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平天国北伐军壮烈的最后一战——冯官屯之战

太平天国北伐军壮烈的最后一战——冯官屯之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841 更新时间:2023/12/10 21:32:24

1854年4月29日,太平天国北伐军在林凤祥李开芳带领下,冲破重围,自阜城南下,于5月5日攻克连镇。为接应北伐援军,李开芳又与林凤祥相商,于5月28日统带630余名骑兵南下,次日占据高唐,在高唐与胜保为首的清军相持9个多月。1855年3月7日,僧格林沁攻克连镇,北伐军主力覆灭,旋奉命“带兵驰往高唐督办军务”。李开芳又于3月17日夜率余众300余人自高唐突围而出。太平天国北伐战争进入最后的阶段。

自高唐突围后,太平军直奔东南而去。僧格林沁亦整队穷追。途中,太平军打听到茌平冯官屯粮草甚多,遂一鼓而进,屯内发动攻击。当地地主武装企图抵挡,但经不住太平军的锐利攻势,武监生邹桂林等执械阻挡,先后被杀,太平军乘胜占领了冯官屯。鉴于该屯不仅确实有粮,而且还有城堡,加上后面官兵追赶甚急,太平军遂决定在此据守,进行最后的抵抗。

冯官屯距高唐州城45里,距茌平县城18里。

“屯内富室之居高楼大厦,缭以墙垣,皆砖石为之”,“十分坚固,炮不能入”。太平军占据该屯以后,迅速“用各种大木器周围堵住”,“内掘陷坑,排列枪炮,守御极严”。僧格林沁率领清军“追至屯外,用马步队圈围”。太平军见官兵近前,即放枪炮。僧格林沁只得率部在屯外“环圩筑堤、扎望楼以围困之”。

3月19日,僧格林沁即以优势兵力向太平军发动猛烈进攻。官兵蜂拥而前,很快由屯西攻入村内,双方短兵相接,展开肉搏,战斗极为惨烈。太平军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浴血奋战,杀伤一批清军。但太平军伤亡亦重,终以敌众我寡,被迫放弃西面两村,退守冯官屯东南一隅,继续抵死抗拒。

3月22日,清军从高唐将大炮运到,遂向冯官屯轰击,轰倒楼房数座,太平军伤亡多人。当时,李开芳将作战指挥部设在地主邹振岐家,而邹振岐早已逃出冯官屯,并令其子邹湘皋往僧格林沁大营报告李开芳所在位置,于是“官军以巨炮轰击,仓箱尽毁”,以致太平军无所得食。从此,太平军粮草渐渐缺乏。其后,僧格林沁更是屡令官兵向村内轰击,致使“村内房屋,皆被击塌”。在这种情况下,勇敢机智的太平军将士们,“因房屋不能栖止,在村内挖掘地壕,盘旋三匝,可由地下通行”,然后又在壕沟中挖掘地窖,“以避枪炮”,且资住宿。在窖外,又遍挖小孔,“伏于地下向外瞄视”,若官兵来攻,即向敌开枪”,故能击敌而不为敌所击。李开芳甚至还利用所挖地道,对付清军炮队,将僧格林沁“炮台轰倒,击死炮队弁兵多名”。

3—4月间,官兵连日进攻,屡屡受挫。太平军区区数百人,打起仗来却异常英勇顽强,官军每次进攻都是丢下一批尸体,大败而回。这一切简直使僧格林沁束手无策,更生怕旷日持久而重蹈胜保被革职问罪的覆辙,在万般无奈情况下,僧格林沁又重演水攻连镇的故技,僧格林沁下令“沿河筑堤”,以便开渠引水入屯。由于“运河势低,冯官屯地高”,僧格林沁“先将四周筑墙,外挖宽沟,挖壕之土,加培内墙”。僧格林沁征集民夫,“沿道筑堤”,开挖渠道,“自东昌三孔桥起,至冯官屯石桥止”。此沟口宽五六米,底宽2米有余,深约2米,长达123华里,费时逾月,用去52000余贯钱,至4月19日完工,即引运河水入壕。僧格林沁更飞速调集民夫2000人,用水车巴斗将水灌入墙内,墙外仍筑土墩,排列枪炮,“令兵勇站立了望”,“加意防范”,以防太平军“突出挖墙倒浸”。“自水灌入壕后,将贼偷挖地雷多处均冲塌陷。”从此,北伐太平军的斗争,便进入了最艰苦、最悲壮的阶段。

