。家里面穷,为了生计,小

  • 洪武皇帝居然有顺风耳:“钱宰,我并没有‘嫌’你迟啊!”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我并没有,皇帝,顺风耳

    〇洪武皇帝居然有顺风耳:“钱宰,我并没有‘嫌你迟啊!”朱元璋的这些锦衣卫不仅偷窥与偷画能力强,而且他们的偷听能力也十分了得。有个叫钱宰的文人,比较有学问,朱元璋听说后就派他编订《孟子节文》作为明朝科举与教育的“钦定样本”,用今天话来说,找些

  • 刘瑾怎么死的?杨一清计除刘瑾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刘瑾,故事,杨一清

    土木之变以后,明王朝开始衰落。明英宗以后的几代皇帝,都昏庸腐败。他们不可能吸取王振误国的教训,一味依赖宦官。宦官专政的局面越来越严重。明宪宗朱见深(朱宗的儿子)在位的时候,宦官汪直专权,在东厂以外,又设了一个西厂,冤死不少好人。公元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即位。他身边有八个宦官,经常陪伴他打球骑马,

  • 第五节 壮志未酬,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壮志未酬,第五节,英年早逝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去世。长子朱高炽登位,即明仁宗,改元洪熙。次年五月,仁宗卒,在位不足十月,享年48岁。那么,明仁宗朱高炽为什么会英年早逝呢?从古至今,学者们对此争论不一。登上皇位时,朱高炽时年已47岁。朱高炽好文辞,为太子时常与侍臣论诗文。官僚邹济、徐善述、王汝玉皆以文

  • 洪武朝平均每4年就有一次大运动、大清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大清洗,就有,平均

    “洪武”本是朱元璋在位时期的年号,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大武”、“尚武”,换言之就是崇尚“铁血”,就此而言明朝这位开国皇帝比他的“好儿子”永乐皇帝要诚实得多。朱棣的年号为&ldquo

  • 半生监牢不逢时,南明隆武帝一生贤明难回天,令人深感惋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半生,监牢,贤明

    谈起明代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割舍的皇朝,明代的帝虽知明君,但也免不了荒诞的帝。大明王朝300年的伟业,闯王李自成用了很多年就将它摧毁,末代帝崇祯在煤山自缢。统一的大明王朝虽然没了,可想要复国抗清平流寇的南明政党早已冉冉升起。这时的南明已没有踏实可循,国内形势危急,不管是闯王的顺军还是关外清军都想要争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