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拿走文物,英法联军为什么还火烧圆明园

拿走文物,英法联军为什么还火烧圆明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122 更新时间:2024/1/18 17:29:09

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兴趣越来越大,他们一再要求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清庭迫于武力胁迫,咸丰不得已在1858年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初,英法方面要求派公使前往北京换约,但在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分歧,英法随即派舰队自南方北上,很快攻陷了天津大沽口,咸丰随即将英国派去北京的26名公使囚禁在圆明园,于是英国军队及雇佣兵团法军一起攻了紫禁城。

在英法联军先进的莱福步枪面前,格林沁的3万蒙古骑兵再也没能重现昔日的雄风,被敌军彻底击溃。英法联军在10月初进入北京地区,他们此行的第一目的是解救被困圆明园的人质,所以英法联军从得胜门直接跳过紫禁城来到了海淀地区。法军在6日晚上最先抵达圆明园,并和看守圆明园的士兵发生了冲突,由于大部分清朝军队都在紫禁城一线,圆明园的卫戍部队很少,当时有30名太监手持火器与敌军进行了抵抗,全部阵亡,事后他们都得到了清朝皇帝的褒奖。

英法两军的最高统帅绕有兴致地游览了部分圆明园景区,所有人都被惊呆了,一位英军军官说,就是把整个法国的宫殿都加起来都抵不过一个圆明园,在这些士兵面前,圆明园无疑就是一座真实的乌托邦。英国军官斯豪说:“艺术家所能表现出的所有想像力,都在这里被呈现出来了。”

但这些懂得鉴赏崇高艺术的人却丧失了良知,两军最高统帅决定对圆明园发动大规模抢劫以弥补战争损失。在抢劫过程中,英军和法军采用的是不同的方式,英国是有组织,分小队有秩序地进行抢劫,而法军则更多是哄抢,不过由于英军大本营距离圆明园较远,来回的路程较长,其次法军里有文物鉴赏的专家,他们掠夺了大量的卷轴、书画等艺术珍品,而英军更多抢的是金银器皿。所以今天面世的圆明园珍品大部分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和枫丹白露宫。

圆明园被席卷一空,海运欧洲。这是一条新的“丝绸之路”,血泪斑斑。

抢也抢了,为什么还用活烧呢?有人认为英法联军野蛮,也不完全是。

借助于火,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彻底的破坏,同时也是为了毁灭自己的罪证(带有“毁尸灭迹”的性质)。抢劫者希望曾拥有无数珍宝的圆明园,只留下一把模糊的骨灰。

对于当时的咸丰皇帝来说,圆明园被焚毁是他个人的屈辱,他生于斯、长于斯,一直把它看着是和紫禁城一样的圣地。当他听到圆明园被焚毁的噩耗之后,当场口吐鲜血,旧病复发,一年不到就死于热河。

标签: 圆明园联军英法

更多文章

  • 黄宗羲:从复社名士到抗清御史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名士,御史,黄宗羲

    第一节竹桥黄氏,文化世家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庚戌岁八月八日(公元1610年9月5日),黄宗羲出生在浙江省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今余姚市明伟乡浦口村)一个书香门第,黄竹浦又名竹桥,为黄氏家族聚居之地,故当地又称黄氏家族为“竹桥黄氏”,根据祖先留下的谱牒资料、口碑传说以及黄宗羲本人的

  • 清代后期汉族丧葬风俗探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丧葬,汉族,清代

    1.丧葬有制清代后期,仍然实行丧葬有制。为了保证丧葬礼制的实施,清代统治者不惜约之以严刑峻法,严令各地丧葬,“务从简朴,毋得僭妄。”光绪《钦定大清会典》卷三九八《礼部?丧仪》规定,丧家若因财力有限,不够礼制规定的可以从简,但独不能以下僭上。若有僭妄,律令规定有官者杖一百,罢职

  • 他是大清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论张廷玉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他是,太庙,是怎样

    众所周知,在清朝初期,为了让自己的满族能和前明汉族合作的融洽,便广招汉族贤士为己用,特别到世祖顺治爷、太宗皇太极时期更加的明显。比如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都是汉臣。不过他们的下场可就大不相同了,吴、尚、耿作为三藩之乱的指挥者自然是被康熙帝平叛,而洪承畴、范文程得以善终,并且得皇帝

  • 清缅战争历史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背景,战争

    清缅战争清缅战争,是十八世纪末中国清朝和缅甸贡榜王朝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历时7年,国力强盛的清王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且

  • 满清的“黄马褂”到底有多“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有多,满清,马褂

    很多清宫戏里,都出现了这样一种制服道具,称之为“黄马褂”,官员见之,如见到皇帝一般,都得跪地行礼,而且拥有“黄马褂”的人,似乎都有一些特权,如同钦差一般,可先斩后奏,那么,究竟什么是“黄马褂”?它到底有哪些特殊功能呢?列位看官应该清楚,清朝官吏的制服与明朝等汉族王朝的服饰大不相同,分为礼服、常服、行

  • 曾助雍正登上皇位的这两位大臣, 为什么最后落得如此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大臣,皇位,雍正

    众所周知,雍正皇帝即位没几年,就先后将年羹尧和隆科多“拉下马”,年羹尧被雍正下令“自裁”,隆科多则被雍正拘禁,最后死于禁所。这二人可都是雍正在“九子夺嫡”斗争中取得胜利的大功臣,为何最后都落得如此下场?虽然中国历代王朝不乏新皇帝继位后,反过来清算功臣的例子,但年羹尧和隆科多的结局,更多是和他们目中无

  • 明朝末年第一大汉奸范文程却成大清开国军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军师,明朝,汉奸

    明朝末年第一大汉奸却成为大清开国军师,他在历史进程中注定不平凡。满清的前身是祖居东北的女人部落,在后来杰出的部落首领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完成了统一,后来的继承人在吸取了中原王朝的优秀成果后,建立了满清。一个落后的民族能够如此的发展,最后还竟然建立了大一统王朝,这与汉族中众多的能人为其效力是分不开的,在这

  • 湖口之战:胜利源于石达开的正确指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之战,正确,湖口

    湖口之战19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了穷途末路。西方列强疯狂渗透瓜分,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民反抗满清王朝腐朽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并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发展成了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农民武装起义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月11日(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经过精心筹

  • 吴敬梓简介:《儒林外史》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作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儒林外史,古典,杰作

    吴敬梓吴敬梓(zǐ,1701-1754),清代杰出小说家。字敏轩,一字文本,安徽全椒人。青年时生活豪放,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安徽巡抚欲荐其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善诗文,尤以小说着称。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杰出的作品。又着有《文木山房集》。吴敬梓于康熙四年(公元1701年),出生于

  • 太平天国为什么最终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太平天国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时局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外国商品的倾销使得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大量手工业者和农民陷入失业和破产的境地;鸦片输入的激增则加剧了白银外流,出现了银贵钱贱等问题。地主、贵族、官僚则加剧了土地兼并,地租剥削率很高,百姓的负担更为沉重。另外,从1846年至1850年,黄河流域、