在此期间,太平军也一面坚守阵地,一面继续寻找机会突围。4月14日,太平军不动声色,潜行出壕,向屯西南清军发起猛烈进攻,以为突围之试探。清军发现太平军的意图后,立即组织兵力拦阻。由于清军枪炮密集,太平军遂被迫退回屯内。次日夜间,太平军又沿着向西南清军炮台方向早已挖好的地道运动,乘清军不备,“全队扑出,直冲炮台”。在太平军突如其来的攻势面前,炮台清军登时溃乱。守将格洪额见势不妙,“带队先奔”。太平军扑上炮台,活捉以前投降清军、已升任都司的叛徒勇石(后被太平军处死)。已占据炮台的太平军,一面迅速将拉不走的炮位炮眼封死,使其不能继续使用,一面又“将炮台前壕墙轰塌”,使官军数日所筑大段壕墙毁于一旦。太平军随即由炮台一带向外冲击。僧格林沁闻讯后,慌忙带大兵来援,并下令开炮轰击太平军。太平军将士英勇冲锋,斩僧格林沁亲随、三等侍卫巴萨拉,连僧格林沁坐骑前胸亦为抬炮穿过,随从戈什哈也为太平军击毙。僧格林沁虽未受伤,但已吓得丧魂失魄。后因官军继续开炮轰击,加以众寡悬殊,太平军被迫丢下所携沉重木梯等械,退回屯内。是役,太平军夺取了清军的炮位,给清军以较大杀伤,清军官弁各勇30余名被杀,且受伤者甚多。因疏于防范,僧格林沁被清廷交部议处。4月19日夜,太平军又谋突围,他们用所造“上拴大炮”的长梯向外轰打,清军“伤亡兵丁不少”。僧格林沁“亲督大队围攻,坐马受伤,袍襟亦有伤痕”。

此后,僧格林沁派兵勇数千,“昼夜车挽手推,并用戽水之法”,“灌注不息”。由于太平军所占之处,地势较高,僧格林沁又督兵勇继续“将围墙培厚加高,水势抬起,用水车水机水戽尽力浇灌,昼夜不息”。加上连日大雨,水势大涨”,渐渐淹至太平军所据之地。不久,太平军“潜伏之处,俱已有水深三二尺,谷麦虽尚充足,半被水浸”。再往后,屯内更是“遍地皆水,只剩二三丈干地”及“破屋数椽”,除李开芳尚可支床及少数将士在干地栖息外,其他太平军将士或“处泥淖中”,或“聚居楼上”,火药、粮食亦多被浸湿。据记载:当时,太平军“尚有米麦两囤,火药数篓”,但由于太平军“米麦无处舂杵,不能作食”,也严重削弱了战斗力。而清军却仍用大炮不时轰击,甚至还时常向太平军驻地发放“炸炮”,其中有一“炸炮”适落太平军“环聚之屋”,“中堆火药数篓”,炸死炸伤太平军将士多人。太平军不仅柴米匮乏,甚至连饮水也成了问题,这是因为时值初夏,“水秽臭多蛆,人马粪溺,皆酿其中,风日薰蒸”,病菌丛生,故“饮者辄死”。而太平军将士“皆裸足水中,水已及膝,而遍腿粘蛆”。据载:老奸巨猾的僧格林沁,还收购大量青蛙,投放到冯官屯东寨水中,命清军于蛙不鸣处以排枪扫射,造成太平军的更大伤亡。

在上述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太平军继续与清军进行着顽强的搏斗,并继续多方设法突围,但均未成功。5月11日夜,太平军曾组织了一次突围,虽很快以失败告终,但亦曾活捉清军中营义勇士熊等人。至12、13日夜间,太平军又“忽两次抢扑炮台”,亦均为清军开炮击退。15、16等日,太平军再次出动大股,力图冲围而出,仍未成功。18日夜间,太平军向北面炮台连扑5次,均败退而回。19日夜二更,西南风起,清军乘机发动攻击,清军官兵顺风将火球装入炮中,向屯内发射,击中太平军所占据的破房,将该处所存火药燃着,坍塌数间房屋并轧米碾盘全行焚毁”。清军“趁火光照亮,向内击打,直到次日寅刻,火炮熄止”。是役,太平军伤毙将士数十名,火药米谷尽毁。此时,李开芳及太平军将士仍不肯束手待毙,又开始打造木牌长梯,想尽快突围。与此同时,为早日结束战事,僧格林沁等人又向东昌调拨小船数只,“一俟到齐,即选择会水兵勇合力进攻”。以后数日,由于连日风势大作,僧格林沁即令兵勇极力浸灌。于是,冯官屯“围堤以内高处有水三四尺,低洼处有水深五六尺”,太平军“窖之内亦有水三四尺不等”。这使太平军处境更加困难。虽有不少将士因伤病饥饿而相继倒毙阵地上,但仍坚匿如前。

僧格林沁也了解到太平军的处境已极为困难,便又玩弄起两手策略:一方面不给太平军以喘息之机,加紧进攻,并于5月25日调来小船数只,配合兵勇围攻太平军;一方面又极力施展诱降伎俩,于5月26日用箭缚扎其手谕,通知太平军,予限三日,投诚免罪”。处于绝境的李开芳见清军诱降,也将计就计,向清军“献诈降书”,企图采取里应外合策略趁机突围,即:先派一部分将士去敌营诈降,待诈降的将士过壕到敌营后,李开芳即率所余全部将士开炮突围,诈降的将士听到炮声,立即从敌营内杀起,里应外合,乘敌不备,迅速突出重围。至5月28日,李开芳先派先锋黄近(黄大汉)带太平军将士140余名,“混于难民内,泅水出降”,以便里应外合,乘机突围。但僧格林沁老谋深算,早已看出太平军这一手,并设计好了圈套。他命“授巨绳二,以绳之两端牢系树上”,使太平军将士“足踏一绳,手攀一绳,过水来降”。及太平军与难民出壕,僧格林沁便将太平军将士分拨各营。据载,他派庆将军等数员,一在营门口,开造姓名清册;一在营内十步外,收其军械;一在三十步外,捆缚两手”,每一名太平军将士均派兵5名押至僧格林沁营后听令。又据载:当太平军将士出至130余人之际,屯内所余太平军即已“开放大炮,喊杀之声突起”,准备与已出壕之太平军合击官兵,但因清军早已防范,诈降之太平军业已被捕,致使屯内太平军将士开放枪炮后,见无动静,知已失计,不敢遽出”。于是,太平军里应外合突围的计划很快失败了。僧格林沁见时机已到,遂向屯内发起攻击,但太平军亦极力抵抗,仍防守如常。清军穷追猛冲,枪炮连环轰打,烟火弥漫”,太平军仍能抵拒。是役,清军除击毙个别太平军将士外,“仅擒获活贼十名,仍未能捣穴擒渠”。最后,太平军余部只得又退回屯内据守,而先后遭捕、生擒的140多名将士则于当晚被杀害。但这些因诈降遭捕的太平军将士临刑前也设法与清军进行了抗争。其中一太平军士兵手带金镯,有一清军马兵“意欲独得其财”,遂向太平军士兵“好言索镯”。太平军士兵即诱其松绑取镯,正取镯间,太平军士兵“反手拔马兵之刀,一挥两截,夺马突围杀出,砍伤阻拦兵勇十数人,狂奔而去”。后以身单力孤,加上清军在前“以桌椅堵塞街道,马不能驰”,且后有追兵,刀枪并举,这名太平军士兵终为清军杀害。

5月29、30两日,僧格林沁乘太平军新败,又接连督率兵勇发起攻势。战斗中,清军枪炮齐施,击伤一批太平军将士。清军虽连日进攻,却仍未突破太平军防线,太平军依旧“防守照常”。但李开芳见突围希望渺茫,幻想妥协,求敌人让步而南归,遂派一人泅出再“送降禀”,要求清军“让其一路逃往南省”,并表示再不北犯,被僧格林沁拒绝。当时僧格林沁一面呵斥不准,一面督令兵勇极力围攻。可是,僧格林沁又很担心太平军尤其是李开芳等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抵抗或自杀,使自己达不到生擒邀功的目的,进而又在加紧围攻的同时,假惺惺表示:只要肯降,便可不杀。以此劝李开芳等出降。李开芳在武力突围、派兵诈降、乞求让路等种种南归努力完全失败的情况下,权衡再三,遂于31日上午“复呈降表”,宣布投降。而李开芳虽“复呈降表”,却仍幻想诈降突围,故此次投降,实有“志在乘机逃脱”之意。僧格林沁表示:“限午时先缴军械,方准投诚”。1小时后,太平军遂缴出军械,出城就擒。对于投降的太平军将士,僧格林沁并不履行自己的诺言,反而采取了极为残忍的报复手段。他先是“批准派船往接,选识水性义勇二十坐船入内”,令太平军“亦以二十人坐一船,分五路出营”;同时又“虑其突出南走”,更在屯外“令数万人张左右翼以待”。不久,清军即“遥见数十人张红伞拥开芳来”。当这些手无寸铁、毫无反抗能力的太平军将士们行至壕边时,即一一为官兵所擒,并被“讯明姓名、籍贯、年月造册”。据载,当时,僧格林沁令黄懿瑞等8名将领“在营外帐棚守候,其余八十人拨入各营,单令开芳进见。(开芳)戴黄绸绣花帽,穿月白绸短袄,红裤红鞋,约三十二三岁。伺候两童,约十六七岁,穿大红绣花衣裤,美如女子,左右挥扇,随开芳入帐中。开芳仅向王(僧格林沁)、各大人屈一膝,即盘坐地下。总兵以下,持刀环立,怒目而视。开芳与二童仰面四顾,毫无惧色,并求赐饭,遂开怀大嚼,说笑如常。僧格林沁“于是红旗报捷”,又将开芳等九人押解进京,限六日解到,明正典刑”。同时,又为在连镇、高唐、冯官屯三处被太平军击毙的8000余名官弁兵勇“设立供案”,将80余名太平军战士及李开芳侍童2人捆绑前来,挖心活祭。因天气炎热,致使清军大营一带臭不可近。李开芳等9名将领押解进京后,于6月11日全部遇害。

标签: 北伐军壮烈太平天国

更多文章

  • 戊戌六君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林旭,本可躲过杀身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君子,最小,杀身之祸

    提起“戊戌六君子”,可能最出名的便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谭嗣同了。不过在这六人当中,有一位深得慈禧派大臣荣禄的爱护、当时能躲过杀身之祸却没有躲、生死关头反对去找袁世凯帮忙的人。此人便是林旭,戊戌六君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一、公车举人林旭,字暾谷,打小父母双亡,由叔叔养大成人。在少年时期,便以博闻强

  • 揭秘西王娘洪宣娇之谜 太平天国灭亡后洪宣娇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去了,太平天国,西王

    西王娘洪宣娇去了哪里,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说起洪秀全,可谓无人不知,提起洪宣娇,知名度明显不及前者。但从天国建立到天京失守,天国的一姐,就是这位西王娘。洪宣娇抬举洪宣娇的人,说她深明大义,为了团结天国的几位王爷,下嫁萧朝贵;还有人说她武功盖世,救过洪秀全等人,曾与清军、

  • 拿走文物,英法联军为什么还火烧圆明园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圆明园,联军,英法

    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兴趣越来越大,他们一再要求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清庭迫于武力胁迫,咸丰不得已在1858年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初,英法方面要求派公使前往北京换约,但在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分歧,英法随即派舰队自南方北上,很快攻陷了天津大沽口,咸丰随即将英国派去北京的26名公使囚禁在圆明

  • 黄宗羲:从复社名士到抗清御史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名士,御史,黄宗羲

    第一节竹桥黄氏,文化世家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庚戌岁八月八日(公元1610年9月5日),黄宗羲出生在浙江省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今余姚市明伟乡浦口村)一个书香门第,黄竹浦又名竹桥,为黄氏家族聚居之地,故当地又称黄氏家族为“竹桥黄氏”,根据祖先留下的谱牒资料、口碑传说以及黄宗羲本人的

  • 清代后期汉族丧葬风俗探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丧葬,汉族,清代

    1.丧葬有制清代后期,仍然实行丧葬有制。为了保证丧葬礼制的实施,清代统治者不惜约之以严刑峻法,严令各地丧葬,“务从简朴,毋得僭妄。”光绪《钦定大清会典》卷三九八《礼部?丧仪》规定,丧家若因财力有限,不够礼制规定的可以从简,但独不能以下僭上。若有僭妄,律令规定有官者杖一百,罢职

  • 他是大清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论张廷玉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他是,太庙,是怎样

    众所周知,在清朝初期,为了让自己的满族能和前明汉族合作的融洽,便广招汉族贤士为己用,特别到世祖顺治爷、太宗皇太极时期更加的明显。比如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都是汉臣。不过他们的下场可就大不相同了,吴、尚、耿作为三藩之乱的指挥者自然是被康熙帝平叛,而洪承畴、范文程得以善终,并且得皇帝

  • 清缅战争历史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背景,战争

    清缅战争清缅战争,是十八世纪末中国清朝和缅甸贡榜王朝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历时7年,国力强盛的清王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且

  • 满清的“黄马褂”到底有多“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有多,满清,马褂

    很多清宫戏里,都出现了这样一种制服道具,称之为“黄马褂”,官员见之,如见到皇帝一般,都得跪地行礼,而且拥有“黄马褂”的人,似乎都有一些特权,如同钦差一般,可先斩后奏,那么,究竟什么是“黄马褂”?它到底有哪些特殊功能呢?列位看官应该清楚,清朝官吏的制服与明朝等汉族王朝的服饰大不相同,分为礼服、常服、行

  • 曾助雍正登上皇位的这两位大臣, 为什么最后落得如此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大臣,皇位,雍正

    众所周知,雍正皇帝即位没几年,就先后将年羹尧和隆科多“拉下马”,年羹尧被雍正下令“自裁”,隆科多则被雍正拘禁,最后死于禁所。这二人可都是雍正在“九子夺嫡”斗争中取得胜利的大功臣,为何最后都落得如此下场?虽然中国历代王朝不乏新皇帝继位后,反过来清算功臣的例子,但年羹尧和隆科多的结局,更多是和他们目中无

  • 明朝末年第一大汉奸范文程却成大清开国军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军师,明朝,汉奸

    明朝末年第一大汉奸却成为大清开国军师,他在历史进程中注定不平凡。满清的前身是祖居东北的女人部落,在后来杰出的部落首领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完成了统一,后来的继承人在吸取了中原王朝的优秀成果后,建立了满清。一个落后的民族能够如此的发展,最后还竟然建立了大一统王朝,这与汉族中众多的能人为其效力是分不开的,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